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译注-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栽唬骸徊旃室病>邮悠渌祝皇悠渌耄锸悠渌伲钍悠渌晃妒悠渌蝗。逭咦阋远ㄖ樱未嗽眨 且灾撼勺又嘁病G易影驳糜胛撼勺颖群酰课撼勺右允陈磺е英幔簿旁谕猓惨辉谀冢且远貌纷酉摹⑻镒臃健⒍胃赡尽4巳苏撸允χW又迦苏撸猿贾W佣竦糜胛撼勺颖纫并猓俊钡澡已苍侔菰唬11):“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①成,即魏成子;璜,即翟璜。 ②阙门:古代宫殿前两边建有楼观,两楼观之间即为阙,或称阙门。也代指宫殿。 ③居:平时。 ④与:交往。 ⑤达:得志,显贵。 ⑥卜:选择。 ⑦西河:指黄河以西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省东部。 ⑧比周:结党营私。比,勾结;周,亲密。 ⑨千钟:指俸禄很多。钟,古容量单位,十釜为一钟,一釜为六斗四升。 ⑩恶:怎么,哪里。 (11)逡巡:犹疑徘徊。
  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①。
  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败秦于注。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
  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得其将识。是岁,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②,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
  二年,城安邑、王垣。
  七年,伐齐,至桑丘。九年,翟败我于浍。使吴起伐齐,至灵丘,齐威王初立。
  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
  十三年,秦献公县栎阳。十五年,败赵北蔺。
  十六年,伐楚,取鲁阳。武侯卒,子立,是为惠王。
  ①壅:堵塞。 ②公子朔:卷十五《六国年表》、卷四十三《赵世家》均作“公子朝”。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得王错,挟上党①,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②,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③。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適子④,其国可破也”。
  ①挟:拥有。 ②说:同“悦”。 ③围:这里是被围的意思。 ④適:同“嫡”。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三年,齐败我观。五年,与韩会宅阳。城武堵。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
  十年,伐取赵皮牢。彗星见①。十二年,星昼坠,有声。
  十四年,与赵会鄗。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②。十六年,与秦孝公会(社)'杜'平。侵宋黄池,宋复取之。
  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③。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赵成侯卒。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④。
  ①见:同“现”。 ②郑:即韩。韩哀侯灭郑后,迁都于新郑,所以韩也称郑。 ③田忌、孙膑用围魏救赵之计解救了赵国,并在桂陵大败魏军,这是古代著名战例之一。详见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和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④中山君:魏文侯攻灭中山国,命其子为中山君。《索隐》又说其弟为中山君。本句所说的中山君为何人,不详。
  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①。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之②。”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③。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④。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⑤:“将出而还,与北同⑥。”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⑦。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①魏伐赵,赵告急齐:这两句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作“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正义》认为《世家》之文有误。 ②效:呈献,进献。 ③益:增加,超过。 ④啜汁:饮残汤剩饭,比喻趁机得利。啜,尝,饮;汁,汤。 ⑤御:驾驭车马的人。 ⑥北:败,败逃。 ⑦败于马陵:孙膑用计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其事详见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参见《田敬仲完世家》。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①,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②,魏怒,不入③。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平阿南。
  惠王数被于军旅④,卑礼厚币以招贤者⑤。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⑥。梁惠王曰:“寡人不佞⑦,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⑧,寡人甚丑之⑨。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⑩,将何以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11),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12)!”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
  ①商君:即商鞅。商鞅诈骗魏公子卬并袭夺魏军事,详见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②亡秦:从秦国逃出。归:归顺,投靠。 ③入:接纳,收留。 ④被:遭受。 ⑤币:礼物。 ⑥梁:魏国迁都大梁后又称梁国。 ⑦不佞:无能,不才,古人自谦之词。佞,才能。 ⑧宗庙: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处。社稷(jì,计):帝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祭坛。社,土神;稷,谷神。宗庙社稷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因而常代指国家。 ⑨丑:惭愧,羞耻。 ⑩辱:屈尊。幸:亲临。“辱幸”是对人表示尊敬之词。 (11)庶人:平民。 (12)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以上梁惠王与孟子的谈话与《孟子》书中所记略有出入,参见《孟子·梁惠王上》。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①。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
  六年,与秦会应。秦取我汾阴、皮氏、焦。魏伐楚,败之陉山。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秦取我曲沃、平周。
  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②。张仪复归秦。
  ①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惠王生前已自称王,死后无需追尊。 ②关于惠王、襄王、哀王世系,《集解》引荀勖(xù,旭)据《竹书纪年》认为,惠王三十六年改元,改元后(按:史书通称后元)十七年年惠王卒。又据《世本》说惠王生襄王而无哀王。《索隐》也引《世本》说襄王生昭王,无哀王。但《索隐》又认为《魏世家》本文“纪事甚明,盖无足疑”。而是《世本》和《竹书纪年》都把哀王一代遗漏了。
  哀王元年,五国共攻秦①,不胜而去。
  二年,齐败我观津。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②。六年,秦(求)'来'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七年,攻齐。与秦伐燕。
  八年,伐卫,拔列城二。卫君患之。如耳见卫君曰:“请罢魏兵,免成陵君可乎③?”卫君曰:“先生果能,孤请世世以卫事先生。”如耳见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赵,断羊肠④,拔阏与,约斩赵⑤,赵分而为二,所以不亡者,魏为从主也⑥。今卫已迫亡,将西请事于秦。与其以秦卫⑦不如以魏卫,卫之德魏必终无穷。”成陵君曰:“诺。”如耳见魏王曰:“臣有谒于卫。卫故周室之别也⑧,其称小国,多宝器。今国迫于难而宝器不出者,其心以为攻卫卫不以王为主,故宝器虽出必不入于王也。臣窃料之,先言卫者必受卫者也⑨。”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见魏王。魏王听其说,罢其兵,免成陵君,终身不见。
  ①五国:指韩、魏、楚、赵、燕。五国攻秦事,参见卷五《秦本纪》。 ②走:赶走。犀首:官名。当时公孙衍任此官。 ③成陵君:魏国大臣。 ④羊肠:地名,指太行山之羊肠坂。 ⑤约:准备。斩:分割。 ⑥从主:合纵盟约的盟主。从,同“纵”。旧读阴平。 ⑦(shì,式):通“释”,解救。 ⑧别:分支。 ⑨受卫:指接受卫国的贿赂。
  九年,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皆归于魏。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①。楚相昭鱼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谁而君便之?”昭鱼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请为君北,必相之。”昭鱼曰:“奈何?”对曰:“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②。”昭鱼曰:“奈何?”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长主也③,必不相张仪。张仪相,必右秦而左魏④。犀首相,必右韩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齐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则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欲得丞相玺也⑤。以魏之强,而三万乘之国辅之⑥,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见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①害:怕。薛公:即孟尝君田文。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魏武侯时的宰相也叫田文,魏襄王时魏文子为相,二人都与孟尝君同名。《战国策》就误把文子当作了薛公,并把孟尝君奔魏说成相魏。《史记》沿袭了《战国策》的错误。当时孟尝君正任齐相,他奔魏的事发生在魏昭王十一、二年间。 ②说:游说。 ③长主:贤君。 ④右秦左魏:偏向秦国,看轻魏国。古人以右为尊、为上,左则反之。故称所重者为右,所轻者为左。 ⑤得丞相玺:即得到丞相的职位。玺:印章。 ⑥三万乘之国:三个大国。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万辆战车的诸侯国为大国。乘,辆。
  十年,张仪死。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十二年,太子朝于秦。秦来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来归武王后①。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十七年,与秦会临晋。秦予我蒲反。十八年,与秦伐楚。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
  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②。哀王卒,子昭王立。
  ①秦武王娶魏女为后,武王在位四年死,武王后无子,所以秦国把她送回魏国。 ②河外:战国时各国所称河外,因其所在位置不同而不尽相同。魏国所称河外是指黄河以西和以南地区。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与秦战,我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①。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芒卯以诈重②。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月余,皆复称王归帝③。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
  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④。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湣王出亡⑤。燕独入临菑。与秦王会西周⑥。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陈⑦。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①我军:指韩、魏两国军队。 ②诈:智诈,即善用诡诈之计。重:被重用。 ③归帝:收回帝号。秦、齐称帝,不久又收回帝号事,详见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④宋王:名偃,为暴君,人称“桀宋”,齐国因而征讨他。详见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及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⑤齐湣王曾趁燕国内乱侵伐燕国,燕昭王即位后立志复仇。二十余年后,燕国力渐强,遂以乐毅为统帅,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国几乎灭亡。是战国史上的著名事件。文中遗漏了楚国。详见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及卷八十《乐毅列传》。 ⑥西周:战国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在洛阳以西。 ⑦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郢,楚顷襄王逃至陈城,楚国从此一蹶不振。详见卷四十《楚世家》。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①:“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②,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③,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④,便则食⑤,不便则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九年,秦拔我怀。十年,秦太子外质于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①苏代:《战国策·魏策三》作孙臣。 ②制:控制。 ③薪:柴。 ④博:博戏,古代一种下棋的游戏。枭:博戏时掷骰子得上采为枭。或云骰子上刻有枭形。博戏的方法已失传,大约是用五个骰子和若干棋子,掷一次骰子,走一棋子,掷得枭采就可以吃对方的棋子。 ⑤食:指吃对方的棋子。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旗冯琴而对曰①:“王之料天下过矣②。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湛者三版③。知伯行水④,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⑤。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⑥,韩康子履魏桓子⑦,肘足接于车上⑧,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⑨。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①中旗:或曰官名,或曰人名。冯:同“凭”。 ②过:错。 ③湛(jiān,坚):浸,淹没。版:古代筑墙用的木版,一版高八尺,或曰高二尺。 ④行水:巡视水情。行,巡察。 ⑤参乘:车上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参乘在右。 ⑥肘:用肘碰。 ⑦履:用脚踩。 ⑧这一句表示韩康子和魏桓子通过肘足相碰已是心照不宣。 ⑨贤:胜过。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①,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②。唐睢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③,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⑤。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⑥,受冠带⑦,祠春秋者⑧,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⑨。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是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⑩。魏氏复定。
  ①冠盖相望:指使者或官吏在路上往来不断。冠,这里专指官吏的礼帽;盖,古代车上伞状的车篷。 ②约:备办。 ③丈人:对老人的尊称。芒然:疲倦的样子。 ④已:同“矣”。 ⑤无任:不胜任,无能。 ⑥藩:属国。 ⑦冠带:衣帽。带,衣带,代指衣服。 ⑧祠春秋:指春秋两季向秦国致送祭祀用品。祠,祭祀。 ⑨与:盟国。 ⑩遽:急速。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因上屋骑危①,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②,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③,赵不予王地,则王将奈何?故不若与先定割地,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④,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⑤。
  ①危:屋脊。 ②市:买卖,交易。 ③有如:假如。 ④袭:因袭,沿用。 ⑤出:释放。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①:
  秦与戎翟同欲,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③。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④;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⑤;两弟无罪⑥,而再夺之国⑦。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⑧?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⑨,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⑩,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11),王以为利乎?
  ①无忌:即信陵君。按:无忌,《战国策·魏策三》作朱己,《荀子·强国篇》杨倞注引《史记》作朱忌,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整理小组注云:“疑当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