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鼎革-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将军,若真的要斗法就这样斗,你看这样如何?”

    张献忠一愣,但嘴上不能输了,笑着对左右说道:“哎,在上界的时候杨麟是我老张的师弟,善于拍师傅的马屁,如此我们两个才不断斗法。

    现在这个小师弟竟然如此求我,而多尔衮也是师傅最为痛恨的无耻之徒,既然如此,朕,朕就答允杨麟了吧。

    旁边的左丞相汪兆麟可坐不住了,出列提醒道:“皇帝,万万不可。

    皇帝,如今杨麟坐拥顺庆、潼川州、巴州、达州二十余县,而我们则陷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斗法,对我们不利啊。”

    张献忠笑脸僵住,片刻摇头显得非常大气道:“左丞相,这个杨麟是我小师弟,只有他占我便宜的,没有我当师兄的占他便宜的啊。

    左丞相,公不公平这种话就不要说了。”

    汪兆麟有点生气,连连拱手道:“皇帝,其他的都可以不说,但粮食,粮食啊,我们如今粮食实在不多了啊,这样下去,怎么能够安心与杨麟一起斗法呢?”

    张献忠一听,显得颇为沮丧,整个人瘫在坐上,不知道如何是好?

    自己自诩狡诈,想不到神仙之事竟然让自己进退失据。

    汪兆麟向张烺拱手道:“张先生,这,这种斗法明显不公平啊,我们如今粮食短缺,无论如何你们要救济救济一下啊。

    张烺哈哈一笑道:“汪丞相,这几年天灾不断,顺庆粮食也颇为有限,根本不够温饱;

    我家大人,夫人常常带着仆人前往各地挖野草吃,我家大人也每天两顿,减少一顿了啊。”

    汪兆麟连连摇头道:“这,这怎么可能?

    风闻杨麟拿出钱粮给各地民众兴修水利,修路筑桥,既然如此,你们顺庆应该粮食充足才是啊?”

    张烺哈哈一笑道:“汪先生,这或者是我们大人高明之处,若不兴修水利到头来只要稍稍遇到什么天灾人祸的民众背井离乡苦不堪言。

    我家大人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虐待治下民众,该修路的修路,该修水利的修水利啊。

    汪先生,你若不信问问张可旺等几位将军,你们每天又能够劫掠多少粮食呢?”

    汪兆麟想了想,然后摇头道:“这个我不信,哪有这样的官员自己吃野菜竟然也要老百姓兴修水利,竟然让老百姓修路筑桥呢?”

    张烺哈哈一笑,显得颇为得意道:“汪先生,这也是我家大人常常教导我等的方法啊。

    张将军,汪先生,听说贵部有几万老弱病残的省吃省用的,要不我们一起做一个买卖如何?”

    张献忠内心一惊,身体前仰道:“你说说,杨麟派你前来到底所为何事?”

    张烺拿出一根黑炭,在众人惊异的表情中在地上边画边说道:“将军,本来风调雨顺一担粮食只能买8钱银子,但现在整个四(川)流民甚多,民众苦不堪言,如今3两银子就难以买到一担粮食了。

    将军需要粮食,我义勇军也需要粮食,为了满足粮食需求,我们不得不从达州、巴州等地区调拨粮食。

    我家将军要付给民夫1两银子1担,付给商人1两银子1担作为利润,我义勇军为了维护秩序,保证粮食供给也需要花钱。

    如此看来每担粮食运到贵军至少需要5两银子啊。

    将军,我们义勇军也不占你便宜,就以5两银子卖给你。”

    想不到杨麟更狠,竟然要自己5两银子卖一担,这足足是正常年景的六倍,虽然如此,但想到四(川)这几年实在太缺少粮食了,张献忠内心微微一动,有心购买。

    左丞相汪兆麟则不满道:“张烺,你家大人真会做生意,如果他去做商人,那迟早是家财万贯?各位兄弟大家想想,正常年景这粮食不过8钱一担,现在兵荒马乱的各地粮食最多3两白银一担,在顺庆很多地方甚至不到2两银子一担,你们可好,竟然要买我们5两一担,简直是抢劫啊。

    张烺,我家皇帝劫掠豪绅那是明火执仗抢劫,你家大人竟然将抢劫这门生意说得如此头头是道,看来真的有做强盗意思。”

    张烺哈哈一笑,看着众人道:“汪先生,看来你真的没有张将军明白事理啊。张将军曾经在陕北延安当差,对粮食价格颇有体会。

    张将军你想想在陕北延安大米价格多少,在江南之地大米价格又是多少,张将军当然知道千里运粮的弊端,但现在各地都被张将军捣鼓得赤地千里,我们又不得不千里运粮啊。

    再说了如今在川各军各镇除了我义勇军,除了杨展部之外,其他各部都缺少粮食,若运到CD)平原去,完全可以买到3两纹银一担啊。

    买给曾英、王祥、甘良臣等人也可以买到3两银子一担,我们大人不计前嫌以5两银子一担卖给将军,算是莫大优惠了。”

    张献忠微微一怔,叹息道:“你们都以为我老张有金山银山,但被杨麟劫掠之后,现在也没有多少银子啊,怎么可能5两银子一担的购买你们的粮食。”

    张烺赫赫一笑,继续说道:“将军,这大概拜你所赐啊,将军你治理四(川)这三年,富庶的CD)平原成为千里泽国,粮食价格也有5钱一担疯涨到5两纹银,这可是你功劳啊。

    张献忠显得颇为激动道:”什么都说是我老张,是我老张吗?

    这CD)平原泽国千里,那个郫县县令挖掉都江堰,让我老张不但不能供给部队粮饷,这,这难道是我张的罪过啊。

    杨麟简直比地主恶霸还可恶,竟然要5两纹银一担粮食卖给我老张,我老张可不上他的当。就是没有粮食,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到时候饿死人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啊。”

    张烺呵呵一笑道:“张将军,这次我前来拜将将军,就是希望与张将军做好另外一个生意。

    听说将军现在准备淘汰军中顽劣子弟,希望将军能够将淘汰下来的人留给我家大人收拾。

    我家大人令其进行军屯,在未来5年每人每年供给将军1担粮食,以作为补偿。”

    张献忠微微一怔,笑着对左右说道:“5年时间太长,现在兵荒马乱的这个杨麟能不能活过5年?

    我方法非常简单,一手缴粮一手交人,我现在有2万多人一天除了惹事什么都不做,一人3担粮食,这可是一笔大买卖。

    你想想,正常年景那个奴仆一年不值30多两纹银,现在虽然兵荒马乱的价格低了,但无论如何也值20两纹银。

    我老张可不像你家大人的奸商,要求每担粮食5两纹银卖给我老张吗?

    我老张最公道,要他拿粮食来换,壮劳力每人3担粮食,妇女2担粮食,小孩老人不要粮食,我老张免费送给你们。”

    张烺连连摇头道:“将军,话虽如此,但你也知道我们手中也没有多少余粮啊,要不这样,每人1担粮食先付给将军,等到开春以后再将余粮付给将军,如此你看如何?

    张献忠内心颇为心动,现在大军只有十万担粮草,明显吃不到开春去。

    这些老弱病残,这些捣蛋的川人不但没有用处,而且还要消耗粮食。

    为了节约粮食,汪兆麟甚至鼓动张献忠将那些捣乱的川人全部杀光,张献忠正在犹豫,想不到有这样的好事,当即允诺同意。

第228章 二百五() 
    而杨麟正召集几个工匠商议如何铸造银币,在中国古代各地多使用散银、银锭,在使用过程中首先要判定银子的成色,而且还要判定银子的重量,非常麻烦。

    在清朝的时候,银两成色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如此就出现了所谓的火耗归公,也就是民众交上来的银两在铸造成官印的时候火耗由官府衙门获得,民众本来缴纳1两纹银的,加上火耗,如此缴纳更多了。

    但另一方面铜钱则实现铸造,在秦朝的时候用园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唐朝开元年间,开始铸造重二铢四垒的开元通宝,十枚重一两,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也曾铸造过银币,但因为其政权太过短暂,也没有大力气推广,如此方不了了之。

    到厦门鼓浪屿参观郑成功纪念馆,也看到铸造银元。

    看着眼前七八个铸造师傅,杨麟指着前面的一堆散银,指着旁边的铜钱道:“各位老师傅,大家可能也知道,这银两使用起来非常麻烦,很多商家常常以银两成色不够,以银两重量不足刁难乡亲们,造成乡亲们损失非常大。

    现在有的地方田赋丁赋都需要缴纳银两的,但各地银两成色完全不一致,一些衙门衙役竟然征收损耗,如此更加大了民众的负担。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希望铸造1两、5钱、2钱、1钱、5分这五种规格的银元,就命名为大明元宝,图案要求吉祥精美,工艺务必精益求精,如此方能保证大家爱不释手,利于推广。

    各位,这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事业,将来民众如果使用时发现银元缺斤少量后可以到官府所开的银庄兑换,如此大家也在流通过程中不会再上当受骗了。”

    一个五十岁的老汉问道:“大人,过去官府铸造银元宝金元宝都会杂一些其他材料,如此方能保证银两的成色较好,大人是想要这银两成色达到几何?

    杨麟笑道:“苟师傅,我想实打实的使用银两,也就是1两的银币价值需要达到1两白银,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民间大规模仿造啊。

    大家也知道由于铜不足,各地仿造甚多,除了支付大家工钱之外,我可不想通过铸币赚取什么钱啊。

    苟师傅人连连点头后说道:“大人,若真是这样,那么消耗的白银就多多了。

    制造1枚一元银币,只需要使用9钱5上好白银,再加上一些铜镍等物资,与工匠师傅费用,如此就可以铸造出1枚1元的银币。

    大人,如果按照这种方法铸造,即使算上其他其他开支,根本没有多大赚头啊。

    杨麟看了看旁边的范文光,笑道:“苟师傅,我也不想在这方面有什么大的赚头。

    我们虽然现在没有钱,但不要像刘备、刘巴做那样,竟然用小五铢钱来代替大五铢钱,那样无耻的事情我是做不出来的。

    我们铸造1元的银币,其价值就要达到1两纹银,不要欺骗乡亲们吧,如此彰显我们信誉,而且还便于流通。

    范文光摇摇头,看着杨麟道:“巡抚大人,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辛辛苦苦铸造银币而不图利银币,世上谁会这样做呢?”

    杨麟哈哈一笑道:“范兄,别人不这样做,我杨麟会这样做,只要能够利国利民,即使牺牲眼前利益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各位,大家想想民众艰苦,大家日常使用铜币,有的更使用铁币,一贯钱(上千枚)足足有5斤多,搞得每次远出大家都要搞一个褡裢,背着铜币,背着铁币做买卖,民众苦铜币、铁币久矣。

    很多少户人家挣得一点碎银,但银两成色不一样,造成银两成色亏空。

    使用过程中商人、胥吏弄虚作假,造成银两重量亏空。

    各位,我等推行银币,就像大家使用铜币、铁币那样避免在成色、重量方面出现亏空啊,各位,这是造福民众百年千年大计啊。”

    在场的工匠多为小户人家,过去多因为银两成色银两重量方面出现亏空,但银币则不一样,每一枚都是官府铸造,不但成色一致重量一致,完全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麻烦。

    虽然如此但苟师傅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大人,这银币好是好,你看看这一元银币,5钱银币多是实心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是这2钱银币,1钱银币也是一个空心圆,不但可以像铜钱那样穿孔串起来,模样只是比小珠钱小一号,看到眼里让人着实喜欢。

    但大人你也知道,我们普通老百姓日常多使用铜钱,有的时候更是使用铁钱,这银币好虽然好,乡亲们常常要将铜钱兑换成银两再使用啊。”

    杨麟一听,得意洋洋的说道:“苟师傅,各位兄弟想得也是道理。

    除了推行银币之外,我这次准备推行与银币等值的宝钞,大家可以随时到各地钱庄等值兑换相应的银币。

    在推出银币的同时,我准备推出1元、5钱、2钱、1钱、5分、2分、1分、5厘、2厘、1厘的宝钞,与银币一起使用,大家说说,这银币,这宝钞如何?

    在日常生活中黄金、白银、铜钱虽然都在市面上流通,但钱庄里面兑换起来波动非常大,如此减少波动,以降低民众损失啊。”

    众人颇为惊讶,有的颇为欣慰而有的颇为怀疑,良久苟工匠忐忑不安的说道:“大人,这宝钞过去也有啊。

    在元朝的时候,在洪武年间都印刷了宝钞,虽然面值有点不同,但最后老百姓都不愿意使用它们啊。

    就像铜钱一样,大人铸造这银币利国利民,完全可以在市面上流通(过去官府常常铸造50两纹银的银元宝),而市面上流通的则主要是散银,但这宝钞,还是不要推行为好啊!”

    杨麟显得颇为惊讶,看着立在下面忐忑不安连连搓手的苟师傅说道:“苟师傅你,你帮我说说这宝钞的额事情。

    旁边范文光见状,笑着解释起二百五的故事,原来在明太祖朱元璋当政时曾经强力推行“大明通行宝钞”,但谁料到大家都不愿意使用。

    明太祖朱元璋强制下令,谁举报谁拒绝使用大明宝钞的,一经查证属实,可以赏银250两。

    “老百姓非常讨厌举报的人,在背地里常常叫这些告密者为‘二百五’,以示鄙视。

    杨麟满脸阴晴不定的听范文光讲完,整个气氛陷入一片尴尬,众人忐忑不安,苟师傅等人更是连连揩掉脸上汗珠准备离开,看到眼前这个气氛,杨麟哈哈大笑道:“各位,有人说我杨麟独断专行,但在我这里那里有因言获罪的呢?

    各种政策推出前本来就应该讨论,否则的话像这个二百五,像其他很多政策,这不是自讨没趣,大家说说,是不是呢?"

    众人见杨麟如此,方长舒一口气,范文光轻叹道:“大人,卑职认为这银币没有问题,就像市面上流行各种铜钱那样,使用起来实在太混乱了,有了这银币就可以了啊。"

    杨麟呵呵一笑道:“范兄,各位师傅,太祖发行大明宝钞,大家说说,这个大明宝钞是怎么回事情呢?"

    苟师傅被赶鸭子上架,迫于无奈,绞尽脑筋的回忆起老人所说的大明宝钞的事情,好像当时宝钞面额非常大,最少1两,最多30两纹银。

    看众人回忆得差不多后,杨麟长舒一口气,笑着对众人说道:各位,听你们说完,我也感到放心了。

    我们这个宝钞与太祖所推行的宝钞完全两码事啊。

    太祖推行这宝钞最低面额也是1银元,主要是为了减少商旅交换,而我们宝钞则是方便民众。

    一般民众每次外出需要带上碎银,带上一枚枚铜板非常不方便。

    而我们则不一样,宝钞最高面额为1银元,除此之外还有5钱,2钱,1钱,5分,2分,1分,5厘,2厘,1厘宝钞,大家想想,什么时候才回用到1厘米宝钞?”

    众人大惊,良久范文光担心的说道:“大人,这,这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过去宝钞最低面额也是1两银子,而现在最低面额为1厘银币,这是不是太少了呢?”

    杨麟哈哈一笑道:“范兄,这不一样嘛。

    你想想,一两银子可足足相当于一个普通壮劳力一个月收入,一个月收入就相当于这样一张破纸,是我也会斟酌一二。

    我们不一样,我是瞄准日常使用的,我是为了替换铜钱使用的。

    你想想乡亲们日常交易是铜钱,但为了存储就又转化为白银,为了缴纳衙门税赋就转化为白银,如此乡亲们吃亏太多啊。

    一厘银子也不过1个铜钱,大家拿到手中不会显得那样忐忑不安。

    大家可以随时将宝钞转化为真金白银的银币,到时候官府税赋可以缴纳宝钞,可以缴纳银元,如此用不了几十年我们宝钞信誉建立起来后铜钱就会逐步消失啊。”

    范文光连连摇头,就是不相信这个1厘,2厘,5厘的宝钞能够代替铜钱。”

    而在这个时候,知事张烺从盐亭县回来,声言张献忠同意停止骚扰边疆,还同意每个壮丁3担粮食,每个妇女2担粮食进行交换,现在每人一担,不足部分开春补上。

    杨麟内心暗喜,现在满清入侵在即,自己用粮食换人计划不过是给双方各自一个台阶下,不过是为了双方能够暂时停止纷争,以共同面对满清鞑子入侵而已。

    杨麟随即令监军钱邦芑、参将将军陈怀西、游击景可勤运输1万担粮食赶到西充前线与张献忠换人,每天换1千多人,对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大家成群结队的可以回到家乡。

    对无家可归的则进行军屯,由官府提供农具,提供粮食,以在各个州县开荒屯耕。

第229章 骄兵悍将() 
    正在杨麟与张献忠大规模粮食换人口的同时,驻防汉中的蛮清肃亲王豪格、衍禧郡王罗洛浑也满洲镶黄旗巴护军、正蓝旗(皇太极死时,皇太极与儿子豪格统辖的正蓝旗两黄旗共有117个牛录)。

    满清施行氏族制度,各个牛录如同汉人各大家族一样,大家聚合在一起,编制为一个牛录,推举牛录额真负责管辖地方事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牛录有点相当于汉族家族族长,又有点相当于地方行政官员。

    在理论上一个牛录人数努尔哈赤时代为300人,皇太极时代为200牛录,即便作为皇帝也不可能损坏较大氏族的权利,硬生生的将人员从多的牛录分配给小的牛录,如果真正那样的话蛮清不要说对外征战了,单单因此就要陷入无穷无尽的内耗之中。

    于此相对应,满清统治者常常将人数较多的牛录编为两个牛录,如此不但扩大人数较多家族的权势。

    这也解释了为何努尔哈赤时代单个牛录人数300人,而皇太极时代为200人。

    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当人丁超过200的牛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