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律败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最后他郑重地警告
大家说:“现在共匪势力日益强大,匪势日益猖撅,大家如果再不觉悟,再不努力,
到明年这个时候能不能再在这里开会都成问题。万一共产党控制了中国,则吾辈将
死无葬身之地。”
  1948年9月24日,济南被解放军占领,蒋介石为之震惊,这证明共军有攻坚大城
市的力量,动摇了蒋军依赖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并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联
成一片。这时,在整个军事力量的对比上,也出现了有利于“共党”而不利于“党
国”的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由120万增加到280万,用缴获“国军”的大量武器
改善了装备,并在两年作战中获得作战经验。在部队的政治质量方面,“国军”更
不能与解放军相比。
  与此相反,国民党在军事上连打败仗,军队数量已减到360万人,其中能用于第
一线的兵力只有170万人,而且士气低落。由于这时中国共产党在大约有1亿人口的
解放区内广泛而坚决地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分得了土地的农民
更加积极热情地自愿参军参战,为保卫他们分得的土改胜利果实而投身到最后埋葬
蒋家王朝的战斗中去。而一贯自诩“孙中山忠实信徒”的蒋介石,却不但不执行孙
中山“耕者有其田”遗愿,反而一味在国统区内大抓壮丁,用以补充其日渐枯竭的
兵源,并以横征暴敛来维持其浩大的军费开支。两相对比,国、共两军优劣立判,
难怪连一向支持蒋介石政权的美国政府也对他失去了信心。
  正当蒋介石在制定“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的计划中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人民解
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军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2日,毛泽东制定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由林彪指挥的人
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遵照这一方针,集中了主力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地方
武装共53个师,(7多万人),在东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一举发起了辽沈战役。
  在人民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下,蒋介石慌了手脚,在东北数易主帅,从熊式辉换
成陈诚,再把陈诚换成卫立煌。卫立煌又不听蒋介石的指挥,在战略上采取的是消
极的守势,主力部队不出沈阳一步。卫立煌不管人民解放军打到什么地方,蒋军守
备部队如何告急,任凭蒋介石一再电令他派兵解各地守军之围,他总是把主力集中
在沈阳附近,按兵不动,并振振有词地解释说:“解放军的目的和战术是围城打援
的,我们不能上解放军的圈套。”“蒋介石始终不同意卫立煌的打法,曾一再主张
要卫立煌把沈阳的主力撤到锦州去,可是,东北部队各将领上自总司令卫立煌,下
至兵团司令、防守司令、军长都不同意蒋介石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几次
想物色新人来代替卫立煌,第一个人物是廖耀湘(第九兵团司令),蒋介石想要廖
耀湘将将军主力带到锦州,即将东北军全权交给廖耀湘,但廖受卫立煌的牵制,不
能执行蒋介石的命令。第二个人选人物是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
汉杰。然而,范汉杰在南京军事检讨会后对于自己的任务感到困难重重,不想再干
下去,遂带着夫人去上海、杭州旅游,后来给蒋介石发现,马上叫军务局长俞济时
通知空军总部派飞机把他送走。
  这时,蒋介石想要范汉杰打通沈锦路,将东北主力撤出后,将权力交给范汉杰。
总之,在辽沈战役发生前,东北的国民党将领是各有所私,各怀鬼胎,各据一部分
实力,个个要直接听蒋介石的命令,谁也无法统一指挥。因此,蒋介石在东北的军
事方针,一直拖到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时尚无决策。
  北宁线上的锦州,是连结东北和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宛似一根扁担,可切断
东北蒋军南窜人关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的局面”。所以,打锦州就成了辽沈战
役的关键。1948年8月底,范汉杰回到锦州,立即发现解放军的战略意图,遂建议迅
速征集三个军的兵力集结锦州,确保出关通道。可是卫立煌却认为解锦州之围应由
关内出兵援助。迟疑问,义县被解放军攻克,义锦之间的交通从此断绝。
  锦州吃紧,蒋介石迫令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由沈阳出兵支援锦州,并派
参谋总长顾祝同到沈阳督战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卫立煌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赌
咒发誓地说:“出了辽西一定会全军覆没,你不信我同你画押!”顾祝同与卫立煌
多次争吵,“将一切不堪入耳的话都说出来了”。卫立煌为了免于被人民解放军消
灭,极力忍耐,但对出兵辽西的命令是绝对不执行的。卫立煌的打算是将主力撤至
营口从海上逃走,让蒋介石从关内派兵去救锦州之急。顾祝同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
“东北负责将领不服从命令,企图避免作战”等等。
  蒋介石听到顾祝同的汇报后,非常愤怒,于9月30日亲飞北平,找华北“剿匪”
总司令傅作义,命傅作义出两个军的兵力救援锦州。蒋介石在北平“华北剿总”司
令部对傅作义等十余名高级将领训话,大意说:革命发生了困难是长期的,他预料
几年后美苏必战,战争的结果是美国胜利,我们也胜利。傅作义回忆说:蒋介石
“那次讲话整个泄气,大家听了后,觉得完了,蒋介石从来没有这样讲过话,而这
次来这样讲是泄气不是打气,尤其蒋介石自己毫无信心,想靠美国人侥幸的获胜还
有什么打头呢……”傅作义这位以晋奉大战时守琢州而一举成名的晋绥军名将接着
说:“这是他对蒋介石思想上起变化最深刻的一次。”10月2日,蒋介石又飞临沈阳,
当天下午在沈阳“剿总”对师以上人员讲话。他说:“我这次亲到沈阳来,是救你
们出去。你们过去要找共军主力都找不到,现在东北共军主力已经集中在辽西走廊,
正是你们为党国立功的好机会。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发挥过去作战的牺牲精神,和
关内国军协同作战,一定可以成功的。关于空军的协同、后勤的补给,郭总司令和
周总司令已给你们计划准备好了。我经常要住在沈阳、葫芦岛,你们有什么情况,
要多联络,万一你们这次不能打出去,那么来生再见。”
  到会的人听到蒋介石最后一句话很不满意,认为是“不祥之兆”,但也表明蒋
介石要同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决战,连他自己都已经是没有把握的。
  10月3日,蒋介石对辽西作战方案亲自作了详细的部署,给各部队下达了命令,
即于当日下午飞返北平。5日,蒋介石飞天津视察塘沽新港,遂即乘重庆号军舰亲赴
锦州湾的葫芦岛部署。6日,蒋介石给驻守葫芦岛的将领开会,训话说:“这一次战
争关系重大,等华北两个军和烟台一个军运到后,协同沈阳国军包围锦州的共匪,
然后接应沈阳国军到锦州。各将士的责任重大,几十万人的生命,都交给你们负责。
要以杀身成仁的决心。”蒋介石指定第三舰队以最大口径的24门大炮击毁塔山解放
军阵地,当时还向守卫锦州的“冀辽热边区司令”范汉杰通电话慰问。
  蒋介石在葫芦岛部署完毕后,于10月7日乘重庆号军舰返塘沽。途中,蒋介石在
重庆号军舰上戴着白手套到处摸,发现有灰尘,于是当海军司令桂永清陪蒋介石吃
饭时,蒋介石大骂桂永清说:“海军腐化堕落成这样,要亡国广一直骂到吃完饭,
吓得各将领再不敢陪蒋介石一起吃饭了。此后的几天,蒋介石接连收到锦州告急的
电报。锦州若失守,在东北的40余万军队将成为瓮中之鳖。于是,蒋介石于10月15
日偕宋美龄再度飞临沈阳,亲自督战指挥,“以期救护我范汉杰、卢清泉等忠勇将
士”。蒋介石到沈阳的当天,就用飞机给锦州的范汉杰空投一封‘“手谕”,叫范
“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出锦西”。同时也给长春守将、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
国空投一封“手谕”,命令郑赶快突围,‘’如不遵令突围,定以军法从事”。但
是,就在蒋介石空投手谕的当天夜里,锦州被解放军攻克。10月16日,当蒋介石得
知锦州失守,“七万精锐国军”被全歼的消息后,吓得不敢在沈阳再住,急忙偕宋
美龄飞回北平。10月18日,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再次飞到沈阳,召集卫立煌、杜幸
明、赵家壤等将领开会,命令“集中部队,一举收复锦州”。部下们却对委员长说:
“目前敌我兵力悬殊,还是以守为攻,相机收复锦州为好。”蒋介石见部下不迎合
他的主张,虽怏怏不乐,但未做硬性的决定,只说:“‘你们研究研究再说。”当
日又急忙飞回北平。
  10月17日,长春守将曾泽生将军率所部六十军2万6千人起义。19日,东北“剿
总”副司令郑洞国被迫率部放下武器,长春遂告和平解放。
  锦州、长春失守之后,只剩下沈阳最后一个据点“孤悬关外”了。蒋介石明知
东北“战局业已绝望”,却仍梦想夺回锦州,打开关内外联系。
  10月20日,蒋介石把杜聿明召到北平。他对杜聿明说:“锦州是我们东北的生
命线,我这次来时,已经同美国顾问团商量好,只要我们保全锦州,美国就可以大
量援助我们。现在应该研p何把锦州的敌人打退,将沈阳主力移到锦州,保全锦州。
以后我们一切都有办法。”蒋介石遂任命杜幸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接替卫
立煌的指挥权;因卫立煌始终违抗蒋介石的命令不把由廖耀湘指挥的美械装备的五
个军调去反攻锦州。可是,杜聿明也说:共军“可能集中五倍十倍兵力攻我围我消
灭我军的。所以我认为目前收复锦州是凶多吉少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蒋介石这
时说:“那么我把东北完全交给你好了,你自己发纸币、找粮食、扩充军队。”杜
章明说:“这样,我可不敢去,我从来未搞过政治、经济,还是让卫先生在东北。”
蒋介石大发雷霆,举起拳头说:“为什么共匪能打游击,就地筹粮筹晌,而我们黄
埔生不能做呢?”最后蒋介石面红耳赤地站起来骂道:“哼!你们黄埔学生都不服
从我的命令,不照我的计划执行,懦怯怕匪,这样子我们要亡国灭种的!”杜聿明
不敢去沈阳,蒋介石只好命杜去葫芦岛,但他严令杜幸明越过总司令卫立煌,直接
给廖耀湘兵团下命令反攻锦州。10月22日,杜聿明到沈阳代替蒋介石向廖兵团下达
了命令。10月27日,解放军于辽河以西地区会歼了美机械化的廖兵团10万余众,兵
团司令廖耀湘被俘。10月30日,蒋介石由北平飞回南京,因为东北再没有军队需由
他指挥了。11月2日沈阳解放。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和参谋长赵家壤乘飞机逃
到葫芦岛,与杜幸明相会。这三个人在一起检讨东北失败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
蒋介石已经弄胡涂了,只要他到哪里指挥,他就是一意孤行,谁的意见也不接受。
蒋介石召集开会,也只是要别人附合他的意见,执行他的命令。谁不同意他就是骂
人”。卫立煌并说:“蒋介石的用人是人人直接通天,弄得谁也不能统一指挥。东
北失败我未下过一道命令,看谁负责。”
  11月30日,蒋介石下了一道命令,对卫立煌撤职查办。原令说:“东北剿匪总
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误军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杜聿明说蒋介石就
是没有“指挥道德”,但这更可见蒋的为人。辽沈战役蒋介石“御驾亲征”,是他
亲自部署和指挥的,结果是47万“国军精锐”应了蒋介石的话:“来生再见!”但
他却把责任推给部下。李宗仁在回忆中说:“立煌不但被拘禁,几遭枪决,直至蒋
先生下野后,我才下令将卫煌释放”。
  至此,人民解放军全面反功的第一次大战役辽沈战役宣告结束冻北全境解
放。蒋介石放在东北的卫立煌集团共47万人,除第五十二军的几千人乘招商局的一
艘登陆艇逃脱之外,全部被人民解放军解决。
  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淮海战役”。蒋军在这个地区集结了
80万兵力,人民解放军参加的兵力为60万人。这样大规模的决战,在世界各国战争
史上,不是“绝无仅有”,也是罕见的。
  蒋介石的初衷是不愿在徐州附近地区与人民解放军决战的,他曾决定不守徐州,
退守淮河来确保南京外围,并决定在门月上旬转移完毕。
  放弃徐州退守淮河的计划确定之后,蒋介石在最后改变主意了,原因是蒋军刚
在东北遭到全面的失败,如今又放弃徐州,蒋介石怕影响军心。这时他又得到“共
军南下较缓”的情报。于是,蒋介石又决定守徐州。而这样临战改变作战计划,又
一次贻误了战机。
  在统帅人选问题上,由于派系作崇,予盾重重。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从战
略上说,应该由白崇禧的华中“剿总”统一指挥,但蒋介石对白崇禧不放心,另设
徐州“剿总”,任命刘峙为总司令,以分白崇禧之兵权。如今“徐蚌会战”,蒋介
石则感到兵力不足,需要调华中的兵力。于是,蒋介石委任给白崇禧一个“国防部
指挥所主任”的名义,以便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白先同意,
后又变卦。他是安心拆蒋介石的台,准备会战失败,逼蒋下野,桂系取而代之。刘
峙是有名的“福将”。蒋介石又任命杜章明为副总司令,负责实际指挥,刘峙挂名
总司令。蒋介石独裁成性,不论大小战役情况的分析、大小部队的调动,都要通过
他的亲自决定指示。而蒋介石本人又不能集中精力专事军事上的指挥,无法全面掌
握战况,每天仅仅凭所谓的“官邸会报”一次来决定指挥部署,或凭他“灵机”一
动,乱下手谕,主观武断,焉能不败。。
  论兵力、装备特别是重武器,蒋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国民党内部如此混
乱、勾心斗角、贪污腐败,面对战斗意志旺盛。战术机动灵活的人民解放军,就难
逃失败的命运了。
  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到22日,国民党军第七兵
团在徐州以东的新安镇、碾庄地区被歼灭,兵团司令黄百韬负伤后自杀。国民党第
三绥靖区所属三个半师,共两万三千余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这一阶段,
蒋军被歼达十七万八千多人。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到12月15日,国民党军第12兵
团的12万余人,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被全歼,兵团司令黄维被俘。这时,蒋介
石见徐州大势已去,急令杜幸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西逃,却又被
解放军合围于永城东北地区。孙元良部妄想突围,结果被全歼。
  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共30万人,乃是蒋军之精锐,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部
队,杜幸明等又是蒋介石的心腹将领,也是蒋介石所剩下的最后一点军事本钱,如
今被解放军包围在永城东北以陈官庄为中心的一个不到二十华里的框子里,危在旦
夕。蒋介石心急调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司令宋杀濂部前往徐州地区增
援,但又遭到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的力阻。这可急坏了蒋介石,他亲自给白
崇禧打电话。蒋、白二人在电话里吵了半个多小时,蒋介石气得满面通红,将电话
摔在桌子上,用宁波土话骂了一声“娘希匹。”
  白崇禧不惜采取同蒋介石决裂的态度,力阻第14兵团东调,其目的就是希望蒋
介石仅存的主力部队被消灭,他就可追蒋去职,由李宗仁取而代之。
  杜幸明集团军30万人被围在淮海战场的同时;以傅作义为总司令的华北“剿总”
拥有的60万军队,由于华北广大地区早已被解放军占领,仅仅是维持平、津、保、
唐、张家口、承德等几个大的孤立的据点中。got情景,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他还
要作最后挣扎。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安排宋美龄再次访问华盛顿,他希望宋美
龄仍能像在罗斯福时期那样,受到欢迎并得到美国的紧急军事和财政援助,救党国
于千钧一发之危。当时蒋介石的处境,用“千钧一发”来形容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可说是四面楚歌、内外交困。1948年,是美国的大选年,由于当时尚在执政的杜鲁
门总统属于民主党,民主党又以中间偏左为号召,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持批评态度。
因此,蒋介石寄希望于杜鲁门不再连任,而由杜鲁门的竞选对手、共和党的杜威接
任总统。为了保证杜威的当选,蒋介石特派陈立夫亲往美国,以大量现金支援杜威
竞选,并指使孔祥熙和孔令杰父子二人在美国四处活动。杜鲁门描述孔氏父子帮助
杜威竞选的情形时说:“他们使许许多多众议员和参议员听他们的吩咐,他们有几
十亿美元可花……”可惜,1948年11月3日,美国大选的结果出乎蒋介石的意料,杜
威落选,杜鲁门连任美国总统。蒋介石既失望又尴尬,只得乞求杜鲁门政府发表一
篇支持自己的宣言,用以维持士气与民心;但这一点微末要求也被拒绝了。
 
                          4.仓皇辞庙日
  1948年11月13日,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在寓所服安眠药自杀。
  陈布雷出身于富庶家庭。祖父陈克介、父亲陈依仁两代经营茶业及钱庄典当事
业,家道殷实。由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陈布雷少年时代即显示出过人的聪颖。
清光绪二十九年,14岁的陈布雷在宁波府科考中名列第一,由此名扬宁波。
  此一时期,少年陈布雷受其同乡董子咸的革命思想影响,大量接触了《时务报》、
《警钟报》、《浙江潮》等新书杂志,产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萌芽。他在宁波应试
期间,即与同学组织了“覆满同志社”。声言:“驱逐鞑虏,我炎黄子孙天职。匹
夫有责,当竟此志”。他们辟密室,挂黄帝像,站在凳子上学讲演,思想活动十分
活跃。与此同时,陈布雷还鼓动表妹学习俄国革命女杰苏菲娅,并说服他的姑父同
意表妹进了上海进步女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