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41章 人生如戏()
夜半,王府中灯火亮起。徐蓉服侍刚刚睡下没几个时辰的杨帆穿戴好朝服,将玉带从身后绕道杨帆的身前。
“怎么了?”
头发簪起来的徐蓉轻声道:“没什么。你当心点。”
杨帆搂住徐蓉,道:“放心,等我回来。你要是困,再睡一会儿吧。”今日还是得入宫面圣,所以三更半夜,起早贪黑的又得往宫中赶去。
杨帆吃了点刚刚出笼的包子、豆浆,便匆匆上了马车。
今日的早朝,气氛格外压抑,杨帆依旧站在左边的最前端,殿内不容许妄语,但是背后那一双双锐利如鹰隼般的眼神足以将他杀死一千一万遍。今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再过不久,便是张榜的日子。
由于杨帆的第三试,已经起到了殿试的效果,朱由检原本就是打算由杨帆策问贡士,既然已经策问过,就没有了殿试,直接放榜,也让昨日还在贡院门口闹腾的士子们稍稍平复了一下心境,准备看榜。
“前几日朕龙体抱恙,不曾上朝,但是奏折批阅了不少。其中不少提及科举的。今日宁国侯也在朝堂上,诸位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尽管说便是。”
时光亨递上一叠试卷,退回到原处,道:“启禀圣上,这份样卷是此次科举杨侯所出,,当中内容脱离经义不说,还有许多都是荒唐之举,微臣多次劝告,皆不被采纳,最后导致赶考士子贡院抗议,一致要求重开科举。”
礼科给事中出列,道:“启禀圣上,时尚书所说正是。而且科举改革有违祖制,杨侯所作所为,更是离经叛道。恳请圣上降罪!”
朱由检道:“杨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杨帆躬身一礼。道:“时尚书,在下听闻你出身东林书院,可还记得书院门口有一对楹联否?”
“楹联?这哪个书院没有楹联。”时光亨有些警惕起来,生怕杨帆再给他下套子。
杨帆笑了笑,道:“那是东林先生所书,时尚书不应该不清楚啊。”
“那副名联自然知晓,风声雨声读书时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敢问杨侯。这与你所做的事情又有何关系?”
“东林先生一生的做人、读书道理都包含在了这副对联上了,何谓事事关心?难道身为一个大明士子,连我大明分十三布政司,两直隶属都不应该知晓吗?还是说关乎我大明之本的粮食,最最简单的南稻北麦都要书院来教?这第二试考的,都是一些最最基本的素养问题,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难道不是最最基本的修身?连这些简单的常识都不知道,谈什么为官?谈什么报国?”
满朝文臣被说得哑口无言,东林党人被启用。如今杨帆以党首名联来反问,直接令满朝的人都哑火了。杨帆的手背拍手心,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我们的民调员,如今听得最多的,就是官员不知民生疾苦,这个祸根从何而来,从何而来?还不是我们的选拔,我们的科举没有把好关,养了一群不是只知在朝堂大呼小叫,却眼高手低的庸人,就是贪图享乐。压榨黎民百姓的贪官污吏。这样的科举,圣上您现在还觉得臣实在无理取闹吗?”
确实。有些官僚的基本素养真的是太低太低,这样的人。如果上位,那基本就是尸位素餐,整天的党争,对人不对事,扶植党羽,壮大势力,拉山头,排挤其他官员。
“恩。杨侯所说确实有道理,朕早就看出了弊端所在。所谓整治贪官污吏,治标不治本,还是得从根本上的科举改革做起。朕令宁国侯如此做,就是决心让大明面貌焕然一新,诸位不思进取,反倒是层层阻挠,还要反思改过,多多学习才是。”朱由检今日叫杨帆过来,就是看他能不能说通,只要他站得住脚,能说的这些朝臣哑火,他这个站在杨帆身后的大树自然就会继续挺着他。
“圣上,那杨侯在第一试废除八股制,这又是为何?难道这也有弊端?此乃太祖定的规矩,怎么能够说废就废呢?”
“呵呵,文章岂可拘泥格式?如此生搬硬套,非要将好好的文章剖成八个部分,在下看来,这太可怕了。文章写我所写,言我所言,这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为作文而作文。时大人,你这么大年纪了,连这些道理都不明白,我看您也该告老还乡了。”
“你你”
“圣上,宁国侯妖言惑众,如今京师赶考士子都齐聚高呼,要求重新科举,这难道不应该顺应民心吗?”
“何谓民心,时大人,难道你还有几千士子,就能代表民心了?他们是旧式科举的失败品,难道就是因为这些失败品、废材,而要那些新政、人才来买单?您这要求未免也太无理取闹了。即使是科举改制,还是有一百多人脱颖而出,难道圣上不应该为选拔到真正的贤才而高兴,而重用吗?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如今新政推行,圣上英明,岂可因留下之余毒,而阻碍住新生之大明?”
这话一说,意思很明显了。你们满朝的腐朽,都老了,不中用了,该滚了。朱由检眯缝着眼,看着满朝文臣的反映,开始和稀泥道:“宁国侯的意思很明确了,也就是朕的意思。这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数百年。道出了朕的心意,诸位身在高位,当适应这个朝代,随时与时俱进。今日回去,认为有过的,每人呈上一篇思过书。”朱由检也不想这满朝的文臣就这么被贬得一文不值,毕竟朝廷还要有人来运行下去。
“圣上,不可啊。如此儿戏之举,老臣恐江山社稷将会毁于一旦,还请圣上三思!”
“请圣上三思!”
既然杨帆已经亮剑,这些腐儒没有道理就这么龟缩下去,确实,杨帆的每一条建议,似乎都像是给这个腐朽的帝国注入一管强心剂,但在所难免的,这一管管强心剂触碰到了某些人的利益,也就有那么多打压、反对的声音了。(。)
第442章 人蠢就回去多读书()
或许在东林群臣眼中,如今的杨帆就是天启年间的魏阉,却不明白杨帆靠的是什么让朱由检信任的。
魏忠贤趋炎附势,可以讨好天启帝,但杨帆不会,可以说杨帆时不时的任性胡闹,在朱由检的眼中,才放心让他展开手脚去干。杨帆可以大起大落,不是简简单单可以做到的。无论在哪里,他的作为,能够让朱由检感受到,是在替大明着想,也是真的有那本事。
早朝在喋喋不休的攻讦、弹劾之中结束了。出殿时,紫金蟒袍依旧是紫金蟒袍,遇到之人,还得恭敬地称一声侯爷。孙府尹走在杨帆边上,问道:“侯爷,这你所谓的庸官是指何人?”
杨帆看了一眼,道:“我是对事不对人,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自己合不合格心里清楚,若是还要别人来说三道四,已经是最不要脸的地步了。”
“承蒙侯爷赏识,几日前,传庭已收到朝廷调任,出任蓟辽总督,多亏侯爷您的举荐。传庭一直有投身报国的想法,却没有什么好机会。”
杨帆道:“辽地虎踞龙盘,我建议孙府尹过去,也不过是一句建言,真正有何成就,还得看孙府尹您的本事了。还是那句话,我这人对事不对人,合不合格自己心里清楚。”
“承您建言。”孙传庭拱手一礼,然后匆匆离去。杨帆跨入马车,想着这事情告一段落,也该好好休息一番了。马车行了不到半里路,便停住了,“怎么回事?”
“侯爷,前边很多读书人。”
“读书人,在干什么?”杨帆探出头。不会是那帮士子过来找事吧。
杨帆前边的一架官轿停下来。杨帆站得高,正好看到是时光亨的背影,便明白什么事情了。
“时老。为我等做主啊!”
“时老,科举取士不能任由他人胡来啊。”当中有人高呼。今日已经放榜。这个时候跪在这边的,不用说,定是名落孙山,却又不甘心之辈。一个个似乎高举大义,想要替大明鞠躬尽瘁一般。
更有甚者,还高呼明君蒙尘,奸人当道,恨不得将自己未能高中的罪责全部怪罪到杨帆身上。
“诸位。老朽辜负了你们的重托,对不起了!是老朽无能。”时光亨高呼道,“但是,只要还能有盖棺定论,老朽一定全力以赴,替诸位讨回公道!”
“喂。时大人,讨公道归讨公道,这轿子能不能挪一挪位子,堵着官道算什么事情?”杨帆站在马车上,笑道。
排头士子站起来。怒视着杨帆,高呼道:“科举不公,难以服众!”杨帆吩咐车夫缓缓调到一边。道:“不公,你倒是说说,本侯哪里不公了?是开小灶了,还是泄露了试题?”
“宁国侯,我等十年寒窗,为的就是一朝科举,金榜题名,侯爷这么一折腾,就是将我等的希望都破灭了。这样断人前程之事,难道侯爷您良心不愧疚吗?”
“愧疚?”杨帆笑了笑。“这试题有什么问题?还是说,你们当中那几个连南稻北麦都不知道。还写南米北面的,想要讨个公道?人蠢就多读书,多走出去看看,真是愚昧。怎么,还不让开?还要本侯再怎么羞辱,一个个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的蠢材,还要讨公道,你当时尚书是县太爷了?”
“今日若是不得到一个公平的答案,我是死都不会走的!”
杨帆瞥了眼,道:“真不走?”
“大丈夫说话算话。”那领头人抬头挺胸,一脸宁死不屈的样子。杨帆冷冷一笑,道:“好,既是君子,又来伸冤,报上名来。”
“侯爷莫要恃强凌弱。”那人一听杨帆问他名字,便有些犹豫,毕竟杨帆贵为宁国侯,要搞死他不容易,但整他却很容易。
时光亨见到这个出头鸟遮遮藏藏,便道:“这位后生,放心。老夫一定保你无恙。”
那位年轻士子点点头,道:“时老不说这话,小生也要为诸位仁兄讨回公道。”他听到时光亨保他,也算不虚此行了,至少能和礼部的尚书攀上关系,这一波不亏。“在下裴前。”
“”这名字取出来,真的就是个赔钱货了。杨帆从胸口掏出一本小册子,道:“裴前是吧哦,找到了。二试十八分,呵呵,大伙听听,辽东叛乱的竟然写着是蒙古鞑子。唉,你也算是读书人,你随便找一个京城人士,问一问,这辽东建奴是哪个民族的。你这样还和本侯叫屈?”
“你”男子脸一红,他来自江南,有些事情自然不听说,从小在家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哪里晓得什么东西。
“你什么你,本侯是你随便乱指的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和一个傻子一般在这里哗众取宠,以为这样就能博取别人的同情吗?你们去看看贡院上的那张榜,依旧由人在上边,没有你们的名字,证明你们不够,不配!懂吗?不配!”
杨帆自顾自地翻看着那本小册子,道:“我看看。这裴前过来了,同乡的那位也过来了吧,我念念,这北边也种水稻,啧啧,要让你做这北边的父母官,还不得将中原的土地都给整垮了?你看看这写的都是些什么建议?请圣上降低商税?你这是为朝廷做官,还是为你家那个商铺做官?活该没考上!”
“还有”
“”
杨帆就坐在马车上,足足训斥了半个时辰,前边堵着的士子也算是要点脸面的,明白自己也就这么几两的水平,渐渐散去了,最后剩下的几个顽固分子,也在杨帆奚落之中,愤恨离去,就这么一张嘴,杨帆骂退了一千有余的士子,一旁的时光亨早就吃惊地目瞪口呆。
杨帆册子往马车里一甩,最后来了句,“人蠢还不好好多读点有用的书,一定要本侯大动肝火骂一通才知道羞耻吗?回府!”
一边的马车回过神,连连称好,马鞭一扬,往王府驶去。(。)
第443章 枯木逢春()
生活就像一坛酒,酝酿久了,揭开盖子的一瞬间,那酒香弥漫开来,才会明白,哦,原来是坛好酒。
在路上的老人们,风尘仆仆,往京师赶着。孔衍植眯缝着眼,听闻着今年科举的改革,不住地摇头,长叹。他没有想到,当年那个笑谈,今日会成真。太庙春祭即将开始,这次的春祭,很不同,连他这个久居鲁地的衍圣公都收到了召见,几日前便动身赶来。马车驶在官道上,老头发着呆,过了很久,又长舒一口气,呢喃道:“撼动了。”
他看了一眼沂水便上的那棵参天的高树,旧叶落尽,新叶未生。
“停一停。”
马车在沂水边上停了下来,老头讲究地整了整衣服,站在大树底下,看着东去的水流。过了很久,他才抬头,浊目眯缝着,清了清嗓子,转过身,“枯木终会逢春,撼不动的,撼不动的!”
白衣踏入京师地界的时候,便有数道身影,从宗人府而出。这个设立之初掌管皇族事物的机构,洪武二十二年之后,就变得神秘起来,这些管理之事也移交到了礼部手中,然而这个机构却一直存在着。既然存在,那么就有他存在的必要。
很快,还在一家酒楼喝茶的白衣面前,就出现了两个带着黑袍的人影。
“参见宗令大人。”
“京师可好?”
黑袍迟疑了一番,不清楚朱启讲得好,是指什么方面。朱启眉头一挑,道:“我在来的路上,听说杨帆骂退了几千赶考士子,这是什么情况?”
“哦。回禀宗令。宁国侯主张科举改制,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落榜的士子中有一些人不甘心。就堵在街上,恰好遇到了礼部尚书和宁国侯。宁国侯见这些人不肯善罢甘休,张口数落,将一千余落榜考生奚落得分文不值,最后纷纷遮面而逃。”
“呵呵。”朱启笑着摇了摇头。桌上的酒色显红,倒不是什么葡萄酒,朱启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喝酒时掺点血,什么血就不清楚了。也没有清楚。黑袍人低头瞥了一眼酒杯,便不敢再抬头。
“过两日就是春祭了吧。”
“是的。”黑袍人静静地说道。
朱启抬头,悬着的酒杯放了下来,道:“俞生,怎么不说话?”
“哦。我没什么。”一直低着头的那黑袍人有些仓皇地摇了摇头。站在一边的右宗正有些疑惑地转过头,看向老搭档。
朱启缓缓道:“坐下吧。这些年宗人府我也没多管,全靠你们打理。”
右宗正笑了笑,道:“宗令大人客气,这本就是我等分内之事。”朱启拿起酒壶,倒在另外的杯中。道:“来,喝酒。”
两人端起酒,左宗正明显的有些不自然。酒杯到了嘴边,只是碰了一下,抿了一小口。朱启瞥了一眼,从胸口拿出两封烙着朱漆的两封信函,道:“丰子,这封信是你亲手书写的吧。”朱启将其中的一份递给右宗正,“这是当初龙虎山有变,你交给我的。”
他将另一份信件扔在俞生面前,道:“喏。你看看,这封虽然不是你的笔迹。但是我从金陵的韩骨头那里摸索上去,若是没有错。这封洛阳有变的急件是从你的手中盖的朱漆,没有错吧。”
俞生的喉结动了动,这样的火漆,上边的符号,也只有左右宗正才有资格盖上去,不是丰雨,那就是俞生了。
他手中的杯子裂开来,忽然站起来,“我宗令大人不是”他的瞳孔一缩,还没来得及动手,便倒在地上,“这酒里酒里有毒?”
哗!
丰雨也站了起来,看到俞生那发紫的嘴唇,“宗宗令大人我们可是”朱启抬头,道:“坐下来,没有你的事情。”黑袍察觉了一番,感觉自己身体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异样,便坐了下来,看着地上已经嘴唇发紫,说不出话来的俞生。
朱启依旧喝着酒,看着那双充满恐惧的眼睛,“这招调虎离山,俞生,你算是成功了。很好的将本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洛阳。不过你算来算去,没有算到,这封信并没有传到我手上的时候,本宗就离开,去了湖广了吧?”
地上的黑衣人已经躺在地上,死死地睁大眼睛,呼吸比原来快了一倍。朱启笑道:“这封信,你算的日子,很准。竟然只离洛阳一战,慢了三日,然而你送到江西的时候,却刚刚是事发后三日。”
朱启蹲下来,笑道:“确实很准,可是本宗那时候已经在洛阳了,哪一日发生的事情,本宗知晓,但你在京师,又是如何知晓的?我们宗人府消息灵通,但也没有灵通到如此地步,从洛阳传消息到京师,一日不到你就知道了?”他看着生机渐渐消失的俞生,用手掐住了他的脖子,“唯一的可能,就是你提前知晓了洛阳的计划,而且想将本宗调去洛阳,没错吧?”
那瞳孔最后一缩,左右晃动了两下,喉间的巨力,让他很难喘息,到了最后,脖子一歪,失去了最后的生机。朱启淡然地站起来,望着窗外的春景,道:“收拾了。从今往后,宗正就不分左右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谢宗令大人提拔。”黑袍跪下来。
暖春将至,那些如枯木的老人们,仿佛活络起来,似乎在生出新芽。春风下,太庙的祭祀布置也完毕,就等着那一日的到来。这春祭,就像是另一强心剂,让人看到希望,看到出路。
皇陵的守墓者,换上了一件新衣,他在这个春天里,也赶了一回时髦。头上原本杂乱大的发髻,也拿了一根木簪子插着,看着那盘棋,呢喃道:“这个春,来得早了。”语罢,站起身,缓缓朝长陵走去,谁也不清楚,老人在此守候了多少甲子,也从来没有人赶去问。皇陵之中,他便是长者,朱由检祭祖之时,都要朝其行礼,这是礼数,更是一种敬畏。(。)
第444章 春祭()
京师中,虽说已经放榜,但是许多赶考的士子还没有离去的意思。春祭大典,与往年不同,这一次,确实是一次盛典。许多京城里的富豪,能够有幸入宫,也是很欢喜,这是多少世修来的福气。
当然,最多的还是京师中的平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别说见皇帝了,有些人连皇宫长啥样子都没见过,却收到了官府的通知,届时会有人过来带领他们入宫。有些人当听到这样的荣誉突然落到自己头上,首先是怕。大明的百姓,见官,就是老鼠见猫一般,就是怕。
后来听街坊邻里的,好几个人都被邀请入宫参加大典了,也就不怕了,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