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它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一个世代昌隆的门
第,也必有它赖以持家的宝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圣贤相继,
德慧相承,教人忠诚老实、尊老爱幼、说话谨慎、行为端正的典籍浩如烟海。
在这些典籍中,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为历代所推崇,是一部影响比较深
远的作品。
    颜之推(公元 513—?),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早传
家学,12 岁时,适遇湘东王自讲庄、老之学。之推便预为门徒。只因淡玄说
虚,并非所学?仍然学习《周礼》、《左传》等,博览群书。初仕梁,为湘
东王参军。后入北齐,任中书舍人,因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应对闲
明,又善长于文学,为尚书左仆射祖所赏识,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为
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为礼重,不久因病终。
    《颜氏家训》计 7 卷 20 篇,从居家教子起,逐渐向外扩展,不仅建立了
他的家庭伦理观,而且就个人修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做了具体说明,
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我们这次整理选译,侧重于其中所述的人人应遵守的先
圣先贤之道。对于书中涉及的对当时南北习俗、好尚的解析,朝仪装度的差
异,以及流行俗语的使用等,做了适当删节。特别是“书证”“音辞”两篇,
基本上是“考据之学”,删掉了部分段落,在此予以说明。
          编者
     1995 年 3 月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序致篇
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魏、
晋已来,所著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夫同言
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
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
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
    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
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
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我
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
警醒后辈儿孙罢了。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
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
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
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我希望这
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
用而已。
    【注释】
    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⑤模(xiāo 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
    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
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理不在多,而
在其效用。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
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
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其身正,则不令自行,
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
尊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仁爱威严导示深切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①,便蒙诱诲;每从两兄②,晓夕温情
③,规行矩步④,安辞定色,锵锵翼翼⑤,若朝严君⑥焉。赐以优言,问所
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⑦,家涂⑧离散,百口⑨
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
微爱属文⑩,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11)
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
情竟,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12),铭
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13)耳。
    【译文】
    我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小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指
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照规矩办事,
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同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长辈
常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扬长避短,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
厚的,我刚满 9 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来
尽抚育之责,其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无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够
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点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
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着容貌的整洁。到十八
九岁时,渐渐懂得要磨炼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不
良习惯。20 岁以后,大的过失很少犯了,常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
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
今日迫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因此才到这种
地步。追想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铭心刻骨,决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
一遍看一遍,所以,我留下这 20 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13)之鉴。
    【注释】
    ①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之时,指童年时代。
    ②两兄:指之仪、之善二人。
    ③晓夕温情:依照礼节侍奉父母。
    ④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法度。
    ⑤锵锵翼翼:行走时恭敬有礼。
    ⑥严君:父母,多指父亲。
    ⑦荼蓼:处境艰苦,这里喻指丧父。
    ⑧家涂:家道。
    ⑨百口:全家。索然:萧索,冷落。
    ⑩属文:写文章。
    (11)少:同“稍”。砥励:磨炼。
    (12)指:通“旨”,意旨,意向。
    (13)后车:后继之车。
    【评语】
    为人父母者,谁不爱自己的子女,但单纯的爱护自己的孩子,是母鸡也
会做的事。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在于,父母对子女往往溺爱有加,而严厉不
足。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子女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务
必从小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教子篇
三、教儿婴孩一以贯之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①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
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
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②。生子咳 ③,师保④固明,孝仁礼义,导习
之矣。
    凡庶⑤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
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
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⑥,恣其所欲,宜诫翻奖,
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
仇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
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译文】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可成材;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也没有用
处,智力中等的人,不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
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住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
的不听,音乐、饮食,都照礼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
柜里。太子两三岁时,师保就确定好了,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
育训练。普通人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
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教诲,叫他去做他就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做。这样,
等他长大时,就可不必打竹板处罚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
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
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的,反而
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
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就是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
起威信,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
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说:
“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一点不假啊!
    【注释】
    ①中庸之人:智力中常的人。
    ②金匮:金属制作的书柜。
    ③咳 :孩提。
    ④师保:古代担任教导皇室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⑤凡庶:普通人。
    ⑥运为:行为。
    【评语】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若要养成良好的习
惯,则必须从小抓起。小孩好比一团泥巴,可按父母心愿塑成各种形状。如
果从小娇惯放纵,长大后必然不明事理,积习难改。须知:“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四、功随严出祸从溺来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①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
楚②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③救之哉?又宜思勤
督训者,可愿④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⑤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
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
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⑥,终年誉之;一行之非,⑦藏文
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⑧,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译文】
    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受责骂
而脸色沮丧,不忍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
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想一想那些勤
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他们难道愿意虐侍自已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憎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城时,是
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
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爷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
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
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
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
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注释】
    ①重:难的意思。
    ②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这里是用刑杖打人的意思。
    ③艾:艾叶,中医以艾时熏灼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
    ④可愿:岂愿。
    ⑤城:也称口,为水入长江处。
    ⑥行路:路人。
    ⑦:通掩。
    ⑧婚宦:结婚和做官,这里指成年。
    【评语】
    为人父母者,放纵自己的孩子,大约皆出自“爱心”,过于严厉则于心
不忍。仁父慈母们须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天下父母,谁
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固然不错,冷面相向也不失为一种爱法。学士
之父宠溺其子而其子自取其祸,司马之母训之以棍棒而其子功成。真是棍棒
底下出孝子,蜜糖罐里淹死人。
                                     
五、不亲不昵易子而教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
生焉。由命士①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②,
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
是也。
    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
有悖乱之事,《春秋》有僻③之讥,《易》有备物④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
言,故不亲授耳。
    【译文】
    以父亲的威严,就不该对孩子过分亲昵;以至亲的相爱,就不该不拘礼
节。不拘礼节,慈爱孝敬都谈不上;过分亲昵,放肆不敬之心就会产生。从
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分亲昵的办法;
当晚辈的替长辈抓搔,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道理。有人要问:“陈
亢很高兴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的事、这是什么意思呀?”我要回
答说:“不错啊,大约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孩子的,因为《诗》里面有讽
刺骂人的诗句,《礼》里面有不便言传的告诫,《书》里面有悖礼作乱的记
载,《春秋》里面有对淫乱行为的指责,《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
些都不是当父亲的可以向孩子直接讲述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注释】
    ①命士:古代称读书做官者为士,命士指受有爵命的士。
    ②悬衾箧枕:把被子捆好悬挂起来,把枕头放进箱子里。
    ③:通邪。
    ④备物:备办各种器物。
    【评语】
    美学上讲距离产生美感。可见在某些地方,距离自有其存在价值,父子
之间亦是如此。父子间过于亲昵,则子女便会失去敬畏之心,严肃的事情可
能演化成嘻嘻哈哈,父亲便会失去应有的教育作用。在孩子面前,父亲应是
一尊庄严的塑像,而不该是一幅美妙的风景。
                                     
六、纵而不教必成后患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
食,与东宫相准①。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
王居别宫,礼数②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
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③;常④朝南殿,见典御⑤进新冰,钩盾⑥
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⑦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
⑧。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
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⑨。
    【译文】
    齐武成帝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他天生很聪慧,
武成帝和明皇后都非常喜欢他,吃的穿的,与太子一样。武成帝经常当面称
赞他说:“这可是个机灵孩子啊,今后会成器的。”等到太子即位,琅邪王
被迁到北宫去住,太后给予他的礼遇过于优厚,与他的兄弟们都不一样;即
使这样,太后还说优待不够,常挂在嘴上。琅邪王十岁左右时,骄横放肆得
没有节制,穿的用的,一律要与当皇帝的哥哥相比。一次,他到南殿朝拜,
正碰上典御官、钩盾令向皇上进献刚从地窖里取出的冰块及早熟的李子,就
派人去索取,未得,就大发脾气,骂道:“皇上都有的东西,我凭什么就没
份?”不懂得谨守为臣的本份,他的行为大抵都是如此。有识之士多指责说
这是古代叔段、州吁的再现。往后,琅邪王讨厌宰相和士开,就假传圣旨将
他杀了,又担心有人来救,竟命令手下军士把守殿门。其实他也没有反心,
受安抚后就撤了兵,但后来终究为此事被朝廷秘密处死。
    【注释】
    ①东宫:太子所居之处,也代指太子。准:比照。
    ②礼数:指礼仪的级别。
    ③乘舆:皇帝的车子,后用以代指皇帝。
    ④常:通“尝”,曾经。
    ⑤曲御:古代主管帝王饮食的官员。
    ⑥钩盾:古代官署名,主管皇家园林等事项。
    ⑦句:通诟,骂。
    ⑧分齐:本分定限的意思。
    ⑨坐:触犯。薨(hōng):周代诸侯死之称。
    【评语】
    父母溺爱放纵,子女必会盛气凌人,骄横跋扈。俗语说:人狂没好事,
狗狂一堆屎。子女好比树苗,要想让其成材,为父母者须注意及时修剪整枝。
                                     
七、不偏喜爱一视同仁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
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①之死,母实为之。
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②
也。
    【译文】
    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
端可够多了。那聪慧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
也应该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
以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他
父亲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