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在明朝-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信,再也没有了消息。老朱自己还在纳闷,为什么不写了呢?

等到进了秦府的大门——这个秦府的寒酸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不如之前在信阳县的府邸气派,不管是从外面或者是里面都显得异常地简陋。下人看出了朱一刀的疑惑,赶紧解释道,当初地震之后没多久,朝廷下达了让各级官员优先搬迁的指示,可老爷却无论如何不肯搬过能有一间陋室为容身之地就够了,不要再向朝廷要求什么,如今国难当头,更要体谅朝廷的难处,他们也只好在这间有些损毁的建筑上略作修葺。言语间下人明显地流露出一丝不满。

这就是我大明官员的气节么?朱一刀在心底里感叹着。

“一刀哥!”尚未进门,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便欢快地响起。老朱还没看到人影,熟悉的香味钻进了他的鼻孔。难道就是小萝莉秦霄?他睁大了眼睛,看着一脸笑容的秦霄张大了嘴,半天都没合住。

“一刀哥,你不想我么?爹爹要是不请你,你还不肯来呢!”秦霄见老朱是这么个表情,不高兴地嘟起了嘴。

“哪有哪有!”老朱这才反应过来,可眼神却始终停留在她的胸部,“老长时间不见,都长这么大了啊……”秦霄顿时脸一红,转身就往自己房间慌张地跑去:“爹在书房里等你呢晚上用了膳再走!”

“坐吧!”书房里,秦密指着凳子对老朱点了点头,一脸的沧桑。

“秦大人,可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么?”朱一刀有些被他弄糊涂了,难道是他在衙门里把谁给得罪了,要对他下手么?

“你先看看这封信吧!”他指了指案几上的一封信,信上面写着“主事秦密亲启”。

“你能不能跟我浙江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现在京师里到处都宣扬着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什么说法都有。我的心里没底啊!可我总有个感觉,这个改稻为桑如果办好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若是办不好,我大明的半壁江山就会彻底陷入混乱!他们现在让我去,我倒没什么意见,可对浙江却是一无所知!请你来,是因为你在那也待了不少的时间,跟我好好”秦密站起身来,对愁眉不展一脸严肃的朱一刀说道。

“事情很简单。”看完了信的老朱抬起头,故作轻松地对秦密道,“朝廷为了补亏空,要把浙江的田都改种桑苗,好多出丝绸,多卖钱。浙江的官府跟丝绸大户认准是个发财的机会,就要把百姓的田都给买了去,还想贱买。而且还串通好,趁着浙江连续一个月的大雨,毁堤淹田,淹了两个县。百姓遭了灾,他们也不贷粮给灾民度荒,就为了逼百姓卖田活命。”

秦密仔仔细细地听着,来来回回地踱着,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停住了脚步,转过身来问道:“咱们内地的土地是四十到五十石一亩,浙江的呢?”

“只有八石。”朱一刀平静地答道。

“只有八石?!那毁堤淹田的事情朝廷知道不知道,是个什么说法?”秦密紧走几步到了老朱的跟前,瞪着眼睛问道。

“朝廷知道,但没有说法。浙江布政使钱宁刚走,临走前想问户部调拨粮食,但户部没给。”

“……朝廷的意思,就是安排我过去跟他们争?”秦密恍然,继而两手紧紧地握着椅子的靠背,眼神中似有所悟。

“可以这么说。”老朱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他们在朝廷上下那么多的官员,就让我区区一个知县去争!?”秦密突然提高了声音,厉声吼道!

“……”朱一刀无言以对。张位这些人还真是会挑啊,他们怎么就认为秦密一定会去呢?

秦密在书房里来回踱着步子,心里充满着矛盾。当初张居正正是为了保护他,才把他给贬到信阳去当知县,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让他撑起大明这片天,可是有那么多的人拆梁,自己一个人又能做些什么?沈一贯的这封信写的是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但他们怎么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早就不复当年的那种**与冲动了。他现在只想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只想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终老一生就足够了。

可现在很明显,张位那些人是想把自己拉进这漩涡之中,可谁都知道,这就是一个进去而出不来的无底洞。回顾自己这一生,虽然年轻的时候被张居正称之为最优秀的门生,可到最后却落得个区区主事的官职,心中还是有着一丝不甘的。可这不甘是为了能够在仕途上做出一番事业,能够为大明为百姓一展胸中抱负的,而不是为了他们之间的斗争去拼命的!

朱一刀看出了他内心的挣扎,叹了口气道:“我给你透个底吧,皇上已经说了,不能让那些人逼反浙江,只要是张位沈一贯推荐的人,一律披红照准。你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实话,我自己是很不情愿你去的。小丫头都这么大了,你总要为她的以后考虑吧?”

“你刚才说什么?皇上是个什么意思?”秦密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急切地追问道。

“皇上是支持张位他们的啊!”老朱被他给弄糊涂了,疑惑地答道。

“我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尽快面见皇上!”秦密坐到了椅子上,一字一顿地对老朱说道。

朱一刀愕然。

“臣秦密,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玉熙宫的大殿上,秦密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磕着头。这是他为官以来第一次见到皇上。

“朕听说,张位他们让你去浙江,你居然要跟朕提条件?”万历坐在躺椅上,懒洋洋地连眼睛都不想睁开。

“回皇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没有资格跟张大人提条件,更没有资格跟皇上提什么条件,臣只是有个要求,希望皇上能够答应。”秦密的额头上渗出了些汗水,他心里实在是紧张,可他必须把这个要求提出来,不然就算是逼着自己去了,也绝不会做出什么成绩来。

“有什么要求,为什么不去跟内阁提,却要跟朕提?”万历忽地睁开了眼,一缕精光一闪而过。

“臣本是张太岳的门生,臣只记得,当初离开京师时,恩师告诫我,万事需以帝为尊,以民为本,无论何时,都要记得自己是大明的官员!如今浙江这么重的担子都压在臣的肩上,能够做到哪一步,恕臣直言,臣没有分毫把握,”秦密说着再次跪伏在地上,“这件事,臣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皇上为臣做好一个棺材,臣要抬着它去浙江赴任,请皇上恩准!”言罢重重地把头磕在了地上!

万历坐了起来,带着震惊,不解和疑惑深深地看着大殿上跪伏着的秦密。

“朕准了!不过你记住,朕也有个要求,那就是你必须要从浙江活着回来!这口棺材,你也要把它带回来!”万历从躺椅上站了起来,朗声说道,边说边走到了他的身边。

“谢皇上……”当秦密抬起头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

万历心中叹息着,心情极为复杂:“朕记得,你就是被张居正曾引以为豪的门生,好,好!果然有他当年的风范!张先生……他为大明付出了太多太多,朕……亏欠他的太多,太多了……逝者已矣,你要在浙江做出一番事情,张先生若是地下有知,想必也会含笑九泉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秦密的哽咽的话都说不出来了,他总算是从皇上的口中,听到了对恩师最大的肯定。多少年了,又有谁能记得张居正曾经为了大明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又有谁还记得他的改革给大明带来的巨大好处?听着皇上感慨地还是称呼张居正为先生,秦密只觉得自己就算死了也值了。

恩师,学生不才,终于为您平反了!

从京师到杭州赴任的于新武却是另外一幅光景。前面是四骑护驾的兵,后面也有四骑护驾的兵,马车两旁还有两骑随从,鲜衣怒马,此行便显得格外煊赫。按规制,杭州知府用这样的排场,属于严重的僭越,是要被言官上书弹劾的,可这是陈于壁的安排,在外人看来,这也就是内阁的安排。一路上奔越数省,在各个驿站更换好马,人尚未到浙江,沿途各省纷纷派出大员迎送,生怕招待不周而得罪了内阁,抢着表示将坚决拥护朝廷的决定,支持朝廷在浙江改稻为桑的决策。这股子浩大的声势便已经像世人表明了,朝廷改稻为桑的决心与信心压倒一切!

第236章

。这一路上,于新武的心里始终心潮澎湃,不能平静下来进士点翰林也就就几年的时间,便担此重任,平生以孟子王者师学为圭臬,追求的不就是这般驷马风尘,经营八表的快意人生么?陈于壁的重用让自己总算是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可实际上在朝中,他并不被心学清流所看好,自己此行在清誉上便为人所诟病。改稻为桑的国策要推行,受灾的百姓要安抚,连一向干练精明的钱宁都一筹莫展,自己去了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一套两全之策?心里实在是没有底啊!这次就算是推行了国策,倘若激起了民变,就算是镇压了下去,朝野上下又会如何看自己?可翰林院那种清苦也未免太过难捱,尽管自己一向治学不问世事,可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本来就为了施展,只要从水里火里挣脱出来就熬到头了。因此他竟催促着一路不停,日夜兼程。

人的精力耐力毕竟有限,更何况是马匹,领头的兵士报告说,到了下个驿站必须要休息一夜了,让马匹也能有个休息的机会。于新武想了想,都赶了这么远的路,大家伙嘴上不说,心里定然也疲倦之极,于是他点了点头。

前驾的四匹马刚走进驿站的大门就停住了,这是个县驿,本来就不大,里面却已经散落了十几匹马,一些兵士衙役正在给马喂水添料刷洗皮毛,于是就没了空地。于新武的马队只能在外面干等着。

“怎么回事?”于新武心里有些焦急,便示意随从去询问,前面四匹马的军士无奈地摇了摇头,让他自己看看里面的情况。那随从也愣住了,竟然没了空地。

“京里来的,你们谁接站?”眼看着挤是挤不进去了,随从只好大声问道。

可这些兵士衙役们竟仿佛没看到人一般,没一个搭理他的,随从又高声问了一遍,还是没人搭理他。于新武疑惑地钻出了马车,看着这场面也是吓了一跳。只见从马厩里钻出来一个浑身都是稻草的驿卒,苦着脸道:“见过大人。”

“我们是从京里来的,马上就要到杭州去赴任,你们怎么搞得,怎么没人接站?!”随从有些火气,冲着驿卒大声喝道。

“……大人,您也看到了,前拨的马我们都没有料喂,这不,就连我们的口粮都拿了出来……”驿卒都快哭了出来,不停地作着揖。

于新武一行顿时朝院子里的地上那马槽里果然是黄豆小米,可又不多,那些马正抢着嚼吃着。

“他们的马能吃黄豆小米,可我们的马也不能饿着上路!你们驿丞呢?把他喊出来!”随从心里越发地憋屈,咱们好歹也是从京里来的,凭什么他们就有马料,我们就没有?

“……大人,那您不如去跟他们商量商量能不能让出些料来,哎!平时一个人没有,今天也不知道怎么了,哪来这么多的马队……”驿卒脸成了苦瓜色,用手擦了擦一脸的灰,指了指兵士衙役们。

“他们是谁的马队?”于新武按住了就要发飙的随从,开口问道。

“谁知道呢?看样子比二品还大呢!”驿卒眼底的狡黠一闪而过。京里来的就不得了啊?这可不是京师,你们这些人平日里作威作福惯了,还想在大明横着走不成?

随从怔了怔,低声对于新武道:“恐怕是钱宁的马队。”

“我们走!”这个时候遇到钱宁,未免太过尴尬。于新武听说,被斩首的他的前任,还是钱宁寄予厚望的学生。等到了杭州再见面也不迟。

“请问可是于府台于大人?”忽然一个声音传来,从屋子里走出一个亲随模样的人。

“是,你有何事?”于新武怕的就是跟对方照面,可对方既然问了起来,自己不回答又不合适,只好又转过了身子。

“我们大人等于大人已经有一阵子了,于大人,这边请?”说着那亲随做了个带路的姿势。

于新武犹豫了一下,钱宁毕竟还是自己的直属上司,现在又公然来请,不去也不合适,也只好随着亲随走了进去。

于新武一进门就停住了,目光落在椅子上那个瘦削的背影上。

“大人,于大人来了。”亲随在他耳边轻声说道,继而轻轻地退了出去,顺手关上了门。

“坐吧!”背影依然没有转过身,而是指了指一边的凳子。于新武往前走了几步,却并未坐下,他心里还在疑惑着,钱宁这是何意?

钱宁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转过了身,端起桌上的杯子自顾自地喝了起来,喝完了水,才慢慢地开口道:“让你坐就坐吧,无需拘束。”

“请问可是钱宁钱大人?”于新武试探地问道。

“鄙人就是。”钱宁把椅子转了个方向,又有气无力地坐了下去。于新武能看出来,钱宁明显地苍老,而且神色疲惫不堪,身子骨弱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

“久仰,属下乃是新任杭州知府于新武,见过大人。”于新武赶紧一揖到底。这段时间钱宁的名字在京师毁誉参半,没办法,作为陈于壁的学生,居然能公然与老师反目,这件事不是谁都能做的。可他毕竟是自己的直属上司,以后要打交道的机会还多着呢。

“坐吧!”钱宁勉强地笑了笑,于新武只好走到椅子边坐下。

“我虽然还是浙江布政使,可按规制,你归浙江巡抚管,如今何进贤兼着浙江巡抚,那咱们之间就没有差事授派。我见你,只是为了浙江,为了朝廷。”钱宁亲手给他倒上了一杯茶。

于新武连忙接过杯子,却并未看钱宁的脸。

“于府台知道不知道,淳安和建德一共多少灾民,到今天为止,浙江官仓里还有多少余粮,照每人每天四两接济,还能发多少天?”钱宁连珠炮一般地问道。

“淳安的灾民是二十七万,建德灾民有十一万。受灾以前官仓里有二十万石粮食,三十八万灾民,每人每天四两,每天是七千石。现在二十天过去了,官仓里的粮还剩下五万石,最多还能发十天。”于新武也不含糊,略一计算,张嘴就不慌不忙地答道。

钱宁的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点了点头:“你还是有心的,十天过后,你打算怎么办?”

于新武没有接话,而是抬起了头毫不畏惧地对视着钱宁:“大人可是在指责卑职?”

钱宁却看着他并不言语,脸上的表情极为耐人寻味。

于新武站了起来,走到了窗户边上:“以改兼振两难自解的奏议是属下提出来的,这没错。属下也曾仔细地了解了浙江的局势。十天之后,自然是那些有钱有粮的大户拿出粮食来买灾民的田,等灾情缓解了,改稻为桑的国策再责成那些买了田大户们去办。逼他们,总比逼百姓造反的好。于情于理于势,眼下也只能这么做。”

钱宁的眼光里露出一丝赞赏,不过却开口问道:“那于府台打算让那些有钱有粮的大户,拿出多少粮来买灾民的田?”

于新武愣了一愣,继而道:“钱大人,买田历来都有公价,让那些商户们跟灾民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不是更好,这也符合经世济民的大势跟规律,官府似乎不应该插手吧?若是破坏了这规律,使得那些商户逃离浙江,对以后浙江的恢复……”

“是吗?十天后,赈灾粮断了,灾民没了饭吃,买田的人压低田价,官府能不能过问?”钱宁意味深长地反问道。又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只知道照着书本念。

于新武再度愣住了,半天他才开口道:“若是那样,官府当然要过问!这地都是皇上的,他们怎么能擅自以低价买卖,为自己牟利?我大明还是有律法的,如果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自然要依律查办。”

“哪个官府?是你杭州知府,还是巡抚衙门,臬司衙门?”钱宁紧盯着他逼问道。

于新武渐渐地品味出他话中的意思了,他低声疑惑地问道:“大人的意思……是浙江官府会趁着灾情纵容买田的大户压低田价……?”

“如果真是那样,你会怎么做?”钱宁深深地望着他。

“……属下会据理力争!”沉默了片刻,于新武坚定地抬起了头,对视着钱宁的双眼。恩师让自己去浙江,就是为了把改稻为桑给落实下去,而不是让这些人借着国策的施行钻空子,大肆为自己牟利!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了,那就不仅仅是给自己杭州官府惹麻烦,而是在给恩师的脸上抹黑,给皇上的脸上抹黑!自己当然要据理力争!如果因为自己的过失让恩师遭千夫所指,自己还有何面目见他老人家?

“怎么争?”钱宁也站了起来,双手背在身后,饶有兴趣目光灼灼地看着于新武。他很想知道,这个书生能有什么办法阻止那些大户,阻止何进贤?

第237章

。于新武瞪大眼睛瞅着钱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是啊,自己应该怎么争?

“到那个时候,你既不能去抄大户的家,把他们的粮食分给灾民;也不能劝说灾民忍痛把田给贱卖出去。两边都不能用兵,更不能动用衙门的衙役,灾民要是群起而闹事,浙江立刻就会大乱。而你,在朝廷的奏议上所说的‘以改兼振两难自解’的方略立刻就成为大乱的根源。到了这个份上,你拿什么去跟陈大人交差?恐怕这不是你这个奏议的初衷吧?”钱宁悠悠地说道,全然不顾于新武的脸色越来越苍白。

他晃了两晃,扶住了案几才撑住自己的身子。继而冲钱宁一揖到底:“究竟应该如何做,还请大人教我!”

“以改兼振的方略是你提出来的,”钱宁把他扶到了椅子上,自己也坐下道,“你完全有解释的权利啊!第一,不能让那些大户以低于三十石稻谷的价格买灾民的田,这是最低限度,也是在逼他们不能把田全部都买了去。这样的话,淳安建德的田就可以空出来一些。譬如一家有三个兄弟,一个兄弟卖田的粮食就可以借给另外两个兄弟度过灾年。到了明年,至少还有三分之二的百姓有田可耕,浙江就不会乱。”

于新武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姜还是老的辣,钱宁在浙江干了这么多年,他还是很有经验的,比自己强了不知道有多少。自己不过就是个书生,完全没有在基层为政的经验,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个官,但翰林院可比其他衙门要简单的多,实际上什么东西也学不到。自己当初提出这个方略也不过从理论上,坐在屋子里想出来的,一拿到现实就脆弱无比,到处都是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