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金山卫登陆。登陆后日寇兵分两路对上海战场进行侧面迂回,企图对我军加以包
围歼灭。这样就迫使我军不得不仓促撤退。由于撤退来不及计划,几十万军队同在
一条公路上行进,极度拥挤。这时,地面有日寇机械化部队的追击,上空复有敌机
投弹轰炸、扫射,后撤的中国军队不能不尽量疏散。这就使已经混乱的部队更不好
掌握。由于仓促撤退,事前布置失当,既没阵地上没有留守部队和向导人员,也没
有给后撤部队工事位置图,因些造成极度混乱,撤下来的部队找不到工事位置,有
的找到了工事,却又没有打开工事的钥匙。这样在日军紧追不舍的情况下,后撤部
队没有占领并利用工事的足够时间,只得继续后撤。于是,蒋介石苦心经营了多年
的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工事就白白放弃了,丝毫没有起到阻击敌人前进的作用。
  由于蒋介石朝今夕改,致使中国军队有计划的后撤一下子变成了溃逃。军队建
制混乱,官找不到兵,兵见不着官,各部队各行其是,一溃千里。上海保卫战就这
样结束了。
  依靠九国公约会议制裁日本的幻想破灭了,而为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蒋介
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军队也由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从卢沟桥事变前的“不抵抗”主义到“8·13”上海抗战中的“坚决抵抗”,蒋
介石在抗战问题上的确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即使在“坚决抵抗”的同时,蒋介石
仍然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干涉,期待着局部抗战使日本帝国主义停止进一步的人侵。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主导下,蒋介石没能按计划实施既定的作战方针,临时收回命令,
将战略转移改为死守,这种盲目的拼死抵抗,终于导致了上海大溃败。可以说,如
果按原计划执行战略转移的命令,中国军队撤至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工事对日寇进
行阻截,那么,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至少不会陷落得那么早。
  正是由于上海之战的溃退,导致南京保卫战兵力不足。1937年12月7日,蒋介石
乘飞机离开南京移驻庐山。12月13日,南京陷落,于是南京和平居民遭受了一场人
类历史上罕见的血腥大屠杀。
 
                      2.守土有责 中正无情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蒋介
石的抗日决心是比较坚定和专一的,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表现也是比较积极的。毛
泽东曾对此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
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
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
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蒋介石抗日的确是比较努力的。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
2日,国民党最高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了抗战大计,推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
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8月2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授
权蒋介石组织大本营,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权,以统一指挥各个政党。当时蒋介
石认为中国尚未对日宣战,不必另设名目,遂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
  南京失守后,1938年春才正式打出蒋介石为陆海空军最高统帅的旗号,同时任
命何应钦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蒋介石将1937年7月至10月这段时间划为抗战第一期,
对这第一期的抗战概貌,陈诚曾有总结:
  第一期之作战,为我抗战最困难之时期。敌挟其优势军备,图以“速战速决”
之战略,行连续不断之攻击,以歼灭我野战军,夺取战略要地,迫我屈服,我在持
久战方针指导下,必须阻止敌之攻势,消耗敌力,且保持我之主力。故对敌之大攻
势,仅能作战略上守势,与战术上攻势,以消耗打击敌之战力,而求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以我装备关系,不能在华北平原行决战,因此在华北方面,沿津浦、平汉、平
绥。同蒲各铁道交通要点,行纵深配备,多线设防,以主力毅然使用于淞沪方面。
因上海乃我经济重心,中外观瞻所系,故我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双方作
战重心,乃由华北移至华中;相持三月以上,使我长江下游工厂物资,得以内运,
国际观感,就为之一新,所获政略上之成效尤伟。此役强韧之作战,大出敌作战指
导预想之外。以战略观点言,敌拥有便利之海洋交通,易于发挥陆海空联合之威力,
我则后方交通未辟,集中迟缓,本难发挥优势,而欲与敌在上海行阵地战,似非得
计;然就全国地形言,如当时在黄河流域与敌作战,殊不若在长江流域,利用湖沼
山地,较为有利也。由此战役演成之结果,使敌人被我诱引,不得不逐次被动增援,
而形成上海敌我主力三个月之激战,使在华之敌军,不能任意行动,造成华北有利
之形势,尤其使山西之我军,有准备之余裕,结果在山西之敌军,始终不能西越黄
河一步,此实为我战略上最大之成功。
  淞沪会战后,敌乘势迫南京,并以一部迁回芜湖,我为改变不利态势,乃以离
心退却,诱敌北上。至三月问,演成徐州会战,敌以南北夹击之姿态,被我由合肥
方面之威胁,阻止南路敌之暴进,乃对北路之敌,造成台儿庄大捷。其后,敌图遮
断陇海路,经力图挽回,掩护大军撤退,旋敌被阻于河汛,乃改变其作战轴线,转
由长江两岸溯攻武汉,复鏖战五月之久,使我争取有利时间,而转入第二期作战。
  陈诚的这一概述,基本上说明了抗战初期蒋介石指挥军队“守土抗战”的情况。
无论其军事方略正确与否,总之他是在一心一意地抗日。不仅军事上如此,蒋介石
在抗战初期,其政治上的态度是比较明朗的,是主张积极抗日的。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党务问
题和施政方针等问题。
  关于党务问题。决定实行总裁制,大会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
总裁。实际的大权和领导重心在蒋介石1人手中。这标志着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独裁
地位进一步强化,权力高度集中。与此相适应,大会强调党制,规定了调整党政关
系的原则:一,中央采取以党统政的形态;二,省及特别市采取党政联系的形态;
三,县市采取党政融化的形态。大会决定取消预备党员制。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
还决定增设中央调查统计局,以加强特务统治,对内外严密监控。
  关于施政方针问题。大会制定了《抗日建国纲领》,通过了《组织国民参政会
案》、《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以及推行兵役制度
等重案。这些都体现了国民党的工作重心向战争时期转移。其中最主要的是《抗战
建国纲领》的制定和国民参政会的设立。
  《抗战建国纲领》总则规定以三民主义为抗战行动及建国最高准绳,以蒋介石
为全国抗战力量之领导。外交项目中规定了“独立自主”、“和平与正义”条文,
体现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精神,如有:“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
制止日本侵略;否认及取消日本在中国领土内以武力造成之一切伪政治组织及其对
内对外之行为”。在军事项目中,规定加紧军队政治训练和民众武力训练、并“援
助各地武装人民”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政治项目中,规定改善政治机构以适合战
时之需要,严惩贪官污吏,并组织国民参政机关。经济项目中,规定“以军事为中
心”,发展农业、工矿业,实行战时税制,改革财务行政,整理发展交通事业,调
整和管理内外商业和贸易等,并提到“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民众运动项目中,规
定了在有限范围内发动群众抗日,组织群众团体。教育项目中,规定实行战时教育,
训练青年、妇女及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为抗战服务。
  《抗战建国纲领》体现了国民党抗战初期进步的政治主张,与抗战前国民党的
国策相比,无论是从对外的抗日政策方面或是对内的政治开放方面,都有积极推动
力和相当大的进步性。
  但是《抗战建国纲领》自始至终强调全国在国民党及蒋介石的领导下,以三民
主义为准绳,片面要求全国“摈弃成见”,,这表现出国民党顽固坚持一个党、一
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这些是不利于发动各阶层人民抗日的。
  尽管如此,由于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有其积极的一面,所以共产党和各
党派对它采取了赞助支持和善意批评的态度。如果蒋介石真正将其中有积极意义的
条文付诸实施,中国各党派还是拥戴蒋介石的,中国的抗战局面和政治生活亦将有
所改观。
  抗战期间设立国民参政会是国民党容纳抗日党派并允许各抗日党派代表议论国
事的机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共200名。其中国民党89名;共产党7名;中国
青年党7名;国家社会党6名;社会民主党1名;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员委会1名;无党
派者89名。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副议长张伯革,均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
在200名参政员的实际政治分野,从上面的数额看,国民党占有绝对优势。
  国民参政会的职权,按《条例》规定:“在抗战期间政府对内对外之重要施政
方针,于实施前,应提交国民参政会决议”。但《条例》又规定:参政会的决议案,
要“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才能实行。换言之,国民参政会决议案,对国民政府无
任何约束力,只是一个咨询性机关。
  尽管如此,国民参政会的设立,对于一向不许其他党派和广大人民过问国事的
蒋介石来说,毕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各抗日党派可以借参政会提出自己的政见,
宣传抗日主张和政策。共产党的7名参政员、除毛泽东外,其余6名中的王明、秦邦
宪。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都出席会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爱国人士,
在会上都积极认真地提出有利于抗战的施政方针和建议。
  在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蒋介石在军事上采取的是战略守势,即所谓“守土
抗战”,为一城一地,曾与日寇作拼死争夺。南京失守的当天,蒋介石发表了《为
我军退出南京宣言》称:“国军退出南京,绝不致影我政府始终一贯抵抗日本侵略
原定的国策,其惟一意义,实只加强全国一致继续抗日之决心。”
  南京失守后,津浦线就成为日军攻击的新目标。日军渡江北进,意图进占山东,
打通津浦路。当时,津浦路北段的仗是韩复榘指挥的,打得比较糟糕,韩所部与日
军几乎是一触即溃,以致连连失误。韩也因此被蒋介石枪毙。关于这什事,有关的
记载是这样的: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是当时日寇进攻的重点。国民党对抗
战的态度也比较积极,特别是中下层军官和广大士兵表现出了抗日爱国的精神。在
抗战中,因“违抗命令,擅自撤退”而被蒋介石处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只有山东
省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命韩指挥的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但韩一心只想
保存个人实力,在日寇仅以少量兵力进攻山东时,韩竟不加抵抗,率部撤退。1937
年12月22日,韩复榘放弃济南,接着放弃泰安和济宁,一口气退到鲁西南矩野、曹
县一带。
  1938年 1月  11日,蒋介石到河南开封召集北方将领会议,邀韩复榘到会。蒋
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他一开口讲话就说:“我们抗日是全国一致的,这是我们每一
个将领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竟有一个高级将令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
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我问韩主席:你不
发一枪,从山东黄河北岸,一再向后撤退、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
个责任,应当是你负担!”韩复榘以资格老一向做上,他听了蒋介石的话,毫不客
气地顶上去说:“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的责任呢?”韩的话还
未说完,蒋声色俱厉地截断韩的话说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问南京,南京
丢失,自有人负责!”韩还想反驳,他身旁的刘峙即劝着韩走出会议厅。蒋介石早
在外面布置好军统特务,遂将韩逮捕,押回汉口,经军法处会审,于1月24日将韩复
榘枪毙在关押他的房子里。
  韩复榘身为一省之长、集团军司令,竟不顾民族安危,为保存自己的实力,拱
手将大片国土让与日寇,理就受到惩处。从这点来说,蒋介石处决韩复榘也是对的。
问题是蒋介石枪毙韩复菜不只是因为韩“违抗命令,擅自撤退”。抗战中“擅自撤
退”的国民党将领,岂止韩复第一人,比如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刘峙,在韩复榘丢失
济南的同时,刘峙也是在日寇到来时仓皇南逃,丢失了保定和石家庄,但并未受到
蒋介石的惩处,反而在开封会议上帮助蒋介石逮捕了韩复榘。蒋介石如果真能不论
亲疏、秉公执法,有“擅自撤退”的将领一律惩处的话,真可“使抗战阵营中精神
为之一振”了。
  蒋介石一定要处死韩复榘,另一个原因是韩与蒋矛盾很多。首先是韩继骛不驯,
对蒋不能俯首听命。最使蒋痛恨的是,西安事变蒋被扣时,韩曾发表“《马》电,
对张学良、杨虎城表示支持。尤为重要的是韩放弃济南之后,曾派人联系四川省主
席,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预谋联合倒蒋。刘湘一直是在四川割据称霸的军阀,
蒋介石战败退出南京,宣布迁都重庆,刘湘即有拒蒋入川之意,遂与韩复榘接触策
划反蒋。此事正进行中,被蒋侦察到,于是决心除掉韩、刘。韩复榘被扣时,刘湘
正在汉口住院治疗胃溃疡病。蒋介石派何应钦到医院去见刘湘,告诉刘湘韩复榘已
被扣押。刘湘知反蒋事已泄露,何应钦走后十分钟,刘湘大口吐血,昏迷不醒,三
天以后死去。
  蒋介石在抗战初期除杀掉韩复榘之外,还曾数度杀人以惩诫作战不力者。就在
扣押韩复榘的当天,蒋介石当众宣布了一个《作战惩罚办法》,计10条。同时宣布
了《作战奖励办法》,也是10条。他训示说:“这一个办法颁布以后,各位就要转
告部下一般官兵,使他们个个都能透彻了解,大家从此格外惕励奋发,努力抗战。
凡因忠勇战斗而牺牲的,本委员长一定本着至中至正大公无私的精神,转请政府,
尽量补充以优奖励。”杀韩复榘后,确实“振奋了士气和民心”。韩伏法后,其职
务由孙桐宣接任,第三集团军士气大振,在战斗中屡有上佳表现。
  1938年3月,日军大举南犯,企图会师台儿庄,后攻徐州。台儿庄属山东峰县,
扼运河的咽喉,清代曾有江淮糟米400万石由此北运,枣庄煤田靠此地出口,从台儿
庄到徐州,走津浦铁路只有一百四十公里,走陇海铁路仅仅一百公里。由于临沂一
仗,将日军两个师团拟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彻底粉碎,造成矾谷师团孤军深人。临
沂战斗是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和庞炳勋的军团打的。先是庞炳勋军团在临沂据城死
守,后张自忠赶到,“两军内外夹击,如疾风暴雨。板垣师团不支,仓惶撤退。庞
炳勋,张自忠两部合力穷追一昼夜,敌军无法立足,一退90里,缩人富县县城内,
据城死守。沿途敌军尸横遍野,器械弹药损失尤大”。冯玉祥在后来称赞这一仗说:
  “张自忠将军在山东临沂打了胜仗,日本人的大队攻临沂城,守临沂的是庞炳
勋。双方打得很厉害,日本人想不到张自忠将军的军队那么听命令,那么的勇敢!
正从日本的右侧背用了一个拦腰截击的办法,把日本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这时,蒋介石又将第一战区的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队调来守卫台儿庄。
  1938年3月24日,蒋介石亲自和白崇禧来到徐州和台儿庄“指示机宜”。自3月
24日至4月3日,日军矾谷师团主力全被孙连仲部队吸引在台儿庄的附近。在此期间,
围绕台儿庄的战斗极为激烈。日军全力以赴,倾其所有兵力,并动用它的优势之炮
兵和机械化部队,对台儿庄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孙连仲部队的池峰城师以与台儿庄
共存之之决心,奋勇抵抗,反复肉搏,虽然台儿庄城塞被日军占去了四分之三,但
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屹然未动,死力支撑,以待机动兵团对日军实施包围。李宗仁在
回忆录中对这段历史有一个生动的叙述:“孙总司令要求与我直接通话。孙连仲说:
‘报告长官,第二集团军已伤之十分之七,敌人火力太强,攻势过猛,但是我们把
敌人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好让第二集团军留
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孙总司令说得如此哀婉。但我预算汤恩伯军团,
明日中午可进至台儿庄北部。第二集团军如于此时放弃台儿庄,岂不功亏一篑。我
因此对孙连仲说:‘敌我在台儿庄已血战一周,胜负之数决定于最后五分钟。援军
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将于明晨亲来台儿庄督战。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这是我
的命令,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连仲知我态度坚决,便说:‘好罢,长
官,我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孙总司令和我通话之后,在台
儿庄内亲自督战。死守最后一点的池师长峰城,又来电向他请求准予撤退。孙连仲
命令他:‘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
过运河者,杀无赦!”’
  在这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战争的战场上,这些国民党官兵有血气的表现,是
可敬可佩的。最后是汤恩伯的集团军赶到,李宗仁又亲临指挥对日军矾谷师团的歼
灭战,台儿庄之战终于以我方的胜利而结束。日本军队全军魂飞魄散,狼狈逃窜,
溃不成军。矾谷师团长带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