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身处乱世,但民众安居乐业,大家就是冲着大人官誉前来借粮啊。”
钱邦芑也劝诫道:“大人,整个四川唯独我们忠义军地盘还算太平,全川上上下下各个府县都缺粮。
其他州县缺粮可能没有什么,但大西军可不是一般,若是张献忠率部来攻,还是需要友军啊。”
杨麟内心一怔,历史上清军千里奔袭,张献忠好像是死在西充,如此看来忠义军与流寇早晚必有一番生死对决。
想到这里,杨麟叹息道:“唉,李占春武将出身,再加上自视清高,目空一切的,说话带刺。
大家看看,同样的话,钱监军、刘参政说出来暖人心啊,而李占春说出来则让人愤怒不已啊。
刘参政,正如最初所说那样,我军粮草是有点积蓄,但主要为了救济灾民之用,主要用于讨伐土暴子、讨伐流寇之用。
既然两位大人这么说,那么我就免费拨五千担吧,但你们也知道,这千里馈粮,这道路上就要消耗一小半,真正运到地方的那是少之又少啊。
刚才李占春不是牛皮哄哄的,你去告诉他,他什么时候攻下合州城,本将就什么将这五千担粮食就通过水运到合州水寨。”
钱邦芑脸色微变,叹息道:“大人,这,这,让曾英攻打合州,这不太好吧?”
杨麟笑道:“这怎么不好呢?曾英将军不是号称川中第一名将,稍稍一用计就大败张文秀三万多大军,这次攻打合州不是手到擒来。
再说了,陆路只有羊肠小道可以穿过,不说路上消耗,单说流寇也缺粮食,如果听到我们运送粮食,流寇必然派兵前来劫掠,如此走陆路反而不安全。”
川东参政刘鳞长想了想,摇头道:“大人,这没有问题,我们攻打合州。
但若是攻下合州,你们调拨粮草是否可以增加一点,五千担是不是太少了啊?”
杨麟摇头道:“这,这不少了,再说了我顺庆府处于四战之地,需要粮草的地方太多,我总要留点粮草以备不时之需啊。”
刘鳞长没有办法,也不敢强来,只得表示同意。
第120章 扩军备战()
送走川东参政刘鳞长、参将李占春之后,杨麟瞪着钱邦芑道:“钱监军,一个合格的监军不仅仅是保证将领准确无误的执行朝廷、上级的号令,更应该站在本部的角度上为本部考虑,包括军心、士气、后勤、粮草等等。
大人到我部已经三月有余,除了在我授意下极不情愿的断了几个案子,又为大军士气、后勤、粮草做了什么有益贡献呢?”
钱邦芑颇为恼怒,脸色铁青,摘下帽子说道:“杨汝贞杨大人,这几个月下来,老夫在大人授意下审判前任顺庆知府史谨宸贪渎一案,为大军募集十万两白银。
老夫在大人授意下整顿广安千户所,不但催促那帮卫所官员缴纳两万担粮草,而且在未来每年可以增加八千担粮草啊。
大人,老夫承认这些事情做得有点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我们忠义军确实不缺这一点粮草啊。”
杨麟哈哈大笑,走到钱邦芑前面问道:“钱监军,你说说,本官虽然年轻,但这些事情本官难道做错了吗?
至少在这乱世之中,该不该这样做?”
钱邦芑感到内心一惊,特别是看打对方虽然满脸笑容,但两只眼睛瞪住自己,汗珠一颗一颗的留下来,声音有点嘶哑,回答道:“若在太平盛世,大人这样做绝对不对。但现在是乱世,大人这样做也未尝不可。”
将帽子拿起来,摆弄了两下,重新戴在钱邦芑的脑袋上,长叹道:“本府并非怜惜这点粮草,实在是因为这些粮草早已经安排去处啊。
本府计划年末征讨土暴子,明年征讨流寇,但要做到这些,忠义军必然会扩大一倍以上,到那时我们不是粮食多余了,而是根本没有粮食啊。
钱大人,你是监军,监军负责军纪、军队士气、负责大军粮食,我们早有约定,这些事情应该你负责,你说说,若将来军中无粮的话,你让我如何向你兴师问罪?”
钱邦芑大惊,连连揩掉脸上的汗珠道:“大人,这,这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杨麟也显得颇为惊讶,看着众人道:“你们,你真是文官,这样明显的事情怎么没有察觉呢?
我们大家共事这几个月,很多事情我虽然没有明说,但你们应该会察觉啊。”
钱邦芑、范文光、赵司炫等人连连摇头,表示不知。
杨麟叹息道:“三位大人啊,过去为什么会文人带兵,就是因为文人战略思路更加清晰一点,就是因为打仗不仅仅拼的是勇气、毅力,更拼的是钱粮啊。”
三人见状,面面相觑,一个个连连告罪。
而此时,川东参政刘鳞长、参将李占春回到重庆,向四川巡抚马乾、副将曾英报告借粮经过。
听见杨麟说自己五万之众不过是乌合之众,曾英大怒,手按刀柄对左右说道:“这个杨麟忘恩负义,若非老夫向四省总督王应熊大人报告其已经占领顺庆府,他一个小小的千总怎么能够主政一方,升为知府,参将什么的?”
四川巡抚马乾也颇为恼火,自己是四川巡抚,对方不过是一个来路不明的知府参将,现在居然干出公开抗命之事。
这种事情,不论那个上官都不允许。
更何况这次自己要调一万担粮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拨付五千担,但还要明军攻下合州,自己来取。
而曾英则对攻打合州信心满满,别的不说,其部刚刚大败张文秀数万大军,现在各部士气正旺。
除此之外,大家更羡慕忠义军的生活,明军虽然刚刚打败大西军占领重庆,但各地遭到破坏严重,民生艰苦,再加上很多豪门大户根本不愿意缴纳赋税,大家生活艰苦。
而杨麟生活异常奢侈,听说隔三差五的吃虎肉,吃熊掌什么的,不要说现在兵荒马乱的,就是在太平盛世大家生活也没有如此富足啊。(自己打的)
大家暗自打定主意,先攻下合州,待两军接壤之后,到时候再用武力迫使忠义军借更多粮食,借更多银两。
不说曾英如何积极调兵遣将,准备攻打合州,单说这两天顺庆府局势陡转急下。
七月下旬,第一期军官教导营学员经过三个月学习,完成军械、战术、地形、人体等方面课程培训之后,大家正式结业。
这天杨麟早早的来到西山脚下的训练基地,在这三通鼓之后,杨麟一一接见完成结业学员,并配发忠义剑作为佩剑。
对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将领,如中队长王志耀、杨光泰等十余优秀学员,则分别委任为参谋,或转到护卫营担任职务,以资未来提拔。
对其他学员,一般则回到原来各营,或者带原来部队,或者重新组建各个大队、中队,以在未来再行提拔。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在太平盛世是这样,在兵荒马乱的乱世更是如此。
这次共培养了一百多基层军官,通过三个月学习,大家学习与训练了一些带兵打仗方法,是未来军中骨干。
有了这些骨干,组建军队就显得更加容易多了。
借着这次机会,杨麟也决定扩大忠义军规模,护卫营扩大到5个步兵大队,其他各步兵营多扩充到4个步兵大队,其中第4大队为补充大队。
骑兵营真正成营,扩大到4个大队,杨麟计划通过军官训练营提高中下级军官的素质,经过一冬的训练,然后再在明年(弘光二年)全军扩大到万余人之后,再率部出征,以驱逐张献忠。
秋收将即,全川上上下下除了顺庆府获得丰收,为了防备周围的土暴子抢夺粮食,保境安民,先抽调这些刚刚毕业的学员前往各地,训练保安大队,控制地方保安部队,以支援大军作战。
杨麟决定将扩编时间推迟到秋收之后,在确定整改方案之后,便马不停蹄的投入到秋收活动之中。
这个时代由于人口稀少(不到前世的一成,即便扣除城镇里面的,也不到两成),再加上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量作物没有大面积推广,民众耕种的土地较为平坦。
现在还是早上,山中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而在平原地区则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现在正是收割的季节,往日还绿油油的稻田现在变成金黄的一片。
稻谷沉甸甸的,压得稻穗低低的,像一颗颗果实,远远望去,特别诱人。
身边的老农不时拉过一颗稻穗,仔细数着一颗稻穗上有多少粒谷子,看着饱满的谷子,老农不是裂开满是皱纹的黑脸,直言今年风调雨顺,收成颇为难得。
前几年天灾不断,不时发大水,就是干旱,天气颇为寒冷,天里面的稻谷稀稀拉拉的,不到正常年景的六七成。
今年天气好转,没有什么大的灾害,天气也不像往年那样异常,这田里的稻谷大概恢复到丰收年景的八九成。
听老农在旁边唠叨,内心一惊,前世都说小冰河时期,从万历末年到崇祯末年,历时五十余年的小冰河时期,陕北大旱,大家没有吃的,流民四起,最后酿成农民起义(或者说流寇)。
老农当然不知道什么小冰河时期,老农唠叨的是田里面收成,正如这块田足足有三亩多面积,父辈说能收上十担多稻谷,但自从自己懂事以来,从来没有超过九担的,大多数年景多在七八担。
(水田的产量高,在民国初年,风调雨顺每亩水田产量足足超过四担粮食。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田地的时候,老家就是按照四担粮食一亩分水田的)
可不要小看这二三担谷子,这可相当于很多四口之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少了这些粮食,整个生计一下变得非常艰难,往年还能够吃干饭,现在之能喝稀饭了。
老农显得颇为自豪,自己有二十五亩,其中水田十亩,旱地十五亩,在村里属于小康水平,小的时候风调雨顺的,家里面还酿酒,小的时候出去放牛,爷爷常常倒一小杯酒,可以御寒。
(爷爷一直说解放前家里有水田二十亩,一年能收上百担粮食,没有雇人耕种,土改的时候被评为中农,如此看来,在过去小康之家大概是这样一个水平。
明朝耕地面积七亿亩,保守估计明朝人口在一亿到一亿四千万之间,如此看来,普通自耕农人均土地面积在五亩左右。)
但自己长大成人以后,虽然自己一天到晚侍弄这田地,但收成有限,再加上衙役百般刁难,地方苛捐杂税众多,日子过得紧紧的,每到七八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只有成天的喝稀粥。
老农刚才数了数田间稻谷颗粒数,不但比往年饱满多了,而且比往年多了一到两颗,老农显得自信满满,今年可能超过九担。
除了地里收成之外,老农对田赋也特别在意,往年最高时,每亩水田足足2钱银子,抵得上五六十斤粮食,旱地也有1钱银子,相当于二十多斤小麦。
现在各个交通要道都写着田赋每亩八分银子,到时候若乡里、村里一摊派,还是像往年那样,这可比过去足足多了一倍多啊。
为了避免缴纳赋税,过去很多人将田地登记在官绅名下,以逃避朝廷赋税。
看老农激动的样子,杨麟连连解释,到最后直言是地方执政失败,将负担全部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搞得大家实在受不了,最后才成为流民、成为流寇。
看见杨麟如此激烈的批评过去政策,钱邦芑脸上铁青,忍了几次,终于没有出言顶撞。
当然,今天来到农地,不仅仅是看地方收成,而是试验新式打谷机,去年有感大家打谷子艰辛,杨麟希望通过打谷机稍稍减轻民众负担。
前世出身农家,小的时候也打过谷子,依稀记得打谷机的模样,早在十个月前就画出图纸,让工匠们按照图纸模样试做,但很多东西,从设想到真正落实还是需要时间。
就是在半个月前,第十件样品试制完成,按在半桶中试验,还是有模有样的,今天是拿到天里面使用。
铁匠坊的师傅正在安装,看见杨麟弯下腰脱掉靴子,挽起裤子准备下田地,众人连声劝诫。
知县是青天大老爷,知县出行衙役开道,敲锣打鼓的周围民众回避,杨麟是知府,怎么能够干这种农活呢?
杨麟呵呵笑了笑,推开众人道:“各位,为什么流民四起,流寇横行乡里,就是因为我们很多官员虽然口口声声说什么士农工商,说什么大不了回家种田。
实际上是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农户、工户。
大家可知道,每年天子都会亲自耕种,都会找来老农帮忙扶农具,各位内阁大学士都有模有样的耕种。
在下添为地方官,更应该做大家的表率,今天就与大家一起打谷子,大家说好不好?”
大家怎么敢扫杨麟的兴,纷纷高声叫好,钱邦芑、范文光、赵司炫等人也只得挽起裤子,下田干活。
别人怎么样,杨麟不管,除了考察收成之外,此行主要目的就是验证打谷机,看到打谷机按好后,先试着摇了几十圈,非常轻松。
然后让人将稻谷放在打谷机里面,力道陡然增加,摇起来非常吃力。
但令大家惊讶的是打谷机机身上的铁圈居然不断的划过,不断剥离上面的谷穗,不到片刻功夫,一大把都打完了。
杨麟一面摇打谷机,一面看大家打谷的动作,与大家总结,到最后自己试着放稻谷。
在前世打过稻谷,动作当然非常娴熟,一大把稻谷片刻功夫都打完了,这让众人连连称奇。
稻谷打得非常快,最初不过两三个人割稻谷,到最后五六个人都忙不完,这可大出众人意料之外。
老农最初担心打得不干净,连连数了十多把,每把看得非常仔细,深怕打得不干净收成减少什么的。
接连看了几把,除了少量空心没有打掉之外,没有余下什么。
过去用手打,舞着稻谷往半桶上甩,不但费力,一些稻谷甩到田里面,而且根本大不干净,现在看来,这打谷机比过去强多了。
一天下来,太阳落山之前整片田地都打完了,效率是过去的三四倍以上。
除此之外,除掉那些稻草什么的,晒在地里,收成足足有十担,这可接近往年丰收水平了。
高兴之余,大家纷纷总结其中缘由,最主要的当然是风调雨顺的,地里粮食多了。
除此之外,就是打谷机打得更干净了,就是利用打谷机,稻谷不会再摔在田里面。
过去打谷子,虽然特别小心,但舞动起来,时不时的有的谷子落在地里面,收不上来。
第121章 保护粮食()
回到知府衙门,杨麟与铁匠坊的师傅一起再次总结,商议克服其中困难,商议连夜组装新的打谷机。
正如老农总结的那样,单单利用打谷机,收成就多了5%,如果全面推广,肯定大受欢迎。
由于使用成功,打谷机先在大户人家那里得到推广,打谷机8两纹银一台,一经推广大受欢迎。
正如评估的那样,秋收若二十多天,打谷机打谷,足足可以多增加5%的产量,如此二十天下来,购买打谷机的成本就赚回来。
大户人家琢磨着使用打谷机,不再像过去雇佣那样多短工,而小户人家则凑在一起,几家几户一起买,到时候一起打谷子。
打谷机研制成功,辖下各县秋粮丰收,这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俗话说怀宝其罪,在这乱世之中,最大的宝贝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粮食。
从万历年间以来,全球陷于小冰河时期,气温陡降,不但天灾人祸不断,而且因为气温降低,光合作用减弱,田里的收成锐减。
祸不单行,除了天灾,更大的危机来自人祸。先是有姚天动、黄龙等土暴子在川北横行乡里,杀人越货,敲诈钱财,到崇祯末年更是占据州县,为祸地方。
土暴子每到一地,都是打开官府粮仓,劫掠民众粮食,虽然现在是小冰河时期,但四川富庶,再加上大明有两百余年的积累,各个州县最初还有余粮给大家吃。
接着是张献忠及其二十万大西军浩浩荡荡的从湖广行省入川,虽然一路摧枯拉朽攻陷四川大部分地区,但则遭到广大乡绅激烈反抗(很多史书写很多乡绅自杀),为了对抗大西军的残暴,包括杨展、曾英、杨麟、殷承柞等明朝将领、乡绅纷纷率部反抗,配合盘踞云贵的明朝讨伐大军抗击大西军。
而为了平息各地祸乱,张献忠用更血腥的暴政以对抗反抗势力,以充实都城为名,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督令将各地豪强、读书人都迁移到都城CD。
本来各地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本来到处都流传张献忠将屠尽川人的流言,现在看到大西军强行将一个个读书人,一家家豪门大户如赶牲畜似的往CD迁移,被迁移者胆战心惊,还来不及迁移者则唇亡齿寒,大家为了对抗大西军的暴政,在豪强大户、读书人、民间勇武之士带领下,大家退则占据山寨以自保,进则如同曾英、杨麟一般攻占州县盘踞一方。
如此之下,全川很多人不事生产,大家坐吃山空,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与大西军陷入一片混战之中。
而这其中最严峻的则是CD平原,往年千里沃土,帝王之资的天府之国,由于龙文光、赵佳伟掘开都江堰,整个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岷江大水冲入CD平原,不但冲毁民众房屋,冲走民众牲畜粮食,淹死来不及逃跑的民众,由于打仗,或者根本没有地方治理经验,一年下来,CD平原的水患根本没有得到根治,一到大雨天,水流成灾,滔滔江水从岷江留下,旱涝成灾。
汉人属于农耕文明,乡土概念非常强烈,虽然少数民众不愿意离家,在洪水之后跑回家乡重新耕种,但收成有限,最多能够一个温饱,更遑论多于的银子。
而大多数人则逃荒,向川南、川中、川北等地区逃荒,这些流民一时半刻之间不事生产,大家都嗷嗷待哺,更让各地粮食出现短缺。
可以这么说,经过一年的折腾,全川上上下下,除了川北顺庆府之外,都在闹粮荒。
由于地方还算安定,官府民众手中有点粮食,如此川北顺庆府就成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