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懒散初唐-第5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大臣们,一个个也都要跟着徒步上山。

    万幸的是,李休他们终于在太阳升起时赶到了山顶,不过这时包括李世民在内都累的不轻,于是李世民下令让所有人休息一下,顺便吃点早饭喝点水,毕竟现在离祭天还有一段时间,另外他也需要换一下衣服。

    李休吃了点东西恢复了一下体力,然后这才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个祭天的祭台,只见这座祭台呈圆形,代表古人的天圆之说,直径约五丈左右,高九尺,四周都有台阶可以登上祭台,而在这座祭台的周围,还有青、赤、白、黑、黄五帝坛,规模十分的宏大。

    等到祭天的吉时临近,李世民终于再次盛装而,亲自登上祭台行祭天大礼,祭祀的官员当场宰杀白鹿、猪、白牦牛做为祭礼,据说这也是汉武帝留下的规矩,另外还有准备好的玉碟埋藏在祭台之下,上面以五色土封之。

    更为奇特的是,在祭天的同时,早就准备好的禁军将士也开始将一些奇兽珍禽在山间放生,以示祥瑞,不过李休敢打赌,这帮礼部的官员肯定不懂生物学,因为这些奇兽珍禽都是从全国各地搜集起来的,有些根本不适合在泰山生存,比如在这些动物当中,李休就亲眼看到有几头熊猫,甚至还有鳄鱼,鬼才知道这些东西能不能活下去?

    相比昨天的祭地,今天的祭天大典更加的繁琐漫长,最后台下的李休都快睡着了,好不容易熬到了祭天结束,但是李世民却率领文武百官来到山巅的另一侧,直到这时李休才发现,原来这里竟然还有一座高台,不过这座高台并不是祭祀用的,而是让李世民登上高台后,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觐之用。

    等到李世民接受了百官的朝觐之后,整个封禅大典才总算是结束了,虽然过程十分的漫长无聊,但是李世民全程都保持着一种别样的兴奋,特别是在泰山之巅接受百官的朝觐之时,脸上也是激动的通红,估计在泰山这种特殊的地方接受朝拜,也让他有种不同寻常的体会。

    等到朝觐过后,整个封禅大典总算是结束了,不过这时天色也已经不早了,而且所有人都累的够呛,所以今天也不可能再下山,于是就在山顶上休息,这里本来就有一座道观,名为太清观,以前是汉武帝祭天时立碑之地,观中也的确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写有几行篆字,站在远处能够看到碑上的字迹,但是站在近处却看不到了,可以说十分的神奇。

    当天晚上,李世民与文武百官就在太清观中休息,观中本来有一些道士修行,观主名为观云,据说也是一位德行兼备的名士,李世民也特意召他前来聊了一会,并且还许诺要重修上清观,这让观中的道士也颇为欣喜。

    休息了一晚之后,第二天清晨时,李休和长孙无忌就早早的被李世民派人叫起来,然后两人陪着李世民一同欣赏泰山的云海日出,结果刚开始时,只见山顶上白茫茫的一片,也没有丝毫的光亮,但是当日出开始时,却只见前方出现层层叠叠的白云,看起来真的像是大海一般。

    “泰山云海,果然名不虚传!”李世民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当下也不由得露出迷醉的神色道,虽然他见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也是第一次来泰山,在见到泰山的美景时,也不由得感叹天地之神奇。

    李休前世时倒是来过泰山,而且也想欣赏泰山的日出,只不过很不巧的是,他来的那几天刚好阴天,甚至还下了点雨,结果根本没能看到日出,这让他也大为失望,而且后世的泰山道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昨天上山时,一路上他也没找到与后世重合的记忆。

    前世没能欣赏泰山的日出,却没想到在今世又给补上了,这让李休即为泰山的美景惊讶,又有些感慨命运的神奇。而站在李休旁边的长孙无忌也难得放松下来,这时也同样沉浸在美景之中。

    李世民在山顶上住了三天,走的时候吩咐人在封禅的位置立下石碑,记录自己此次封禅的经过,以便让后人能够记住自己的壮举,而他居住的上清观也由宫中拨款扩建。

    本来李世民还想赏赐给上清观一些土地,但是魏征却极力反对,毕竟僧道录司好不容易才限制了天下寺庙道观的规模,若是李世民赏赐上清观土地,这与僧道录司的职责也发生了冲突。再加上李休也同样反对,最后李世民也终于打消了这个想法。

    除了上面的事外,封禅之后还有一件事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那就是改年号的问题,因为当初汉武帝与光武帝等人在封禅过后,都将年号进行了更改,于是这也就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所以不少大臣在封禅过后,纷纷建议更改年号,而且年号这东西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遇到天降祥瑞或是内忧外患的大事时,都能更改年号。

    不过也有不少人反对改年号,因为更改年号毕竟不是一件小事,而且“贞观”这个年号已经用了十五年,现在天下太平、国力强盛,实在没有更改的必要,结果这两帮人就在李世民面前争论起来。

    李世民对于是否更改年号这件事也十分的犹豫,对于大臣们的争论,他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不过他心中还是偏向于保留“贞观”这个年号,因为他对这个年号的感情很深,特别是他这一生中最得意的功绩,也几乎都是在贞观年间立下的,灭突厥、平高句丽、攻略西域等等,现在让他放弃贞观这个年号,他也十分的不舍。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犹豫了数天后,终于还是做出保留“贞观”年号的决定。对于李世民的这个决定,李休倒是觉得无所谓,因为他对这种事一向不怎么在意,哪怕改了年号,李世民还是李世民,对于大唐并没有实质上的影响,当然保留年号也更好,毕竟都用习惯了,猛然改变还真有些不习惯。

    封禅结束,李世民率领着文武百官终于启程回长安,一路上倒也十分的平静,然而就在李世民他们一行人到达洛阳时,李世民却做了一件让李休和长孙无忌等人都坚决反对的事!

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龙门石窟的风波(上)() 
    封禅结束之后,李世民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情绪,甚至这一路上还特意给自己放了假,大部分政务都交给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处理,至于他自己则放松下来欣赏着一路上的风景,遇到一些名胜古迹时,他也会带着李休等人跑去看一看,有时甚至还会留下一些题字。

    可以说自从李世民登基之后,这还是李休第一次见到他这么放松自己,不过这倒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偶尔的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特别是像李世民这种情况。

    回程的路上依然十分的平静,路上有各地的官员安排住宿,倒也不用吃什么苦,而且从泰山到长安经过的这一段区域,也是大唐最为精华的区域,一路上见到的都是百官富裕、生活安定的景象,这也更让李世民也更加的放心,从里到外都洋溢着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这天李世民他们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洛阳,这里是大唐的陪都,虽然离长安并不远,甚至当初还是李世民亲手打下来的,只不过自从李世民登基之后,整天忙于政务,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外出,所以他来洛阳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这次封禅归来,他也特意吩咐暂时不回长安,而是打算在洛阳多住一段时间。

    说起洛阳,就不能不提一个名胜古迹,那就是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虽然在唐朝时,龙门石窟的规模还很小,甚至据李休所知,唐代开凿的石窟占龙门石窟的六成以上,北魏占了三成,剩下的其它朝代加在一起才占了一成,所以李休现在能看到的也只有后世三分之一的石窟规模。

    不过唐朝却是龙门石窟开凿最为兴盛的时代,特别是在李世民限制佛道之前的那段时间,因为天下太平,民间也十分的富裕,再加上佛教的兴盛,于是龙门这边新开凿的石窟数量也十分众多,这些石窟有些寺庙出资捐助的,也有些是私人出资捐助的,但更多的却是皇帝贵族出资修建的,比如北魏时期的洞窟,很多都是魏武帝下令修建的,这些洞窟的作用作用也是多种多样,比如祈福、驱病、还愿等等。

    但是就在几年前,李世民听从李休的建议,对佛道两教都进行了限制,收缴了许多寺庙道观的土地,并且还禁止他们再放贷,甚至连出家人的数量都有了限制,如此一来,佛道两教也都出现了极大的衰退。

    本来在李休想来,随着佛道两教的衰弱,龙门石窟这边的开凿肯定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有些石窟会因此而停工,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佛道两教的实力虽然衰退了,但是龙门石窟的建造受到的影响却很有限,甚至规模相比之前还有所扩大。

    后来李休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他虽然限制了佛道两教的规模,但是并不能立刻就改变人们的信仰,佛道两教都拥有数量庞大的信徒,这些人可以不去寺庙上香还愿,但是宗教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之中,比如家中有人生病或去世了,有些人就会花钱在龙门建造几座石窟,以此来为家人祈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只是限制佛道两教的规模,防止他们手中掌握太多的土地或财富,从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但并没有完全禁止两种宗教,事实上想要禁止也不可能,甚至连一些皇族大臣也依然信奉佛教,而大唐对宗教这方面其实也很宽容,只要他们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那么朝廷也懒得管他们,比如开凿龙门石窟这种事,虽然规模很大,但人家愿意出钱,朝廷也没有理由干预。

    对于龙门修建石窟的事,李休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虽然有点浪费社会资源,但这也是一件好事,毕竟可以将大唐时期的艺术与人文记录下来,以便让后世的人从侧面了解到这个时代的一些情况。

    李世民也早就听闻龙门石窟的大名,以前他倒是几次路过龙门这里,但却没有细看,毕竟当时他也没有欣赏风景的心情,现在好不容易放松下来,于是他在到达洛阳的第二天,就带上李休、长孙无忌等大臣,另外还有李泰也一起陪同来到龙门石窟。

    那些正在建造,或者是刚刚完工的石窟并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是那些北魏时期就建造好的石窟却引起了李世民的兴趣,因为北魏时期的很多洞窟都是北魏的皇帝下旨兴建的,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洞中的雕像也是十分优美。

    当下一行人边走边欣赏龙门石窟中的雕刻,李世民喜欢书法,遇到一些魏碑雕刻时,他还会停下来临摹一下,遇到特别感兴趣的石碑时,还会让人拓印下来,以便带回皇宫中时刻欣赏。

    “咦?这座石窟为何没有完成?”不过就在走到其中一座石窟时,李世民却忽然露出惊讶的表情道,因为眼前这个石窟明显属于北魏时期的风格,但是却只有少数一些不太重要的佛像,而在主要位置上预留的空间,却只刻了个大概,一看就知道没有完工。

    “启禀父皇,这里是宾阳洞,分为南、中、北三个洞窟,本来是北魏的宣武帝为父亲魏文帝做功德而建,只不过后来北魏宫廷发生变故,再加上主持这里建造的官员病逝,所以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另外两个洞窟都没能完工,咱们所在的这个正是宾阳北洞。”李世民的话音刚落,只见李泰就立刻站出来回答道。

    李泰曾经主持完成了《括地志》,对于天下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迹也是再熟悉不过,而且他也时常来洛阳这里游玩,甚至在洛阳还有专门的府邸,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得他对龙门石窟这里的情况也是如数家珍,甚至从来到这里开始,他也有意将李世民带到这里,为的就是要给父亲一个“惊喜”。

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龙门石窟的风波(中)() 
    宾阳北洞内,李世民打量着眼前这个规模宏大,但却仅仅只完成一个大概的石窟,眼中也露出几分可惜的神色,不过这时只见李泰却是再次开口道:“父皇,北洞虽然没有完工,但是中洞那边的风景还不错,而且南洞那边也有几座不错的雕刻,咱们不如去看看如何?”

    李世民这时的兴致颇高,听到儿子的建议也立刻点了点头,长孙无忌等人自然也没有说什么,其实李休曾经来过龙门石窟,这个宾阳洞他也亲自参观过,所以对这里也十分熟悉,不过李泰愿意充当导游,他也懒得开口。

    当下一行人先去了宾阳中洞,只见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所有雕像都是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展现出北魏时精湛的雕像艺术。

    除了主雕像外,中洞两侧还有四层精美的浮雕,每层浮雕都有各自的故事,李泰这时也真的充当起导游,手指浮雕给李世民讲解这些浮雕背后的故事,虽然很多故事都出自佛经,李世民也并不陌生,但可能是出自儿子的讲解,使得他也是听的津津有味。

    很快宾阳中洞游览完了,李泰又引领着李世民走向旁边的南洞,不过李休这时却有些奇怪,因为据他所知,南洞这边的雕刻并没有完成,甚至比北洞还要不如,根本没什么可看的,不过看现在李泰的样子,似乎很想让李世民去南洞?

    不但是李休感到奇怪,大臣中有不少来过这里的人也感觉有些奇怪,不过看到李世民兴致这么高,他们也没敢说什么,长孙无忌也摸不清李泰在打什么主意,于是也跟在李世民的身后没有出声,只是眉头却轻轻的皱了起来。

    出了宾阳中洞转了个弯,旁边就是宾阳南洞,但是当李休他们来到这个洞窟时,却全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因为只见这个本来没有完工的洞窟竟然已经完工了,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周围还有其它的立佛相陪,看起来并不比中洞差多少。

    “咦,这个南洞不是没有完工吗?”李世民看着眼前精美的南洞雕刻也不由得露出惊讶的表情,不过很快他就发现有些不对,当下也轻咦一声又道,“不对,这些雕刻很新,应该是刚刚完工没多久,而且雕刻虽然有北魏之风,但其中也有一些现在的风格。”

    不光是李世民发现了这些雕刻的问题,李休等人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北魏的雕刻风格独特,特别是人物像突出“秀骨轻像”,雕刻工艺刚健雄伟,但是大唐这个时代的雕刻风格却以圆润为主,人物形象十分的丰满、活泼,这两种风格可能用文字描述很难表达,但是只要亲眼看到,就能很容易分辨出两者间的差异。

    看到李世民等人惊讶的模样,引领着众人进来的李泰却是得意的一笑,只见他这时弯下圆滚滚的身材向李世民郑重的行了一礼,然后这才开口道:“父皇有所不知,其实这个南洞是儿臣下令续凿而成,目的只是为了给母亲积累功德!”

    李泰的话一出口,李休和长孙无忌就不由得对视一眼,随后两人的眉头也立刻皱了起来,不光是他们,更有不少大臣也一个个面色大变,看向李泰的目光也十分的复杂。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极深,特别是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后,他的性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听到儿子为了给妻子积累功德而重修了宾阳南洞,这让他大为欣慰的道:“青雀你果然是个孝子,若是你母亲在天有灵的话,知道你为她做的这些肯定也会感到高兴的!”

    听到李世民这些蕴含感情的话,李休这时却是面带苦笑,长孙皇后在天之灵会不会感到高兴他不知道,但他可以肯定,李泰重修这座石窟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母亲那么单纯!

    事实上就在听到李泰的话那一瞬间,李休脑子中的第一反应就是李泰要借着这件事争宠,估计这也是长孙无忌等人的第一反应,毕竟在场的哪一个不是老狐狸,李泰的那点小心思怎么可能瞒得住这些人的法眼?

    这次李世民封禅泰山,虽然留下了李承乾坐镇长安,但却带上了李泰去泰山,这本身就已经有些不正常了,毕竟封禅这么重要的事,他要带也只能带太子前去,可惜李世民却想要一碗水端平,结果李泰跟随李世民上了泰山封禅,这种做法除了加深李承乾对李泰的不满甚至是愤恨外,另外也只能让李泰更加误以为自己有机会登临太子之位。

    其实早在去泰山的路上,李休就猜测在封禅之后,李泰恐怕会变得更加不老实,甚至会将与李承乾的争宠放在明面上,只不过却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而且看这石窟样子,恐怕李泰早就悄悄的在准备这件事了。

    当然李泰和李承乾争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这次李泰的做法却实在有些过分了,毕竟身为人子,竟然利用自己的母亲来获得父亲的好感,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些不准确,李泰对长孙皇后应该也有很深厚的感情,但是他现在做这件事,肯定也有争宠的心思,毕竟让李世民知道他这个儿子对亡母这么思念,只会让李世民对他更加的疼爱。

    李泰听到父亲的夸奖,当下也不由得喜形于色,不过这时却又故意做出悲痛的神色道:“自从母后去世,儿臣也时常想念母后,每当午夜梦回之时,更是泪湿枕襟,所以儿臣才让命人重新开凿了这座石窟,以此来为母后积累功德,希望母后的在天之灵能够感受到儿臣的一片孝心!”

    李泰的演技真的不怎么样,至少李休和长孙无忌等人都看出了他脸上的那种窃喜之意,这也更加坐实了他开凿这个南洞的动机不纯,但是李世民却偏偏被父子亲情蒙蔽了双眼,非但没有看出儿子的真实用意,反而还感动的热泪盈眶,估计也是想到亡妻使得他情绪激动,从而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

    “朱雀你一片拳拳之心,你母亲肯定能感受到的,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此孝举,也值得朝廷大力表彰!”李世民这时再次感动的道,说到这里时,只见他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当下向身边的起居郎吩咐道,“传朕旨意,将魏王的孝举诏告天下,以为天下为子女者做出表率!”

    李世民的话一出口,李休和长孙无忌等人更是脸色大变,因为若是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