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明大黄袍-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08章 好雨知时节() 
杨帆进城的事情,一时间传得满城风雨。而蒙古特使的身份,又给这次进城带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恰巧同时,一场早春的寒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周延儒喝着茶,坐在外宫的文渊阁,手中握着票拟,不知道这个时候,找宦官传给圣上批红。这是关于开春祭典的事宜。若是商定下来,马上交由礼部。这一年的收成,很有可能会因为那些还躺在粮仓,闷在暖炉发芽的土豆、金薯而改变缺粮的局面。

    而这个时候,杨帆来了。来得有些不合时宜,至少周延儒心里是这么想的。没有杨帆,朝廷一样运转着,而杨帆一来,他和朱由检当中,就隐隐隔着一面纱窗,似乎得让着杨帆。

    砰!

    文渊阁的门,被轻叩了一声。

    “周学士。我,高潜。”

    “高公公?”

    “今日的票拟,不知道可以传阅圣上了没有?”

    周延儒恍然,道:“高公公里边坐坐。”

    在朝廷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如今虽然朱由检收回了司礼监的批红权力,自己亲自圈阅,但高潜又是自己信任的心腹,周延儒也不敢对他不敬。

    “唉。杨帆一回来,这日子,又得夹紧尾巴做人咯。”高潜瞥了一眼周延儒,煞有介事地说道。

    “呵呵。高公公。不至于吧。圣上英明有主见,这么可能令杨帆胡作非为呢?”

    “周学士又不是没听说过,这杨院长在湖广立了大功。听说亲手斩杀三万起义军的头领孙大圣,这税改一事能够顺畅地办下来。周学士你我,还有圣上心里都清楚得很,一半功劳都是杨帆的。咱们呐,不过就是替人家干活。”

    周延儒默默地喝茶。确实,没有杨帆那个消息机构和前边做的铺垫,也就没有后边的什么事情了。这一点,相信朱由检和周延儒,甚至朝廷中的很多人心里都透亮着。也将这笔账。记在杨帆的头上。

    “那你说,我等当如何?”

    高潜眉头一挑,道:“杨帆这次进京,并不是奉旨上的京城。我半月前在湖广,刚刚抵京,知道他并没有领旨赴京。这次,他竟然是以蒙古特使的身份入京,这就有文章可以做了。”高潜的消息比起周延儒要灵通的多,城门口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蒙古特使?怎么和蒙古扯上关系了?”

    高潜摇了摇头。道:“谁知道呢。不过他敢用蒙古特使的身份抵京,说明和蒙古人还是有关系的,就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吧。”

    “他和蒙古人扯上关系。完全是自己作死。若是和漠南的那些投靠后金建奴的有牵连,那圣上估计就不会这么信任他了。”

    高潜点点头,道:“没错,这一点,我们要用得好。杨帆不可能入阁领文臣,也不可能执掌司礼监,运用好了,是我们对付外廷百官的一柄利器。”

    周延儒点了点头,道:“这雨。还真是及时呐。”

    小雨淅淅沥沥,浸润着即将抽芽的老树。街上马车哒哒地行进着。最先到客栈的。不是孙承宗,也不是周延儒。是李道父子。

    京师就是这么个地方,倒下时无人问津,起时自会有人捧。无他,人心皆如此罢了。李道自知当初自己做得有些不厚道,与杨帆寒暄了几句便离开了。说是公务缠身,其实不然,而是匆匆往孙府赶去。

    孙承宗此番回京,并未领任何实权,也未入阁。始终以太傅虚衔入宫参与政务,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重用孙承宗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京师原本是有两种声音,对辽东,一种是求和,一种是主战。孙承宗退居宁远以后,一来国内暴乱不停,二来大凌河之战后,两方虽说没什么大动静,但小碰撞依旧存在。辽南就是主要争端地域。不过大明并没什么占便宜的地方。后来辽南被吞并。朝中求和派又冒出了苗尖。主张以大凌河东西为界,左右分治,不得侵犯。

    这议和,朱由检也认可。毕竟大凌河一战之后,辽南沦陷对于大明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后金方面提出,要议和也行,得让出大凌河与锦州二城。自然有一些割地求和的耻辱感,令朱由检迟迟不敢拍板。一月前,皇太极登基,更加让他恼怒不已。称汗,他尚可忍,但是上尊位称帝,那是要和自己争天下的意思了,这还能忍?

    于是议和派立刻没有了声音,所谓的南宋之鉴,议和丧国占据了主流。只不过就是面子过意不去,条件没有谈拢的幌子罢了。

    不议和,那就打吧。可漠南、辽南,皆被吞并,内忧外患,还有什么条件能打建奴?之所以没人提出收复辽南,平定沈阳,那是明眼人都清楚,打不动。提出来,那就是*裸地打朱由检的脸。所以皇太极称帝一事,在朝廷都是三缄其口,避而不谈。

    召孙承宗回京,就是朱由检一个隐晦的态度。求和,我们不干。孙承宗自然是主战,却虚职侍京,意思就是也不主动干架,你要来打我,那就干你。你要是在大凌河以西好好的,那就僵持着。

    这便是朝廷眼下的状态。

    不过也好,皇太极眼下不敢冒然南下,准备先解决了左右两翼的威胁再说,对于大明而言,这不是喘息、放松的几年,而是慢性死亡的倒计时。

    李郁欢恭敬地站在杨帆的身后,细雨绵绵,窗子开着,杨帆站在窗前,雨丝抚过,在发尖凝成一颗颗小珠子。对于李郁欢出现在京城,杨帆并不惊讶,却有些失望。

    “先生出留都之后,我与行之先生继续在三层楼上读书,直到迫近年关,家父书信传来,才赶回京师。”

第409章 面圣() 
雨丝朦胧,杨帆抿了抿嘴,喝了口略带清苦的大叶茶,道:“年都过完几个月了,那你为何还在京师,该看的书,都看完了吗?”

    李郁欢眼神波动了一丝,道:“父亲说了,当初错过了科举,正好今年圣上开恩科,让我留在京中参加科举。”

    杨帆转身,靠着窗栏,问道:“是你父亲想,还是你想?”

    小雨无声,李郁欢抬起头开,看着杨帆的眼睛,道:“我想。”他虽然还年轻,但不代表没有那种少年登科的渴望。他回答的很诚实。

    “我还是再问你一遍,该看的书都看完了吗?”

    “行先生说了,登科不成问题。”李郁欢从侧面将问题回答了过去。杨帆道:“读书多,不代表会做官。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李郁欢躬身一礼。

    杨帆看着窗外,道:“天下第一等易事,没错,就是做官。但是你可想好了,登科,意味着你和他们一样,要受到规矩的节制,官场有官场的规则,你会读书,但不代表混得开,即使,有你的父亲和孙老,也一样。”

    李郁欢不语,沉默地站在那里。

    “走吧。我说过,你有足够的天地来施展你的才华,不过,还不是现在。”

    李郁欢一礼,道:“谢先生教诲。郁欢会考虑的。”

    他缓缓退下,直到再次出现杨帆的视线时,已经趁着油纸伞,步入雨中了。杨帆喝着茶,呢喃道:“我是通知你,不是建议。如果你还当我是先生的话。”

    杨帆住在客栈没多久,便有官员上门。将他接至鸿胪寺。毕竟他是以蒙古使臣的身份入京的。原本满朝皆以为杨帆以蒙古特使的身份上京,完全就是个笑话,就连朱由检都以为杨帆有些无理取闹了。然而。就当他将国书和那箱珠宝递交至宫中后,才引起了朱由检的重视。

    既然是特使。自然就落脚在了鸿胪寺中。

    至夜,杨帆刚刚更衣,就接到了朱由检传旨入宫的消息,便匆匆入宫。

    乾清宫只有朱由检坐在位子上。

    从鸿胪寺出来,过了东公生门,穿过长安左门,马车到此,就不能在深入了。杨帆走过金水桥。在承天门等候了片刻,便有太监带入宫中。

    煌煌紫禁城,看上去,确实庄严。夜色下,只有数展宫灯,星星点点。

    “圣上,杨帆特使带到。”引路太监想了想,实在想不出什么身份介绍杨帆,只好用特使这次词。

    “进来吧。”

    “遵旨。”

    宫门开了一扇,杨帆瞟了眼龙椅上坐着的朱由检。手中把玩的那团白物,估计就是那传国玉玺了。

    “传朕旨意,没有朕吩咐。任何人不准靠近乾清宫半步。”

    “遵旨。”门被带上。

    殿内灯火晃晃,直到风静才止。

    “说说吧。杨特使,这失踪的几个月,都干了些什么。让朕也看看,你有给朕带来了什么惊喜。”

    杨帆一礼,道:“在下做的,圣上您如此英明,应该都知道了。在下不敢再夸夸其谈。”

    “这份国书,和这玉玺。真是林丹巴图尔托你交给朕的?”

    杨帆笑道:“圣上莫不是以为在下拿假国书来诓您的吧?至于这玉玺,在下也没见到过。是不是真的,就不清楚了。难道那箱东西就是玉玺?”

    “哼。量你也不敢如此做。这个林丹巴图尔在信中说了你很多好话啊,还救了他一命,希望朕重赏你,都说说,你干了些什么事情,让那个异族都对你如此刮目相看。”

    “也没什么,不过就是将他的天花治好了。再则,就是将那本来要叛逃,投靠后金的几万蒙古兵,给收了回来。”

    “哈哈。杨帆啊杨帆,朕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能够惹事的。前脚刚走,就在金陵搞了这么大的动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说,还办起了书院,怎么?怕朕收了你在京师的奇物斋,然后没生意做?”

    “圣上见笑了。这生意,还是咱们这些没地位的人做来得实在。您不是说了,这士农工商,户籍不可变,要是朝廷都做生意,岂不是违背祖制了?”

    朱由检冷冷道:“你这一来啊,就这么倒过来顺过去的挖苦朕,你可知道,你在龙虎山、湖广干的事情,上奏要加罪你的可不少。朕都是一一压了下去,你在湖广立的功,朕已经传旨嘉奖了,不过你跑得快,圣旨还没传到,你就跑个没影。”

    “那是在下的不是了。”

    “先不说那些东西了。你可知道这林丹巴图尔,也是狼子野心,当初在辽东时,贡银就耗去了百万余,后来朕登基,意取缔坊市,他有出兵威胁。被建奴赶到青海不说,竟然还公然入兵山西大同,此等虎狼之辈,你救了他不说,还将他那即将溃散的部落又扶持起来,是何意思?”

    “圣上就别和在下开玩笑了。这皇太极登基建国,想必圣上比在下应该知道的早,如今正是国库空虚,外有强虏的时刻,在下看得出来,圣上是有兴邦的想法。在下打江南而过,看到报纸上,圣上改制税法,推行新作物,然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如今多一个外援,圣上难道不应该窃喜吗?”

    朱由检确实有这个担忧,这皇太极称帝,很有可能气势如虹,一举南下,那么还没能土豆种出几茬来,京师就被攻占了,那样子就糟了。

    “你看看,这国书上也没写任何实质联合的,你叫朕任何相信这林丹巴图尔是不是别有用心,难道就单单凭一项珠宝,和这还不知道真假的传国玉玺吗?”

    “有些条件,是不能写在国书上的。”

    “什么条件?”

    杨帆将一封书信递了上去,道:“眼下圣上要做的,就是革新,给以建奴一个错误的假象。到时候,才有奇兵之效。”

    “你这计划,朕还在斟酌再三。”

    “这个自然,不过圣上,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好,若是泄露了消息,林丹巴图尔也没有那么傻,会独自领兵攻城。”

第410章 敕封() 
朱由检继续把玩着那方传国玉玺,道:“当初太祖建国,一直在寻找这方传国玉玺,如今终于到了朕的手上,是时候利用一下这方玉玺了。对了,朕已经给你准备好了朝服,明日早朝,记得穿上。”

    “是。”

    “如今朝局啊,自从有了你给朕的那些耳目,再也不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儒臣说了算了。朕已经命人准备了祭典,土豆、金薯都已经宣传的差不过了。等到回暖了,就可以在江南、湖广以及关中施行第一波推行了。”

    杨帆道:“这土豆和金薯,短时间依旧不能解决最关键的饱腹问题,所以,只能用以安民心,要想解决大灾荒和冰冻期,只能一个法子。”

    朱由检摸着手头上的这封信,呢喃道:“朕知道你想说什么。你先解决好了汉蒙联合问题,能够说服朝臣,朕再作考虑。”

    “这好像应该是圣上要说服的是吧。”

    “呵,你可是蒙古特使,再说这若是不联盟,估计建奴也该西征了吧。”

    杨帆躬身一礼,道:“那在下就告退了。”

    “杨帆?”

    “圣上您说?”

    “这么久了,你从来没有在朕面前称臣,这是为何?”朱由检有些玩味地看着杨帆,道:“是不是因为有个神秘的师父,就傲慢到连臣都不称了?”

    “圣上说笑了。在下空无名衔,何来臣之说?自称在下,已是有些过分,若是圣上准许,请允许在下自称草民,您看可好?”

    “哈哈。你还是再怪朕没能给你真正的权力是吧。等着。明日朕让你明白,一直以来,朕都是信任你。只不过时机未到罢了。”

    “那,在下就告退了。”杨帆躬身一礼。走出宫门。朱由检呢喃道:“朕要你挑大梁,你可别辜负朕呐。”

    这一夜,很多人都睡不好。

    春眠本该不觉晓的,然而,屋外即使是细雨无声,也让某些人心生烦躁。最烦躁的莫过于刚刚候补的户部候补郎中方溢儒了。没想到,本来已经是传来死讯,他都在自家老爹坟前哭告大仇得报。而这杨帆竟然又活了回来。听同僚谈起,似乎这次好像还是大功而归。

    他的脸色,简直可以拧出苦水来。

    砰!

    桌子一震,笔架顺势倒了下来。他看着烛光怔怔出神。

    司礼监大太监高潜,亲自端着衣帽,在乾清宫前候着。见到杨帆出来,躬身道:“恭喜侯爷了。”

    “等等,侯爷?”

    高潜眯着眼,笑道:“蟒袍加身,您荣华富贵。可别忘了咱家。”他跟着杨帆,一直出了宫。马车边上,杨帆拱手道:“公公留步吧。时候也不早了,就不劳烦您送了。”

    马车朝鸿胪寺驶去,杨帆入府之后,才看清楚,确实是件蟒袍,紫底金线,十分惹人眼。这样的服侍,很不多见,即使杨帆都吓了一跳。这闷骚紫的,穿了那还不人见人揍。不过眼下。他可没功夫去想这些。自己再不睡觉,就该起床了。做京官。最可怜的,就是没有睡懒觉这一说。

    杨帆确实有些惊讶到了。这侯爵,要搁到宋明以前,那就是一方土皇帝了。到了明朝也就是个虚衔,但即使是虚衔,却也是极其少见的。明末作为朝廷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吴三桂,也仅仅是封了个伯爵,可见活着封侯有多么难。

    这杨帆封侯一事,朱由检并没有通知任何朝臣,明日上朝,直接下令。这是通知,不是商量。

    还有睡不着的,莫过于徐家的家主,徐骥了。徐有容白日挣扎着要出府见杨帆,被他直接锁在了府中,只是到了饭点,才让红玉送了点吃的进去。

    徐夫人端着碗参汤入书房。这些西洋参,是利玛窦送给徐骥的。这几日,徐骥略感风寒,又公务繁忙。还要处理徐蓉的婚事,实在有些忙不过来。

    “老爷,喝点茶汤。”

    “咳咳。蓉儿怎么样了,还闹吗?”

    徐夫人摇了摇头,道:“你也真是的。这婚事有必要这么急吗。这么快就交给了于家,这这要是直接退婚,那不是打于家的脸吗?”

    “你当初不是也答应了吗?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谁知道这人说死就死,说活就活,还回到京城来的。总不能让咱们女儿还没成婚,就替他守活寡吧。”

    徐夫人也有些纠结,道:“那你说怎么办。这婚书不拿回来,于家的人来迎娶,老爷你倒是嫁还是不嫁?”

    “我嫁!”徐骥站起来,道:“于家的三子有什么不好的。知书达理,去年还中了进士,门当户对,嫁!这杨帆,如今是蒙古特使的身份,这是个敏感的身份,不知道满朝大臣,有多少人恨得他牙痒痒。因为他,又有多少人的腰包严重缩了水。今年湖广苏杭,税制已改,国库是可能充裕了,但这一层层的打点,估计少了近乎一半,我看啊,有杨帆受的。我就不明白,这于生哪里不好了,嫁他会吃亏吗?于家也是清白家底,清流一派。于老和先父又是古交。”

    他说的,就好像自己嫁过去似的,一点都没有考虑徐蓉的感受。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古代婚姻,都是如此。男女双方成亲之前,都是没见过面,都靠着媒人牵线搭桥。

    “你是愿意,可是蓉儿她不愿意。你也清楚,蓉儿和杨帆我们当初也不曾拦着,现在这样骑虎难下,我看你如何是好。”徐夫人往旁边一坐,生着闷气。当初对于这婚事,她就不太愿意,但是徐骥做得主,她哪里敢反驳。

    徐骥脖子一抬,一口气就将参茶咕嘟近了喉咙里,“那就走一步看一步。若是杨帆真的东山再起,于家又不肯放手,老夫只能给他去赔罪了。”

    夜雨潇潇,徐蓉躺在床上,似乎难以入眠。她在想,那个人,为何今日没来,是不是忘了她,还是说已经不再牵挂她。女子的思绪容易飘散,容易猜疑,想着想着,多愁善感的她,便辗转反侧起来。

第411章 宁国侯() 
有时候,杨帆真的很佩服这些京官儿是如何有勇气活下来的。半夜三更的就要爬起来,穿好朝服,风雨无阻,四季不该。杨帆闭着眼,稀里糊涂地将那件别人奢望都不敢奢望的蟒袍套在身上,大小嘛,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古代的衣服可不讲究修身不修身的,这腰身,都可以再塞进去一个人了。杨帆用那送来的玉带一扣,算是穿戴完毕了。这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