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虚-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天奇起身后便正襟危坐,等着清虚传其道法。

清虚见宋天奇坐好之后便说道:“修道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欲全天道,先全人道,人道不全,天道远矣。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以人之心修天道。”

宋天奇听到此处,沉吟片刻。清虚也不再往下讲,而是等着宋天奇自己领悟。

片刻之后宋天奇开口说道:“天心即是人心,心不定,则一切皆是枉然,故老师这些年才会培养弟子的道心。而不是一味的提升法力。”

清虚闻言微微颔首,笑着说道:“你悟性确实不错,你二师兄袁洪随为师修道数百年,却是到现在没有看明白。”

说完便接着讲到:“修道者身与天地同造化,天玄地黄为炉,太虚六气为精,身心药火,乾坤阴阳为机,不解天地之理,不得大道之门。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大道心志先,心心归一事万济,志坚天下无难事。修道之人看淡世情而非无情,自立真志而志,个中玄妙,不可言。”

“道不可见,心已明之。心不可度,道已守之。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乱心,非心乱人。”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讲到此处清虚看了一眼皱眉沉思的宋天奇,接着讲道:“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谴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谴也。能谴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讲到此处清虚便不在说话,看了闭目体悟的宋天奇一眼后,便不再理会,对白翎吩咐到:“待天奇醒后让他回去,什么时候明白今日所讲,什么时候再来听讲。”说完便起身离开大殿,到静室去了,大殿上只留下闭目体悟的天奇和立于一旁的白翎。

第三卷 封神伊始

第十六章 帝辛继位

自上次清虚讲道后,宋天奇便一直呆在大殿内,一动不动,转眼一个月时间就过去了,宋天奇睁开双眼,大笑道:“哈!哈!哈!哈!哈!我明白了,修道就是修心,天心即是人心,善恶存于一念之间,善就是恶,恶即是善。”

清虚突然出现在殿内,笑着对宋天奇说道:“你悟性确实好,这么短的时间你就悟出来了,好!好!好!”说着从怀中取出一部道书,交给宋天奇,说道:“这是我截教上清大法,现在你已经可以开始修行了。”

宋天奇说道:“多谢师尊,弟子定会好好修行。”

清虚对宋天奇说道:“你在山中好好修行,为师有事出去一段时间,你不可荒废修行,为师回来后检查你的功课。”说完便驾祥云出了王屋山。

不说宋天奇在王屋山中修行,也不说清虚出山到何方而去。那姜子牙和申公豹自入阐教,拜在元始天尊,门下修道。申公豹资质本就不错,加上有圣人教导,进度极快。

可是,姜子牙却是除了对治国和治军有所建树之外,其他诸如修道、炼丹、炼器等等都是进度缓慢,到现在只不过是一个结成金丹的修士。不要说和一众二代弟子相比,就是三代弟子中也有不少比他强。

一时姜子牙成为了整个昆仑山的笑柄,虽然碍于元始天尊面上,众人未曾说过什么,可是背地里却是腹诽不已,都说天尊此次找了一个废物,丢了阐教的脸面。

元始天尊也是极为苦恼,想到姜子牙乃是天命封神之人,这修炼的速度怎么如此之慢,这等修为恐怕一下山就会被人打死,还怎么主持封神。

而姜子牙不愧为后世传唱的人物,虽然知道一众师兄弟都看不起自己,同时入门的申公豹已经快要渡劫成仙了,可是自己却还在金丹期晃荡。这还是因为昆仑山上灵气比他处浓郁,若是自己在其他地方,恐怕连金丹还未修成。

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成了整个昆仑山上的笑料,但是心中却是一片坦然,想到自己已经修成金丹,纵使无法成仙,寿命已然比普通人多很多了,又有什么可可惜的呢?

就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姜子牙的修为依然停留在金丹期,没有丝毫的长进。一直到上山三十年了,才勉强修成元婴。

这数十年来,申公豹已然渡过天劫达到天仙的境界,刚开始他还时常会来看看姜子牙,二人的关系一直挺好,自从自己成仙之后,也觉得和姜子牙没有什么可说的,便很少会来看姜子牙,二人的关系也慢慢疏远了。

而此时人间帝乙当政已然二十多年了,帝乙生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微子衍;三曰辛受德。这三位皇子具是聪慧之人,长子、次子好文,便自幼随首相商容学习文治之术。

而三子辛受德自幼资辩捷疾,闻见甚敏,力大无穷,且喜爱武艺。帝乙边让其随太师闻钟学习武艺。多年来也是弓马娴熟,武艺不凡。闻太师后又收一徒,名为黄成虎,乃是界牌关总兵黄滚之长子。

这黄家世代为将,到黄滚时已是六世,深为商家天子所器中。黄滚生三子一女,三子名为:“黄飞虎、黄飞豹、黄飞彪。”

其中黄飞虎资质最好,被闻太师看中,收为弟子,和辛受德同时在门下学艺。辛受德长在深宫,少有玩伴,自黄飞虎来之后便和黄飞虎关系极好。食则同案,寝则同塌。

这太师闻仲,曾拜截教金灵圣母为师,乃是截教修士,身具大神通。自下山之后,便投入殷商军中,以辅助君王来机修功德。同首相商容一般,已是两朝老臣。

帝乙在位许久,年龄已长,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欲定下继位之人。可三子都极为优秀,却是不知该选谁,极为烦恼。

这一日帝乙与一众大臣游于御园,领众文武玩赏牡丹。帝乙施政于民休养生息,不多收赋税,自身也是极为节俭,宫殿阁已是多年未曾修缮。不一会便来到飞云阁,飞云阁上的横梁因为年久失修,已然腐朽。

是合该辛受德当继承大统,帝乙与众人来到飞云阁时,恰好飞云阁的横梁断裂,朝着帝乙便掉了下来,众文武大惊,却是离得稍远来不及救援,只能目瞪口呆的看着帝乙,就在这时更在帝乙身边的辛受德大吼一声,站在帝乙身前,将掉下来的横梁托起,护住了帝乙,使得帝乙免遭横祸。回宫之后帝乙以其救驾有功,封为寿王。

时有南蛮部族,不服王化,起兵反商。寿王闻之,奏请帝乙帅兵平叛。得帝乙恩准之后,寿王以黄飞虎为先锋,帅兵前往南方平定南蛮之乱。

寿王在军中与士卒同釜而食,号令严明,深得士卒爱戴。又有黄飞虎这等良将为辅,不过数月,便平定了南蛮之乱。

待班师回朝之后,帝乙终于下定决心,立寿王为储君,待自己百年之后继承大统。只因帝乙见时有部落反叛,微子启与微子衍二人虽然精通治国之术,但是不通军略,不利于殷商的大业。而三子寿王武艺娴熟,精熟战争。却是不惧此事。

至于文治之事,首相商容,自己的弟弟亚相比干,以及微子启与微子衍皆精于此事,太师闻仲更是文武双全。却是不惧此事。

恰其时又有首相商容、上大夫梅柏、赵启等上本立东宫,帝乙便顺势立寿王为太子,微子启与微子衍二人皆是贤明之人,知寿王比自己二人更适合为天子,也未有怨言,反而上寿王宫中祝贺,称自己二人定会日后会好好辅佐于寿王。

等到帝乙三十年,帝乙因病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遂立寿王为天子,名曰帝幸,都朝歌。立正妻东伯侯姜桓楚之女姜氏为皇后,黄飞虎之妹为西宫皇贵妃,杨氏为馨庆宫皇妃,三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封黄飞虎为镇国武成王统领天下兵马,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第三卷 封神伊始

第十七章 西岐阴谋

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帝辛即位后励精图治,宏振商邦,为民造福,增光先帝。他鼎新革故,废除杀戮奴隶旧制,让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为国家创造财富。

还改变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实行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开始使用耕牛,推广耕耘播种,雍土施肥,灌溉排水等完整的农业耕作技术,使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使商王朝再度复现中兴盛世,人民生活安定,四海诸侯宾服,深受百姓爱戴。

为了显示国家的强盛,帝辛在朝歌营造了三道城垣,其中皇城城墙基宽五十丈、高约三丈、顶宽四丈。外环宽七丈、深两丈的城池。二道城垣面积达方圆而是多里;三道城垣从南门到北门的距离达四十五里,体现了当时一个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当时,东夷常常入侵殷商之地,搔扰掳掠庶民百姓,自武丁至帝乙等虽然多次讨伐,均未彻底制服。为了制服东南夷的搔扰,帝辛一改先君帝乙的征伐办法,注重用兵策略。

以雄才大略,命天下各路诸侯选派武功高强的勇士,由黄飞虎率领到黎地进行大规模的演练,以向东夷展示其强大的实力,致使东夷面对强大的殷商王朝,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扩展疆土,帝辛还派太师闻仲和武成王黄飞虎率兵征伐八方,使疆土面积不断扩大。终使得四夷拱手,八方宾服。

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有四路大诸侯率领八百小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居于东鲁,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每一镇诸侯领二百镇小诸侯,共八百镇诸侯属商。帝辛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百姓中有谚语云:“帝辛的江山,铁桶一般。”

此时人们吃饭还是用手抓,帝辛觉得这样显得不文明,而且也不方便,便用木头做了两只细棍,用来夹住饭菜往嘴里送,觉得挺方便,便让宫中的人都这样吃饭。

后来有大臣见帝辛用这种东西吃饭,回家后自己也做了一双,发觉相当方便,便让家里人全部用这个东西吃饭。

然后,这种东西通过大臣家里的仆人,传到了民间,百姓闻听此物乃是当今天子所发明的,便争相模仿,慢慢的家家都开始使用这种,既方便又干净的东西,间接的减少了对于病毒的接触,使人得病的机会大大减少,却是一场功德。

帝辛死后能成为星君之一,恐怕与这场功德也不无关系,虽然帝辛不是有意为之,但是那些免于沾上病毒而死的人,却是因他而受益。

清虚自将上清大法传于宋天奇之后,便离开王屋山,四处游历。

先找到两位弟子——孔宣和袁洪,考察他们修为的进度,而此时孔宣已然在殷商军中,体味杀伐之意,修为也是大进,已然突破大罗金仙顶峰,达到准教主的境界,成为这天地间有数的强者,不但在三代弟子中是头一个,在整个道门也是第四个准圣。令清虚大为欣慰。

孔宣虽为清虚弟子,证道之路走得却是斩三尸之法,此时已然用本体斩去恶尸。

袁洪虽不及孔宣进度快,但是也达到了玄仙之境。达到太乙玄仙的境界也是近在眼前。

在游历途中,清虚到碧游宫,以及散落四大部洲各处的,各位师弟、师妹的洞府看了看,考察了一下他们的进境,再次告诫他们无事不要出门,免得沾惹了大劫中的煞气,坠入劫中。万一有要事非出去,也要广邀同门,以免遭遇不测。

然后清虚就隐在朝歌,仔细观察辛受德的所作所为,从他小时候随闻仲学艺,到后面出征东夷等等一切都看在眼中。

而帝辛继位之后所作所为自然也是被看在眼中,越看清虚越是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以帝辛此时所做所为可以看出,帝辛乃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立志扬名万世,中兴殷商的君主,怎么会变成造宫室、建酒池、宠女色、囚贤人、害忠良的纣王呢。

而且帝辛所犯的过错,和夏桀如出一辄,恐怕其中有些猫腻。

就算是他到后面变得好大喜功,不愿听拂逆直言,和后世的唐玄宗一样。但是也不至于在女娲庙写出淫诗,惹怒圣人。

这样的事就是傻子也做不出来,以帝辛此时所作所为,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傻子啊。而且以帝辛的为人,帝辛能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取代嫡长子微子启成为储君。想必帝辛确实有过人之处,怎么看都不可能是一个傻子啊。

想那女娲娘娘乃是人族之母,乃是在人族中享受祭祀最早的圣人,帝辛不可能不知道女娲娘娘的地位,怎么会去在女娲庙题淫诗,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自己一定要好好看着,看帝辛到底是出了什么事。

而此时远在西岐的西伯侯姬昌府中,为大商统领二百镇小诸侯,贤名远播的西伯侯姬昌正在和一人商议一些见不得光的事。

“我姬姓源自于人皇黄帝之曾孙,五帝之一的帝喾,血脉极为高贵,不想却只能作为商朝的辅臣而存在,我数代先祖无不以推翻殷商,成为天子而努力。”“

“这些年东夷、南蛮不断作乱,我以为我姬氏的机会来了,没想到那帝辛却是雄才大略,迅速将叛乱平复,而且殷商现在文有商荣、比干等人,武有黄飞虎等,我姬氏的大爷不知何时才能成功。”

“我儿不必担心,我西周上下一心,迟早能得到机会,推翻殷商,建立大周。此时却还不是最好的时机,朝歌兵强马壮,百姓依附。又有正宫皇后之父,东伯侯姜桓楚,北伯侯崇侯虎为其羽翼,我西周暂时还不是对手。”

那声音停了一下接着说道:“我西周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修养生息,招揽人才,训练军队,待时机一到就起兵反商。

第三卷 封神伊始

第十八章 广招贤西岐大治

今天四级考试,发的迟了,还请见谅!

“不过孩儿年龄也已经不小了,那帝辛也是贤明之主,在我有生之年恐怕是看不到我西周席卷天下,成为天下共主啊。”

“孩儿好生糊涂啊!一代不成就等下一代,我姬氏为的是成为天下共主,且已经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不在乎多等一些时间,我就不信那殷商每代君主都是贤明之人。”

“母亲说得不错,他殷商在明,我西周在暗,我西周迟早会找到机会推翻殷商,建立大周,我西周现在需要的确实是民心和人才,孩儿我现在就去发榜,招募贤人,只要其人有才,我便破格录用。“说完便走出房间,去发榜了。

而房中只剩下一位面色坚毅的老妇,只听那老妇喃喃说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你殷商确实家大业大,但也禁不住我西周百年时间慢慢渗透,只要我等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推翻你殷商,建立大周。“

说完那老妇也走出了屋子,在走出屋子的一刹那,老妇立时变得面容安详、和蔼,如同邻家大妈一般,令人不禁心生亲近之感。正是闻名于后世的周之三母,太姜、太姬、太妊,之中的文王之母太姜。嘿嘿,可是又有谁知这闻名后世的贤人母子二人,实是心怀不轨的乱臣贼子。

却说那姬昌自闻母亲太姜之言后便发榜招贤,声称只要有一技之长,均可前来,即使西周不录用其人,也会赠送金银离开。

一时西伯好才之名传于四海,到西岐应征之人多不胜数,虽多为无能之辈,但也有一些在本国未曾得到重用,且有才能之人前去,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辛免等人,皆是有大才之人,却被西伯所蛊惑,投入西周帐下。

姬昌向众人询问治国之策,散宜生出班言道:“治国不过是治民,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要治下百姓衣食无忧,邦国自然安宁。所以依臣之见只要怀保小民,治国易也。”

姬昌闻言问道:“那如何怀保小民?”

散宜生答道:“臣自幼家贫,年幼之时,求得不过是每天能吃饱饭,隔数年能有一件新衣穿,如此而已,所以以己度人,微臣想这世间的百姓都应该是差不多吧?”

“卿家的意思是?”

“微臣的意思是,降低税收,让升斗小民能够休养生息,当小民能够吃饱饭时,自然无人会去作奸犯科,主上治下自然清平。”

“那依卿家看来,这税收当为多少?”

“微臣认为,当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无田和田少之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

“这样是不是收的太少了?”姬昌想到自己还要招募军队,收如此少的税收,自己恐怕不够用,故虽知散宜生说的有理,还是有些迟疑。

“微臣觉得已经不少了,就算纳九分之一的税,也已经足够主上宫室以及官员的用度,而且如此做还能在天下万民中彰显主上之仁德。”

姬昌此时却是被散宜生一句彰显仁德所吸引,想到自己西周要起事,首要之事便是要获得民心,收九一之税,虽然使自己扩充军队的速度慢下来了,但是相比获得民心,这点损失也算不了什么。而且自己家中数代积攒下来的财富,应该能支持军队扩张所需的钱财。

想到此处,姬昌便说道:“卿家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卿家来办吧。”说完便转身出了大殿,向殿后行去,找母亲太姜商议此事去了。

散宜生等人闻听姬昌真的答应了此事,不由大喜,认为自己等人确实找了一位为民着想的明主,却是不知,姬昌乃是被被散宜生最后一句向天下万名彰显仁德所打动。

而散宜生在告别诸位大臣后,便匆匆回家。

姬昌回到后宫便去找母亲太姜,告知太姜散宜生所奏之事。

太姜闻言说道:“我儿此事做的极好,我西周数代积累,钱物不少,足以支持募兵。养兵所需,只要真能宣扬我儿仁德之名,就算少收一些赋税,也是值得的。这位散宜生也是一位人才,你一定要好好重用。”

姬昌道:“儿知道了。”

却说散宜生自得到姬昌首肯,开始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便日夜不停的开始操作此事,直忙的翻页顾不上吃,几乎是两脚不占地的在办事。而百姓闻听西伯实行“九一而助”的政策,皆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