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5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侃回去想了一夜,次日就告别林延潮匆匆离去了。

    林延潮明白自己话里打的机锋不算太难,几乎已到了露骨的份上,想必梅侃已是明白自己的意思了。

    于是他就不再理会,用心于书院的事上。

    近来鳌峰书院还办还算不错。

    总体上还是侧重以科举为重,但是纯以科举为重却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视野,格局,故而书院每半个月都会办一场讲会。

    讲会是事先设正反命题,然后以学生辩论为主,然后由几位院长,讲师定高下。

    这就相当于一个辩论赛。

    至于辩论赛的命题,当然是书院出的,第一次讲会出的命题是作学问是当形而上学,还是当形而下学。

    题目林延潮亲自拟的,也有他的深意在其中。

    形而上学,一直是理学的主张,也就是道在器先,从二程到朱熹,这一学说发扬光大。

    至于事功学派,则提倡道在器中,后来林延潮提出了实践出真知。

    而心学就是王阳明提出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生而知之,一万个人中不过一二可以达到这样境界,即不通过实践而得出理论,但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资质,都是学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

    这个观点林延潮是赞成的,要知道理学的错误,在于大部分人都觉得理论先于实践,而忽视了实践的作用,最后导致理论脱离实际。

    而批判理学的错误,又令很多人都觉得实践的重要,而忽视了理论的建设,将理论纯粹视为了空谈。

    放在自然科学里说,大部分科学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从其中验证理论。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不是通过观察得到的,而是通过几个物理公式推导得出的结论。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二者是共通的。

    自然科学之所以能理论先于实践,是因为有数学的指引。数学是神的语言,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石。

    但人文科学的基石是什么?

    譬如易经说了,天下没有不变的道理,唯一不变的道理就是所有的道理都在变化中。

    道德经则说,可以说出的道理都是失真的。

    但儒家却有自己见解,儒家心法,圣人十六字心传里已经讲清楚了。

    那就是‘惟精惟一’。

    这又回到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王阳明用此解释了道在器先,道在器中最后是殊途同归的,将两个南辕北辙的道理合二为一,这就是朱熹讲的道出于一,明月印万川。

    这就是惟一,辩证法三则里的对立统一。

    而两个理论各执一端就是没有辩论明白,或者没实践明白,历史的弯路走得不够多。真理是越辩越明。

    这就是惟精,辩证法三则里的否定之否定。

    举个圆周率的例子,易经论证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告诉你不要把他当作分数,整数。

    道德经论证,无论算到小数点后多少位,得出的圆周率都不是真正的圆周率,而不是告诉你既然如此算了干嘛。

    至于儒家则告诉你,你要是小学生作作业,咱们用惟一之法,圆周率的惟一值就是314,如果用来计算登月航天,圆周率必须要算到小数点后一千万位,但咱们现在才算到一百万位,那就继续算,什么时候算好了再飞,这就是惟精之法。

    林延潮在此讲会中将此道理,告知了自己的弟子以及学生们,并于讲会之后,亲自手书‘精一之功’将此作为匾额就悬挂在崇正讲堂上。

    这话最早是王阳明说的,他曾多次提及‘精一之功’,作为王学功夫。

    多年之后,林延潮虽不任山长,但‘精一之功’却成为了鳌峰书院的治学精神,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而这二期的讲会,则是谈到儒法之争。

    ‘

    这讲会林延潮也是列席旁听了,这讲会就是鳌峰书院里这些学霸们每月两次的思维风暴。

    这讲会一讲不是一课,也不是半日,而是一讲一日。

    各种思想可以在此碰撞,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想引导什么。这与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的东林书院截然不同。

    对于这样放松交流的讲会,这是学霸们最喜欢的,故而一个个摩拳擦掌要在讲会中大显身手。

    这一次讲会也很精彩,儒法之争,是可以引申出王霸之争。

    而儒家和法家很多观点上也是南辕北辙的。

    其中林延潮在当年的经筵上与周子义辩论差不多,当年林延潮的论点主要引用自南宋事功学派大儒陈亮的观点。

    比如儒家讲师古,法先王,恢复三代之治,保持约定俗成的规矩就好了,而法家古不如法今,法后王,一代更有一代的制度。

    这二者谁高谁低,千百年来都辩个不停,不同人不同的主张。

    但在林延潮看来,用精一之功就可以理解了。

    用圆周率来说,儒家讲当年先圣费尽心血计算出圆周率是314,所以我们应当代代相传,不能更改,不折腾,祖宗之法不可变。结果儒家的登月飞船跑去了火星。

    而法家后王,我们今天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一百位,我们就把这一百位引用到日常生活中。结果法家小学生每天数学作业作到凌晨,家长在微信群里怒对老师。

    事功大儒陈亮曾言,孝悌忠信不足不足以趋天下之变,材术智辩不足以定天下之经。

    这句话就是儒家不能趋变,法家不能为天下之本,要治天下儒法必须合一。

    但儒法合一不是314不行,小数点后一百位也不行,咱们就31415926一起取个七位数,大家就皆大欢喜了。这不是儒法合一,而是合稀泥,航天专家要骂你,小学生也要骂你。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精一之功。

    当然这是林延潮的看法,书院的学霸们则看法更多,他们引经据典辩得不亦乐乎。

    林延潮本以为儒法之争会保持一个均势,没那么快分胜负,但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儒家是压着法家打,这也多亏了儒家这么多年来对法家的研究啊。

    这一名学霸引出了法家经典商君书。

    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

    民不贵学则愚,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善治国者,民不积粟,上藏野。

    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

    总而言之,法家学说就是弱民,所谓弱民,国家要用各种手段使百姓贫穷,愚蠢,如此财富才容易为国家聚拢,国家更好驱策这些没有文化的百姓。

    这学说当然被在场读书人大骂了。

    这时候突有一名弟子道“家里有积蓄,又有文化的老百姓,能叫老百姓吗?那叫封君,士大夫。”

    林延潮闻言看向此人,原来是外课生周起元。

    但见徐贞明这时候对林延潮道“论及经义周起元是外课生中翘楚,我本以为他尊孔孟之学,没料到却给法家说话。”

    林延潮笑着道“此正为我所欣赏的。”

    但见周起元环顾四周,然后向林延潮,徐贞明施礼。林延潮,徐贞明都是笑着点了点头,以表示鼓励。

    但见周起元来到讲堂中央侃侃而谈道“众所周知,商君入秦后,秦行变法之实。但商君入秦之时,见秦王时所讲乃帝道,但秦王却在打瞌睡,商君第二次见秦王时讲霸道,然而秦孝公为之所动,何也?”

    林延潮,徐贞明闻言都是听懂了周起元的言下之意并微微点头,脸上露出赞赏之色。

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惟精惟一() 
周起元说得简略了,历史上商鞅一共见了四次秦孝王。

    第一次说得是帝道,秦王在打瞌睡。

    帝道其实就是尧舜之道,那时候时代太久远,已经很难考证了,秦王边听边打瞌睡,听完还对推荐商鞅的景监大骂说,你怎么给我引荐这样的人。

    商鞅第二次见秦孝公,商鞅从禹,商汤,文武王讲起,说的是王道,秦王听了感觉没有兴趣。景监对商鞅说,你再这样,我就不会再向大王推荐你了。

    商鞅说,你让我再试试嘛。

    第三次商鞅说霸道,这霸道是五霸之道。

    百里奚治秦,就是革除弊政行政,百里奚死的时候,秦人为之流泪。而秦国也因百里奚主政,一举成为五霸之一。

    所以商鞅讲了霸道,秦王点点头,心想这不是我们老秦人那一套嘛,听是可以听,但内容嘛嗖嗖而已。然后秦王对景监说,商鞅这个人可以找我来聊一聊了。

    商鞅听了景监的话长叹道,我终于知道秦王要什么了。

    第四次商鞅见秦王,秦王与商鞅聊了好几天仍不觉得厌倦。

    景监惊喜地问商鞅你给大王吃了什么药了。

    商鞅说帝道太久远了,大王不爱听,王道效果太慢了,大王等不了,唯有我最后说的霸道,缰国之道,才能为秦国立竿见影,但秦王也知道用了这个,节操这东西没办法要了。

    但见周起元道“何为霸道?对内以严刑峻法,对外以武兴国。帝道说得是三皇五帝,很其久远?至于周公之王道又为何不能实行?唯有法家取法当下也。”

    “秦行霸道,不在于商君所陈,而在于秦王所好。若时无商鞅,秦朝就不变法,非也。魏国有李悝,韩国有申不害,赵国有赵武灵王。”

    “你说法家弱民,其实何来弱民,天子面前天下皆为臣民。秦灭六国之后,视六国之民与其国百姓一体。”

    “元朝灭宋后将天下人分为四等,其中宋之百姓为第四等。但秦国没有,秦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连皇亲国戚要杀也就随手杀了。”

    ”故而法家治民,无亲亲相隐之弊,天子之令上行下效,古今治国者无可比秦者。”

    徐贞明笑着对林延潮道“说得好啊,有理有据,若是考史策,此人功底也是不错啊。”

    林延潮道“集思广益,此乃博约之教,书院以后办学就是要取法如此。”

    徐贞明点了点头,二人取得了共识。

    林延潮也是很高兴,自己有徐贞明这位志同道合之人为帮手,如此书院就可以办好了。

    但讲堂上情况又不一样了,但见周起元吹捧法家。大部分书院学生还是承儒家之教,故而就很愤慨了。

    学霸们纷纷反击。

    “司马迁曾言商君之变法,秦人大悦,但司马光又言商君之变法,秦人之不悦。到底是悦还是不悦?”

    “商鞅之政不仅仅在于弱民,还在于愚民,卑民,故而有民辱则贵爵,民弱则尊官,民贫则重赏之言。”

    但一般愤慨说话,很容易变成斗气吵架,故而这时候还是需人来中和。

    今日讲会,讲师史继偕乃评判之一,他当即出面道“周起元方才谈了三点,一法家师今因为帝道,王道都是师古,不和于当心,故而秦孝公不用也。”

    “二法家乃帝王之术。商鞅并非不知帝道,王道,但秦孝公不用,故而才说以霸道。”

    “三法家不在于弱民,而在于法下万民平等,无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本国外国之民皆无分别。”

    “你们要反驳,不可离此而言之。”

    经过史继偕这么说,众学霸们商议了一阵。

    但见内课生中的翘楚周如磐起身向林延潮,徐贞明道“那由我姑且来试论一番。”

    林延潮,徐贞明都是笑着点头鼓励。

    “诸位想必都读过史记赵良谏商君。商君问赵良,我比百里奚如何?赵良说,千人唯唯诺诺,不如一士耿直直言。你不杀我的话,我就直说了,商君说可。”

    “赵良直说,当年百里奚为相,劳累不坐车,夏天不打伞,巡访国内不用随从,不轻易打战,将功名簿束之高阁,故而他死的时候,秦国老百姓从上到下都是痛哭流涕。”

    “连孔子也赞百里奚相秦后,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但商君你呢?你出门以后,就跟随几十辆的大车,车上都是手持刀枪的武士,一旁人见了无不躲避,敢问商君一句,你离了这些警卫敢出门一步吗?”

    “身为秦的宰相,你不想为百姓谋利,而是大建宫室,秦与魏交战,魏将公子昂乃商君好友,商君以盟约为名诱公子昂而俘之。商君用法严酷,经常在在渭水杀人,渭水尽赤。商君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这仅仅是弱民吗?百姓没有因秦法面前万民平等,而过得更好,国越强而民越弱,此乃以一国而奉秦王。”

    “但有句话起元兄说得对,商鞅被秦惠王杀后,秦国续其法。可知变法非商君之故,而是秦王之意,非秦王商君一个魏人怎能为秦国相。最后变法之恶名都归于商鞅而不归于秦王,而杀商鞅后,上下反称秦王之贤。”

    “因为从秦王用商鞅之初即明白,用彊国之术,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却能及其身显名天下。”

    周如磐说完,众学霸们一并鼓掌,徐贞明笑着道“立论充足,有理有据也。看来书院的真才,当以周如磐,周起元为翘楚。”

    林延潮闻言却是笑而不语。

    有一人道“吾以法今师古辩之。”

    “法今不如师古,古今之事周而复始,今日之种种难处,并非今日才有,而是三代之时早已经历过。”

    “我们要取法于三代,不过为了亦步亦趋,那不是师古而泥古。我等学圣贤之道是取三代之法以借鉴,将古人治道用在今日,这才是真正的师古。”

    徐贞明道“这也不是不错,但较周起元,周如磐倒是逊了一筹。”

    林延潮道“我倒觉得不错,徐院长不可要求过苛啊!”

    徐贞明闻言抚须大笑。

    林延潮,徐贞明听了学生的辩论后,有时沉思,有时大笑,一旁自有人记录讲会上辩论的精要之言作为讲义,供众人观看。

    又有一人道“儒家有儒家所长,法家有法家所长,用儒用法当鉴其时也……”

    讲会到一半,众人差不多要吃午饭时,突然一人起身弱弱地道“吾恳请以精一之功试论之。”

    听到这里,满堂皆是安静。

    林延潮闻言看去却正是附课生里的曹学佺。

    对于曹学佺这样的吊车尾,众人听说他要起身辩论时都是莞尔,心想你能够说出个什么所以然来?

    徐贞明也是在心底嘀咕,曹学佺之前一直是闷葫芦一句话也不说,怎么突然之际就开窍了,还要以精一之功来讨论。

    这如何解题呢?

    徐贞明向林延潮道“这可是难了吧。”

    林延潮笑道“既是讲会,不妨让他试一试,反正不耽误功夫。”

    得到林延潮的鼓励,当即曹学佺道“其实儒法之道相左甚多,用法家则国强民弱,用儒家则易民强国弱。”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唯之道,法以军功立国,灭六国后,可强其国而富其民,是为强国强民。儒家藏富于民,然后民富国弱,一旦国家为外夷所侵,百姓涂炭,如此国弱民也弱,宋朝之亡即为殷鉴。”

    众人听了纷纷议论,这是支持法家了?

    曹学佺听了众人议论,当即连忙道“我并非支持法家,也并非支持儒家,只是以山长的精一之功而论。”

    “昔尧之告舜,曰“允执厥中。到了舜命禹,又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之三言。”

    “故而要学精一之功,不可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这危微之说,惟有君子方能知之。”

    林延潮听到这里,眼睛一亮。

    而对曹学佺抱有怀疑的徐贞明也是露出了刮目相看的神色。

    曹学佺正要继续说,却见林延潮起身了,众弟子们见林延潮起身,都是一并离席行礼道“山长!”

    书院之中向来是师道尊严。

    林延潮是山长,在学生中威望极重,见他突然下场难道是要亲自与曹学佺辩难嘛?

    但见林延潮笑了笑对曹学佺道“不必……不必紧张。”

    曹学佺当然是一脸窘迫,见此向林延潮道“是,山长。”

    林延潮点点头笑道“何为道心,何为人心,何又为危微之说呢?”

    此言一出,顿时讲堂上嗡嗡声一片。

    曹学佺向林延潮施礼,然后道“朱子当年有云,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

    “以治国而论,法家就是道心,而儒家就是人心。而以百姓而论,儒家就是道心,而法家就是人心。”

    听了曹学佺的话,徐贞明露出刮目相看之色。

    林延潮也是很欣赏,曹学佺引用这是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

    按照法家的观点来解释,要让国家富强就如同道心,但不可体会老百姓的意思,天下万物莫不有性情,为政者一定要体察民情。

    而老百姓过好日子是人心,但凡人都想好吃懒,混吃等死。但是你不能屈从于自己的,整天不去劳动,就想着国家发福利。

    同样儒家的观点,就是让百姓富裕就是道心,国家富强就是人心。

    “何为精一之功?道心与人心对立,一心分为二。道心人心不能一体,有了二心。故惟一就是道心与人心一体。”曹学佺开始解释。

    林延潮不得不说,曹学佺引用道心人心来破题,点明这精一之功十分精彩。

    他这话用现代思维演绎就是,圣人舜告诉我们,何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那就是人生一切的问题,都是来源自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对立不能统一。

    理学大能朱子告诉我们,一味从理想,那么现实会告诉我们,在现实面前理想就是个屁。

    若是屈从于现实,人也就废掉了,没有什么远方和诗,有的只是眼前的苟且。

    小学生作作业,圆周率取314,是惟一而不是惟精,多计算是瞎折腾。

    登月飞行,圆周率不够用,这时候要惟精不要惟一,不可因计算量庞大而去偷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