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算品三国-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洌∫彩〉枚琳吒阕吡四敲匆怀淘┩髀贰
再如:易书写曹操南征荆州,诸葛亮到柴桑去会见孙权,易中天在前面亮出了一个观点:这场战争乃是曹刘之战,曹操打的是刘备,和孙权没有关系,孙权是被诸葛亮拖下水的。(语见易书195…198等页)
但他绕来绕去,在200…201页谈到曹操写恐吓信时说曹操针对的就是孙权,不管曹操写没写那信,曹操的矛头所指就是孙权。这件事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现在就不多征引了。
标题: 30 试析易中天讲史的特点(3)
内容: 这种自立自破的写法,前后矛盾,不断地偷换论点,既浪费笔墨,也扰乱了读者的思维,何苦来哉!但易中天为什么好这样说话呢?我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志,产生了两个印象。一是他对自己的某些观点信心不足,不能用响当当的、义无返顾的态度来支持自己;二是态度圆滑,左右逢源,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我都说了,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是无懈可击的。但都说了,也等于全没说,只是引导读者(观众)同你走冤枉路而已。
五曰偏颇化,情绪化
研究历史要有一个严谨、公正的态度,居高临下,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不向潘,二不向杨”(河北梆子《潘杨讼》台词),既不可偏袒某一集团和人物,也不可夹杂自己的个人情绪来叙述历史。从已经播出(出版)的这一部分内容来看,给人的印象是有偏袒曹操、边缘刘备、丑化袁绍、拔高诸葛亮的倾向。而且研究问题和叙事过于情绪化,什么“可爱的奸雄”、“漂亮的草包”等提法,都是他偏颇化、情绪化的表现。而且为了给曹操多积分,竟迁怒于我们尊敬的老前辈司马温公,说《资治通鉴》有许多“猫腻”。也许是因为老夫孤陋寡闻,鼠目寸光吧,直到如今,还真没听说谁把大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贬低到这种程度的!不管是内行、外行、还是准内行、超内行,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还是平实一些为好。
标题: 1 三国历史并非扑朔迷离
内容: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品三国》1页)
易书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场白·大江东去》里,就以“扑朔迷离”的字样,给三国历史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三国历史是否“扑朔迷离”?答曰:也是,也不是;归根结底,不是。
为什么说“也是”?逝去的历史时光,对后人来说,有一定的模糊性。不仅三国历史如此,所有朝代的历史无不如此。因为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不能完全复原的,你想要把一切问题都弄得清清楚楚,那是不可能的。过去有“燕瘦环肥”的说法,说五代的赵飞燕,是个瘦美人,唐朝的杨玉环 (杨贵妃),是个胖美人。于是有人就研究杨贵妃究竟有多胖,体重多少斤。研究来研究去,浪费了许多时光,也只能是徒劳无益。这种研究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不可能得出什么结论。其实,我们不仅不知道杨贵妃体重多少,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谁又能知道他们体重多少?不仅此也,现在的许多歌星、影星、球星、超女,谁又知道他(她)们体重多少?(有的明星公布“个人档案”,说自己是多少斤,但大部分是个谜。)往大处讲,历史事件的许多细节,今天你硬要都搞清楚了,那也是不可能的。不用说一千多年以前的三国时代,就是你个人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我们要追求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那三国史确实是扑朔迷离的,任何朝代的历史,都是扑朔迷离的。但如果我们不过多地追求那些没有记录,难以复原的细节,而着眼于研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掌握一些基本史实,那就像许多朝代一样,三国的历史也并非那样扑朔迷离。尽管我国古籍散佚的情况非常严重,保留到现在的古书,连原来的十分之一也没有,但毕竟还有许多史书和其它古籍可供我们参考。仅以研究三国史的主要资料来说,据我不完全的统计,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便有《后汉书》、《后汉纪》、《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以及《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录的140多种古书的片断(原书大部分失传),还有诸葛亮、三曹、孔融、嵇康、王粲……等人的诗文集以及散见于类书、丛书中的零星资料,所以我们至今对于三国历史不仅能树立起来一个完整的框架,也能知道主要的历史情节和历史人物的概貌,三国历史并非那么“扑朔迷离”。我们反对历史不可知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把基本清楚的历史时代说成扑朔迷离。当然,三国史上不能确知的事确是不少,如:刘备有多少个老婆?刘备的孙夫人回吴后下落如何?诸葛亮到柴桑后都和东吴方面的什么人会过面?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他的岳母是谁?诸葛亮还有大姨子、小姨子吗?和谁是一担挑?周瑜死后,小桥(乔)是守了活寡,还是改嫁了?……这许多问题,没有人能够做出回答,确是扑朔迷离的。但哪个朝代不如此?但是,框架完整,事实基本清楚的历史,就不能算是扑朔迷离,切不可在这个问题上危言耸听。
标题: 2 孙权称帝,不在公元222年
内容: “孙权称帝,是在公元222年。”(《品三国》1页)
按:在魏、蜀、吴三国中,第一个正式称帝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公元220年正月,66岁的魏王曹操病逝。当年10月,曹丕以“受禅”(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为名,篡汉称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历史上称为魏文帝。
第二个称帝的是刘备。他在第二年,即公元221年4月,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登极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改元章武。刘备在历史上称蜀昭烈帝。
孙权在最初,对称帝之事是比较低调的。因为在这以前,孙权夺取荆州,杀害关羽,和蜀国处于交战的状态中。为了取得魏国的支持,便投靠了魏国,名义上是魏国的藩属。据《三国志·吴主传》:在刘备称帝这一年(公元221年)的11月,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名义上仍然是臣服于魏国。公元222年,孙权开始脱离魏国而独立,建立了黄武的年号。但这年并没有称帝,名义上仍然是吴王。到了下一年,即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夏4月,“权群臣劝即帝号,权不许。”(《三国志·吴主传》)一直到了公元229年,就是曹丕称帝9年之后,刘备称帝8年之后,孙权才正式称帝,改年号为黄龙,孙权在历史上称为吴大帝。
看来在魏、蜀、吴三国中,孙权因为曾一度投魏,和魏国有臣属关系,惧怕魏国的征伐,在称帝问题上是最克制的。由于孙权的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最后形成了。
标题: 3 谗言怎能变赞歌?
内容: “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品三国》3页)
在《三国演义》上,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妒成性的人,最后竟被诸葛亮气死了。这与历史上的周瑜是不符的。正如易中天所说:历史上的周瑜气量很大,上引之“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等,都是形容周瑜气量大的。但刘备所说的“器量颇大”,却不是这个意思。
那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的事,刘备为了向孙权借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地盘,到京城(今江苏镇江市)去见孙权。周瑜向孙权上疏,说刘备是个枭雄,不应该借给他地盘,应该把他软禁于吴,用美女玩好消磨他的意志。(见《三国志·周瑜传》)孙权没有软禁刘备,但也没有把南郡借给他。另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刘备返回时,孙权乘坐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多人共同相送,在船上大摆酒宴,为刘备饯行。在孙权与刘备单独交谈时,谈到了周瑜,刘备叹息着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度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是刘备向孙权进谗言、挑拨孙权和周瑜的关系,说的是“器量”而不是“气量”。说周瑜“器量”广大,是说他野心很大,理想很高,恐怕不能长久地做别人的臣子。当然,孙权很信任周瑜,并没有听刘备的话,刘备说了算是白说。但刘备是在说周瑜的坏话,并没有为周瑜唱赞歌,则是应该加以辨析的。
标题: 4 郎,不是帅哥
内容: “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极的英雄。他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
《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同时被呼为“孙郎”的孙策,则是孙帅哥。”(《品三国》3页)
郎字有多种解释。一解:指帝王的侍从官。原来的职务是护卫、陪从、备顾
问及差遣。有议郎、侍郎、郎中等名。郎字,即古廊字,指宫殿里的走廊。郎官要在走廊里守卫或待命,或常在走廊里来来往往,故称郎(廊)官。二解:对一般男子的称呼,不一定专指青少年男人。在湖北石首市西北有个刘郎浦,传说为刘备娶孙夫人处。刘郎,指刘备。那是公元209年,刘备已经49岁了。又:唐代大诗人李贺在其《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茂陵刘郎秋风客”之句,刘郎指死去的汉武帝的鬼魂。在这两个例子中,郎字都是一般男子的通称。
三解:家中兄弟的排行。如大郎、二郎,有多至十一郎、十三郎,甚至更多。(那都是同一祖父或曾祖父的孙子或曾孙的大排行)。《水浒传》中有武大郎、武二郎等。日本有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等。这个风气是隋唐以后传入日本的。
四解:妻妾对丈夫或女人对所爱男人称为郎或郎君。
五解:对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身份的男人的称呼,如卖油郎、货郎、状元郎、读书郎等等,也有称乞丐为“花郎”的。
六解:指青少年男子,如周郎、孙郎等,相当于东北人称为“小伙”,西北人称为“后生”。郎字是个中性词,本身并没有“漂亮”、“帅”的意思,即或生得很丑,也可以称之为郎。杜甫《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这是帅哥,因为已经指明坐在马上的是“白面郎”(小白脸儿)。史称周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周瑜传》;孙策“美姿颜”;《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蒋干“有仪容”;(《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所以可以称他们为帅哥;并不是仅凭郎字就可以称他们为帅哥的,你能说武大郎是帅哥吗?
标题: 5 蜀汉有史官吗?
内容: “……刘备的那个蜀汉,还没有官修史书。《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竟
是“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这样一来,我们又只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蜀汉政权“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一事,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是诬蔑不实之词,谓之“厚诬诸葛”。这可真是越来越说不清。”(《品三国》5页)
说蜀汉没有史官,是陈寿在《三国志·后主传》的卷末评语中提出来的,他
说: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那么,蜀汉是不是有史官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第一,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曲笔篇》中说:《三国志》中记有蜀国灾异之事,如“黄气见于秭归(见《先主传》章武2年),群鸟堕于江水(见《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之类,“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刘知几又说:“《蜀志》(即《三国志·蜀书》)称王崇补东观(做东观郎,东观就是史馆),许慈掌礼仪。又卻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益州)书籍,斯则典校无缺(参考资料并不缺乏),属辞有所矣(写作有根据了)。而陈寿评云蜀不置史官者,得无厚诬诸葛乎!”(不是严重地污蔑了诸葛亮吗!)
第二,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景耀元年(公元258),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景星,古人又称为瑞星、德星,就是客星。认为景星的出现是吉祥之兆,所以要大赦,改年号。这是明确记载了蜀汉有史官。
第三,至今见于著录的三国两晋人所著的有关蜀国历史的史书有谯周(三国蜀人)的《蜀本纪》,陈术(三国蜀人)的《益部耆旧传杂记》,王隐(晋人)的《蜀记》,陈寿(晋人)的《益部耆旧传》,王崇(晋人)的《蜀书》,孙盛(晋人)的《蜀世谱》、习凿齿(晋人)的《汉晋春秋》,常璩(晋人)的《华阳国志》等。说明有关蜀国的历史资料并不是一片荒芜的。
因此,关于蜀汉是否有史官的问题,并不是像易中天所说的那样:“越来越不清”,而是大体上可以说清的。那就是:有。
标题:
内容:
标题: 7 “火烧博望”史无其事
内容: “火烧博望是有的,但那把火是刘备所放(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没听说有诸葛亮什么事。”(《品三国》6页)
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火烧博望坡发生在诸葛亮出山以后,说诸葛亮利用火攻之计,打败了曹兵,是诸葛亮的“初出茅庐第一功”。但这与史实不符。据史书记载:此役发生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三国志》上没有绝对的年代,根据《先主传》,相对年代在建安五年(公元200)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之间。《资治通鉴》把此役编排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就是刘备投靠刘表的第二年,诸葛亮出山的前五年。这个战役的经过,《三国志·先主传》和《李典传》都有记载,详略有所不同。《先主传》说:
“(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惇、李典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李典传》说: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本深,不可追也。’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那么,根据史书所记,有没有“火烧博望”这件事呢?答曰:没有。刘备确实是放了一把火,但那是“烧屯伪遁”,是说刘备烧了自己的营盘,假装向南退走,把曹兵引入道路狭窄、草木繁茂的地方,伏兵大出,打败了敌人。烧毁自己的营盘,是古代退兵时常用的办法,免得营盘被敌人利用。至于“烧屯”的地点《先主传》说是在博望(县名,县治在今河南方城县南),《李典传》却说是在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刘备在叶县境内烧了自己的营盘以后,向南退到博望境内的草木丛深之处,出动伏兵打败了曹兵,此说较为合理。
总之,从这个战役看,第一,放火之处不在博望,而在叶县。第二,烧的是自己的营盘。第三,这不是一场火攻,而是一场伏击战。别说是烧屯的地点在叶县,就是在博望,也和《三国演义》所说的“火烧博望坡”不是一个概念。可见,此役是不能称为“火烧博望”的。
标题: 8 火烧赤壁怎能与诸葛亮无干?
内容: “火烧赤壁也是有的,但那是周瑜部将黄盖的主意与功劳,也没诸葛亮
什么事。”(《品三国》6页)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是赤壁之战的男一号主演,诸葛亮不但帮助周瑜完善了火攻之计,而且还给他借来了东风;否则你周瑜再有本事,黄盖再热血沸腾,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刮东风谁也没辙。当然,这不是史实,诸葛亮不可能有呼风唤雨的本领。火烧战船是周瑜及其部将黄盖所策划与实施的,这没错;但若说“没有诸葛亮什么事”,也未免失之偏颇与片面。
从史书记载的蛛丝马迹来看,诸葛亮到柴桑取得了孙刘结盟、共抗曹操的外交胜利后,便跟随在周瑜水军的后面,回到刘备营中(当时在樊口),以后刘备与周瑜一同进军,与东吴的水军相配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火烧战船是否也有刘备的一部分功劳呢?答案是肯定的,刘备也配合着烧了曹操的一部分战船,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有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问题是:诸葛亮是否也起了作用?答案也是肯定的,他作为刘备的谋士,不可能是白吃饱,整天摇着羽毛扇,什么事也不干,是应该帮助参谋与指挥的,能说火烧赤壁没有他的什么事吗?尽管《三国志·诸葛亮传》行文简略,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至今也没有发现诸葛亮的“从军日记”之类的文件,但从道理上讲,他不可能是毫无贡献的。
标题: 9 错批唐诗话东风
内容: “就算有“借东风”这事,也该是周瑜去借(民间传说便有说周瑜借东风
的),若不然杜牧怎么会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品三国》7页)
从史学的角度看,民间传说往往是离谱的,所以有关周瑜借东风的民间故事,我们就没有必要讨论了。问题是:杜牧的《赤壁》诗,怎么竟和周瑜借东风之事联系起来了?这可是易中天的惊人发现,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杜牧的《赤壁》
诗还能这样诠释!
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由来已久,宋元以来就广为流传。成书早于《三国演义》的《三国志平话》中就有这个内容。元曲有王仲文所撰的《七星坛诸葛祭风》,《三国演义》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内容便更加丰富了。
但借东风的故事,究竟还有没有更远的源头呢?比如说:在宋元以前的唐朝时,是否已经产生了借东风的故事,或者有了一些雏形?由于文献资料的湮灭,我们至今还不能论定。至于杜牧的《赤壁》诗中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们只能看作是诗人的艺术联想,由东风联想到火烧赤壁的战事和二乔的命运。这给与周郎以方便的东风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什么人借来的,从诗句的本身并找不出什么明确的答案。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还不能认为这里边就有什么“借东风”的信息。假定唐朝已经出现了借东风的故事或者有某些雏形,那也应该是诸葛亮借东风,而不应该是周瑜借东风。为什么呢?传说故事往往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前后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关系。既然宋元已经有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它的源头就应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