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4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西部办的前景不看好不说,而对于张宏伟来说他更希望看到自己所经手的东西通过自己努力变成现实,但是在西部办是很难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杨永清一直认为西部办只是陆政东的一个过渡,从性格和作风上他都更适合在地方担任一地主官,而并不适合这样的副职,杨永清坚信这一点,少则两年多则三年,陆政东就会下到地方去,到某个经济偏弱的省份去担任一省主官,这是杨永清的判断,他希望自己可以能够借助和陆政东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加入到陆政东这个体系中去。

    在他看来,安新的两位市委常委的表现似乎也是在为和他相似的目标在努力……

    陆政东其实也在考虑着这件事,尤金忠和安俊义再留在安新或者贝湖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虽然罗浮黎干满这一届书记,因为年纪的关系,估计就得离开市委书记这个位置。

    但现在安新现在上了轨道,炙手可热,那么也就意味着下一届市委书记和市长更是虎视眈眈。

    虽然在贝湖省里有杨立峰这个奥援,但毕竟杨立峰只是省长,在人事上的问题影响力还是受到极大限制,现在是詹继东一系在贝湖掌握着人事的话语权。

    恐怕在贝湖所有人中,他离开安新到京城,最为如释重负的便是詹继东了,作为他陆政东的前任,在安新和他产生矛盾的日子,詹继东是绝不会忘记的,而尤金忠和安俊义两个完全打上他陆政东标签的人,其去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陆政东的想法是让两人跳出贝湖这个圈子,至于具体的去向,陆政东也有一个初步想法。

    安俊义善于协调,陆政东考虑让他到京城部委,这样更能发挥他沟通上下,串联各方的能力。

    而尤金忠,陆政东打算让他到孙伟阳手下去干干。

    孙伟阳现在所在的省份经济上也不属于发达地区,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所以对于来自经济发达地方的干部肯定欢迎。

    这件事陆政东和孙伟阳有过交流,现在的干部交流是大势所趋,这样的流动也很正常,当然尤金忠过去先也只能干干地市的市委书记,想要再上个台阶,那得看他在市委书记位置上的表现了。

    酒桌上的气氛很轻松,喝酒也显得很随性,大家都是体制中人,自然也少不得会提及体制中事……

第二百一十二章 安排() 
虽然大家谈论的都是体制中事,其实也是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感想和感受,由于没有那些虚假的东西,所以每人应该都会从别人身上感悟到一些东西,有所收获,这也是陆政东最主要的目的。

    饭局终于散了,但是陆政东真正想谈的东西才刚刚开始。

    “俊义,有没有跳出安新的想法?”

    对于安俊义的去向问题,陆政东已经思考得很成熟了,所以他只是轻轻的抿了一口清香宜人的茶水,直接问道。

    “我一直等待着领导的召唤。跟着领导实实在在的做点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这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安俊义也没有任何考虑,直接回答道。

    虽然现在在安新和罗浮黎关系也处得不错,和市里其他领导关系也还可以,在安新他工作这么多年,关系也还是建立起来了,在安新过得还算如意。

    不过安俊义也很清楚,就贝湖的政治生态而言,他想要进一步发展,机会实在是太过于渺茫,想要发展,还是得跳出贝湖,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曾经多次思考过,所以对于陆政东单刀直入的提出来还是有思想准备的。

    钱财美色这样常人所喜欢的他却是兴趣不大,不过俗话说人死留名;雁过留声,人这一辈子总要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陆政东点点头,设身处地的、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干部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几乎都是眼睛朝上,盯着领导的一举一动,好一点的在这其中还兼顾着老百姓的利益,不肖的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完全是不顾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对于干部盯着上面的领导,陆政东还是能够理解,毕竟干部的帽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领导。即使在考核上也逐渐完善,推出了单位满意度和公示制度,只是单位满意度也就是体制内部的一种考核机制,这种考核有其积极的一面。只是这样的考核机制其实弊端也是很明显的,真正敢于做事的人,敢于加强本单位管理的人道提拔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过不了这一关,所以很多干部在单位都是想办法安抚住大多数人,这里面也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只要安抚住本单位的人,甚至用一些办法摆平单位内部,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在前不久,华新社内参选编、国内动态清样相继披露了这样的事情,某欠发达省一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仅仅四十万人的县级市一个小小的工商局核定编制一百八十人。而实际在册人数高达近一千人,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县级工商局,这些超编的人多数是系统干部职工的亲属子女。

    在内参披露之后,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和震动。

    其实这还不算最夸张的,某县一收费站被戏称为“史上最臃肿收费站”。因为这个小小的二级公路收费站;竟然有职工一百一十三人;其中事业编制七十人;还向其他企业借用了四十多人。按照行业标准;这个收费站顶多六十个人就能完成现有工作任务量。

    为何出现如此多的人员?

    据当地官员解释;原来这个路段一共有三个收费站;后来撤掉了两个;但是这两个收费站的人员却都没减;都流动到仅存的一个收费站中;而向企业借用的个人后来由于有些企业改制;这些员工也就都留了下来。

    这个原因与大部分政府机构臃肿的原因差不多:竞争上岗机制无法落实;即使岗位裁撤;人也无法裁撤;人浮于事;不少人占着编制不干事;政府机关只好到处借人干活;借过来的人又通过种种途径留下来。

    有一个县十二三万人口;吃财政饭的多达进六千人;公务员队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而是机构臃肿;平均每二十八个老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公务员;即供养比例的全国平均值为二十八:一。

    也不是没有人强力推动这项改革。不断提出精简机构的措施;然而;机构臃肿是一个周期性顽症;反复治、不断改;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而且每一次精简之后是更大的膨胀,因为精简掉的多是没关系,真正干事的,这些人走了,运转就不畅了,所以还是得进人。不管是所谓的“借调”还是“临时工”,总得有人干事。

    所以机构精简就像戒烟一样,很多人是戒一次烟,烟瘾反而增加一份,一个讽刺官僚膨胀的最新桥段是说九十年代饭店服务员见到所有客人都一律称呼为老板;而现在逐渐将此称呼改为“领导”。

    社会词根的变化反映社会强势力量的变化;“老板”代表的是市场主体;而“领导”代表的是官僚集团;称谓折射出社会现实发生的微妙变化。

    与其说机构臃肿是政府的顽症;倒不如说是政府的本性;因为政府代表的是权力;而权力具有扩张的本性。

    一定数量的公务员有利于维系国家政治生活;但公务员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具有利益共同体性质的官僚集团。官僚的扩张是政治改革最大的阻碍力量。这是因为;官僚集团的扩张与政治改革的方向相悖。

    政治改革的方向是“小政府、大社会”;而官僚集团越庞大就越保守;改革就越难。

    官僚集团的人数扩张必然带来权力的扩张;权力的扩张反过来又带来人数的扩张。当更多的人涌入官僚集团;这个逐渐庞大的集团就会逐渐表现出天生的保守倾向;不仅不会推进改革;而且会千方百计阻挠改革。

    财政收入增幅与国民收入增幅的差距过于悬殊已经引发社会整体不安;而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养活庞大的机构冗员。

    虽然现在这样的矛盾还不算十分的突出,但在不久之后肯定会凸显出来。而那时候也许就是他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陆政东看来,几次机构改革只是被迫而为之,有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这种精简很难真正起到实质性的效果。这一点从公务员越来越热就能看出来。

    为什么大家拼命都想往这里面钻?

    道理很简单,公务员也好,干部也好,社会地位高,有面子,至于收入,稳定,表面上收入并不怎么样,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算是最普通的公务员,绝大多数都高于社平工资,至于干部就更不用说了。

    有地位、有面子、有里子,自然也就趋之如骛了。

    真正要消除机构臃肿,冗员过多的状况,其实也根本就不用提什么机构精简这样让很多体制中人敏感无比的话题,而是要规范权力运行,规范公务人员的行为和收入的逐渐透明。

    当权力逐渐进了笼子,行为受到约束,干得不好可以辞退、真实收入受到影响,外面的人恐怕就不一定会这样趋之若鹜了,而里面不少人恐怕也会萌生去意。

    这样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遭受到的阻力显然要小很多,所以陆政东的想法是安俊义去中编委办公室。

    中编委由总*理兼任主任,办公室设在人事部,与机构改革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人事部中央机构编制司和地方机构编制司承担,实际上安俊义要去的就是地方机构编制司。

    刘振强还兼着人事部的职务,这样调动安俊义也不用很费事。

    陆政东希望安俊义一来是在部委锻炼,二来也是做些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以便为将来做准备……

第二百一十三章 波澜() 
安俊义的事情相对来说要好办一些,很快就可以调整到位,而尤金忠则要麻烦一些,还需要等待孙伟阳那边全省开始调整的时候才好动……

    时间如白驹过隙,时间转眼便到了岁末,回首这一年,留在国人中的记忆很多,特别是年初的**,相信数十年都会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而对陆政东而言,国家的经济正如他在七月所讲的那般,即便是经历了**的肆虐,全年经济增幅依然高涨,虽然全年还未结束,但全年增长保八的目标已经完全悬念,现在唯一的悬念是能否突破百分之九。

    对于国内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在年末的世界华商峰会国家宏观经济论坛上,多位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官员对于零三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零四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发表了意见,并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这样一个论坛性质的东西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在这不久之后就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其关注热情甚至不次于年初召开的两会,中*央的会议有很多,但很少有像经济工作会议这样,成为舆论焦点,让国内外如此期待的,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经济工作会议出台的经济政策,关涉整个国家来年的发展大略,二是经济工作会议出台的公共政策,虽然都是宏观主旨,但却关涉民生福祉,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都想从会议中解读一下,看看这次会议将如何影响自己。

    有不少人表示从态势上看,国内经济有过热的趋势和苗头,同样也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如果处理不当,经济不但不会过热,甚至可能会趋于过冷。

    陆政东也是很仔细的聆听。在陆政东看来持这样两种观点的人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些事实和发展趋势作为佐证, 只是受到所占的角度的局限,和先入为主的影响。都有点以偏概全,所以这两种观点都不能说完全正确。

    陆政东也在会上作了发言,陆政东的观点是经济不能说是过热,一个理由是九点几的发展速度在我们历史上是有的,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也有不少因素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比如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这将增加出口的成本,必然会抑制我国商品的出口。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出口总额增长会放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没有太明显和有成效的办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不足,因而就业、收入增长有限,消费增长也就不会相应出现适应gdp增长的速度,并未正常循环。就业不能显著增加,消费增长幅度就有限。

    虽然从这方面讲经济基本面没有过热的迹象,但是投资领域确实存在过热,开发区、房地产、钢铁、汽车等局部过热;投资结构是基础设施和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居多。

    投资拉动有一个周期,投资当然不可能全部转化,因为从投资到生效有一段时间,但是第二年有多少能转化。也能说明一点问题,历史最高是零点五,但是前两年只有零点二左右,也就是说每投入一元钱,第二年只有两角钱转化成gdp。

    而其他的则要在后面陆续体现,继续加大投资。就会在后面的周期显露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投资占gdp的比重也是一个说明投资是否过热的标准,前些年投资约占gdp三分之一左右,但是近两年超过了四成,今年更是会创记录的达到将近四点五成。

    造成这样一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处于上升阶段,经济的上升和增长导致投资增长。其次。国家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重工业、化工业,这些工业都是投资密集的工业,也会造成投资的增长。

    这样的比例显然打破了一种健康的平衡,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一般占一半,而国内之前一般维持在两到三成之间,今年由于投资增长过快,甚至有一种抵触效应产生。前两年综合要素的作用降低到百分之十几,这样的比例显然是影响了投资和消费的平衡。

    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经济的现状是投资增长过快,或者讲是其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过缓,

    投资过热短期看起来是很好的,因为它会增加社会需要,会拉动经济增长,但投资增长太快很可能造成生产力过剩,保持经济高速发展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完全靠大量增加投资,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和可持续发展相背离的。

    发改委主任杨忠安有些复杂的瞥了一眼正在讲话的陆政东,陆政东似乎对于经济有种天生的嗅觉一般,总是能够透过现象直接抓住本质,而且对高层的心思极具敏锐性,太过激烈的政策变动并不符合中*央主张的看得高、想得深、入界宜缓、前行稳健的策略,治大国如亨小鲜,任何重大决策的出台都不能不考虑更周全更细致一些,哪怕因此而牺牲一些效率,那也是必须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政策措施在全面推行之前都先行进行试点的原因。

    在很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决策政策上,尝试性的探索可以多一些快一些,但是真正要大大规模的全面付诸实施,就需要充分评估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说实话,他还真希望陆政东在西部办能呆得更久一些,有这样一个人想不出成绩都难。

    不过让他吃惊的是,陆政东似乎是有希望动一动,他自然不缺乏这样敏感人事消息的来源渠道,他已经获知中*央在明年两会前后期间会有一轮人事变化,特别是一些经济始终上不去或者经济发展问题比较突出的省市领导会进行一轮较大范围的调整。

    只是在陆政东的问题上连他都感到吃惊,无他,还是一个年龄问题,陆政东也许的确算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他毕竟太年轻了,在资历和经验上真的能够胜任到一地担任党政主官?或许让陆政东再在西部办副主任位置上干上两年,那个时候再下去担任某省省长还勉强能行,但是现在就要推上去去,未免有些超之过急的感觉,连他都如此,就不要说别人了。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事情,最后的结果还要看高层能否达成一致意见,而最重要的还是看云家那位老而弥坚的老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孙伟阳得到消息也是颇有感慨,当初他从西河调出,任副省长、省长,五年时间进入中*央委员序列,已经是引起国内外媒体一阵热议,而在他这一批中担任中*央委员中至少有好几个都和自己当时的年龄相仿了,甚至还有比自己更年轻的,只是他上升的速度比较快而已,两年副省长,两年常务副省长,一年副书记,然后就上到省长的位置,五年时间从副部到正部,这已经是够快的了,可陆政东在副部级上时间比他还要短,至于年纪比他小了一轮。

    孙伟阳也不禁有些恍然若梦的感觉,当初刚刚做长滩当市委书记的时候,在他想象中这辈子就算是再怎么拼搏,估计一个副部级就是自己仕途的顶点,那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

    对于陆政东,他同样是没想到,当初他觉得陆政东确实是个好苗子,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陆政东会走得这么快……

第二百一十三章 波澜 (二)() 
陆政东也非常清楚随着他有希望调到地方工作这件事逐渐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争议也会接踵而至,对于这一点,陆政东倒是显得很平静,因为他这一路走来,年龄问题始终是争议最大的问题。

    二十多岁的正儿八经的县委书记,二十多岁的正儿八经的地市级市长,三十来岁的副部级市长、市委书记,候补委员,随便哪一个拿出来都是惊世骇俗的,在内行人看来这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过从体制中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有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用一句俗话可以概括:走的路比过的桥多,吃的盐比饭多,总觉得年长者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才能真正压得住阵脚,而对于领导干部这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就更高。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政治精英群体中,年轻更会被视为还不成熟,特别是他的年纪,甚至在某些人眼里不是不成熟,而是稚嫩。

    陆政东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虽然在年纪上和工作时间要短一些,但是他觉得自己在工作经历和履历上丝毫不亚于其他人,甚至还有过之,长时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在省直机关以及两个国家部委工作的经历并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