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什么人打起的火把?”撤退中的博尔忽望着前面一片光亮问道,这是不计其数的火把发出的亮光。
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他自然是得不到答案。
“大宋朝万岁!”博尔忽正想派人去问个究竟,一声惊天动地地战号从亮光处传来。
此处不是别人,正是在这里等候他的小骠骑解晋。
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博尔忽已入绝境,他的感觉好象天崩。新败之后的军队,士气低落,不能再打,陷入绝地的博尔忽哪能没有灰色世界的感觉。
一阵闷雷似的马蹄声响起,解晋开始发起了进攻,呐喊声响彻了这片草原。
解晋的骑兵是宋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解晋胆气过人,出了名的手毒之人,这一发起进攻犹如狂风吹走沙砾一般,博尔忽地军队很快就给碾成了碎片。
XXXXXXXXXXXXXXXXXXXXXX
“妈地,便宜了博尔忽这鞑子,要不然我会象砍下术速忽里的脑袋一样砍下他地狗头。”解晋站在草地边上,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地对欧军行道。没有亲手砍下博尔忽的脑袋,很是遗憾,言来恨恨不已。
欧军行笑道:“你也不用遗憾,估计,他此刻在草地里求生不得不求死不能,那种滋味可比给你一刀砍下狗头难受。”
解晋指着草地道:“这就是皇上无中生有的百万雄兵,皇上真是神了,居然知道这里有一片草地,博尔忽这鞑子给我们追得没有路了,居然逃到草地里去了。这鞑子肉多,也不知道便宜哪只王八。”
到现在,解晋终于明白李隽知道说的无中生有的本事是什么,就是这片草地。
说起这片草地,朋友们肯定是耳熟能详,就是红军当年长征走过的草地。据后来的文献记载,这片草地茫无崖际,草丛上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让人难辩方向。草从里河沟交错,臭水积累,散着刺鼻的臭味,一个不好还会中毒气。人走在上面,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臭水沟里,陷进泥沼里,给活活窒息死。时而风,时而雨,时而冰雹,时而飞雪,要是没有万全的准备,进入草地是死多活少,要想活命,除非变成神仙。
解晋哪里知道这些,还以为李隽有未卜先知之能,居然掐算到这里有片草地,专门用来埋葬博尔忽,对李隽是佩服无已。要是他知道真相,不知道会作何想法?
博尔忽给宋军一路追下来,慌不择路,居然逃进去了,其结果不用说也想得到,肯定是葬身草地。
促成博尔忽进入草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解晋下手太狠,他给解晋近乎恶魔似的打法吓破了胆,他在不知道草地的凶险的情况下宁愿进入草地也不愿落在解晋手里。
多年以后,有牧民进入草地发现里面有不计其数的骷髅,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漂浮在腥臭的水面上,不知道有多少。据这位牧民描述,还有无数的鬼火,阴森森的,让人一想起来就害怕。
这就是博尔忽和他大军的最后归宿。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五十七章 郭侃受命
“臣参见皇上。”郭侃向忽必烈施礼道:“请问皇上,召臣何事?”郭侃依然是那样的气定神闲,举止中规中举,行为端止。
忽必烈对这位头号谋臣历来是礼敬有嘉,即使郭侃有江南之败也没有改变,端起一杯茶递给郭侃,笑道:“来,忠和,先喝口茶。”
“谢皇上。”郭侃接过茶,并没有喝,顺手放在桌子上,问道:“请问皇上,有什么事要臣效力?皇上但有所命,臣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郭侃是忽必烈的头号谋士,也是第一号战将,料事如神,难有不中,忽必烈见到他就觉得安心,原先的焦虑暂时搁起,笑道:“忠和智者,朕就考考你。你说,朕有什么事请你前来相商。”
忽必烈雄材大略,眼光极高,少有人看在眼里,更不会对臣下说请字,当然这只是对别人来说,对郭侃是例外,郭侃也的确当得起这个请字。
“皇上日理万机,国事极多。君者,临天下也。故天下事都由皇上而决,这天下事就多了,臣还真是难猜测。”郭侃沉思着,只见忽必烈笑着看他,知道忽必烈一定要他猜猜,微一凝思,已经知道究里,道:“臣以为,皇上所忧者,八百里秦川。”
他的话音一落,忽必烈抚掌道:“忠和就是忠和,一语而中。”拿起战报递给郭侃道:“忠和,你看看。真的难以让人置信。博尔忽已经全军覆灭,朝廷在四川地军队,还有在云南贵州的军队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是朝廷继江南之败后又一重大损失。忠和,你说,朝廷接下来该做什么?”
忽必烈不愧雄材大略之人,这种惨败要是换一个人的话。肯定是怒气冲冲,早就对臣下开骂了。会斥骂臣下无能,误国误君,不能为君分忧,而他却说得很是平常,好象这事是小事一桩似的。
郭侃知道忽必烈又要向他问计了,道:“皇上,博尔忽进军是臣之议。臣罪在不赦,还请皇上治罪。”
“胜败,兵家常事,忠和不必放在心上。”忽必烈平静地道:“博尔忽进军极其机密,他又采取了拉网之策,消息泄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朕以为南朝皇帝精于推算,识破了我们的计谋。预先有所准备才有博尔忽之败。要说责任,是朕的责任,是朕恩准。”
他这是在为郭侃开脱,郭侃哪有不明之理,很是感激道:“谢皇上。”
“朕所忧者,八百里秦川之地。”忽必烈浓眉一轩。道:“秦中自古帝王州,八百里关中富厚饶给,百姓殷实,有可战之资,有可战之兵,若是落于南朝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渭河平原,也就是古书上说地关中地区,非常的富饶,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地说法。秦国正是以这八百里富饶之地为基业。奋发图强。最终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西汉把根基也定在这里,汉武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盛的盛世。南宋稳定了四川。下一步必然是进军关中之地,对于忽必烈来说,稳定关中局势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关中四塞之国,进可攻,退可守,秦得关中,是以扫灭山东六国,混一宇内,此真帝王之地。”郭侃赞同忽必烈的看法,道:“臣以为,南朝要想进入关中也没那么容易,时下已入深秋之地,秦岭已是飞雪连天,冰寒三尺,南朝军队必然在秦岭中延误时日。朝廷若是加固略阳的防守,只要略阳不失,则关中无忧,中原无忧。”
关中与中原近在咫尺,从关中出兵,可以直去中原,若关中无事,中原之地就少一大威胁,实是天大的美事。
“忠和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看。”忽必烈深表赞同道:“关中要地,必得一重臣不可。”看着郭侃笑而不言。
郭侃何等聪明之人,马上明白是忽必烈要他去关中坐镇,道:“皇上,臣愿往关中。”
忽必烈等的就是他这句话,原本平静的脸上溢满喜色,道:“忠和出马,关中无忧也!。朕想过了,对于关中,南朝是势在必得,必然会不惜代价打下去,朕给予你临机决断地权力,你可以调动关中的一切力量阻止南朝进入关中。”
临机决断的权力也就是现在说的全权,郭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全权处理,不必向忽必烈请示,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莫大的信任,郭侃谢恩道:“谢皇上隆恩。”
微一凝思,郭侃接着道:“皇上,善守者亦善攻,守不能全守,还要攻。臣以为,朝廷在稳定关中的同时,可以在淮西淮东之地开展进攻,一者可以牵制南朝的兵力,二者可以攻占这些肥沃的地方,至少也可以打乱这里地局势,让其不稳定。”
淮西淮东之地也是肥沃之地,要是给南宋稳定下来的话,对南宋实力的提升具有莫大的好处,趁南宋才收复,还没有彻底稳固,也就是这些地方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发起进攻。即使不能夺取,也要打乱这里的局势,可以达到削弱南宋地战略目的,其中的好处忽必烈自然明白,笑道:“忠和非朕之臣,朕之舌也,朕也是这么想。朝廷在中原新征召的军队已经训练完成,可以派上战场了,朕就命令张弘范,史天泽,阿术他们抓紧时机开战。关中之事就尽托忠和了。”
蒙古在江南损失百万大军,兵力大耗,一时间也难以发起进攻。好在南宋也没有实力马上北伐中原,给了忽必烈重整军备的时间。在中原大规模征召丁壮入伍,训练完成,准备开始大举进攻。(按:有朋友提到蒙古军队究竟有多少人地问题,要是你把蒙古军队只理解成是蒙古这一个民族组成的军队,的确不多。一个大帝国,他的军队决不止一个民族,还会有其他的民族。只是汉军二字我一直不想提起。现在还是不想提起。)
在蒙古历史上就没有损兵折将上百万地先例,要是忽必烈不能有所建树地话。他地汗位就有点危险了。别地不说,就是这一种压力就迫使他不得不为了。
“臣尽心竭力,戮心王事。”郭侃平静地道。
忽必烈踱了几步,道:“为了加强你地实力,朕决定把五卫禁军中的两卫调给你。中原,关中之事就交付给忠和了。”这话的意思是说,这次的所有行动都由郭侃来策划。包括阿术他们进淮西淮东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都由郭侃负责。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郭侃的确不愧神人之称,给他说准了,宋军向关中挺进,遇到了天大的困难,这因难是自临安大捷后宋军遇到地最大困难。带给宋军巨大困难的并不是强大的蒙古军队,而是秦岭。秦岭自古号称天险,是关中的南方屏障。海拔高,地势陡峭,难以逾越。
群峰耸峙,千岩竞秀,云缠雾绕,白雪皑皑。从山脚望去,从半峰之上就处在云雾中,好象玉带缠腰,雪花飘飞在空中,一幅雪国奇景。数百里秦岭飞雪,真的当得起“万里雪飘”四字了。
这就是秦岭,山外还是深秋之季,山中已经入冬,下起了大雪,天寒地冻。寒风呼啸。发出呜呜的呜咽之声。尽情地蹂躏着他们能够蹂躏的一切。在夏日里肆虐的蛇虫不堪寒风之苦,早就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寒刀刮过。如刀似割,让人从骨子眼里感到寒冷。然而,这种大自然带来地寒冷并没有阻止宋军向关中的开进,他们顶风冒雪,行进在难走的山道上。要是从天空望去的话,只见山道上有不计其数的宋军,多得比蚂蚁还要多,蜿蜒蠕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一二三,起!”一声响亮的号子声响起,仿佛静夜中地惊雷,打破了秦岭的寂静。
紧随着这声号子声又响起一片号子声:“一二三,起!”
这号子声发自朱瑞祥的炮兵之口,领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李隽本人,他站在一块石头上,不停地挥着手臂,喊号子给炮兵们鼓劲。
他们要把火炮运往关中,必须要克服秦岭这道天险。把火炮运往关中,李隽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关中是重地,宋军一攻打,忽必烈必然不会坐视不理,他肯定会派出精锐部队前来。要是没有火炮这一宋军最为犀利的武器,这仗打起来就因难得多了。
二是关中和中原相邻,北伐中原时,从关中出兵也是势在必行。不仅要出兵,关中这路兵力还要极其雄厚才能担负得起战略任务,火炮就必不可少。
正是从这两点考虑,李隽决定把在四川的火炮运往关中。当然,最大的困难就是秦岭。秦岭天险,徒步其间都很难行走,在这种大雪封山的日子里运炮就更难了。
李隽非常清楚其中的困难有多大,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要把火炮马上运往关中之地。李隽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毅力,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奇迹,一定能把上千门火炮运到关中。
朱瑞祥不仅是个优秀地炮兵指挥官,还是一个坚毅不拔地英雄,李隽把想法一说,他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完成任务,他的理由是:“我们地祖先可以修长城,我们当然可以把火炮运到关中。我们要是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就有有愧于我们的祖先。”
他说得一点没错,在一千多年前,秦人就修建了长城这一惊世奇迹。把火炮运过秦岭虽然困难不小,比起修长城来说,就小得太多了,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李隽大拇指一竖,什么话也没说,只说了一个字:“壮!”虽只一个字。却胜过千篇最为华丽的赞誉之词。
得令之后地朱瑞祥马上组织人手开始运炮。当然,李隽知道他们的行动会慢得多,特地把炮兵安排在最后。骑兵和步兵,轻装简从,行军速度要快得多,走在前面就不用说了。
号子声对于干苦力的人来说,特虽有用。号子声一起,炮兵们一齐发力。抬着炮身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一串深印泥中的脚印。
这脚印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毅力的最好证明!
“稳点,稳点。”李隽对八个抬着炮身从身前走过地炮兵们喊道:“坚持就是胜利!一二三,走!”
炮兵们跟着喊道:“一二三,走!”抬着炮身向前行进,喊着号子。
不计其数的号子声响彻在秦岭山中。宋军要征服地不仅仅是蒙古军队,还有数百里天险秦岭。只要他们克服了秦岭天险,他们就当得起第一流军队的称号。
朱瑞祥一身的雪泥尘土,喘着粗气,大步而来,道:“皇上,这里就交给臣吧。臣用人头担保,保准不会误事。”
不用想都知道。他与炮兵们一道抬炮身扛炮架弄得一身的泥,李隽用手给他拍拍肩上的泥土,道:“不是不放心,我是想看看将士们。有了这样的军队,何愁光复大业不能完成。”李隽指着艰难前进和炮兵们,动情地道:“你们将创造一个奇迹!”
正如李隽所言。这支英雄的炮兵真地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冰天雪地里把上千门火炮安全地运到了关中。当然,由于道路的艰险,意外事故在所难免,有不少将士为此付出了生命。
“皇上,你就不要逗留了,柳将军他们在等着你呀。”朱瑞祥很是急切地催促道:“皇上,你快走吧。你要是不能按时赶到,柳将军他们的压力会大得多。”
李隽略有不满地道:“你就催,连呆一会儿就不行。好好好。我这就走。免得碍你的事。”对段干木道:“我们走吧。再不走,有人不开心喽。”
“皇上。臣不是这个意思。”朱瑞祥连分辩。
“一二三,走。”李隽挥着左手,喊了一声号子,牵着白马就要上路了。
段干木马上阻止道:“皇上,你还是上马吧。”
“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路这么滑,骑在马上不安全,还是走吧。”李隽笑着拒绝了段干木的劝说,道:“你不用把东西背在背上了,放在马上吧,让白马驮着,你也轻松下。”
翻越秦岭,征途数百里,很难找到补给,生活用品自是要准备充分,段干木义无反顾地当起了脚夫,把吃的用的背在背上,李隽知道他很辛苦,才有此一说。
“皇上,臣不累。”段干木跳了两下,道:“皇上,你看,臣很轻松。”
李隽拉住他,道:“你就别逞能了,这才刚刚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来,放上来吧。”段干木知道李隽一旦决定了就不会改变,只得把东西放在白马上。
李隽叫其他地侍卫把东西放在马上驮着,牵着白马开始了向关中进军的征程。
李隽和段干木他们说着笑话,讲些故事,给将士们鼓鼓劲,没怎样就走到半山腰,低头一望,只见在山道上前进的宋军不知道有多少,蜿蜒曲折,好象一条长龙。抬头一望,山峰上云封雾锁,不知道有多高,雪花扑面而来,打在脸上,给人以清凉之感。
对于秦岭,李隽觉得格外亲切,因为他是陕西茂陵人,过了秦岭,就快到家了,胸中涌起游子归故乡的亲切感。
游子归故乡是非常美妙的事情,让人激动难已。对于李隽来说,就更难得了,他这个八百年后的人来到古代世界,即将回到古代地家乡,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经历,一想到即将回家,这种激动就更加难捺,轻轻哼着一首自小就唱惯了的民谣“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地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窖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地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李隽本是陕西人。喜欢陕北民歌,这首民歌自小唱熟了。在此心情激荡之际唱起来就格外富有感染力,段干木和一众侍卫气喘嘘嘘地跟在李隽身后,听了李隽的歌声跟着哼唱起来。他们先是哼唱,到后来放声高歌,一时间,山道传来雄浑的陕北民歌。
苦与不苦只是一种感觉问题,当注意力不集中也就不会觉得累。段干木他们唱着歌赶路。注意力转移了,走起路来也快得多了。
正想着回家地李隽也没有注意到这事,直到一口气上到山顶才道:“这路也不难嘛。”
他地说法立即得到段干木他们的赞同,道:“对呀。真地一点不累,唱歌也能提神,走路也不累,真是怪事。”
“你说什么?唱歌,你们唱什么歌了?”李隽还没有反应过来。非常惊奇地问道。
段干木笑道:“皇上,你这是怎么了?你不是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吗?”拉开嗓子唱起来,准备亮一嗓子:“大风从坡上刮过……”
一道灵光从心里闪过,李隽想到一事,道:“太好了。干木,你去找些人来。要嗓子粗,会唱会跳的人来。”
“皇上,我们就唱得不错嘛。”段干木毛遂自荐了,道:“皇上,你何必舍近求远呢。”
这些侍卫个个是大嗓门,很符合条件,李隽点头道:“说得也是。来,你们站在一起,我们一起来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预备。唱。”右手向下一划。段干木和一众侍卫放开喉咙开始唱道:“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窖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地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山顶上飘来黄土高坡地美妙歌声,一开始将士们很是好奇,惊奇地望着山顶。黄土高坡是一首为人喜爱的民歌,很是动听,到后来将士们也跟着唱起来。听到歌声的将士们不断加入“合唱队”,唱歌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一时间,整个秦岭山中,只要有宋军的地方都在高唱黄土高坡。
唱得最为奇特的当然要数朱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