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日第一战-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鹿君说得对,乱臣贼子都该杀!”中大兄皇子从后面走来道。

    苏我入鹿回头一看是中大兄,脸色一喜,笑着刚要寻个说辞。

    可没想到微笑着的中大兄的右手从手袖里伸出来,手握一把匕首凶狠地刺向了苏我入鹿的左胸。

    苏我入鹿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被匕首正中心房。

    “你,你,……”入鹿一句话都没说得出来,倒在了地上,他忙向皇极天皇申诉自己无罪,尽管如此,中大兄皇子等人并没有停止刺杀。苏我入鹿被乱刀刺死后,尸体被扔到了下起了雨的殿外。

    中大兄皇子突然刺杀了大权臣苏我入鹿,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苏我石川麻吕等人为改革而发动的政变。

    中大兄皇子道:“首恶既除,胁从只要投降,一概不问罪。苏我石川麻吕诛除恶贼,当记首功天皇下圣旨封赐石川麻吕为右大臣,负责平息剩下的逆贼余党。”

    坐在皇位上的皇极天皇已经满头大汗,因为中大兄皇子并没有告诉天皇要在今天进行政变,再说皇极天皇太过于孱弱,不适宜革新变法,若政变成功,定要另立新天皇。

    “对,对,对,石川麻吕君除恶有功,朕现在就下旨任命苏我石川麻吕为右大臣。”皇极天皇道。

    次日,苏我入鹿的父亲苏我虾夷收到消息后在自家的山寨中**山寨自杀。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

    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在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的主导下,大和国开始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大化革新。

    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部曲之民,处处田庄。”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纳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凡50户充仕丁1人,50户负担仕丁1人之粮,1户交纳庸布1丈2尺,庸米5斗。调,征收的地方特产,分为田调、户调、付调。田调按土地面积征收。田1町征收绢1丈、絁2丈、布4丈。户调按户征收,其数量为“1户赀布1丈2尺”。付调随各乡土特产征收。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新政权建立不久,为树立了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天皇在大槻树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两者虽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其性质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647年,制定七色十三阶冠位。两年后又制定十九阶冠位。对于大夫以上的贵族赐予食封,以下的给予布帛,作为俸禄。

    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小日本敢于在公元660年的时候和大唐撕破脸皮,在朝鲜打战,和大化革新关系很大。因为步入了封建社会,经历十多年的积蓄发展,日本国自认为有了和大唐争霸朝鲜的实力。所以,大和国才会举全国之力在朝鲜和大唐打了中日第一战。,。请:

第八十八节定方征西() 
第八十八节定方征西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

    大唐在长期忍受西突厥的边患骚扰后,终于决定以攻代守,好好收拾西突厥了。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春,大唐朝廷任命右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任雅相、回纥婆润(即药罗葛?婆闰)等人为副将,又派已归附大唐的步真及弥射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旧众。

    苏定方从金山(今蒙古国西部阿尔泰山)北面出兵,大破西突厥处木昆部,俟斤懒独禄率领兵众一万多户投降。苏定方加以安抚,从中调发了一千骑兵,共同进军至曳咥河(今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

    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闻讯,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应战。苏定方率唐军及回纥兵一万余人同西突厥展开战斗。其中,刘仁轨挑选出来的两千精锐步兵也跟着老苏一起参加战斗。

    沙钵罗可汗因苏定方人马太少而轻视他,军队左右翼展开包围苏定方。

    苏定方命令步兵占据制高点,集中长矛一致朝外。

    定方对仁轨道:“制高点就交给刘将军守卫了,只要将军能抵挡住敌方铁骑的三轮冲锋,那么我率骑兵反迂回包抄敌人,则敌必败!”

    仁轨道:“谨领苏将军钧命,末将定挡住贼子三次进攻。”

    “好,好,哈,哈,哈,灭突厥就在今日。”定方亲自率领强劲骑兵在北边的平地上摆好阵势。

    西突厥军向步兵阵地发起了冲锋。

    那整队突厥骑兵,长刀高举,伴着慷慨激昂的战鼓声和牛角号声,旌旗迎风飘荡,行动一致,有如一人,准确得象那种无坚不摧的利剑,从坡上直冲下去,继又出现在山谷的彼端,始终密集,相互靠拢,前后紧接,冲向高地边沿上峻急泥泞的斜坡。他们由下上驰,严整,勇猛,沉着,可以听到那支铁骑大军的踏地声。

    仁轨已经指挥五千步兵用战车结成圆形战阵自守。漫天的箭雨消耗了一部分突厥骑兵,战车外面如同尖刺一般的长矛把速度没有降下来的突厥骑兵连人带马一起串成了烤串。后续的突厥骑兵踩着人和马的尸体想翻过战车,攻进去,却被缝隙里不断刺出来的长矛杀死。

    第一轮的进攻打退了,第二轮的突厥骑兵又开始发动冲锋了。

    突厥兵开始射出火箭,可大唐战车裹上了生牛皮,唐兵不仅是穿上了用水浸透的棉衣,车阵里面还有可以喷射水的水龙车,火箭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第三轮的突厥骑兵又来了,他们在车阵和矛阵外开始投掷从大唐处买来火药制成的土炸药包。

    一开始的数十个土炸药包到是爆炸了,对唐兵造成了一定伤亡。后来再投出去的炸药包却都没炸。

    反而是唐兵反投来的炸药包把突厥兵们炸得人仰马翻。原来后来突厥用的火药被更改了硫和硝的比例,根本不会爆炸。

    三次冲锋,均不能攻入。

    苏定方乘敌人混乱迂回进攻他们,在三十里的战线上展开激战,斩杀人马数万,并杀其大酋都搭达干等二百人,贼众大奔溃逃。

    第二天整顿军队继续进兵,胡禄屋等五弩失毕举众来降,阿史那贺鲁独自与处木昆屈律啜率数百骑向西逃走。余下的五咄陆部听闻沙钵罗可汗兵败,也分别奔往南道降于步真。苏定方命令副将萧嗣业、回纥婆润率各部虏兵赶赴邪罗斯川(今伊犁河西)追击败兵,自己和任雅相率领新附之众拦截贼军后路。

    适逢天降大雪,积雪“平地二尺”,部将请求稍事休息,苏定方说:“敌人依恃大雪,以为我军不能前进,必休整兵马,现进军乘其不备则可以追赶上,如果迟缓放纵让他们远逃而去,那就不能擒获了!”于是领兵踏雪进发,昼夜兼程,到了双河,同弥射、步真会师,唐军士气饱满高涨,长驱直入,距离贺鲁驻地一百里时,下令摆好阵势前进,大军逼近金牙山(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西)。此时贺鲁正准备打猎,苏定方趁其无备,纵兵进击,打败了他属下几万人,全都让俘虏回到了自己的部族。

    贺鲁率其残部继续逃亡,唐军穷追不舍,定方追贺鲁至碎叶水(今吉尔吉斯和哈萨克境内楚河),尽夺其众。沙钵罗可汗仅率其子咥运、婿阎啜等十余骑连夜逃往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西北的苏咄城,部众饥饿困乏,遂派人携带珍宝入城买马。城主伊沮达官假意以酒和饭菜出去迎接,引诱他进城后,关门将其拘捕。苏定方派遣副将萧嗣业一路追击至石国,石国人将沙钵罗交给他。

    此次唐军征伐贺鲁“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息兵后苏定方令西突厥诸部各自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开通道路,设置邮驿,掩埋尸骨,慰问疾苦,划定部落地界,恢复生产,凡被沙钵罗可汗掳掠的财物、牲畜等,全部归还原主,十姓部落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安西都护府迁回高昌故地。

    凯旋归来的苏定方在都城长安举行了隆重的昭陵、太庙献俘礼仪。皇帝李治来到殿前,定方身穿将军服押着贺鲁献上。西突厥灭亡后,大唐划分那里的土地为州县,一直到达西海(今咸海东经60北纬45)。苏定方因功升迁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另封其儿子苏庆节为武邑县公。仁轨官升一级,封为壮威将军,移师防守大唐东北边疆,防御靺鞨、高句丽、百济等。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五月二日,安西都护府又迁至龟兹,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西域既平,遣使分往康国及吐火罗国,访其风俗物产及古今废置,尽图以进,因令史官撰西域图志六十卷”。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降附,整个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唐依两厢分治的策略,在西突厥故地分别设置濛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并将西突厥“其所役属诸国皆置州府,西尽波斯”(今伊朗)。

    显庆四年(659年)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北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一百二十七”,并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中亚河中地区府、州分布:康国置康居都督府(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石国瞰羯城置大宛都督府(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米国钵息德城置南谧州(今乌兹别克斯坦朱马巴札尔)、史国乞史城置佉沙州(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夏勃兹)、安国阿滥谧城置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安国(小安)喝汗城置木鹿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拔汗那国渴塞城置休循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南)、何国置贵霜州(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

    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出其不意,穷追猛打,终获大胜,大唐帝国的势力也因此延伸至中亚。其踏雪夜追沙钵罗一幕堪称唐代著名边塞诗塞下曲的真实写照:“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八十九节救援新罗() 
第八十九节救援新罗

    百济和高句丽于十载内必亡国,朝鲜半岛一统,倭国千年之内必不敢犯我华夏。——李淳风

    中华在东汉灭亡后,分三国,三国持续时间只不过几十年,而朝鲜的三国时间就很长了。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的三国时间长达七百多年。

    朝鲜三国的地理位置是在朝鲜半岛北面(今朝鲜位置)的高句丽、处在朝鲜半岛西南面(今韩国靠近中国位置)的百济以及处在朝鲜半岛东南面(今韩国靠近日本位置)的新罗。

    朝鲜三国中,高句丽地域辽阔,实力最为雄厚。新罗和百济各自半斤八两,地盘合在一起还没有高句丽的一半大。

    高句丽自持实力可以,在中华三国时期就攻打过魏国曹操的辽东西部。隋文帝时,高句丽又进攻隋朝辽西。隋炀帝曾经三次亲征高句丽却失败了。

    大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一次,派兵征伐高句丽两次。

    而作为朝鲜半岛上小兄弟的新罗,实力不行,经常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侵略和打击。所以,新罗承认大唐天子天可汗的地位,一有不对劲,就马上向大唐求援。

    公元660年,高句丽和百济再次联军入侵新罗,新罗两个省被高百联军攻占,国都被围,新罗王金春秋化妆为普通百姓,逃跑出来,前来大唐求援。

    大唐国都长安城中,金銮殿上,皇帝李治已经接到了奏报:新罗王金春秋在殿外求见。

    李治道:“诸位爱卿,对于此次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入侵新罗一事,各位有何高见?”

    司空李勣道:“老臣以为若让高百联军灭新罗,则高句丽和百济必然实力增强,对我大唐而言,则是养虎为患。”

    侍中于志宁道:“陛下,新罗王奉我国为宗主国,其为臣属国,臣下被番邦入侵,我国不得不救啊。”

    谏议大夫褚遂良道:“陛下,太宗皇帝曾经多次征伐过高句丽,而陛下登基后,还未对高句丽动过刀兵,若派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前往新罗,说退高百退兵,则为大功一件。”

    见发生了分歧,李治问兵部尚书张孝杰道:“张爱卿,你的意见是什么?”

    “陛下,是战是劝,全凭陛下定夺,老臣自当遵旨。”老张这个滑头,根本就是墙头草。

    李勣道:“老臣以为可以宣新罗王和新罗丞相上殿,实际听听他们的情况。”

    “好吧,宣这二人上殿。”

    金春秋是第二十九代新罗王,刚刚三十一岁,就继承了王位。他就是一个瘦削的年轻人,有着阴鸷的目光和苍白的脸色。

    小金一上殿,就大哭不止,眼泪和鼻涕一大把,一边叩头,一边用唐语大叫道:“天可汗救我新罗百姓啊!”

    李治道:“金爱卿暂且止住哭泣,有什么朕会为你主持公道的。”

    金春秋停止了哭泣,道:“圣皇陛下,新罗若灭,则百济会把新罗面朝倭国一面将会被租借给倭国,作为倭国登陆半岛,出兵中原的跳板啊。”

    金春秋的宰相,也是小金的叔父金舍普道:“是啊,天可汗陛下,现在倭国通过大化革新后,国力日渐强盛,已经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了。”

    大唐君臣还是头一次听闻此言,心中咯噔一下。想不到海外一个小倭国居然有此野心。

    太史令李淳风出班道:“陛下,微臣近日夜观天象,并数次推演,若我大唐出兵与高句丽、百济和倭国一战,则我大唐必胜,百济和高句丽于十载内必亡国,半岛一统,倭国千年之内必不敢犯我华夏,若我大唐迟迟不肯出兵,则五胡乱华的惨剧难免会再次重演。所以,我大唐必须出兵与高句丽、百济和倭国一战!”

    李淳风算起来还是李治的远房亲戚,大唐几次重要事情的推算都被李淳风言中。

    见李半仙明确表态了,礼部尚书许敬宗出班道:“臣附太史令议。”

    户部尚书孔志约道:“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一名名唐朝的重臣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李治道:“好吧,金爱卿退下吧,我大唐君臣要商量一下由谁统兵救援贵国,由哪里出征等具体事宜。大唐会尽快出兵救援贵国的,明日就给你们一个具体的答复。”

    “天可汗,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好了,我新罗有救了。”金春秋像一个孩童似的拍掌跳了起来。

    李治微微颔首,脸上似乎已经带着战胜的微笑。

    三月十日,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使持节神丘嵎夷马韩熊津等一十四道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十万人征讨百济国。又以新罗国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领新罗兵协同唐朝大军作战。

    刘仁轨因为上一次远征西突厥表现卓越,也被苏定方征发。仁轨率领五千刘家军跟随苏大将军出兵。

    唐军从城山(今山东省荣成市东部海边)乘船横渡黄海,直抵熊津江口(今朝鲜半岛南部锦江口)。百济军沿江屯兵据守,苏定方从东岸出兵,依山摆开阵势,与百济军交战,唐朝海军扬帆前行,覆盖了整个海洋,相继到达。百济军战败,死了几千人,余众奔逃溃散。唐军大部队乘潮而上,兵力更盛。战船首尾相连而前,驶入江中,飞桨击水,擂鼓呐喊,苏定方率步、骑兵夹江并进,直逼真都城。

    距城约二十里,百济举倾国之兵来战,苏定方迎击,一场大战,打败了百济军,斩杀一万余人,唐军乘胜攻入外城。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及太子扶余隆向北境逃去,苏定方进军包围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义慈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百济王,率众坚守。义慈的孙子扶余文思说:“国王和太子虽然都出了城,但依然活着;叔父统领兵马,就擅自称王,如果唐军撤退,我父子性命就无法保全了。”

    于是文思率其左右从城上缘索而下,很多人追随他,泰无法阻止。苏定方趁势命士卒登上城楼,树起唐朝旗帜。城中人心惶恐,扶余泰处境窘迫,于是打开城门伏地投降请求保全性命。其大将祢植又带着义慈来降,太子隆与众城主皆前来奉表归诚。

    百济平定后,其国被分为五部,唐朝“以其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带方州”。五都督府下辖三十七州,二百五十县纳入唐朝版图。左骁卫郎将刘仁愿受命率领万名唐军并联合新罗王子金仁泰所率的七千新罗军,共同守卫百济府城(注:刘仁愿后来继任熊津都督,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留守百济)。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一日,百济国第三十一代国王扶余义慈及太子隆、泰等五十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