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凡国之君说:“凡国灭亡,不足以丧失我之存在。而凡国之灭亡既不足
以丧失我之存,而楚国之存在也不足以存在为存。由此看来,则凡国未曾灭
亡而楚国未曾存在。”


知北游
'题解'
本篇取开头三字“知北游”为篇名,是《庄子》中比较重要的一篇。集中阐述庄子
和道家哲学的宇宙论、认识论。对最高本体的道作了较多论述,提出道是万物之本,既产
生万物,又在万物之中,并主宰其运动变化,天地万物都不能离开道。还论述道是不可知
的,并对事物矛盾对立,新故相除,死生交替的发展观作了多方面阐述,这些思想对后代
哲学发展有多方面影响。
全篇粗略分为十段,第一段较长,带有全篇总论性质。其中心有二点,一是道不可
知,凡讲说出来的都不是真道;二是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的重要命题,把人之生死,万
物生灭都看作气的聚散,把一切统一于气,气又根源于道,回答了万物统一性的问题。这
些思想在以后各段不断得到充实。第二段,圣人效法天道而行无为之治,天地阴阳四时各
得道而自足。第三段,啮缺问道于被衣,提出真正知道者应是“形如槁骸,心若死灰”,
暗昧无心的样子。第四段,提出人的形体、生命、性命都非自有,而是受天地造化支配的。
第五段内容较复杂,讲了有形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万物生于精,并以形相生的
宇宙生成论问题。还讲天地日用万物得道而成,生死只是自然转化过程,用不着为此而忧
乐。第六段,道无所不在,即在万物中,又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第七段,包括两个
故事,一个通过弇■吊之口,讲述道“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人们所议论的道,都是非
道。一个故事通过泰清与无穷等的对话,又进一步阐述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没有
任何名言与道相符。因此,靠闻见言说不能达于至道。第八段,亦有二个故事。光曜问无
有,讲至道不执著于有无。另一个故事写捶钩老人精神专注而技艺如神,推证不分心于外
物,则得大道而无不通。第九段,冉求与孔子讨论天地之始观问题,提出“古犹今也”,
没有分别。还提出死主各自成体和“物物者非物”的生死观和宇宙观问题。第十段,持守
无为之道,不强求其所不知不能,“至言去言,至为去为”,不送不迎,听其自然,即可
得道。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
(1)
,登蹲弅之丘
(2)
,而适遭无为谓焉
(3)
。知谓无为谓
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
(4)
?何从何道则得

(5)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6)
。知不得问,反于白
水之南
(7)
,登狐阕之上
(8)
,而睹狂屈焉
(9)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10)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
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
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
(11)
,其孰是邪?”黄帝
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12)
。夫知者不言,言者
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13)
。道不可致
(14)
;德不可至
(15)
。仁可为也
(16)
,义
可亏也
(17)
,礼相伪也
(18)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19)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20)
。故曰:‘为道者日报,损
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21)
。’今已为物也
(22)
,欲复归根,
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23)
!生也死之徒
(24)
,死也生之始,孰知其

(25)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
(26)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27)
。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
(28)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29)
。’圣人故贵一。”知谓黄
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


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
(30)
,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
之,奚故不近
(31)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
(32)
;此其似之也,
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33)

'注释'
(1)知:虚拟人名。玄水:虚拟河流名。
(2)隐彝(fén):假设之地名。
(3)无为谓:虚拟之得道者,与自然合一无为不言之人。
(4)居:居处。服:行事。安:持守。
(5)何从问道:由何种途径。用何种方法。
(6)不知答:意思是说,无为谓视大地万物为一体,无分别之心,故对所问不知答。
(7)白水:传说中的河流名,与玄水相对。
(8)狐阕:虚拟的山名。
(9)狂屈:虚拟人名。本篇所举之人名、地名、河流名多为虚拟,并含有寓义。
(10) 中欲言:正想说的当中。
(11) 波与彼:指无为谓与狂屈。
(12) 不近:与道不相近。
(13) 不言之教:不用言语的教化。
(14) 致:招致、取得。
(15) 至:达到。这句意思是,道与德不能有意求得,愈是有意追求,愈离道德遥远。无为无求,
与天地同一,则道致而德达。
(16) 仁:指儒家之仁,是有形迹的,可有意去作到。
(17) 亏:损弃。义:裁断是非的标准。庄子认为,裁断中取其合宜、弃其不宜,故有损弃。
(18) 礼相伪:礼是人制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推行中重表面形式,不重内在真实,故易流于
相互欺骗和诈伪。
(19) 出自《老子》三十八章。意为道德仁义礼的相继出现,反映社会由无为进入有为,随着文
明的进步,智力的发展,人距离纯真质朴之性愈远,道德也不断下降。只有废止一切文明成果,反朴
归真,回复自然,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
(20) 华:同花。比喻漂亮的外在形式。庄子认为,礼是在人与人之间失掉忠信后制定出来,起
约束作用的。既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限制,就必出现种种形式的反限制,从而发起纷争和动乱。所以
说礼是“乱之首”。
(21) 损:减损,指减损人之知识、经验、欲望等。无为而无不为:因任自然,不加干预,则万
物各循其性、自行主化、天不自为而成。
(22) 今已为物:现已成有形之物。即由虚无之道聚而成体,再复归虚无则难。
(23) 大人:至人,与天道无为一体,故复归大道则易。
(24) 徒:类。这句的意思是,生与死为同类,就一物说有生死之别,就万物总体说则无生死之
分,此物之生或为彼物之死,生死为同类。
(25) 纪:纲纪、条理。
(26) 万物一也:气之聚散表现为物生死之无穷变化过程,万物统一于气。
(27) 这句是说:人们把自己认为美好的称神奇,把自己厌恶的称为臭腐。神奇与臭腐本没有同
一的客观标准。
(28) 神奇与臭腐可以互相转化,从转化观点看,二者又是齐一的。
(29) 通天下一气:把天地万物看成一气贯通,这种观点包含某种唯物论因素,但气并未脱离虚
无之道的笼罩,气不过是道的体现,道的作用而已。通,贯通。


(30) 不我告:不告诉我。
(31) 奚:何,不近:与大道不相近。
(32) 彼:指无为谓。
(33) 知言:懂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
'译文'
知北游到玄水边,登上隐弅山丘,而恰巧碰到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
“我想问一问你:怎样思索怎样考虑则可认识道?如何居处如何行事则可持
守道?由何种途径用何种方法则可获得道?”问了三次无为谓不回答,不是
不回答,而是不知道要回答。知之问题未得解答,就返回到白水的南面,登
上狐阕山丘,而看见了狂屈。知又把那三个问题来问狂屈,狂屈说:“唉!
我知道,就告诉你。”正想说的当中忘记了所要说的内容。知未得回答,又
返回帝宫,见到黄帝又问及那三个问题。黄帝说:“无恩无虑才能认识道,
无定处不行事才能持守道,不要任何途径和方法才能获得道。”知问黄帝说:
“我和您知道这些,无为谓和狂屈却不知道,谁是对的呢?”黄帝说:“那
个无为谓是真正对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终究与道不相近。知道者不
言,言道者不知,所以圣人推行不言之教化。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
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损弃,礼是相互欺骗的。所以说:‘失去道而后
才有德,失去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义而后才有礼。’礼
只是道华丽的外表,而为祸乱之开端,所以说:‘从事于道要天天减损,减
损而又减损,以达到无为,无为而后方能无不为。’现已成为有形之物,要
想返回虚无之本恨,不也是很难的么!如果说容易作到的话,那只有得道之
至人啊!生为死之同类,死为生之开始,谁能知道其条理伦序!人之出生是
气之聚合。气聚台则得生,散灭就死亡。如果死生是同类的,我还有什么担
心呢!所以万物是一体的。人们把自己认为美好的称神奇,把自己厌恶的称
臭腐。臭腐可以转化为神奇,神奇可以转化为臭腐。所以说:‘贯通天下只
是一气而已。’因而圣人重视一。”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
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不知道要回答;我问狂屈,狂屈欲说给我又不说了,
不是不说,是欲说当中忘记所要说的了;现在我问于您,您知道这么多,何
故说是与大道不相近呢?”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知道者,因为他不知;
狂屈近似于知道,因为忘记所知;我和你终究与道不相近,因为是知。”狂
屈听到后,认为黄帝是知言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2)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
。圣
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4)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
谓也。今彼神明至精
(5)
,与彼百化
(6)
。物已死生方圆
(7)
,莫知其根也;扁然
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8)
。六合为巨
(9)
,未离其内
(10)
;秋毫为小,待之成体。
天下莫不沈浮
(11)
,终身不故
(12)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
(13)
,油然不形而神
(14)
,万物畜而不知
(15)
。此之谓本恨,可以观于天矣
(16)

'注释'
(1)大美:指夭地覆载万物,生养万物而又不自居其功,具有最大美德。
(2)明法:明确的规律。
(3)成理,万物生成之理。


(4)原:归本、推究之意。达:通达。
(5)彼:指天地。神明:天地蕴含的活力、创造力,虽无形可见却无所不在,主宰一切,它是极
精微的。
(6)彼,指万物。与彼百化:天地参与万物之各种变化。
(7)死生方圆:物或生或灭,或方或圆,变化无方,形态各异,莫知其所由来。
(8)扁然:犹遍然,普遍地。
(9)六合:上下四方的无限空间。巨:巨大。
(10) 其:指道。这句话是说,六合虽巨大,亦在大道中。
(11) 沈浮:升降、往来。表示万物的相互作用与无穷变化。沈,通沉。
(12) 故:陈旧,不故:言其新故相除,永葆生机。
(13) 惛然,暗昧之状。形容大道暗昧模糊,似亡而存的样子。
(14) 油然:流动变化无所系着之状。
(15) 万物畜:万物为其畜养。
(16) 观于天:观见自然之道。
'译文'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
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所以至人自然无
为,大圣人不造作,观察天地之道加以效法而已,现今天地之神明极精微,
参予万物的无穷变化;物:发生或生或灭或方或圆的变化,没有办法知道它
的根源;万物自古以来原本就这样普遍存在着。六合虽然巨大,未超出道之
外;秋毫虽小,待道而成形体。天下万物无不在升降变化,终生都不会陈旧;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秩序;大道暗昧模糊似亡而存,流动变化没有形状而
神妙莫测,万物为其畜养而不知。这就叫作本根,可以由此观见自然之道。
啮缺问道乎被衣
(1)
,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2)
;摄汝
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3)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4)
。汝瞳焉如新生之犊
(5)
,而无求其故
(6)
。”言未卒,啮缺睡寐
(7)
。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8)
,真其实知
(9)
,不以故自持
(10)
。媒媒晦晦
(11)
,无
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12)
!”
'注释'
(1)被衣:虚拟之人名。据《天地》篇,彼衣是王倪的老师,啮缺是王倪的弟子。啮缺还见于《齐
物论》等篇。
(2)若:你。天和将至,天然之和气就会到来。
(3)摄:收敛,一汝度:使思虑专一之意。神:神明之精,即道之功能活力。
(4)居:居处。
(5)瞳(tóng)然,无知直视的样子。犊:小牛。
(6)故:原由。无求其故,不追究事物原由,漠然置之,听其自然。
(7)卒:终。睡寐:睡着了。
(8)槁骸:枯骨,心若死灰:形容心枯寂不动,没有生机,象完全死灭之灰。
(9)真其实知:真正纯实之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知无虑,方是真知道。
(10)不以故自持:不固守故见,与变化同步。
(11)媒媒晦晦:懵懂无知的样子。媒,作昧。


(12)彼何人哉,他是个什么人啊!表达惊叹赞许之意。
'译文'
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线,天然
之和气就会前来;收敛你的智慧,专一你的思虑,神明就会来居留你心;德
将表现你之美好,道将留在你的身上。你无知而直视的样子就象初生的小牛
犊,你不要去追究事物的原由。”话未说完,啮缺已经睡着了。被衣特别高
兴,一边走一边唱歌而去,还说:“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
之知,不坚持故见,懵懂暗昧,没有思想,不能和他计议谋划,他是个什么
样人啊!”
舜问乎丞曰
(1)
:“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
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2)
;生
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3)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4)
,子孙非汝有,
是天地之委蜕也
(5)
。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6)
。天地之强
阳气也
(7)
,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释'
(1)丞:古之得道者,舜之师。又说为官名。古代帝王有四辅之官,左辅右粥前疑后丞,丞即四
辅之一。
(2)委形:寄托给你一个形体。委,寄托。
(3)和:和气
(4)委顺:寄托给你顺任自然之性,于是乃有性命。顺,顺任自然。
(5)蜕:蜕变。指生物之脱皮生新。此处比喻人的子孙繁衍能力,也是天托寄给人的。
(6)持:持守。这句意思是说,人的行、住、食都不属于自己,而受天支配。
(7)强阳气:强健运动之气。即天地阴阳二气聚合运动主宰支配一切。
'译文'
舜问丞说:“道可以获得和拥有吗?”回答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
拥有,你怎么能拥有道呢!”舜说:“我的身体非我所有,归谁所有呢?”
回答说:“是夭地寄托给你一个形体;生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和气;
性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顺应自然之属性;子孙非你所有,是天地寄
托给你繁衍子孙的能力。所以行时不知往哪里去,住时不知持守什么,吃东
西不知味道。这一切都受强健运动之气所支配,又怎么能获得和拥有呢!”
孔于问于老聪曰:“今日晏闲
(1)
,敢问至道。”老聘曰:“汝齐戒,疏
■而心
(2)
,澡雪而精神
(3)
,掊击而知
(4)
。夫道盲然难言哉
(5)
!将为汝言其崖

(6)
。夫昭昭生于冥冥
(7)
,有伦生于无形
(8)
,精神生于道
(9)
,形本生于精
(10)

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11)
。其来无迹,其往无崖
(12)

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13)
。邀于此者
(14)
,四枝强,思虑恂达
(15)
;耳目聪
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16)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
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
(17)
,辩之不必慧
(18)
,圣人以断
之矣
(19)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
(20)
,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
(21)
。渊渊
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
(22)
,运量万物而不匮
(23)
。则君子之道,彼


其外与
(24)
!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
(25)
,此其道与!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
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
(26)
,将反于宗
(27)
。自本观之,生者,暗噫物也
(28)

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
(29)
,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
(30)

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31)
。圣人遭之而不违
(32)
,过之而不守
(33)
。调而应之
(34)

德也;偶而应之
(35)
,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
之过隙
(36)
,忽然而已。注然勃然
(37)
,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
(38)

已而化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
(39)
,人类悲之。解其天韬
(40)
,堕其天■
(41)

纷乎宛乎
(42)
,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43)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
(44)

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
(45)
,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
则不至
(46)
明见无值
(47)
,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注释'
(1)晏闲:安闲。
(2)齐:同斋,斋戒为古人在祭祀或其他重要典礼前进行的整洁身心的仪式。疏■(yuè):疏
通、疏导之意。而:同尔。
(3)澡雪:情洗干净。
(4)掊(poū)击:打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