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龇草饮水
(1)
,翘足而陆
(2)
,此马之
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
(3)
,无所用之。及至伯乐
(4)
,曰:“我善治马
(5)
。”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6)
,连之以羁
(7)
,编之以皂栈
(8)
,马之死者十二
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
(9)
,前有橛饰之患
(10)
,而后
有鞭策之威
(11)
,而马之死者己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
(12)
,圆者中规
(13)
,民方者中矩
(14)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
(15)
,直者应绳
(16)
。”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
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17)
。
'注释'
(1)龇:吃、啃。
(2)翘(qiáO):举起。陆:跳跃。翘足而陆,形容马儿欢蹦跳跃的神态。
(3)义台:即仪台,为君主贵族行礼仪的高台。路寝:正寝,为古代君主接见臣下,处理政事的
宫室。君主有六处宫室,一为正寝,其余五处为燕寝,为休息宴乐之处。义台、路寝对人来说是极为
高贵壮丽之处,却不适于马性,对马毫无用处。
(4)伯乐:古之善相马者。一说为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以善相马闻名于世。或以为此人名孙阳,
字伯乐。一说为春秋未年晋国大夫邮无正,又名王良,字伯乐。
(5)治:管理、训练、驾驭之意。
(6)烧:用烧红的烙铁在马身上的一定部位烙成特殊印记,以便于识别。剔:通剃,修剪鬃毛。
刻:修削马蹄角质,钉马掌。雒:通络,用绳子套住马脖子,加以治服,一说雒同烙,指在马身上烙
字,则与烧之相重,不取。
(7)羁(jīZhī)羁为系住,为绊住马腿。羁指拴马缰绳之类。
(8)皂栈:皂,马槽。栈,编木筏铺地,让马站在上面,防止马受潮得病。
(9)驰骤:驱赶马快速奔跑。整齐:使马行列整齐,行动一致。
(10) 橛(júe):马嚼子,或称马勒,用作控驭支配马的行动:饰,马嚼子两头露出口外的部分
称马镳,饰即指系在马镳上的小铃之类饰物。
(11) 鞭策:马鞭,带皮条的称鞭,无皮条的马杖称策,一端装有铁刺,用以刺马。
(12) 埴(zhí):黄而细密的粘土。
(13) 规:校正圆形的工具,即圆规。中规即符合圆规的标准。
(14) 矩:测方形的工具,如木工用拐尺。
(15) 钩:测曲度的工具。
(16) 应绳:与拉直的墨线相应、相合。
(17) 过:过失。
'译文'
马的四蹄可以践踏霜雪,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随意举足跳跃,
这就是马的真性。虽然有行礼的高台、高贵的宫室,对马来说毫无用处。及
至出了伯乐,他说:“我善于管理马。”于是给马烙上印记,修剪鬃毛,修
削蹄子,带上络头,用缰绳把马拴住,按编次顺序送进槽头,经这一番折腾,
马将死掉十分之二三。随后又使马经受饥渴折磨,驱赶马快速奔跑,对马作
步调整齐的训练,使马前有嚼勒拘系之忧,后有马鞭抽打之惧,这样一来,
马将死掉大半了。陶工说:“我善于整治细密的粘土,可使圆形的与圆规相
合,方形的与矩尺相符。”木工说:“我善于整治木料,可使弯曲的与曲尺
相合,直的与墨绳相应。”粘土与木料的本性难道要与规矩钩绳这些外在标
准相合吗?然而,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称道伯乐善于管理马,陶工木工善于
治理粘土和木料。这也是治理天下的人所犯的过失啊。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
(1)
,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2)
。
一而不党
(3)
,命曰天放
(4)
。故至德之世
(5)
,其行填填
(6)
,其视颠颠
(7)
。当
是时也,山无蹊隧
(8)
,泽无舟梁
(9)
;万物群生,连属其乡
(10)
;禽兽成群,
草木遂长
(11)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
(12)
。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13)
。夫至德之
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14)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15)
!同乎无知
(16)
,其
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17)
;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
(18)
,
踶跂为义
(19)
,而天下始疑矣
(20)
;澶漫为乐
(21)
,摘僻为礼
(22)
,而天下始分
矣
(23)
。故纯朴不残
(24)
,孰为牺尊
(25)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26)
!道德不废,
安取仁义
(27)
!性情不离,安用礼乐
(28)
!五色不乱,孰为文采
(29)
!五声不乱,
孰应六律
(30)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注释'
(1)常性:恒常不变的天性。
(2)同德:德者,得也,民有恒常天性,顺此天性生活,所得亦同,如耕织而得衣食,即为同德。
(3)一而不党:浑一而无偏私。人与万物浑然一体,泯灭尊卑贵贱,远近亲疏之别,自然无所偏
私。
(4)命:同名,此作动词用,名之也。天放:按天性放任自乐。
(5)至德之世:庄子追求的理想社会。除本篇外,《胠箧》、《天地》、《盗跖》等篇都从不同
角度描述了这种理想社会慨貌。概言之,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无知无欲,浑浑噩噩,
按自然天性自由自在生活。摈弃仁义礼法和一切文明成果,从而止息一切纷争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6)填填:稳重端庄的样子。
(7)颠颠:目光专注不游移,表现质朴而无机心的神态。
(8)蹊(xī):人行小路。隧:一般指在山中或地下开凿的通道,此处指道路。
(9)泽:聚水之洼地,如湖泊、沼泽之类。此泛指湖泊河流,梁:桥梁。人们安守田园,自给自
足,彼此不相交往。如《老子》所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当然也就用不着开辟
道路,制造舟船桥梁了。
(10)连属其乡,连属即连接,乡为居处。人与禽兽居处相连接,浑然杂处,无有分界。
(11) 遂:顺也。草木顺着本性滋长,不受伤害。
(12) 系羁:用绳子牵引。
(13) 攀援:即攀缘。鸟鹊之巢多在树上,须缘树攀登上去,才得窥视。人没有伤害禽兽之心,
禽兽对人也不畏惧,彼此和谐共处。
(14) 族:聚集,集合。并:并列、并处,族与万物井:人群与万物井居,浑然一体,不加区分。
即《齐物论》所说“万物与我为一”之意。
(15) 恶乎:疑问代词,哪里。
(16) 同乎无知,与无知之物相同。人与万物浑一,不加分别,没有主客体之分,也就不会有主
体对客体的认识,不可能有知。
(17) 素朴:素为未曾染色的白绢,朴为未曾加工的木料,用以比喻人与生俱来,未受后天污染
的自然素质,自然本性。
(18) 蹩鳖(biéxiè):形容拐腿险脚摇摇晃晃走路的样子,此比喻勉强力行的样子。
(19) 踶跂(zhìqǐ):足尖点地,跷脚站立不安的样子,表现一种急迫企求的心情。
(20) 疑:猜疑、迷惑。由于圣人提出并起劲推行仁义,人的素朴本性被破坏,天下才产生种种
猜疑、迷惑。
(21) 澶(dàn)漫,原义是大漫无边的样子,此处引申义为放纵娱乐,无有节制。
(22) 摘僻:摘为选取,摘取;僻或与僻通,分析也。不断选取、分析,使礼之条文仪节日益烦
琐。
(23) 分:区别。由于礼乐的推行,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远近亲疏开始区分出来。
(24) 纯朴:未加工的木料。残:破开。
(25) 牺尊,尊同樽。古代用木料雕成的酒器,上面刻有牛头等图案。孰为牺尊:谁能作成酒器。
(26) 珪(guí)璋:皆为名贵的玉器。为古代贵族参加朝聘、祭祀,丧葬等仪式时所持之礼器,
珪司圭,为长条形,上尖下方,璋亦长条形,上斜尖下方。
(27) 道德不废句,如果大道不废,仍然保持浑沌无名的世界,人与物浑然不分,哪里还用得着
仁义呢。
(28) 性情不离句:礼是规范人行为的,乐是调谐人情感的,如果人能持守自性,不使离失,自
能按本性生活,也就自然合乎大道,哪里还用得着礼乐来加以规范和调谐呢。
(29) 文采:用各种颜色调配而成之图案、花纹。文采是将五种正色相混相间而成,没有对五色
的混乱,也就不会有文采。
(30) 五声不乱句:没有对五声的打乱重组,就不会有乐曲。
'译文'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是这样。那些民众有他们恒常的天性,也就
是纺织而得到衣服,耕种而得到粮食,这是他们共同之德;人与万物浑一而
无偏私,名为按天性放任自乐。所以在至德之世,每个人走路稳重端庄,看
东西目光专注不游移。在那个时代,山间没有开凿大大小小的道路,湖泊河
流之上也没有舟船和桥梁。人与万物台群而生,住处相互连接,无有分界,
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顺性滋长,因此,人可以牵引禽兽到处漫游,也可爬到
树上窥视鸟鹊之巢。在那至德之世,人与禽兽住在一起,人群与万物浑然不
分,哪里知道什么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人与无知之物一样,他的本性就
不会离失;人同无欲之物一样,即为他的自然素质;自然素质不变即保持了
人的本性。等到出现圣人,用尽心力去推行仁,卖力去达到义,而天下从此
开始产生种种猜疑迷惑;放纵无节制的制作乐,选取分析出烦琐的礼仪条文,
而天下由此开始产生尊卑贵贱种种区分,所以,天然的木料不被剖开,谁能
作成牺尊之类酒器!白玉不被毁坏,谁能作成珪璋之类玉器!大道不被废弃,
哪里用得着仁义呢!自然本性不离失,哪里用得着礼乐呢!五色不相混相间,
谁能制出美丽的图案花纹!五声不打乱重组,谁能制出与六律相应的乐曲!
毁坏天然木料用以造成器具,是工匠的罪过;毁坏道德以推行仁义,这是圣
人的罪过。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
(1)
,怒则分背相踶
(2)
,马知已此
矣
(3)
。夫加之以衡扼
(4)
,齐之以月题
(5)
,而马知介倪
(6)
,扼鸷曼
(7)
,诡
衔窃辔
(8)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
(9)
,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
(10)
,民居
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
(11)
,鼓腹而游
(12)
,能以此矣
(13)
。及至
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
(14)
,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
(15)
,而民乃始踶
跂好知
(16)
,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注释'
(1)靡:摩也。以脖颈交互摩蹭。
(2)分背相踶:踶(dì),踶也。形容马发怒时,调转屁股用后蹄相踢。
(3)马知已此:已,止也。马之所知止此而已。
(4)衡,车辕前端横木。扼:同轭,缚于衡下,驾车时套在马颈部的人字形马具。
(5)齐:装饰。月题:马额部一种圆月形装饰物,又称额镜,有保护马脑门的作用。
(6)介倪:犹睥睨,斜视貌。形容马斜视御者不肯前行的样子。
(7)(yīn):屈曲。扼:同轭,人形马具。扼:形容马屈曲头颈,抵抗马具的样子。鸷(zhì),
抵也、击也,曼:与幔通,车之幔帐、篷盖之类。鸷曼:马发怒抵撞、碰击车子的篷盖。
(8)诡衔:狡猾地吐掉口勒。窃辔:偷偷咬断缰绳。
(9)知:同智,智力、智慧。而:同与,此句意为,使马之智力与神态达到象盗贼一般诡诈。
(10) 赫胥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11) 哺(bǔ),口中含的食物。熙:同嬉,嬉戏,游戏。
(12) 鼓腹:肚子吃得炮饱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形容上古之民天真淳朴,与万物浑一没有
欺诈和争夺,人人按其天性自由自在生活。
(13) 以:通已,止也。民之所能止此而已。
(14) 屈折:形容行礼乐时屈身折体的样子。匡:匡正,矫正。形:举止,行为。
(15) 县踶仁义:把仁义抬举得高高的,让人仰慕企盼。县:同悬。踶:踮起脚尖。
(16) 踶跂,用心力的样子。好知:崇尚智力。
'译文'
马生活在大地上,饿了吃草,渴了饮水,高兴了互相以脖颈相摩蹭,发
怒了调过屁股以后蹄互相踢打,马之所知止此而已。及至给它套上马具驾在
辕前横木下,用月形饰物装饰其额部,这样一来,马就懂得斜视御者不肯前
行,屈曲头颈抵抗马轭的限制,抵撞车子篷幔,狡猾吐掉口勒,偷偷脱掉缰
绳,故而使马之智力与神态至于象盗贼一般诡诈的,是伯乐的罪过啊。在上
古帝王赫胥氏时代,人们在家不知作什么,出外不知往哪里去,口中含着食
物馆戏,吃饱肚子就游玩,人们之所能止限于此而已。等到出现圣人,教人
屈身折体行礼乐,以匡正天下人的行为举止,把仁义抬举得高高的,让人仰
慕企盼,以慰籍天下人之心,从而人们开始用尽心力于崇尚智力,争夺功利,
一发而不可止息。这也是圣人的过失啊。
胠箧
'题解'
本篇宗旨仍在宣扬任性无为的政治理想,反对用仁义礼法来束缚人性。全篇分三部
分,首先以防盗贼为例,人们束紧口袋,锁牢箱柜,在于防盗。可是,大盗把口袋、箱柜
一起拿走,生怕束得不紧、锁得不牢。这样一来,防盗的手段岂不是为盗贼方便而设吗?
田成子窃得齐国,连同治国的“圣知之法”一起盗去,所以能够安然无事。由此看来,“圣
人之法”岂不是为窃国者方便而设吗?又进而指出,圣人提出的治理天下的办法,善人、
恶人都可以用,善人用来作好事,恶人用来作恶事,而天下恶人多,善人少,故而这套办
法对天下人来说害多利少,应当打碎。其次,指出当今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皆为大盗所窃,
变成维护他们私利的工具,以至出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的局面。因此,只有绝圣弃知,摈弃一切文明成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
重新回到玄同浑沌的时代。最后部分又重新描述一番“至德之世”的美妙图景,并批判“好
知”,指出“好知”是引起一切纷争和动乱的根源,无知无欲,返朴归真,才能达到理想
的社会。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1)
,则必摄缄滕、固扃鐍
(2)
,此世俗之
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3)
,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4)
,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
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署之所布
(5)
,耒耨之所剌
(6)
,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
(7)
,所以立宗庙社稷
(8)
,治邑屋州闾乡曲者
(9)
,曷尝不法圣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10)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
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
(11)
,大国不敢
诛
(12)
,十二世有齐国
(13)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
身乎
(14)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
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
(15)
,比干剖
(16)
,弘胣
(17)
,
子胥靡
(18)
,故四子之贤
(19)
,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
道乎
(20)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21)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22)
;入先,
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
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23)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
唇竭则齿寒
(24)
,鲁酒薄而邯郸围
(25)
,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
(26)
,纵舍
盗贼
(27)
,而天下始治也。
'注释'
(1)胠箧(qúqiè):胠,腋下胁上部分。此作动词用,从侧面打开之意。箧为小箱子,胠箧
即是从侧面把小箱子打开。探囊:把手伸进袋子里窃取财物,匮(gùi):同柜,发匮即打开柜子,
三者皆指偷窃行为。为守备:预先为之作好防备。
(2)摄缄滕(jiánténgì):摄为收敛收束。缄,封闭牢固,或指以针线缝牢。滕,用绳子束紧,
肩鐍(jióngiué):扃为门窗的插关,用以从里面把门窗关牢。鐍为箱柜用以加锁的钮环。上面几种
办法皆为防盗贼而设。
(3)负:背着。揭:举、持。可解作用肩扛或用手提。因箧为小箱子,用手提似更为便当。趋:
快步疾走。
(4)乡:从前。
(5)罔罟(wǎnggǔ):罔即网,古时捕鱼和禽兽所用的工具。罟亦网也,有时单指鱼网。网罟遍
布之处,泛指江河湖泊山泽等可以渔猎之处。
(6)耒(lěi),手耕之曲木,用以翻耕土地,是一种原始的农具。《周易·系辞》:“揉木
为耒”,可见耒是把木棍弄成一定弯曲度作成,制作很简单。后又安装上木制的铲状头,称耒耨,发
挥犁的功用。耨:小锄头。剌:插入土地,指用耒耨耕地锄草。耒耨之所刺:指可以耕作的土地。
(7)阖(hé),同合,总括之意,竟:同境。
(8)宗庙: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社稷: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宗
庙社稷为一个国家的代称。
(9)治:治理,管理。邑屋州阎乡曲:为当时行政区划单位,有以户口计算划分的,有以土地计
算划分的,各国的情况不同,又时有变化,确切情况已难于搞清,只能概而论之。据成玄英疏引司马
法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则屋邑等是按土地划
分的。又说:“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郑玄也说,二
十五家为闾,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则闾州乡是按户口计算划分的。
(10) 田成子,又称田常、陈恒,齐国大夫,成为其谥号。其七世祖敬仲为陈国贵族,后移居齐
国为大夫,食邑于田,故以田为氏。鲁哀公十四年(前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