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伊见状也没有多问,只是转头看着CinemaScore的那位负责人:“刚才我们说到哪儿了?”
“从首映当日的观影人群年龄分布数据来开,18岁到32岁的年轻人群占了76%的比例,这和我们在英国调查得出的数据结论基本相当,也就是说这部影片主力的消费群体都是当下的年轻人,虽然R级片的评级会将同样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13到17岁这部分人群排除在外,但在未来两周内,电影票房走势都会相对稳定,首周末票房应该可以突破2000万美元,下周的票房总体上会和这个数据相当,但是到了第三周之后票房数据就会出现一个大的滑落,因为这时候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主流消费人群的离场会让第三周的票房只能保持当前的一半或者更少,这期间如果新线公司可以继续加大宣传投入以及争取更大规模的反应,票房滑落的幅度可以被消减一些,按照正常影片上映五周到六周的情况,CinemaScore对这部影片最终北美票房的预测是8000万美元。”
“我有一个疑问。”谢伊左手抱怀右手捏着下巴,双眼紧盯着对方:“电影上映前,你们预测影片的北美票房可以过亿,为什么现在反而更低了?”
“那次的预估是根据影片在英国的票房表现以及参照了去年上映的《低俗小说》最后的票房成绩,尽管我们认为这两部电影在水准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但《低俗小说》在戛纳以及之后的各类电影节上的获奖都为影片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两杆大烟枪》只依靠宣传和话题炒作显然还达不到那样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考虑了英美两国观众之间的口味差异,所以才降低了对《两杆大烟枪》的票房预估,而且我们相信最终的结果并不会和预测相差太多。”
谢伊皱紧眉头沉默着,票房破亿对任何一部在北美上映的电影来说都是一道分水岭,跨过去就可以说电影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反之哪怕只差一两千万,给人的感觉都不会那么强烈。
一旁CinemaScore的负责人有些尴尬地站在那里,李特只好站出来解围说:“8000万美元的票房也不错了,是英国票房的两倍还要多,这毕竟是裘德正式上映的第一部电影,我们得为他之后的电影留下一点票房上升的空间,怀特先生你觉得呢?”
这话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在提醒谢伊,双方接下来马上要合作《七宗罪》,要是《两杆大烟枪》的票房太高,无论是作为投资方的新线公司还是作为导演的裘德来说都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一部投资4000万美元,请来两位好莱坞一线影星加盟的电影,最后要是干不过一部投资只有200万美元,没有任何明星加盟的电影,到时候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200万美元的投入换来8000万美元的票房,1比40的票房回报足以让其他的电影公司嫉妒得眼睛发红,这个成绩在谢伊当初决定投资这部电影时根本连想都没有想过。
主要是电影在英国上映时的表现太逆天,以至于整个新线公司都对影片北美票房充满了期待,CinemaScore给出的预测低于预期,失望在所难免。
谢伊心里默默的计算了一下得失,从短期来看他当然是希望《两杆大烟枪》票房越高越好,因为这代表着最直接的收益,但从长远来开,他又不得不承认李特的话有道理,《两杆大烟枪》太成功,压力就全部集中在了《七宗罪》上,而这部电影又是新线公司争取好莱坞主流商业片市场入场资格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CinemaScore给出的票房预测数据倒也能够让人接受。
“我这边没什么问题了,请继续。”谢伊开口,总算缓解了办公室里的紧张气氛。
CinemaScore的负责人也知道己方给出的票房预测低于新线公司的预期,所以他立刻觉得把准备放在报告最后才说的好消息提前放出来。
“其实这部电影本身剧情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影片在上映时票房肯定会受一些影响,从我们的问卷调查反馈来开也证明这一点,32%的受访者表示还会购买影片的录影带,18%的人表示还想到电影院里再看一遍,我们预测在电影上映结束后,影片在家庭录影带市场上表现可能会再给大家一个惊喜。”
谢伊和李特不约而同的看了对方一眼。
当初签订拍摄协议时,裘德坚决要求参与家庭录影带市场的分成,谢伊当时觉得这部电影最后能不能上映都还是未知数,于是便答应了这个要求,谁都没想到最后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谢伊盯着李特看了足足半分钟,然后突然冒出一句:“我觉得关于《七宗罪》拍摄协议,有些细节我们还应该再认真的谈一谈。”
第96章 一夜之间()
盖里奇版的《两杆大烟枪》在北美上映时候票房只有三百多万美元,这和影片在英国创下本土电影票房第二的记录严重不符。
有人觉得这是由英美观众的口味差异造成的,但裘德并不这么认为。
《两杆大烟枪》在北美上映的时机、档期、拍片以及当时导演盖里奇的名气都是导致这部电影在北美市场遇冷的原因,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电影宣传上。
这部电影本身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北美上映才几百万票房,却让盖里奇在好莱坞一举成名,就连布拉德-皮特这样大明星在看过电影后都被导演绝妙的构思吸引,亲自打电话给盖里奇要求出演他的下一部电影,自降片酬只为能在里面插上一脚。
而盖里奇接下来开拍的电影《偷拐抢骗》虽然剧情设计也很巧妙,但实际上并没有在《两杆大烟枪》之外玩出新的花样,可就是这样一部带着一点点“翻拍”嫌疑的电影,轻轻松松在北美市场上拿下数千万美元的票房,差不多是《两杆大烟枪》票房的十倍。
这其中固然有布兰德-皮特作为好莱坞一线明星的强大号召力在起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影片的宣传已经完全跟上,观众不会再像《两杆大烟枪》时候,在看电影前根本连听都没有听过电影的名字,而且《偷拐抢骗》能够获得成功,未尝没有《两杆大烟枪》打下的良好观众基础在里面。
实际上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商业成败已经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宣传与市场、越来越少的地取决于本身的成色与艺术品格,所以怀着好奇心走进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多,骂着街大呼上当受骗走出来的人自然也不少。
仅凭话题和宣传当然不能将一部烂片变好,但是好电影却非常的需要宣传和话题。
盖里奇拍摄《两杆大烟枪》的时候制作经费短缺,能够把电影拍完都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根本就没有钱拿出来再为电影做宣传,在加上导演、演员当时都没什么名气,也不可能给影片带来什么话题讨论,这些都限制了影片宣传上的发挥。
但是裘德这版《两杆大烟枪》则不一样,新线公司为这部电影宣传前后投入了一千万美元,同时媒体上关于这部电影话题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先是维尼-琼斯打人事件,虽然盖里奇版的《两杆大烟枪》也是找的维尼-琼斯来演,但这时候的维尼-琼斯还在温布尔登服役,比起四五年后退役转行做演员时候的名气要大很多,所以这件事最后闹得英国上下皆知,顺带着给这部电影做了一次宣传。
美国这边又爆出裘德和莎朗-斯通的助理在阿玛尼专卖店起冲突要打官司的事情,正好赶上这段时间没什么大新闻大家都很无聊,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先是裘德方面强硬表态,紧跟着莎朗-斯通方面出来反驳加指责,最后连阿玛尼都不得不站出来澄清,搞得全美国人都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即将上映。
在加上新线公司火力全开的宣传攻势,使得影片上映首场的平均上座率狂飙至76%,甚至一些大城市直接出现首映场买不到票的情况。
虽然事后统计显示,在首映场之后,《两杆大烟枪》的平均上座率很快就降到63%,但是这也足够影片在首映当日一举轰下712万美元的首日票房。
这可不是PG-13的电影能够全年龄段观看,一部R级片能够在春季档拿下这样的票房绝对算得上是逆天,所以消息一公布之后整个好莱坞电影圈都震动了。
当然这并不完全是首日票房的带来效果,还有美国西海岸时间周五晚凌晨准时发到各家电影公司邮箱中的CinemaScore最新一期评分,同期上映的电影里《两杆大烟枪》以B+的评分排在了首位。
第二天一早,各家电影公司高管在看到这份评分后都不约而同的在想,难道又是一个昆汀-塔伦蒂诺和又一部《低俗小说》诞生了?
产生这样的想法并非没有依旧,因为去年10月上映的《低俗小说》拿到的CinemaScore评分也只是A-,这还是在上映前影评人的一致好评以及戛纳金棕榈奖的光环加持下才做到的,而《两杆大烟枪》毕竟讲的是一个发生在英国的故事,美国观众能够给出B+的评分,实际上就和《低俗小说》拿到的A-评分没什么区别。
CAA主席办公室,迈克尔-奥维茨摘下眼镜放在刚刚看完的CinemaScore评分报告上,眉头却是紧锁着。
《两杆大烟枪》票房和口碑双双超出预料,意味着担任裘德经纪人的李特重新回到奥维茨身边做事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同时因为奥维茨之前压下了CAA对裘德的拉拢计划,公司内部肯定会有一些非议,但是这些都不是让奥维茨最沮丧的。
这次判断失误让奥维茨突然意识到,自己在CAA主席的位置上坐得太久了,这个位置让他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也限制住了他的眼光,让他看不到真正有潜力的作品和有潜力的人才,这对于一个从事二十多年经纪人事业的奥维茨是无法接受的。
本来奥维茨还想等一段时间再宣布离开CAA担任迪士尼总裁的决定,但是受了《两杆大烟枪》首映票房的刺激,他决定不再等下去,和迪士尼签完协议后立刻就宣布这个决定。
当然在这之前,他也不会忘了给自己曾经的助理打一个祝贺的电话。
手机响时,李特正坐在谢伊-怀特的办公室里听CinemaScore的负责人讲解《两杆大烟枪》的票房预测报告。
如果是其他人的电话,李特这个时候会选择直接挂掉电话,但是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却是奥维茨的号码,这就让他感到为难了。
谢伊很快注意到这一点,做了个手势让CinemaScore负责人暂停一下,以便李特去接这个电话。
虽然电影公司的立场和经纪人一直都是对立的,但双方也有共同的利益目标,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谢伊也不介意跟李特拉拢一下关系,因为没有人会拒绝一位全球票房过亿导演经纪人的友谊,特别是在双方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合作的情况下。
【PS:这两更是补昨天的更新,顺便求下三江票】
第95章 春季档攻势()
春天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复苏,一切都应该生机勃勃,唯独北美电影产业并不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每年1月到4月间,电影市场一片寂寥,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重量级的大片上映,直到5月、6月之后,才会“春回大地”,准备之后的暑期档预热。
北美春季档的冷淡,前提主要因为大部分片商都会把一些没多大把握的电影放在这个档期试水,这样的电影一般制作费用都不会太高。当一部电影的投入只有区区几百万美元,各部门瓜分下来,影片宣传相对弱势实在不难理解。
实际上宣传营销一直都是春季档上映的电影面临的核心考量,因为它不像暑期档那样大片云集可以相互借势,只能是在影片立项、开拍以及上映前这几个节点上造一下声势,比起暑期档“狂轰滥炸”般的宣传攻势自然显得有些冷清。
想要在春季档取得成功,只有从话题入手。
凭借着五倍于电影制作成本的宣传投入以及电影上映前一周裘德和莎朗-斯通开打的那场官司,《两杆大烟枪》毫无悬念的拿下了95年北美春季档话题榜的冠军,同时也为其他的小成本电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参照。
影片的宣传手段从一开始就并非像传统电影那样选择几个重要节点造势,而是将其“碎片化”,先是借着《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余热,牢牢抓住裘德从演员向导演转变这个噱头展开第一步宣传;紧接着就是影片拍摄期间爆出的演员打人事件,因为事件主角是英国足坛知名的球员,几乎大半个英国几乎都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存在,制片方见此情况顺势就将影片放在英国首映,一举拿下1700万英镑的票房,然后携大胜之势登陆北美,最后通过裘德和莎朗-斯通的官司将话题彻底炒热……电影从筹备开拍到上映的过程就像是一部连续剧,不停地吊起观众的胃口,让习惯了几个造势节点的其它影片在宣传上显得格外凄凉。
1995年3月31日,周五,电影在北美821家影院同步上映,此时距离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才过去四天的时间。
无数被媒体宣传所吸引的观众走进电影,CinemaScore的问卷调查也在超过300家影院同时进行。
在好莱坞的首映式上,裘德拉着凯特的手大大方方的出现在了媒体镜头前,红毯上各种拥抱亲吻秀恩爱,为影片造势宣传。
作为导演,裘德其实是不太想这样的,但《两杆大烟枪》里清一色都是英国演员,里面就没有一张能够让美国媒体认出来的熟悉面孔。
别看英国的导演演员在好莱坞发展是最好的,每年奥斯卡名单一公布,里面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两个英国人,甚至影帝、影后、最佳导演都经常被英国人拿走,但是《两杆大烟枪》制作成本有限,所有的角色都是由英国二线且不知名的演员来担任,作为影片前期宣传主力的维尼-琼斯因为要参加比赛不能前来,杰森-斯坦森忙着进行跳水训练更不可能来为影片做宣传,所以裘德才不得不拉着女友来为影片站台,要不然美国记者除了报道影片的票房之外就再没有其他可写的内容了。
当然了,裘德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最大让步了,在红毯上他拒绝回答任何的问题,而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也只谈和电影有关的话题,有关于他和凯特的感情进展,他和莎朗-斯通炒得沸沸扬扬的官司,这些他都统统拒绝回答。
首映场正式开始后,裘德就和凯特提前离开,剪辑过程中他就已经把这部电影反过来倒过去看了无数遍,要他坐在电影院里再看一遍完全就是一种折磨。
两人走的是影院侧门,没想到刚到停车场,就被几个记者给堵住了。
“记得回头提醒我,让瑞特安排几个可靠的保镖,以后出门不带几个人都不行了。”裘德侧头在凯特耳边小声抱怨了一句,转头却微笑着迎向对面的镜头和闪关灯。
“洛克导演还要去参加其他的宣传活动吗?”有记者当先问道。
裘德没有回答,却反问这帮记者说:“你们都不去看我的电影吗?”
“我们没有买到首映场的票,再说如果我们都去看电影了,肯定就错过现在采访洛克导演的机会了。”记者中间有人开玩笑说。
“真遗憾,其实我觉得你们这时候进场看电影会比等在这里采访我更有收获,这不是玩笑,我是认真的,这部电影的内容绝对可以给你们一个惊喜。”裘德一脸认真的表情,仿佛不是在接受采访,而是在和一群人聊天。
裘德想要蒙混过关,但是这群记者中却又非常清醒的人,顺着裘德的话就说:“如果电影真像你说那么精彩,我们一定会去看的,不过现在我们有几个关于这部电影的问题想问,相信也洛克导演不会拒绝一群真正喜欢你电影的人。”
裘德假装抬手看了看表,“好吧,我有十分钟的时间,所以各位的问题请尽量简洁明了,而且注意不要问和电影无关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我都拒绝回答。”
“洛克导演的电影里似乎很喜欢用非专业演员?”
“其实这和个人喜好没有太大关系,我只想给每个角色都找到最合适的演员,正好维尼-琼斯和杰森-斯坦森符合我的要求,而且好莱坞大部分的动作演员都是从运动员转行过来的,所以我并不觉得找一两个运动员出演这部电影有什么问题。”
那记者接着又问:“他们的表现让你满意吗?”
裘德耸耸肩,“不满意的话大家就看不到这部电影了。”
跟着又有记者问:“《两杆大烟枪》在英国拿到了接近3500万美元的票房,你认为北美票房可以超过这个数字吗?”
裘德稍稍思考了一下,“不得不承认英国观众的口味和美国观众的口味确实不大一样,很多在英国大卖的影片在北美上映的成绩都一般,我知道你问这个问题,可能是觉得《两杆大烟枪》在英国拍摄然,里面演员说的又都是伦敦腔,这样一部标准的英国电影,美国观众未必会喜欢,但别忘了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个美国人,好的电影是可以被全世界共同接受的,我相信美国观众的品味。”
第94章 影评人的节操()
就在裘德和凯特正在讨论着《七宗罪》表演细节的同时,媒体却在讨论他的另一部作品。
莎朗-斯通的经纪人虽然成功将矛头对准了即将上映的《两杆大烟枪》,但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按照裘德事先定下的“剧本”在进行。
美国媒体这段时间也找不出什么重大的新闻,一部在英国斩获1700万英镑的电影自然成了绝佳的题材,特备是这部电影从开拍到上映一路波折不断,主演维尼-琼斯的两次打人事件,导演裘德在电影拍摄期间忙着谈恋爱,这些新闻都被各大报纸重新拿出来炒作了一番。
鉴于影片已经在英国上映,很多信息都已经可以拿到,因为上次《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而“记恨”上裘德的纽约影评人协会会长阿蒙德-凯尔甚至特意去英国看了这部电影,然后赶在影片在美国上映前写了一篇评论放在《纽约时报》上。
“历数裘德-洛克过往的种种经历,不难发现他性格中的极端之处,童星时代的他为大多数人所喜欢,知名度甚至不输给当时的好莱坞一线明星,但是成年后他堕落放纵,境遇之糟糕和之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