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逢大明乱世-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

    一名亲兵匆匆赶来,禀报道:“陛下,广渠门的城墙上,挂出了三颗头颅,其中的一人是……是……”

    李修文“腾”的一下站了起来,急声喝问道:“是谁?!!”

    “是安阳候!”士兵如实答道。

    李修文霎那间脸色苍白如纸,低头缓缓坐了下去。

    半晌后,他抬起头来,双目通红地下令道:“传令全军,连夜攻城,就是用尸体来堆,也得给我堆上去!”

    “啪——”

    待到那名士兵下去后,李修文一拍书案,自语道:“朱由检,你又欠下了三条性命!”

    他就一直那么静静地坐着,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名亲兵进来禀报道:“启禀陛下,汝阳侯和洪大人求见。”

    “就说朕身体抱恙他们回去吧。”李修文说道。

    “侯爷,你们不能进去!“

    李修文听到门外士兵的声音,抬头就见孙传庭和洪承畴俩人已经闯了进来。他挥挥手让士兵们下去,问道:“两位大人前方指挥战事,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俩人行过了礼,孙传庭才劝道:“陛下,安阳候战死,臣能理解您的心情,可如此作战,就算攻下了京城,咱们也会伤亡惨重,得不偿失啊!”

    “是啊,还望陛下收回成命才是。”洪承畴也跟着劝道。

    “朕意已决,你们回去吧。”李修文挥手道。

    “陛下……”

    “血债需要血偿!”

    李修文突然站了起来,

    冷笑道:“咱们的攻势越是凌厉,就越会有人开城投降,瞧着吧,要不了几天,京城必破!”

    ————

    ————

    乾清宫,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之心禀报道:“陛下,敌军连夜攻城,咱们恐怕守不住了,还望陛下早做决断!”

    “决断?”

    朱由检苦笑道:“事到如今,朕还能做甚么决断?”

    王之心答道:“李大人今日不是上了疏陛下迁都金陵,再作打算吗?陛下何不早做决定……”

    “荒唐之言!”

    朱由检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朕既为天子,岂可丢下满京城的百姓,独自逃离?我大明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朕岂是那贪生怕死之人?”

    王之心听了这话,便不敢再劝了。

    朱由检其实也想过要离开京城,可有了“天子守国门”的祖训,他如何能拉下脸来,说出自己要迁都的话?

    事实上,就连周皇后都劝过他迁都,只是他放不下颜面罢了。

    他独自坐在那儿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廷议迁都之事。当然,他是不会说迁都金陵是自己的意思的。

    翌日,朝堂上。

    朱由检对一帮文武大臣说道:“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联将何往?又劝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李明睿胡言乱语,乱我军心民心,实在该杀!”

    “是啊陛下,不杀此人如何安定民心,何以治天下?”

    “正是,微臣恳请陛下将此人枭首示众!”

    “……”

    朝堂上的衮衮诸公,纷纷出言谴责李明睿,说甚么话的都有,但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反对迁都,并请求诛杀胡言乱语的李明睿。

    迁都?

    自打土木堡之变以后,谁再敢提议迁都,便与奸臣无疑,将要受尽人的指责。众人心中可都十分明白,当年赞成南迁的,后来都被打上了奸臣的印章,他们可不想步那些人的后尘。

    眼看着京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却没人敢出来赞成南迁一事,朱由检如何能厚颜提出自己想要南迁?

    不过,大多数大臣反对南迁,却有少数人是赞成太子南迁的。

    朱由检如何不明白这些人的心思?

    我在京城守着,你们把太子带去了金陵,就算京城破了,我让乱军给杀了,都不会有碍于你们的荣华富贵,仕途之路,这算盘倒是打得不错,可你们这是把我当傻子了吗?

    最终,朱由检没能南迁,也没肯让太子南迁,死守着京城。

    三天后,李修文凭借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以伤亡十万的代价,一举攻破了北1京城。

    各路大军从九门而入,整个京城乱成了一团,无数的百姓纷纷跑到了街上,挤向了各个城门,希望能逃出城去。

    城破的消息传来后,朱由检写下了一道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辅助太子朱慈烺。

    之后,他命人带着朱慈烺逃出宫去,送到国丈爷周奎家去。其余诸子,也同样遣人送出去避难。

    朱由检忙完了这些后,抬头看着自己的皇后和两位爱妃,眼泪忍不住就流了出来。他对周皇后说道:“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伸手拂去了脸上的泪水,说道:“臣妾跟了陛下一十三年,陛下未曾听过臣妾一句劝,以致有今日。如今陛下命臣妾殉国,臣妾岂敢不从?”

    周皇后默默地接下衣带,自缢而死。

    朱由检没有去组织她,转身对另外两位爱妃叹道:“你们也随皇后去吧!”

    乾清宫里,瞬间多出了三具悬挂的女尸。就在这时,王承恩手里抱着一个小公主,领着朱媺娖过来了。

    “父皇……”

    “媺娖,你不该生在帝王家!”

    朱由检话落,转身拔出佩剑,左袖遮脸,右手挥刀向朱媺娖的肩膀上劈去。

    “陛下不可!”

    王承恩突然跪倒在地,出声阻止道:“陛下,公主于李修文有恩,承恩觉得,他是不会伤害公主的。”

    此刻,U看书(wwukasucm朱由检手中的长剑离朱媺娖只有一指的距离。

    看着自己的女儿闭着眼睛的样子,他又如何还能再狠得下心?只是,若是不如此的话,乱军能放过自己的女儿吗?李修文当真会善待她?

    他沉默片刻,丢掉了手中的长剑,手把着朱媺娖的小肩膀,蹲下身子说道:“媺娖,你随王承恩出宫去,向李修文投降。今后,不可想着报仇之事,好好地保护你妹妹,明白吗?”

    “父皇……”朱媺娖哭了起来。

    朱由检不再耽搁,起身吩咐王承恩道:“你立即带着两位公主,出宫投降,朕就将她们托付于你了!”

    “陛下……”

    “快去!”(。)。

    a

    <;!……fgxsl……>;

第三百二十八章 君王死社稷() 
目送着自己的女儿被王承恩带走后,朱由检突然像是疯了一样,解下自己的皇冠,披头散发,持剑冲入了后宫,砍死妃嫔数人,并遣人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

    朱由检突然返回寝宫,取出了一柄三眼铳,对外头唤道:“王之心!”

    “陛下!”

    应声而入之人,却不是王之心,而是去而复返的王承恩。

    朱由检见了他后,怒斥道:“王承恩,朕交代了你差事,为何回来?两位公主如今身在何处?”

    “陛下……”

    王承恩眼泪流了出来,说道:“陛下交代的事情,承恩哪敢怠慢?只是承恩不忍抛下陛下离去,才将公主转交给了王公公他带着公主出宫投降去了。奴婢……奴婢愿陪陛下殉国。”

    “哈哈哈……”

    朱由检突然放声大笑起来,状若癫狂,笑罢后,又自言自语道:“诸臣皆仇视你们宦官,视你们为乱政的阉人,一直提防着朕重用你们。直到今天,哈哈哈……直到今天朕才知道,他们的忠心远不如你们,何其可笑?”

    “陛下……”

    “王承恩,速速召集众人,随朕突围出去!”

    朱由检突然下了命令,随即手持三眼铳率先一步冲出了门口。王承恩不敢怠慢,立即召集起来数十名太监,还牵出来几十匹马。

    朱由检翻身上马,领着一帮忠心的太监冲出了东华门。

    此刻,敌军已经彻底攻陷了外城,只剩下内城各个城门的明军还在顽强抵抗。

    朱由检策马冲出了东华门后,奔向了朝阳门,成国公朱纯成闭门不纳。之后,朱由检拨转马头向北去了安定门。

    安定门连守军都没了,只剩下一座坚固的城门紧紧锁着,太监们上前用利斧劈了半天,都没能劈开。

    朱由检跑了好几处城门,都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先祖修筑起来,用以阻挡外敌入侵的坚固城门,竟在如今断绝了自己的后路。

    绝望之下,他重返禁宫,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

    半个时辰过去后,无一人前来。

    “哈哈哈……”

    朱由检狂笑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二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陛下……”众太监尽皆跪倒在地。

    朱由检默然褪下了自己身上的龙袍,咬破手指在上边写下了一道血书:“朕自登基一十二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

    ————

    大军占据了外城后,孙传庭才遣人回去请李修文入城。

    李修文一袭龙袍端坐在马背上,额头上绑着一条白巾,在亲兵们的护卫下,缓缓从广宁门入了京城。

    广宁门,正是李东当日遇伏的城门!

    在街道上前行不久,便见一名将领押着一些投降的战俘过来,禀报道:“启禀陛下,这些都是投降之人陛下定夺!”

    李修文目光扫了一眼,一看全是些生面孔,便挥了挥手道:“先扣着吧。”

    “陛下!”

    人群中突然窜出一人,远远地就朝着李修文跪倒道:“陛下可还认得老奴?”

    李修文定睛一看,原来是乔装打扮过的王之心,便对左右命令道:“让他上前来说话。”

    挡在王之心面前的亲兵们立即让开了一条道路,两位士兵上前,拖着他来到李修文的面前。

    “陛下,老奴是带着两位公主出来投降的。”王之心说道。

    李修文这次知道,

    对方为何要便装打扮了。如果在他人面前泄漏公主的身份的话,很可能见不到自己,就已经让别的将士们给祸害了。

    “既如此,就让她们出来吧。”

    “陛下……”

    王之心刚想再说些甚么,却让李修文冷冷地打断了:“朕若要杀了她们,你觉得她们现在还逃得掉么?”

    王之心返身回去,很快便把朱媺娖领到了李修文的面前,在她的手上,还抱着一个小公主,才几个月大的模样。

    李修文愣住了,朱由检呀朱由检,你也太高看我了吧?一个大的饶了也就算了,还希望我给你养小的?

    朱媺娖怔怔地望着李修文,心情复杂无比。

    该恨他吗?

    或许是吧,是他带兵攻破了京城,一手毁掉了自己父皇的江山。可一想到先前他给自己讲故事时的一幕幕,U看书)朱媺娖悲哀地发现,自己似乎对他恨不起来。

    可她心中又很明白,这是自己的仇人,国仇家恨,岂能轻易忘掉?

    不仅如此,她还知道自己不能表现出心中的恨意,否则很可能连命都保不住,谈何仇恨?

    李修文怎么会猜不出眼前这个小姑娘的心思?可这位小公主曾经救过自己呀,自己如何能做到一刀砍了,永绝后患?

    沉默片刻,李修文才对身后的亲兵统领吩咐道:“带两位公主和王公公下去,好生照顾着,再给小公主找个乳娘。”

    ————

    ————

    大军很快便攻入了内城,不久后禁宫也告破,投降的大臣数不胜数。而就在李修文禁宫时,前方传来消息:大明皇帝朱由检,已经吊死在了煤山。

    李修文得知此事后,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外。就算自己提前攻破了京城,大明朝还是大明朝,朱由检也还是朱由检,大臣也基本上都是那一帮大臣,结局又能有多大的变化呢?

    其实他猜都能猜得出来,朱由检其实是想要南迁的,只是放不下面子罢了。

    这位帝王太过爱惜自己的脸面,正如当初与满清议和时,他心里赞成此事,却要让人偷偷摸摸地进行一般。

    说句不好听的,朱由检是个喜欢推卸责任的人。他赞成的事情,一旦让人知道,便会把自己,为自己办事的大臣拎出来背锅。

    莫说李修文了解他,满朝的大臣里,又有几个是不了解这位君主的性格的?

    这些个士大夫们虽然只会空谈,却也不是书呆子,能当官的就没几个是真正的书呆子。

第三百二十九章 传檄而定() 
愛♂去÷小?說→網,。

    李修文先前的登基仪式太过简单,此次入主京城后,又在一帮明朝降臣的劝进下,是需要再次举行一次隆重的登基仪式的。

    说是隆重,却也没有耽搁太多的时间,李修文是个务实的人,不会听那些大臣们瞎扯皮,为点儿礼仪上的事情吵来吵去。若不是目前还需要稳定的局面,他很想一个个拎出来彻查一番,罪行严重的全都砍了完事儿。

    大明之亡,实亡于文臣!

    八月初一,李修文在北1京登基,大明朝的基本制度暂时不做变动,降臣也基本留用原职,不做太大的变动。

    左、右丞相,以及国师的职务,都是原先匆忙时定下的,李修文便将这些官职都撤销了。李岩等人也不会有甚么意见,毕竟他们都会受封爵位,官职方面做些是没有问题的。

    李修文沿用旧制李岩入阁做了首辅,牛金星为次辅,宋献策则当了钦天监监正。三人皆封世袭伯爵,食禄七百石。

    让人都没想到的是,李修文决定,追封李东为郑王,谥忠。

    要知道,一字王爵可是最为尊贵的了,通常只有直系皇族,才能被封一字王,比如大明朝的藩王,周王、福王、鲁王等等。

    所谓的“一字并肩王”,其实都是里编造出来的,但这说法无疑是最为贴近一字王爵的。

    许多的大臣心中羡慕无比,这可是殊荣啊,有李东这个前例在,将来他们若是有人建功立业,还是能有机会封王的。

    当然了,或许会是死后的追封,可也同样荣耀无比了。

    之后,便是此番北伐功臣们的封赏了。

    孙传庭、杨振进封国公,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食俸二千五百石,此外,追赠张云英的父亲张世恒为国公;洪承畴、贺人龙进封侯爵,食俸一千石,孙名文、韩林、陈义、曹变蛟、林虎、赵雄、马明达、葛天成等最初跟随之人,皆进封伯爵,食俸七百石,皆予世券。

    此外,撤销子爵和男爵,原有封爵者,以及京城战役中功勋卓著者,皆得以进封不世伯爵。

    至于明朝的降臣,

    自然也不能亏待,成国公朱纯成打开城门放大军进城,原有爵位不变。此外,还有几位开城的大臣,也都得以加官进爵。

    至于边关的那几位总兵,自然也是要封赏的,对于他们在京城的家眷,李修文也都是善待的。不安抚好这些人他们放清军进来可就不好玩了。

    之后便是后宫的封了,母仪天下的皇后人选,自然是杨雨璇无疑。此外,王冰封贤妃,骆嫣然封淑妃,董小宛封庄妃,陈圆圆封敬妃,张云英封惠妃。

    让许多大臣都摸不着头脑的是,这皇后之下,最为尊贵的贵妃之位居然没有人选。不过这是后宫之事,他们才懒得去管李修文打的是甚么算盘。

    周王朱伦坤自然保留了亲王爵位,其他各地的藩王,李修文当然是一个都不会认可的。

    李修文攻打京城时,只有周边出现了少量的勤王军队,根本就没甚么作用,都让李修文给击溃了。当他占据了京师称帝,各路的勤王军都还没赶到。

    京城一破,各地皆可传檄而定,就算个别地区出现反抗,也是无法阻挡李修文统一天下的步伐的。

    登基大典之后,李修文立即命孙传庭领兵去了山海关,山海关是阻挡满清的一道关隘,是必须要保住的。

    洪承畴则领兵南下,一路招降各州县去了,最的自然是金陵。至于京城,李修文只留下了五万兵马守城。

    这倒不是他托大,杨嗣昌虽然在领兵赶来的路上,可手上的兵马却是没有多少的。再有一个,一旦他的军队得知京城已破,不溃散就算不错了,还想攻城?

    李修文不得不佩服,明朝的这些个大臣和勋戚们,朱由检送出去躲藏的几个儿子,全都让他们给送了回来,邀功请赏。

    殉国的大臣当然有,只是和投降的大臣数量比起来,那是差了好几倍的。

    李修文倒也没想过,要杀了朱由检的这几个儿子。

    原因有三,其一是他们都还年幼,年龄最大的是太子朱慈烺,才十一岁,根本就无法对自己形成威胁;其二,则是自己不会让他们脱离掌控,全都封了个郡王爵位,却没有给封地,软禁在了宫中。其三,便是有利于迅速安抚人心了。

    只要他们不给自己捣乱,一辈子锦衣玉食还是没问题的,这已经算是特别的优待了。

    宫中的防卫,李修文除了抽调部分的神机营士兵以外,还从有功的大臣里边选出了他们的儿子,入宫来充任侍卫,编成了一队御林军,由赵元良担任统领一职。

    一番整顿过后,京城很快便恢复了常态,这一场战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上都让李修文给消除了。

    让李修文想不到的是,杨嗣昌还没进军到京城,手底下的勤王军队就已经哗变了,左良玉悍然砍下了他的头颅,和几名将领带人赶来京城投降了。(。uuknsh。co)

    锦衣卫和东厂,李修文是不会废除的,没有爪牙,如何对付士大夫阶层?

    王之心仍然任东厂提督,兼司礼监掌印太监。至于锦衣卫,李修文让自己的大舅哥骆养性出来担任提督,陈义任北镇抚使,元浩任南镇抚使。

    李修文暂时还没有大动作,因为自己如今还没坐稳龙庭,士大夫阶层还是要先安抚着的。先把各地藩王的封地全给收回来,恢复全国税收后,打仗的费用暂时是不用愁了。

    文管集团和士子阶层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了。李修文并不是打算灭光士大夫阶层,而是准备削弱他们的力量,同时把武人的地位抬高,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