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伟业-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裴和穆清笑道:“说着正经的事情,您又跑题去骂别人。”朱四说:“朕只不过是把正经的问题形象化一些,让你们这些军事盲多一分理解。想要告诉你们,建奴的战斗力真的是超强,恐怕当今世界也没有第二支力量可以同他们对抗了。你刚才说的八旗入关时是十二万人,也没错,不过这只是他们的满洲八旗的常备军。仅仅在编的满洲八个旗,满编后的兵力就是整整十二万人,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富有经验的骑兵,这还不算满八旗的预备役和蒙古以及汉军八旗的数量。”

    穆清好奇的问道:“万岁爷怎么会对建奴的军制这么了解?”朱四当然不会说自己上辈子就是个历史老师,而且还是个地道的东北人,所以他敷衍了一下继续说道:“朕有那么多的锦衣卫和细作都在搜集情报,建奴又是朕的敌人,朕自然要倾力的去了解他们了。这个所谓的八旗制度啊,在建奴入关前后,每个旗有两个固山,每个固山7500兵丁。小妹刚刚所说的合计12万人的数字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只是一个比较教条的说法,另一种说法呢,我们可以从底层计算他们的常备兵力。八旗中最基层的军事单位是牛录,最初的八旗满洲牛录是308个。入关之后达到了669个,八旗蒙古如今拥有128个牛录。这样计算,此时的满蒙八旗的兵力,相加起来合计共有24万常备军。八旗汉军还不算,八旗汉军中最主要的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另外还有吴三桂的关宁军。至于三顺王和其他各旗汉军的人数都不是太多,而且因为数据分散,情报也不好搜集,所以我们只能大概预计一下八旗汉军的总数。正黄旗汉军的代表是左梦庚。镶黄旗汉军的代表是刘良佐,不过现在他已经挂了。”

    几个人刚刚谈到这里,漓江上出现了喊声,朱四抬头一看,竟然是自己几个老婆的那条彩船。“怎么回事?”朱四急忙问道,然而锦衣卫的许多士卒们却没来得及回答朱四的问话,而是大部分都急匆匆的扑入了漓江,他们是要去救人,因为彩船上有一个人落水了。

    (本章完)

第224章 各显身手(8)() 
落水的故事以后再说吧,希望读者耐心的等到下一卷,您别骂我就好,没办法,这个事件按照情节的安排,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间,其实笔者也不想卖关子,可是这一卷里咱们的故事已经跑题很远了,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往回兜了吧。敬请原谅啊,求您别扔砖头!更不要打脸!

    朱四提到的刘良佐,历史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死,而且还擢升了镶黄旗固山额真,这两位汉军将领拥有的兵力也是有据可查的,小说中对他们兵力的数据都是等同于他们投降清廷时的基本兵力。我们在赣州大战的时候把刘良佐给弄死了,在此只能对他说声‘对不起’了。

    而吴三桂在清军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拥有自己的部队,并且指挥系统相对于其他汉军将领也是最独立的。入关时他与满洲的兵力相加是18万人,因此在小说中笔者对他的兵力给出了在平定川陕后、吴三桂开始进入角色的这个时间段拥有8万人的数据。

    八旗子弟不经商、不务农,就是多尔衮制定的规矩,为得就是解放劳动力,在战时可以全部投入到战场上去,所以八旗满洲的牛录能够在入关后至康熙年之前从原先的308个增加到了669个。所以小说中的清军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兵力,诸位读者也不要怀疑这些数字的虚假,根据情节的演化,大概有一点偏差是可能的,不过大的偏差应该不会有。

    综上,如果明清两军在此时摊牌,当清军的机动力和战斗力在同一个战场形成合力之后,以目前的湖广和西北中的任何一个区域进行决战,清军都可以造成对明军的屠杀。所以别看总兵力明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各个战场上,仅仅是依靠着地利优势才和清军勉强相持着,又依靠全民造反和明军水上的优势对清军暂时形成了局部的优势。依靠民心取得的攻势有刚刚结束的陕西之战,以及郑成功等部正在对南直隶开展的进攻。水师的攻势则是郑鸿逵对南京长江水面的争夺,以及朱成功对济尔哈朗的武昌进行的水上后勤打击。

    所以济尔哈朗也头痛着呢,十多万大军人吃马嚼的,不用被明军打死,他再不跑路,恐怕就会被饿死。可逃又怎么逃呢?济尔哈朗怎么都想不通,他堂堂清军的第二号人物,怎么一到这部小说里就变得如此的悲催呢?先是在长沙大战时被何腾蛟气得染上了疯牛病,连方向感都丢失了。

    在长沙内城,何腾蛟明明就在南面,可济尔哈朗偏要命令全军向西开炮!此后又带着大清的江南旅行团在湖广、江西、广东遛了一回弯儿,临走时还被朱四邀请去桂林再逛逛,对这一无理要求济尔哈朗当然是严词拒绝的。本想着回到武昌和九江一线,可以在长江以南的中上游地带建立起清军反扑和固守的最后据点,等日后抓住机会再从明军的身上把面子找回来。想不到如今的明军根本就不跟他玩儿社会,只喜欢耍无赖,完全不讲什么江湖道义。

    明军晾着济尔哈朗的大军,让他们天天在家门口叫嚣,却根本没人理他们。一年下来,连济尔哈朗自己也不知道明军到底是在等的是什么。可到如今,他才知道,原来明军这一年没干别的,专门派人去德国学习了进口挖掘机的使用。等学会了,就大模大样的把济尔哈朗家房前房后的马路都挖成了烂池塘,学着不良开发商的样子把济尔哈朗这个钉子户的家变成了一座孤岛,而且还对他断水断电。济尔哈朗愤恨的对老天哭诉道:“这是什么江湖啊?朱由郎你大爷的,你给我等着!”

    济尔哈朗的副将,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虽然也是一员无敌的悍将,但是在爷爷辈儿的济尔哈朗面前只能弱弱的问:“郑王爷,计将安出啊!军粮已经断顿儿啦。”济尔哈朗也是没辙,只能反问他:“城外面是山高路远沟深的,长江上明军水师还一个劲儿的纵横驰奔。这个时候谁敢横刀立马呀?难道是你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是没法接这话儿的,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的说:“爷哎,您就饶了我吧,我家里上有嗷嗷待哺的孩儿,下有。。。。。。”他没说明白,反正就是这个意思吧。“要不咱跑吧,我就是想问问您,假如撤退的话,要往哪里逃跑?”济尔哈朗虽然黑锅是背定了,但是两个人背总比一个人背要轻松许多呀,看着勒克德浑的双眼,济尔哈朗深情的问了句:“元芳,你怎么看?”

    勒克德浑也不想留下来挨饿呀,只能如实回答:“第一计,向南,一路鼓捣着杀奔朱由郎那兔崽子的老家,从窝里把他揪出来放血,再挑着他的尸体展览着回到江北,料想有了皇帝作为人质,明军一定会退避三舍。”

    济尔哈朗对他这句屁话非常的鄙视,他说:“江南现在拢共有近百万明军(实为830000人),你觉着谁会长的比较像朱由榔?还有这一百万人会不会消停儿地等着你给他们做体检?你觉着咱这手里的十多万人很牛逼是不是?那干脆咱们就再往南一些去折腾折腾,咱直接下海得了。既然已经这么牛逼了,咱干脆顺着海岸线,大家伙儿都一起游回北京城,你看中不?”

    勒克德浑刚刚也就是投石问路,试探下济尔哈朗的口风,有他的如此答复,自然要放心了许多,他也不想带着这点儿兵马就去找朱四拼命啊,所以接着献计:“那咱还有第二计,此一路向西,沿着汉水一路打到襄阳,过均州再到汉口,再经由秦岭杀入关中,乘势夺回陕西全境。”

    济尔哈朗说:“看来你是真疯啦,陕西的那群大爷你还敢惹?这群大爷把小十四(多尔衮)的四十四万大军堵在了大门口,小十四楞是不敢进院儿门。灭李自成那会儿,孟乔芳那是从关外一路打入到关内,山西、陕西、四川统统都是打着胜仗过来的,李国翰更是先帝的贴身侍卫,咱大清国数得上的猛人。这俩人在陕西都被刘文秀他们打吐血啦,连逃跑都不会走直线儿啦,硬是绕了几千里地,从蒙古逃出去的。在他们俩的眼里看来,即便就算是再和蒙古人打上一场,也不愿意再碰到陕西的明军。据说山西的义军如今又撤入到陕西数十万,再加上陕西原有的明军,那里的明军如今绝对不会低于五十万(实为713300人)。难不成你也想去蒙古大漠瀚海长征一把?”

    (本章完)

第225章 日现山西留不住(1)() 
勒克德浑挖空了脑汁再想:“孙儿这还有第三计,我大军沿长江一路向东,到浙江地界儿再找地方北渡长江,到时候我军再去汇合南京的友军。”济尔哈朗气的都想抽他:“你知道洪承畴现在多想从南京城里出来吗?可是他出不去呀,南京被围得更像是五花大绑啦。咱俩这会儿再进去,难道是要一块儿跟着洪承畴陪绑吗?”

    勒克德浑也急眼啦:“那王爷你说咱该怎么办,向北?江面儿上现在到处是明军的船,咱那几条船现在都跑到洞庭湖里避难打渔去了,真的比渔船大不了多少,要不咱几个一块儿游过长江去?”济尔哈朗到了这个时候也不说出自己的计策,不过他还是为自己的主意提前找好了一个背黑锅的,道:“定南将军刘之源到是有个非常绝妙的办法,能让咱们一路逃出去,咱们这么这么办。”勒克德浑听后大喜:“恩,此计甚为稳妥。”

    明永历四年七月,济尔哈朗的南征大军开始准备闪人了。他忽然率领大军从武昌沿长江东去,一直到他的另一个基地——九江。然后便开始大咧咧的渡过长江。大明水师副提督朱成功不可能探查不到这十几万大军的动作,可济尔哈朗的大军在他水师炮火的射距之外,朱成功又判断不出济尔哈朗此行的目标,只有在江中一路跟踪这支清军。

    当朱成功也赶到九江时,看到济尔哈朗在天日昭昭之下竟然做着蠢事,朱成功高兴极了。他一边命令舰队前进,去封锁长江航道,打算将清军统统塞入江里喂鱼。一边对部将们说:“清军如此的,在大白天就明目张胆的渡江,这济尔哈朗是活腻歪了吧?还是他的脑子都丢在长沙大战了。我觉得从那时候起,他就好像一直没缓过神儿来。”朱成功的牢骚还没发完,忽然前锋船队的信号旗打了出来。“不好,前锋不少舰船都已经触礁了。”朱成功大叫不好。“莫非敌人用上了沉船,以堵塞航道?可这是什么船能把长江给完全堵上啊?快派水鬼,下水去查看。”

    不一会儿,水鬼便上来报告:“提督大人,长江水下离江面不到一米处水深的深度,被数十条铁锁链拦断了航道。”朱成功大惊失色:“苦也,快沿江岸查看!再派船去江心寻找通路,要快!”几艘船去了江心,想要在那里找到一条路,然而不久便有战船发生了爆炸。又有几艘快船靠向了两岸,长江两岸各上岸了大明水师的十余匹快马前往探查。惊得两岸猿啼不止,惊鸟乱飞。

    不一会儿,上岸的探马又回来奏报:“大人,沿铁索延伸至两岸远处的陆地,均有敌人防守,属下们不敢靠近啊。不过根据属下目测,只这长江南岸固定铁索的石条、石墩就不下两千根,每根铁链都延伸出数十米,且被多处固定。就算是无人防守的话,我军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迅速清除那些铁链。”

    朱成功下意识的发出了一道命令:“向两岸的石条、石墩开炮。”炮也是开了的,可是真的能打的那么准吗,这些浇注的火炮又不是定向导弹。而且又不敢太靠近清军的防区,水师这些士兵要想和济尔哈朗路上的十几万精锐陆战,那绝对是嫌自己命太长了。等明军一直忙活到天黑,再也无法去做清除作业了,济尔哈朗又趁着一夜的和风,在对岸和江心留下了火光指引着,带着几乎所有的人马北渡长江,走的一干二净。

    济尔哈朗为了逃跑真是煞费苦心啊,他此前早已命令九江的清军制作了许多根悠长的铁链和各种能够阻拦阻拦住行船的器械。明军找不清具体在哪里可以通过,长江两岸有铁链和沉船一起成为了明军水师的障碍,江心也有许多障碍物,总之济尔哈朗把能用上的东西都用上了,就是为了阻止住明军的水师一天。

    等到他大军从武昌出行的时候,便计算好时间,将铁链横拉了起来封堵住江面的一部分,又将水雷投入江心,将缺口堵住。不要怀疑哦,明朝的中国水师可是装备水雷的哦,名曰‘水底雷’并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使用过,还击沉了一艘日军的主力舰艇,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水雷的记载,比第二次使用水雷的日俄战争早了三百多年。所以此时的汉军八旗里有人会使用水雷,并不离谱。

    阻塞了江道。虽然煞费周折,到是换来了十几万清军的生路,可谓物尽其用,天不绝人。定南将军刘之源真不愧为玩儿器械的高手啊,大炮射的准,用铁链和水底雷封锁长江航道更是高招啊。

    夕阳下,走在了逃生的路上,眼见得那东去的长江,济尔哈朗不自觉的念起了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看官尤为的赞叹了一把郑王爷的豪迈与洒脱,可人世间一时的洒脱容易,想一世洒脱太难。当郑王爷忽然又想起了那美丽的江南时,又怎能轻易的舍得江南的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而下之,济尔哈朗便由刚刚一时的自我解压,笑谈风月江花,转眼间回到了儿女情长中去。这江南的大好河山、花花世界由谁手中舍弃,谁又能真个释怀?放下吗,旧情难舍。回头望,心如刀割。

    十万大军这离去的一路,犹如丢了魂儿一般。济尔哈朗更是一步一回头,步步泪如雨。自责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道尽离别,更离别。生不如意常八九,劝君莫回头。竟是劝莫回头更回头,回眸一撇百怨生,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话到此处,连笔者我都有些动情,慨叹世事无常,天不遂人愿了。此时笔者亦遥想当年,身边有一奇女子,才华横溢,却是始终情感无着,每每慨叹道:“但求一人暖心就好。”怎奈小小愿望竟不能够。笔者也曾劝说,并改编了红楼判词宽慰此女子,希望她能够释怀。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自命悲如此,僧道空徘徊。君爱湖中月,月叹水中鸳。莲头独自话,对对又溪边。玉带冷。花下,金钗贵。案头。芍药(海棠)树下湘云,醉酒了却闲愁。水中鸳无家,天涯处双游。非是神仙眷侣,惟愿至死方休。钗黛悲不如愿,湘云醉不情愿。鸳鸯数岁丧荒淀,世事谁能无叹。最是人心难寻,最是人情难懂。赖头僧笑局中人,都是情种!都是情冢!”

    奇女子果然奇哉,人道一席话,醒了梦中人,时至今日虽仍孑然一身,却将此心寄情于山水之中,走遍了大江南北,遨游着世界各地。再次献给她最诚挚的祝福!也愿这书中的济尔哈朗能够释怀,非是笔者言辞刻薄,只是牡丹花下,死亦风流。

    (本章完)

第226章 日现山西留不住(2)() 
(公元1650年)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十一月末,济尔哈朗的南征清军终于脱离了明军的封锁,他们再也不必挨饿了。可山西大同城内的军民依然处在煎熬之中。城中兵民粮食匮乏,清军对大同的进攻也从没有停止过。此时的大同更像是人间地狱,城中之人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军心浮动。

    常言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一个出卖各种主子的姜襄,就会有千千万万个姜襄的部下想着法儿的要出卖他,以期换得自己的利益。哪怕就是能让自己多苟活一刻,那么姜襄的人头也就可以挂牌出售了。大同城中已经有一些守军做着要拿姜襄的人头换回自己的性命的打算了。总兵杨振威就是最可能接近成功的一个,愿意跟着杨振威一起干的士兵也有数百人,此时,这些人正聚在一起进行密谋。

    “现在时机还尚未成熟,我们应该先与城外的清军取得联系。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要求清军给咱们承诺,否则一旦我们放清军入了城后,他们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咱们下黑手,咱们的献城投降岂不是送死吗?二来呢,如果我们得到了清军的承诺,则还需要他们与我们配合,这样可以在咱们起事的时候便有大军接应了,否则单凭咱们这点儿人马,怕是想活命,反倒落下个身死魂飞散的下场。”

    杨振威一五一十的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又有几个校尉一起说道:“总兵大人,您就下令吧,我们都听您的。弟兄们没别的要求,只为了能活下来。”“是啊,我们全听您的!”

    在距离这些人密谋地点不算远的地方,在城墙上的一处阴影下,有个人正在那里打盹。远处有一个士兵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对这人悄声的说:“哥,杨总兵他们又在商议啦,没准儿这几天就会有变故啊。你看咱们是不是应该告发他们,好叫姜帅知道啊。否则这大同城怕是保不住啊。”

    来人正在说话,忽然发现打盹儿的那位眼睛却是睁开的:“哎!原来你睡觉的时候也睁着一只眼睛啊,亲兄弟这么多年我怎么都没发现啊。”急着想要告发杨振威的士兵名叫项四,一到了亲哥哥的身边就竹筒倒豆子一般,嘡!嘡!嘡!的说起个没完。他知道哥哥项三正在睡觉,但是急切的心情让他无法按捺。他本希望用这样的惊闻震醒项三,却又发现项三在假寐。那只睁着的眼睛忽明忽暗的,显得格外的狡黠。

    “睡个屁呀,生死大事就在眼前,说能睡得着的人,一定是个傻子。”项三悄声的回答。项四又说:“那好了,你没睡就好。这回你也知道了,我这就去报告姜帅。”“快蹲下,你干嘛去呀?”哥哥项三一把拉住了弟弟的衣襟,把他拽得坐在了地上。“我要去报告姜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