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觉对方身体明显颤抖,随即恢复平静,抬头看了看杨麟道:“自从过门以来,相公以及要我作为管家婆管理家务,这等几天郡主过来后,贱妾也可放下管家活计,免得郡主不高兴。”
想了想两人秉性,杨麟摇了摇头道:“黛云,郡主从小锦衣玉食奢侈惯了,花钱向来大手大脚的,未来还是要你管理家务啊。
别的事情你不要管,郡主进门之后,除了多了一个名分,其他的照旧。”
摇了摇头,黄黛云摇头道:“相公,郡主过去一直抱怨我管得太多了,一直想将其丫鬟春儿扶正为管家姨太太啊。”
显得颇为愤怒,杨麟狠狠的说道:“家里的事情我说了算,过两天我就将春儿许配给下面一个将军。
迎娶一个没有感情基础,迎娶一个有什么用呢?看来你们都将我看做一个淫棍,看做一个色鬼了。”
对方明显一怔,杨麟也感觉不对,重新回到座中,双方陷入一阵沉默。
良久樊黛云说道:“相公,听说这几日你与那个马小姐来往,相处不错,你,你什么打算?”
杨麟感到不甘,当即说出刚才两人相见场景,然后说道:“黛云,我马上就要迎娶郡主了,怎么能够与那个马小姐纠缠不清呢?
看来我真的是色中恶鬼,大概过去掩饰较好而已。”
樊黛云一听,连声安慰,男人三妻四妾本来寻常,何况像大人这种少年英雄?
不顾杨麟反抗,樊黛云坚持要去见对方,说合双方。
樊黛云坐着马车来到客栈,远远的看见马凤玉正准备离开,冲下马车,拉着马凤玉的手道:“妹妹,你这是干什么啊?
不声不响的准备离开,你不知道相公有多伤心啊?”
马凤玉摇头道:“姐姐,大人少年英雄,是天下女子膜拜的大丈夫。
现在大人马上就要迎娶郡主了,世人都在传诵大人与郡主故事,患难之交,颇为难得。
姐姐也年轻漂亮,善解人意。你与大人郎情妾意,恩爱异常。
我,我一个土家女子,若是跟了大人恐怕会被人家说闲话啊。”
樊黛云一面制止兵丁搬东西,一边说道:“哎,傻妹妹啊,什么闲话不闲话啊。我一个商人的女儿都不怕说闲话,你一家忠良,若不是姐姐我早几年,我甘愿做小的啊。”
马凤玉大惊,连连制止道:“姐姐,千万不要这样说,你这样说就折煞了。
姐姐,我与大人单独见了几次面,感觉他只是将妹子我当着普通下属而已,感觉他根本没有情爱这种事情啊。”
樊黛云摇头道:“傻妹子啊,我们相公与别人不一样。
他说常说两个人如果没有感情基础而在一起的话,比杀了他还难受。
相公在其他方面都是比较大度的人,但在情爱方面非常保守,我看得出来,他已经迷上你了。
你想想,他每天工作千头万绪的,每天只要一有空就跑到你们客栈,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啊。”
马凤玉脸上出现一丝红晕,樊黛云继续说道:“妹子,你不是也喜欢相公吗?
你不是不知道相公就会那点三脚猫功夫,但每次打仗他都冲到最前面,如果没有一个信得过的人保护他,真的每次出征提心吊胆的啊。
妹子,你难道也想这样提心吊胆的吗?”
马凤玉一听,显得很紧张。
樊黛云趁机让人叫来八抬大轿将马凤玉抬入巡抚衙门之中。
听到樊黛云携马凤玉回到府中,杨麟喜出望外,人生如此,胡复何求?但冷静下来又感到一阵心悸,郡主朱峨嫣过门发现房中多了一二人物,不知道将做如何感想?
第272章 公立学堂()
前世早养成早九晚五的工作习惯,虽然办公地点在前面大堂、二堂,但杨麟还保持这种良好习惯。
不像前世官员事事躬亲,再加上现在已经建立起多个职能部门,在确定大方向之后,日常事务基本上交由各司负责,杨麟只是简单负责协调重大事务而已。
经过近四个月忙碌,前后花掉近三十万两银子,五十万担粮食,流民问题基本解决,抛荒日渐减少,地方日趋安定,整个四川呈现大治之象。
期间虽然花钱如流水,但局面总算扭转,按照大家估计,如果接下来两年风调雨顺的,四川将结束自崇祯年间动乱景象。
大家本以为可以长舒一口气,但在政务上诸多事端,一定也不能让人省心。
最先遇到的就是乡试,崇祯末年至今,天下纷纷扰扰,虽然张献忠也曾经举行过乡试,但大明王朝还未正儿八经举行乡试。
现在川省光复,很多学子殷殷期盼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以实现鱼跃龙门的愿望。
杨麟则显得胸有成竹,认为现在刚刚遭了兵祸,地方残破不堪,很多家庭没有什么余粮,若是在省城举行乡试,周近地区还好,若是路途遥远的,需要向富家借贷钱粮,耗时耗力,反而不变。
科举考试,主要目的为朝廷,为官府选派德才兼备之士。
如今地方上建立乡公所,在新光复各个州县也逐步建立公立学堂,那些学有所长,一心造福地方的读书人,也可以出来做事。
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身负大才,在地方难以施展,也可以到省城考取武备学堂、政务学堂,在未来造福地方啊。
过去曾经在军中开设忠勇堂,培养基层军职人员,现在义勇军规模大幅度扩充,需要继续深造学习,以淬炼领兵才能。
所谓政务学堂,则完全借鉴过去忠勇堂经验,对全省所有乡长、或者六房主事以上官员进行分批培训,以总结培养实际政务能力。
说一千道一万,洋洋洒洒解释一通,反正目前科举考试条件还不成熟。
本以为大家会心悦臣服的,良久钱邦芑摇头道:“大人,你,你这有点改变祖制啊,你这是以吏治国。
元朝就施行以吏治国,最后国家被这些小吏搞得乌烟瘴气的。”
杨麟内心一怔,整个人显得颇为委屈,摇头道:“按察使,你误会了,怎么可能以吏治国呢?
我这是暂停一届科举考试,期望那些有识之士充实到官吏之中,大家都知道我大明地方上名义施行官绅共治,按察使与各位大人多做过地方官,千里为官来到地方,两头一抹黑,要想了解地方民情舆情,难上加难,如此恰恰给很多乡间小吏以机会。
如此地方名义上官绅共治,实际上成为官员、胥吏、乡绅共治,有的更激进的,被说成完全由胥吏统治。”
在座的除了殷承柞门房出身之外,其他的多为饱读之士,有的更曾经做过地方官,受过胥吏欺骗。
谈起胥吏危害一箩筐一箩筐的,滔滔不绝说不完。
大家虽然仍抱持学而优则仕的古老观念,但不可否认对小吏培训的重要性,如此才稍稍过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科举考试被拖过去,但接下来教育司徐孔徒叫苦连天,推行公立学堂经费不足。
古代施行私塾教育,豪门大户,地方望族,中产之家常常省吃俭用延聘私塾老师教育族中子弟,希望能够识文断字明白事理,期望族中佼佼者能够科举高中广大门楣。
在明朝各地私塾学堂甚多,有的乡(场)常常有十余个私塾老师开馆授课,明显造成资源浪费。
再看看每个学堂,一个私塾老师带着十几个年龄相差悬殊的同学,大家年龄相差悬殊,学识见解完全不同,怎么能够因材施教?
杨麟常常感叹,若像前世那样,在集市建立一个中心小学,在周边各个村里建立小学,如此就可结束私塾教育的历史。
在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义勇军兵入顺庆府,因在地方上强征商赋关赋矿赋所得赋等赋税而被骂成扒皮,为了消除潜在影响,杨麟决定施行分成法。
税赋两成归州县,一成归州府,除了必要的人事开支之外,剩余钱粮用来兴修水利,修路筑桥,用来开办公立学堂。
本来以为这是好事,但潘多拉盒子打开,到现在才发觉这是一个无底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古到今中国人颇为重视教育,现在听说官府补助建立中心学堂,就像前世很多一窝蜂运动一样,地方纷纷响应。
在顺庆府、在潼川州、在巴州、达州等各个地方,地方乡绅带头,官府紧随其后,大家纷纷将一些闲置的庙宇、道观改建为新式学堂,以招揽乡中子弟就学。
短短一年半时间,在川省共建立了一百多所新式公立学堂,在未来更有愈演愈烈趋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可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大事,大家都不敢马虎。
徐孔徒侃侃而谈,一个劲声言地方财政吃惊,希望省府拿出钱粮补助。
这一年下来,虽然知道公立学堂如火如荼展开,但现在听徐孔徒如此一说,杨麟也蛮有兴趣,看着对方笑道:“徐参议,过去常常有人在背后骂我扒皮,说开列商赋关赋矿赋酒赋这些赋税,现在还有人这样骂了吗?”
众人一阵哄堂大笑,徐孔徒摇头道:“大人,过去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包括下官也常常抱怨,认为你得罪地方乡绅。
别的不说,就拿商赋来说,过去集市上那些地痞无赖不是不收,收的也比官府多。
大人将这些民脂民膏全部收上来,然后通过多种途径返还给普通老百姓啊,真的应了这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
但现在地方要兴修水利修路筑桥,地方要开办公立学堂,这些都需要钱啊。
大人,这次我们劫了豪格大营,有了钱粮,大人能不能重新调整分成法啊。”
杨麟摇了摇头道:“各位,我虽然穷苦出身,小的时候没有见过什么银两,但自认为不是什么守财奴。
如今鞑子入主中原,占据我南北二京,将来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未来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啊。
我们义勇军连战连捷,先后劫了张献忠豪格大营,截获白银约莫四百万两,但花钱的地方很多啊。
犒赏三军,前后花掉三十万两,军用不足,从中提取了七十万两。
这次安顿流民,平抑物价,用掉了八十万两。
剩余的不过两百万两,主要用作钱币准备金,还要应对天灾人祸。
这几年兵荒马乱的,很多地方钱粮根本收不上来啊。”
众人一阵默然,良久徐孔徒问道:“大人,既然钱粮吃紧,那么这公立学堂是否可以暂缓?”
杨麟显得颇为痛苦,看了看众人道:“各位,我们大家都是读书人,当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主要开启我们心智,让我们能够更好明白事理。
过去大家认为愚昧如山野村夫,鲁莽如军中士卒可以不读书,但这几个月带兵打仗,我才发觉其中大谬。
无论是训练,作战,战场伤亡,杀敌数量等诸方面,一支稍具知识的部队,远远强于其他部队。
既然地方热衷建立公立学堂,那么不能偏废,我们要稳步推行,要借助社会力量推行。”
在接下来数年,大家想出诸多方法推行公立学堂,包括地方劝募资金,地方乡绅出资等多个方式,稳步建立公立学堂。
公立学堂兴建的同时,政务学堂、讲武堂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首先是政务学堂,招生范围多为乡长、六房主事等官员,由地方选派,进行分批轮训。
古代私塾教育多教授四书五经,再加上很多人秀才出生,其古文功底远超过前世一般大学生。
但中国古代教育重视社会科学教育,而轻视自然科学教育,政务堂主要针对学员进行自然科学教育。
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古代传统算学,刚刚从西方引进的几何学原理,基本自然知识,基本财务管理知识,基本水利知识,为官之道等,学期一年。
而讲武堂则是在忠勇堂基础之上而建立的一所中高级将官培训学堂,主要学习的包括各种兵法兵阵、孙子兵法等历代兵书、各种武器搭配,战略战术、军队组织等。
有的借鉴前人著作,如孙子兵法,练兵纪实等。
有的则通过新编教材,如战略战术,军队组织等。
只要有空,隔三差五的都会到学堂去一趟,与大家讨论时事。
第273章 四轮马车()
除此之外,杨麟更关心各种军械制造。经过半年制造,四轮马车终于制造完成
这天来到总督衙门前面,远远的看见一辆四轮马车,由四匹马车拉着,异常豪华。
这四轮马车如同现代汽车雏形,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在奔跑过程中,通过转动前面轮子而带动后面轮子转向。
除了最核心的轮子与转向问题之外,马车车夫坐在车棚上面,通过远眺观察前方的目标。
马车主体在两个轮子之间,可以通过车门打开,如同现代汽车这样。
看着这样一辆四轮马车,杨麟内心暗自惊叹不已,难怪西方能够发明汽车,原来千年前他们就有马车生产经验,在那之后只是将动力有畜力改为发动机而已。
这一刻杨麟特别怀念发动机,若真的能制造出蒸汽机,火车、轮船能够自由的江河、驿站上飞驰,如果真的那样,什么满清鞑子,那不过是野蛮的代表而已。
不顾众人劝阻,杨麟进入马车,感到里面特别宽敞,正如安思文所说那样,这样大的马车足足可以拉载两顿的货物。
听安思文、利类丝两个传教士在身边讲述西方文明,讲述西方富强,杨麟无语的坐在对面,内心思索着,如何改装成拖车,如何拖拽红衣大炮,拖拽货物,如何建立定期交通工具,如何实现两地人民自由交往。
这四轮马车不但货物载重还是运输速度都倍于东方的马车,四匹马车拖拽的能够运输16担货物,两匹马车拖拽的能够运输8担货物,每天行军速度达到150…200里之间。
前世众人多对中国未能步入资本主义扼腕叹息,若未来这些陆路交通工具,如四轮马车、三轮车、自行车大规模应用,如果真的那样的话,陆路运输货物速度运输成本大幅度削减,就像前世高铁改变中国经济一样,大量使用四轮马车的中国将逐步告别以县为单位的诸侯经济,实现全省、全国大联通。
试验证明,在驿道上四轮车一天足足可以走上两百里,这还是驿道坑坑洼洼的情况下,若驿道修得更加平顺的话,通过在中途换上马的话,一天可以走上三百公里(几十年后一辆驿车在当时欧洲最好的公路上行程376千米,最快仍要走23个半小时才能到达)。
就像前世高铁改变人民生活方式那样,如果四轮马车大规模应用,完全可以通过运输船、四轮马车实现军粮长途运输,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从民间征募数倍于军队人数的壮丁。
如果四轮马车大规模应用,完全可以运输红衣大炮等重型火器。
现在若能大量制造四轮车,如同西方那样可以大规模使用大口径野战炮,而不需要担心炮兵远离步兵的现象。
望着四轮马车杨麟陷入深思,就像东方中国汉人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争议那样,在西欧德法等农业国家也受到北方俄罗斯等游牧民族袭扰,但一个分裂的西欧中欧东欧可以轻松抵御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侵略。
而在东方则情况相反,汉人向来就是统一的,而北方少数民族常常四分五裂,为何统一的中原文明反而常常受到北方分裂的游牧民族侵略,为何北方少数民族稍稍团结一致中原王朝就陷入统治危机?
当然决定中原民族与草原民族势力强弱的因素众多,但毫无疑问三军粮食运输,远程作战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若中原王朝大量装备四轮马车,解决大军粮草运输问题(在古代一支军队常常需要一倍、两倍的徭役、壮丁运输粮草),解决远程作战问题,若能做到这一点,北方少数民族再英勇善战,若随时面临汉人强大远征军的打击,那定然难以形成强大的侵略力量。
从马车上下来,杨麟大声称奇,虽委任安思文、利类丝为主事,由其指导车辆局大规模制造四轮马车。
利类丝感到非常失望,大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土传教,但谁料到居然做官。
为了获得传教的机会,安思文、利类丝隔三差五的来到府上,讨论各种稀奇古怪事情。
自从利玛窦之后,为了打通进入中国大门,外国传教士希冀利用西洋人先进科学技术吸引国人注意,包括明朝大臣徐光启的几何原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受其影响甚深。
杨麟前世又是理工出身,现代知识水平远在当代诸人之上,而是不是找这两个西洋传教士前来聊天,一则增加文官、将领们的见闻,再则增加放松放松紧绷的精神。
看这位当政者对西洋科学如此敢兴趣,两人当然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赢得这位统治者好感,但对方一副莫测高深的表情,时不时冒出两句,让人甚为震惊。
这不在今天晚宴上,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在聊起建筑,旁边的参议叶大宾连连抱怨房屋不牢固,上个月发大水一些流民安置房被冲毁,民众损失甚大。
杨麟认真听着,内心不以为然,这些所谓安置房实在太过勉强了,为了让流民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多在高低搭的一个棚棚,遇到大雨当然被冲毁了。
抬起头,看见旁边的利类丝一副欲言又止的神色,感到颇为有趣,问道:“利先生,你,你有什么高见,说出来大家听听?”
利类丝指了指拿起一本书,一板一眼的说道:“大人,问题出在你们所造的房子,你们造房子根本不修地基,如此遇到大风大雨,当然被冲掉了。”
旁边叶大宾一听,呵斥道:“胡说八道,世人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平地而起,我们修房子怎么不打地基了,简直胡说八道。”
利类丝颇为委屈道:“尊敬的大人,你们,你们真的没有打地基,我,我敢以上帝的名义,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而在场官员一个个不以为然,大家都颇为气氛,有的更声言洋人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