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掌武唐-第3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曾经给她带来无数麻烦的关陇贵族们已经不足以成为她的对手,能够分化便分化,能够拉拢也必须拉拢,要让他们成为效忠于她的人。

    武后真正的政敌,乃是对于朝局变故一直隐忍未发的李氏宗族,这些人才是她所忌惮的对象。

    原本她很有信心能够轻而易举的平息李氏宗族们的怒火,特别是有着首席宰相裴炎的支持,这一切应该更是轻而易举。

    但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完全打乱了武后的部署,也使得她的心内腾升出了一股愤怒的火焰。

    怒火的源头,那便是现在裴炎居然胆敢忤逆她的意思了。

    前不久,武后准备擢升其侄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太常卿虽然向来不位列宰相之中,但如果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便可以参政议政,也是视为宰相。

    如今宰相班子足有八人,除了刘仁轨之外其余全是裴炎的亲信,武后让武承嗣成为宰相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完全可以算作一件小事而已,也对裴炎没有多大的影响。

    但没想到的是,裴炎却对武后此举大为不满,甚至还在暗中抵触太后之令,拖拖拉拉了几近一月,才勉强同意了下来。

    经过此事,武后才猛然意识到了裴炎现在已经将政事堂视为了他自己的禁脔,容不得他人插足其中,即便是她这个太后也是如此。

    武后气恼之余,更有了一层异样的感觉,那个曾对她言听计从的裴炎,似乎因权力膨胀而渐渐不听话了,更有隐隐对抗之意,这可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苗头!

    心念及此,武后鼻端不由自主的发出了一声沉沉的冷哼,透着冰冷无情,寒凉肃杀。

    沉吟半响,她猛然出声言道:“婉儿,即刻传旨,三日之后朝廷在乾元殿举行大朝会,除常参官之外,在京七品以上官员须得全部前来参加。”

    说完之后,武后却发觉并没有听到那声熟悉的应答,不禁疑惑的抬眼望去,却见上官婉儿正坐在车厢角落望着外面的街景发呆,显然处于走神的状态。

    见状,武后黛眉猛然一轩,哭笑不得的高声提醒道:“你这丫头在想甚来?没听见朕的命令么?”

    “啊?”

    上官婉儿惊呼一声回过神来,看着武后暗含责备的目光,俏脸不禁掠过了一丝红晕,起身一礼嗫嚅言道:“启禀太后,时才婉儿想事走神,故而没听见你的命令,还请太后见谅。”

    “算了算了。”武后大度的摇了摇手,又将命令重新讲述了一次,这才正色言道:“这次大朝会尤为重要,你一定要令人仔细准备,万不能出现丝毫差错,若有闪失,朕可要唯你是问。”

    没想到武后居然对一场朝议如此上心,上官婉儿倒是感觉到有些意外,来不及多想,急忙点头应命。

    车驾徐徐开入上阳宫内,武后舟车劳顿,抵达寝宫便前去休憩了。

    上官婉儿却依旧没能得到放松,她还须得去完成武后时才所下的诏令。

    自从武后临朝称制后,上官婉儿的地位也是紧跟着水涨船高了起来,每日的政务均是由她进行梳理归类,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之后,方才送给武后过目。

    这虽然只是一件非常不起眼的工作,但上官婉儿对于政事所提出的初步意见,却极大的影响着武后的决断。

    故此,朝野内外的好事之徒暗地里将上官婉儿呼作了上官内相,等同于认为她已是有实无名的宰相。

    即便如此,上官婉儿觉得她的生活还是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而她的心中,依旧在为一个人牵挂。

    陆瑾!

    那个魂牵梦绕,让她毕生难忘的名字,如同魔咒般在她脑海消失不散。

    特别是知晓陆瑾乃是陈郡谢氏嫡长孙的真实身份后,上官婉儿在暗自心惊当儿,也为爱郎昔日所受的磨难心疼不已。

    但是眼下这一切已经与她无关了,毕竟他已经有了那位千娇百媚的太平公主,而且前不久两人还相携前去江南道省亲,这是多么的郎情妾意。

    至于她上官婉儿,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而已。

    想到这里,上官婉儿心内说不出的苦涩,站在树林中透过树枝之间的缝隙望着浩瀚无比的苍穹,眼眸中渐渐有了晶莹剔透的珠泪。

    恰在此时,内侍急匆匆的送来一封紧急奏书,乃是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有紧急要事上奏太后。

    上官婉儿不敢耽搁,连忙展开奏书细读,然而刚看罢一眼,整个人却是呆愣住了。

    奏书的内容很简单:武承嗣请太后立武氏七庙,追封其祖为王。

    (本章完)

第944章 潜入贼船() 
三日后的寅时末刻,神都洛阳晨风送爽,白云朵朵,东方天际已是显出了火焰一般的颜色,想必要不了多久朝阳便会喷薄而出。

    乾元殿外面的皇宫广场上,早就已经站满了黑压压的朝臣们。

    今日所有大臣均是身着参加大朝会时必须穿着的公服,个个峨冠博带、威严肃穆,神情透露着说不出的严肃。

    待到卯时到来,则天门城楼上响起了晨鼓之声,乾元宫大门也是徐徐洞开,显出了里面金碧辉煌的朝堂,一股至高无上的权力气息从里面清晰无比的透出,直渗与会者的内心。

    大臣们在殿中侍御史的带领下,一队队整肃无比的缓步进入乾元殿之内,按照东面文官、西面武将之分,位列两厢而站。

    就这么默默然的等待了半响,便闻殿门口响起了一声高亢尖锐的宣呼:“太后临朝,众臣接迎。”

    嗓音落点,众大臣全都起身作礼,低着头感觉到那阵舒缓却又非常清晰的脚步声从容不迫的走过中央甬道,登上了三尺台阶直上龙床。

    其后君臣见礼完毕,众大臣这才得见武后今日的衣饰,不禁全都暗自一怔。

    高坐龙床上的武后身穿太后全副冠冕,凤仪威威堪比帝王,略显苍老的容颜上带着让人心惊胆战的威严肃穆,在她目光的扫视之下,所有人都是情不自禁的垂下了眼帘,不敢与之对视。

    许多大臣已经暗暗意识到,今日大朝会有着许多不同往日朝会之处。

    最大的不同,便是大朝会首次出现没有大唐天子,却是由太后代为主持的局面。

    武后做事向来干脆利落,也不多话,对着站立在龙床边缘的上官婉儿抬手示意,肃然吩咐道:“婉儿,传旨。”

    “诺!”

    上官婉儿重重应得一声,疾行数步来到台阶之前,展开一卷黄绸亢声拥堵道:“大唐太后诏令:今岁伊始,朝中乱局频现,皇位更替不休,致使朝野多有疑虑,无法适从,朕代帝临朝称制综览政务,在诸位文武大臣的协助下,如今总算得以厘定乱局,维护社稷朝纲安稳,实乃举国幸之,故此,朕决定改文明元年为光宅元年,大~赦天下以示庆贺。”

    上官婉儿清朗的嗓音方落,朝堂中“哄嗡”一声大响,竟是骚动了起来。

    这并非是大臣们少见多怪,而是这太后更改年号也实在太过频繁了一些,实在让人无从适从。

    往年先不说,就从去岁算起,先是从永淳二年改为了弘道元年,李显即位后又从弘道改为了嗣圣,其后李显被废李旦即位,嗣圣元年变作了文明元年,没想到今日,文明年号又要变为光宅了。

    比起高祖皇帝与太宗皇帝当政时均只使用了一个年号的情况,武后此举实乃匪夷所思。

    对于这般决定,众臣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盖因大家心内都非常明白,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实在犯不着因为此事去触武后的霉头。

    听到大臣们都没有提出异议,武后心内不由自猪的生出了一丝激荡之情,凤目中也露出了一丝满足的光芒。

    更改年号之事她已经作了太多太多次了,并不生疏也是非常熟悉,但是每一次,她所更改的年号都是为别人而改,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从来没有一个真正属于她自己的年号。

    但是光宅元年不同,那是第一个真正属于她武媚的年号,也是她临朝称制掌握绝对权力的头个年号,对于武媚来讲,自然是意义非凡。

    武后压抑住了心头的激荡之情,面上不动神色的亢声言道:“既然诸位爱卿没有意见,那么这事就这么决定了,新的一年自当不同于往年,当有新政颁布天下,方能安邦定国,婉儿,宣读朕的光宅新政。”

    群臣这才知道今日的重头戏来了,不禁全都凝神倾听,上官婉儿清朗又不失柔美的嗓音也是在朝堂内继续响起,直是振聋发聩。

    武后所立的光宅新政共有二十四条,几乎涉及到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都是让人为之深思。

    概括论之:一为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二为广开言路,注重纳谏,许民上告;

    三为整顿吏治,严惩贪吏;

    四为完善科举,拔擢贤才;

    五为经营西域,广开商路。

    ……

    这些措施,正是武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施政纲领。

    有如此完善正确的为政举措,大臣们本应该感觉到高兴才对,然而无有独偶,此刻很多人心内却是沉甸甸一片说不出的难受,更有甚者相互目询,都看到了对方面上的难看之色。

    如此重大举措,并非是由大唐天子诏书告知天下,而是由摄政太后提出,并以太后令形势发布,岂不怪哉?

    如此一来,究竟传达出怎样一个信号?

    难道在太后心中,当真就已经把自己当作了大唐天子,视所有人为无物了么?

    东面文臣首列,政事堂首席宰相裴炎面色铁青,嘴角抽搐,双目中闪动着愤怒不已的火焰。

    他原本就对今日突兀举行的大朝会暗感奇怪,毕竟身为首席宰相,居然不知道大朝会所议的议题,实在令他感觉到匪夷所思。

    但他完全没有想到,武后居然就这么撇开了他,擅自决定改元光宅,甚至还当殿颁布了他闻所未闻的新政,实在令裴炎感觉到了非常的愤怒和难堪,心中也是陡然涌出了一股激愤的热血。

    裴炎觉得自己不能坐视不管,来不及多想,起身出班拱手奏道:“微臣裴炎有一言,请太后听之。”

    裴炎如此言语口气略带冒犯,不禁令群臣为之侧目,也使武后脸上闪过了一丝不可察觉的怒色,武后淡淡开口道:“裴卿但言无妨。”

    裴炎应得一声,语气忽然变得高亢而又激烈:“臣闻天地有乾坤,朝政有章法,君臣有规矩,任何人都不得轻易逾越,太后代帝摄政临朝称制无可厚非,然则,历来颁布新政,都应该由政事堂奏议,天子制可,颁布朝野进行实施,如今太后置朝廷制度为无物,不经天子与政事堂商议私自颁布政令,实乃违背祖制,违背朝纲,还请太后收回成命,慎之慎之。”

    高亢有力的话音落点,大殿内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了起来。

    (本章完)

第945章 救得若颜() 
武后细长的眉宇危险的挑了挑,罕见没有动怒,耐下性子沉声解释道:“裴爱卿,朕之所以召集今日大朝会,便是想要向诸位王公大臣商议光宅新政之事,以朕看来,大政之要首在确定纲领,纲举才能目张,故而光宅新政只是确定大概思路,具体为政举措,便需交由政事堂诸位议定,故而朕并非私自颁布政令。”

    “至于裴爱卿言及朕未与圣人商议,此乃大缪!朕这光宅新政全都事先征得了圣人的同意,只不过现在圣人尚在长安,且朕现在代行政事,才以太后令的方式颁布,故而既没有违背祖制,也没有违背纲领,还望裴卿以及诸位臣工不要以此为怪。”

    一席话徐徐道来,却是直击要害让裴炎大感哑口无言,生出了无法辩驳的感觉。

    严格说来,裴炎与武后联手废掉了李显,可谓是政治上的同盟,在大局刚刚稳定的情况之下,实在犯不着发生冲突,作为裴炎本意来讲,也不愿意在这大朝会上顶撞武后,从而使同盟关系产生裂痕。

    但是武后颁布光宅新政对朝野上下意味着什么?那可意味着武后将以统治者的身份彻彻底底的站在前台,也标志着皇权相权的屈服沦落,即便是他这个首席宰相,也只能听她的号令,而非是他的盟友。

    这是妄想在圣人与武后之间左右逢源,舞智弄权的裴炎所不能接受的。

    故此,他今天并非是反对光宅新政,而是武后本人。

    这就是政治斗争,没有对错与否,只有应不应该。

    裴炎略微喘息了一下,稍微理顺了几许思路,亢声继续上奏道:“太后,且不论光宅新政本身,历来颁布新政,均应因势因时因地而变之,万不可总而概之,一言蔽之,如今先帝尚未入土为安,天后你便要改变先帝留下来的诸多国策,臣实在委实不解,也觉得天后太过操之过急,还请天后收回成命,容当后议。”

    “啪”的一声大响,武后纤手忽地重重拍在了御案之上,俏脸神色登时变得肃然无比,“裴炎大胆!你的意思是在说朕罔顾先帝之意,胡作非为了?”

    裴炎深深一个长躬,垂着脑袋淡淡言道:“微臣不敢,但作为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臣理应维护先帝确定的政治纲领。”

    一句顾命大臣,登时就让裴炎一党精神大振,也使得暗中反对武后的人精神大振。

    顾命大臣可是帝王临终之前托以辅佐新君,治理国家的大臣,不论是在皇族外戚,王公大臣们当中,都有着无以伦比的威望,甚至就连新君,也必须对顾命大臣礼敬有加,在亲政之前不得忤逆违背其意。

    别的顾命大臣不说,单是周朝周公旦、秦朝吕不韦、三国诸葛亮、唐朝长孙无忌几人,便为名耀千古的人物,也为当世一等一的权臣。

    如今裴炎抬出自己的顾命大臣身份,自然希冀能够与临朝称制的武后在地位上进行抗衡。

    而且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裴炎顾命大臣的身份可是先帝亲自指定的,武后临朝称制的身份不过是后来强加于上的,两者岂能相比?孰强孰弱登时高下立判。

    霎那间,无数大臣的目光都朝着正北面的高台上望了过去,都想看看武后将要如何化解这一道难题。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武后依旧是不慌不忙稳定如山,她藐视至极的看了裴炎一眼,鼻端重重一哼淡漠至极的问道:“好一个顾命大臣,裴爱卿,朕在这里问问你,敢问先帝是令你为何人顾命辅政呢?”

    恰如一声平地而起的惊雷,原本已经开始暗自得意的裴炎整个人如遭雷噬,浑身血液也早陡然之间凝固了,透骨的寒凉霎那爬上了他的脊椎骨,整个人冷冰冰一片。

    暗地里反对武后的大臣们也是如同被冷水浇过,昂扬而又火热的斗志刚刚升起,顷刻之间却又化为了乌有,露出了茫然无措之后的胆颤神色。

    大殿中沉默一片!

    武后嘴角的冷笑愈发浓烈:“哼哼,没话可说么?不如就让朕来告诉你,先帝乃是令你为李显的顾命大臣,如今李显被废,新君即位,你顾命大臣的身份自然也是不存在了,现在何能当得顾命大臣之称?”

    此话可谓振聋发聩,也使得裴炎情不自禁的瑟瑟抖动了起来。

    武后说得一点也不错,先帝可是在遗诏上写得清清楚楚,让他以顾命大臣之身辅佐新君李显。

    既然李显已非帝王,那么他也肯定不在是顾命大臣,在逻辑上完全讲得通。

    若是丢掉了顾命大臣的身份,裴炎在摄政太后面前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臣子而已,再也无法与其平起平坐。

    见到裴炎浑浑噩噩无话可说,武后心知自己已经在两者第一回合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目光扫视殿内一圈备显威严,口气冰冷如刀:“既然诸位爱卿都没有意见,那么朕宣布正式实施这二十四条光宅新政。”

    当此之时,再也没有一个人胆敢说一个“不”字,全都拱手应命。

    裴炎心内又气又急,更多的却是无可奈何,无话可说之下,也只得领令了。

    然而还未待他缓过劲来,新晋宰相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忽地走出,抱着牙笏对着高坐龙床上的武后肃然一躬,亢声言道:“太后,微臣武承嗣有奏。”

    武后虚手一抬,淡淡言道:“武爱卿但说无妨。”

    “诺。”武承嗣干脆利落的应得一声,语气激昂而又高亢:“太后您以十四之龄进入宫闱,尽心尽责辅佐君王,处理朝政,管理后宫,并与先帝二圣临朝治理天下,现我大唐处处歌舞升平,百姓安居,太后实乃居功至伟,劳苦功高,朕奏议朝廷当追封太后先祖为王,并在故居建立供奉主庙,以示褒奖。”

    如果说刚才的光宅新政算是震撼的话,那么此刻武三思的话几乎是让所有人都呆立当场,膛目结舌了。

    (本章完)

第946章 跳海逃生() 
大唐立国以来有条世人皆知的制度,那就是非李家皇室子孙不得为王。

    故而即便功勋再是卓著的大臣,如贞观年间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最后也只是被封为国公而已。

    如今,武承嗣突兀奏议追封武氏先祖为王,自然是乱了法度,也是坏了规矩,顿时就激起了一片嗡嗡吵杂的议论之声,反对之意不绝于耳。

    已被更名为凤阁内史的前尚书省中书令刘景先时才见到裴炎在武后面前吃瘪,早就已经满腔怒火,现在听闻这新晋的太常卿、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承嗣如此放肆,再也按捺不住心内的激愤之情,陡然出班扬起手中牙笏怒指武承嗣喝斥道:“大胆佞臣,我大唐立国数十年,从未分封过异姓王,即便是许多功劳卓著的名臣,朝廷也从来没有开过先例,尔祖周国公固然有功于朝廷,但却是商贾出身,其祖上也只担任过卑微小官而已,无功无绩,何能凭借后人之萌成为王者?”

    刘景先口中的周国公,指的是武承嗣祖父武士彟,他也是太后武媚的父亲。

    这武士彟本是太原商贾,与当时尚在龙蛰时的李渊交好,故而成为了李渊的坐上宾客。

    其后李渊太原起兵,武士彟散尽家财进行相助,大唐平定天下之后武士彟出任工部尚书转荆州都督,加封为应国公,贞观初年病故,唐高宗永徽中,因为武则天为皇后的缘故,又追赠并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