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天国当附马-第2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两路大军必须做到完全退到英印联军的视线之外,让他们相信太平军的主力已经退走了。

    与此同时,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则需要负责诱敌。

    为什么要让黄旭诱敌呢,一来,黄旭所率的预备大军在纸面上要比其它两路大军弱一些,这让英印联军会生出轻视之心,而只有轻视才能带来机会。二来,黄旭的身份特殊。如果向英印军透露出他的身份,想必英印联军也会动一下坏心思,而只要他们敢动这心思,那李鸿章的这条诱敌大计就有成功的可能。

    也就是说,这是一条有着很大成功机会,但也充满着危险的计策。

    如果运用的好,英印军便能按照李鸿章的思路行动,而太平军大功告成的机会便会大增。

    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太平军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是因为,东西两路大军撤走之后,黄旭所率的大军就成了孤军,如果英印军倾巢而出,那黄旭就必须率五十万人马来对付英印军的八十万大军,一旦被英印军咬住,那损失必将重大。况且,这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黄旭,这位中华帝国的皇帝,他可是在这预备大军之中,万一有什么闪失。不但太平军对印作战将会一败涂地,恐怕国内的局势也会因此而不稳,如果处理不好,也许黄旭花大力气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就会土崩瓦解,那就不仅仅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而是动摇根本的大问题。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策。到不如说这是一场赌博,一场对太平军来说输不起的赌博。

    太平军一方必须慎重对待。

    当李鸿章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之后,那些原本充满期待的目光便开始变得暗淡起来,他们从李鸿章的话中嗅出了风险。

    众人都觉得,这完全就是用帝国的命运在赌,而这赌注实在是太大,大得让人难以接受。

    一句话,这看似平常的计划策却是蕴含着一个巨大的风险,没人敢说行与不行。

    可能,有能力下这个决心之人就只有黄旭这位帝国的掌舵人了。

    而事实上,自从李鸿章提出这一计划之后,黄旭也考虑了很久,并且是将这事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安危,他相信即使有危险,凭借他的实力,不要说什么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抗衡整个英印联军的狂话,至少,他如想自保,那绝对是没问题的。

    而他真正担心的是,万一英印联军并不上他们这个当,他们并不出战,或者说并不以全军出战,那怎么办?

    如果英印军龟缩不出,那他们不是白忙活了吗?这一来一去,他们得花多少精力,而且这大军来回调动的过程之中,万一有什么破绽被英印军发现,并善加利用,那太平军的损失可能会很大。

    所以,这个决定还真是有点不好下。

    “大帅,你怎么看?”黄旭低头沉思了很久,这才抬起头问曾国藩道。

    黄旭素知曾国藩虑事周详,对此事,他相信曾国藩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而曾国藩见黄旭垂询,连忙恭敬地道:“皇上,依臣的意思,此计未尝不可一试,但有一事却是万万不可,臣请皇上万万不能以身试险,只需派一员上将顶替皇上领军诱敌即可。”

    曾国藩这话的意思是说,此计照行,但黄旭不可亲自领军诱敌。

    由此可见,老成谋国几个字用在曾国藩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黄旭见曾国藩同意此计,心中便有了计较,然后他又将此计的前前后后连贯起来再仔细地想了想,便决定行此计策。

    于是,黄旭拍板,令众人按照李鸿章所说的办法行事,但具体细节由曾国藩牵头拟定。

    不过,有一点,他却强调必须按照他的意思办,那就是,他必须亲自率领预备大军出战,如此一来,他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势,从而调整对敌的方略,随机应变,务求诱战成功。

    而这一战最后是否可以成功,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可以成功地诱敌出战,这番重任,黄旭必须亲自担当。

    而黄旭此言一出,众人立马表示反对。

    黄旭是什么身份,他可是帝国的皇上,怎能让皇上以身犯险,如此一来,那岂非是说众人无能吗?况且,黄旭一人身系帝国的安危,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那帝国就完了。

    所以,无论如何,众人都不能让黄旭去冒这个险。

    而黄旭见他一出声,众人就表示反对,不禁心中一暖,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毕竟有这么多忠心的属下死心踏地跟着自己,为自己着想,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不过,他心意已决,这一次,他非得自己去不可。

    于是,他坦诚地向大家说明了他要亲身前去的原因,并且向众人保证,他此去必定竭尽全力完成诱敌之事,退一步说,即使不成功,这也不会危及到他的生命,因为,他的实力,这是众所周知的。

    而说到最后,众人见拗不过黄旭,而且他说的也在理,更重要的是,众人都知道黄旭机智过人,武艺超群,正如他所说,即使事情办不成,他自保还是措措有余的,所以,众人也就勉强同意了。

    不过,众人还是给黄旭上了一道保险,那就是他得让东方不惑跟着保护他。

    黄旭见众人同意了他的意见,只是附加了一个不算条件的条件,他便愉快地接受了,况且,有东方不惑这个兄弟在一旁,他也就不愁寂寞了。

    众人黄旭首肯,全都出了一口气,然后情不自禁也山呼万岁。

    而既然计议既定,那大军便开始忙碌地做着准备。

    一百多万大军的调动,那可不是儿戏。

    而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大军便开始分头行动,实施他们的计划。(。如果您喜欢这部作,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六百零六章 英军三巨头() 
太平军大寨中,此时只剩下黄旭率领的这一路五十万预备大军仍然呆在原地未动,而其它两路大军已经按原定计划去的远了。@@diǎn@小@说,。。o

    黄旭令卢博,余震东,关唐等人率军大张旗鼓地拆除营地,并对外装出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总之,他们努力地想让英印军明白,太平军准备撤了。

    当然,太平军如此大张旗鼓的行为肯定是瞒不住英印军的,况且,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一丝不漏地被传进了英印军的耳中。

    而英印军的几位首脑人物也正在思忖着对策。

    这包括负责在前线指挥英印联军作战的英驻印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一世以及他麾下的两名重要将领,一位是英驻印军骑兵司令…哈里,也就是带领五骑从曾三手下逃脱的那个哈里,另一位是英驻印军步兵司令…华莱士,这三人是驻印英军的首脑人物,也是英印联军的指挥官。

    而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印度殖民地傀儡首相…阿里汗,另一位是印度殖民地联军总司令…辛格,这两位印度殖民当局的上层人物也都到了前线。

    由此可见,英印军同样高度重视此次对太平军作战。

    而这五人此时正坐在一起,讨论着当前的战事。

    “哈里,华莱士,你们说说,这太平军想干什么?”蒙哥马利摸了摸自己嘴巴上的两绺短须,满脸疑惑地问他的两位得力干将道。

    蒙哥马利,现年三十出头,白皮肤,棕发蓝眼,鹰勾鼻。一身裁剪整齐的将官服表明其尊贵的身份。

    他是英国的贵族,将门之后,他的曾祖,祖父,父亲,全都是英国数得上号的著名将领。他年纪轻轻就坐上了这驻印英军总司令的宝座,固然是才华出众,而他背后的家族势力同样不可小觑。

    说白了,蒙哥马利能稳居这总司令之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英国女王需要倚仗他的家族为英帝国效力,所以,与其说这驻印英军司令的肥差是蒙哥马利凭自己的实力或者是他的家世挣来的,还不如说是女王陛下为了安抚他的家族施舍给他的。

    不过,虽然这其中的政治及裙带关系很是有diǎn复杂。但有一diǎn不可否认,这蒙哥马利的实力确实很强,他的剑术已达八级,骑术过人,还因此获得过大英帝国的骑士称号,在英国国内,他的剑术与骑术,那是罕有人敌。

    总之一句话。蒙哥马利并非那种脑大肥肠,只知道借助家族的声威来给自己谋利的蠢货。而是实实在在有实力的青年将领。

    特别是到了印度之后,他将自己出众的军事才华与非同一般的交际手腕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坐稳了驻印英军总司令的位置,并让所有的英军以及印度人都对其刮目相看。

    所以,蒙哥马利并非庸才。

    而蒙哥马利不仅自己出色,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他竟然为他的国家培育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军事家,二战时期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元帅蒙哥马利是将军蒙哥马利的孙子。

    当然,这是后话。

    “总司令官阁下,这帮中华人狡诈百出。没人知道他们心里面在想什么,但从他们的行为来分析,估计他们是想逃跑吧。”骑兵司令哈里撇了撇嘴巴,耸耸望,摊开双手道。

    他认为太平军真的是想跑。

    他与曾三交过手,虽然他败了,还差diǎn丢了性命,但这也让他真正地认识了太平军的实力,他心中明白,这帮人,那可不是好惹的。

    哈里,驻印英军骑兵司令,土包子,没上过什么正规的军事院校,没任何背景及后台,他能坐上骑兵司令的位置,那完全是积功升上来的。

    他是少有的骑兵天才,对骑兵骑术理念的追逐,那简直是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用他的话来说,他天生就是为骑而生的,他的目标就是成为这天下骑兵中的第一人,而他所统率的骑兵也要成为这天下骑兵中的翘楚。

    这样的人,还真是不多见。

    而他这骑兵司令,虽然听起来是好大的名头,但说穿了,也就是个上校,对,哈里这骑兵司令是上校军衔,他费了老大的劲,累积了无数的战功,却仅仅只是弄来个上校当当,这在很多人看来,都很为他不值,甚于有人暗自猜测,这哈里会不会心中不平,但哈里却不这样想,他是乐观的,因为他有追求。

    哈里的理想高尚而又远大。

    但是,他的追求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大多数人听了他的理想,都只是一笑而过罢了,而真正能理解与支持他的人却只有蒙哥马利,这也许就是哈里这种桀傲不驯的人愿意听从蒙哥马利指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哈里,四十五岁,皮肤呈古铜色,棕色头女,黑色眼珠,相貌粗俗,有人说他有一半亚洲人的血统,传说生他的母亲是东方人,但此事无从考证,哈里也从不承认,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不喜欢东方人,他觉得东方人胆小怕事,缺少男子汉气概,远逊色于他们西方人。

    而以哈里的年龄及军衔,估计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光荣地退役了,退役之后,他不仅可以获得一大笔补偿金,女王还会赐予他土地以及仆人,总之,象哈里这样的将领,退役之后的生活是相当惬意的。

    但是,哈里怕的就是这个,他怕退役,他不愿意过那种安逸的生活,因为他生活的全部都在马背上,他天生就是为骑而生,如果真让他退役之后去过那种了无生趣的生活,那还真不如让他去死好了。

    所以,他现在得努力工作,希望可以在这有限的几年内做出一些成绩来,从而了却他的心愿,而现在,机会已经摆在他的面前。

    因为,在他的对面,那里有这个世界最强的骑兵之一,太平军的铁骑。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足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支东方的骑兵一出场就带给了他震撼,让他收起了轻视之心,特别是那场一对五的战斗,虽然他最后全身而退,但太平军骑兵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与其说是印象,不如说是教训,而这教训,他永世难忘,所以,他必须战胜太平军的骑兵,在报仇血恨的同时,也用强者的血来证明他的无敌。

    而现在听说太平军可能要撤退,他又跃跃欲试起来。

    蒙哥马利看了一眼似乎有些言不由衷的哈里,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他转过头,又看了看华莱士,见华莱士正低着头,似乎在想什么。

    蒙哥马利没有打断他,收回目光,将双手交叉在一起,托起了自己的脑袋,他在等。

    “太平军恐怕真要跑。”华莱士突然抬起头,突兀地道。

    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乎能够洞悉一切。

    而听此一言,蒙哥马利微微一愣,他不明白华莱士为何如此肯定,于是,他想也没想就道:“然后呢?”

    如果太平军真的要跑,那他们就得好好准备了。

    “遵司令官阁下之命,我们的侦骑日夜监视着太平军的动静,太平军稍有风吹草动,我们一定能知道,但从刚刚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太平军的三支大军之中,已有两支退走了,并且不知去向,而剩下的这一支也正在收拾行装,似乎也准备撤退,与此同时,我们从截获得情报中得知,中华帝国的内部正在发生很严重的叛乱,有几个省已经宣布独立,据我推测,这些太平军是接到国内的情报,然后才仓惶而退的。”华莱士平静地将一切细细道来。

    华莱士,驻印英军的步兵司令,英格兰人,与蒙哥马利算得上是半个老乡,其家族在英国的上层社会也是威名素著,不过,他的家族与蒙哥马利的家族不同,蒙哥马利的家族世代都是武将,而华莱士的家族专出文官,他的父亲正是当朝的财政大臣,手握英国的财经大权,是英女王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论起家族背景,华莱士与蒙哥马利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但蒙哥马利的家族胜在底蕴深厚,已经兴旺了很多年,而华莱士的家族则是在他父亲这一辈才兴旺起来的,所以,如此一比较,二人的背景还是有些差别的。

    不过,这华莱士与蒙哥马利的性格到也有些相似,他们都不希望依靠父辈的余荫,而是愿意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放弃伦敦舒适的生活跑来印度的原因。

    华莱士更是希望能在印度这个大融炉中好好历练,干出一番事业来给人看。

    而说起这华莱士的个人情况,总体来看,条件不错,三十好几,与蒙哥马利的年龄不相上下,皮肤白皙,相貌英俊,似生而非大将。

    真正算起来,此人可以说得上是智勇双全,他除了在领军带兵上有一套之外,更是蒙哥马利最为倚重的谋士,蒙哥马利很多指令几乎都是出自于华莱士之手,他就等于是蒙哥马利的半个脑。

    而当蒙哥马利听了花莱士之言后,不禁也是暗暗心惊,如果华莱士之言属实,那他们就必须果断采取行动了。(。。)

    :

第六百零七章 相识何必曾相逢() 
蒙哥马利与哈里和华莱士经过紧急磋商之后,便决定展开追击。

    可是,这追也得有个追法,如何追,派多少人去追…。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派六十万人马去追,然后留下二十万人坚守大寨。

    而这些被派去追击太平军的人马包括八万英军以及五十二万印军,而留下来坚守的则是一万英骑兵再加十九万印军。

    英军原本参战的总人数包括步骑在内共计有十万人,但在前次哈里与曾三的交锋过程中,英军已经损失了一万铁骑,所以,英军现在拥有的总兵力已经下降至了九万人,这其中包括二万铁骑和七万步兵。

    而此次,英军出动的是八万人,说其是倾巢而出也并不为过,而光看这架势,他们似乎是势在必得。

    不过,虽说是倾巢而出,但蒙哥马利也留下了后手,他留下了二十万大军守大本营,以防不测。

    这战场上的事,谁又能说得准,风云变幻,让人始料不及,而给自己留条后路,买个保险,显然是最明知之举,如此说来,蒙哥马利也是深明其理。

    而且,能在大好形势之下做出这样的安排,蒙哥马利可谓之能,而他这看似轻易的一举却为他以后的脱困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

    而说到具体安排,英印联军此次对太平军的追击是以一万英军铁骑作为先导,然后以五十二万印军做为攻击主力,最后则以七万英军殿后。

    而蒙哥马利的这一排兵布阵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样做也自有他的一番道理,而说穿了,也就是明哲保身,利字当先罢了。

    蒙哥马利以英军骑兵作为先导,是因为骑兵跑得快,冲力力强,一旦追上太平军。他们便能以下山猛虎般的姿态给太平军以震慑,即使不能重创太平军,至少也能拖住太平军,从而为后面的攻击主力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英军骑兵以强胜之姿对上太平军的败军之势,必定是顺风顺水。手到擒来,所以。英骑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获取最大的好处,搏得最大的功劳,这是何乐而不为呢。

    而将五十多万印军做为攻击主力,这也是有一番道理的,因为印军人多,无论从哪方面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当然,这主力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为攻击太平军的主力,再一层是送死的主力,不然怎么着,难道让英军去送死不成,所以,印军做为攻击主力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就是那七万英军了,蒙哥马利是将七万英军当做最后的筹码来使用的。这也能理解,而且,对英军来说,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如果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英印联军占据上风。那他就可以让印军先与太平军一拼,从而将太平军的有生力量给消耗大半,然后,他再让英军去收拾残局,最后,这主要功劳自然就算到了英军的头上,当然。如果出现意外,那印军就可以被当做英军的垫脚石来用,由印军先挡着太平军,英军则可以安然后撤。

    如此一来,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蓉哥马利与他所率的英军主力都是进可攻,退可守,完全是立于不败之地。

    如此安排,如此计算,说蒙哥马利是深思熟虑,一点也不为过。

    不过,事情真会如他所愿吗?这还是个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