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晚方从哲挣扎了一夜,次日他顶着两个黑眼圈,手里揣着这几份卷子,穿着衬衣来到了林延潮的主考官房中。

    却说林延潮与各房约定第三场考后荐卷一并缴上来,所以这才考到第二场,林延潮这段时间还是清闲的,不过各房碰到疑问卷照例要请教他。

    身为副主考林延潮就是衡文标准,所以他也通过荐卷了解各房情况。

    这时候听到方从哲上门,林延潮微微诧异。

    方从哲他很有了解,非常识相的一个年轻人。对于这样主动向领导靠近的人,林延潮还是很有好感的。

    但见方从哲入内后却是面色凝重向林延潮行礼后缴上了几份卷子。

    林延潮狐疑地看了方从哲一眼,当下将几份卷子看过。

    他一目十行,每份卷子都看过了。

    卷子好坏参差不齐,但第二题破题处都不约而同写了四个一字,但其他两处字眼又稍有不同的。

    七卷如此,但三处字眼里全部写对的,只有两卷。

    林延潮心道,好啊,这消息连不明真相的考生都知道一二,张鲸这保密性工作作的可真够差的,此事就算我昧着良心帮你一把,不说天子会不会追究,多年积攒下来的名声也是坏掉了。

    衡文当然要秉持公心!

    林延潮看向方从哲故作不知地问道:“编修此是何意?这卷子有何问题吗?”

    Ps:祝这两日高考的兄弟姐妹们考试顺利!

一千一十七章 三道策问() 
    主考官房的外间里。

    方从哲低垂着头,待林延潮询问时,对方目光一闪,一颗汗珠从发鬓处滚落。

    林延潮观察入微自是看到了方从哲这一变化。

    “总裁此乃本房朱卷,七篇之中第二题破题都有四个一。”

    林延潮点点头道:“我早看见了,这外头风言风语,故而令有些读书人心怀侥幸之心而已,虽说有些心术不正,但我等取士还是以衡文为准,只看好坏,若文章无误,不可任意贬落。”

    方从哲听了心底一颤,立即道:“是下官多虑了,打搅总裁,实在是无地自容,下官告退。”

    “慢着!”

    林延潮笑了笑,此人倒是机敏见风头不对,脚底抹油立即要跑。

    林延潮道:“方编修,可否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者有何实据在手?不妨说来,这里只有你我二人,出你口入我之耳,不会有第二人听到。”

    但见方从哲定了定神,当下道:“回禀翰长,侍晚生也并无确凿的实据,但侍晚生心底想的只有一事,那就是翰长的清名。翰长三元及第,开创了不亚于朱王二子的经学,天下读书人无不敬仰。”

    “天下读书人盼翰长任主考官如旱地盼甘霖,望卷子能为翰长赏识,列入门墙,致致用之学,为天下苍生一尽绵薄之力。”

    林延潮听方从哲这几句话,不由称奇,此子拍马屁的功夫,自己真是甘拜下风啊!

    如此诚恳,我都要信以为真了。

    方从哲说着说着,似乎连自己也感动了。他道:“但若是有人破坏如此国家取士之典,为了一己私欲也就罢了,但是碍之翰长的名声,令之白璧微瑕,侍晚生无论如何也不愿看见。眼下听闻了风声了,侍晚生虽不敢确认此事,但只要有万一危害翰长清誉的可能,侍晚生也不容再作什么计较,禀之翰长。”

    林延潮点头道:“好一番有理有据之言,不说为了本官,你心底有无秉持公心?”

    方从哲毫不犹豫地道:“侍晚生更是为了翰长清誉。”

    林延潮点点头于房内踱步。方从哲见此立即道:“翰长是否不信任侍晚生?”

    林延潮看着方从哲反问道:“你可知其背后是何人授意吗?”

    方从哲道:“听闻是宫里的大珰!”

    林延潮冷笑道:“你不怕得罪他吗?”

    方从哲垂头道:“侍晚生不怕。”

    林延潮失笑道:“方编修,好了,你这些子虚乌有之言本官都已是听见了,此事不要再问了,你回房安心阅卷就是。”

    方从哲变色道:“下官……”

    林延潮道:“来人,将方编修赶出门去!”

    方从哲没料到林延潮这么快变脸,顿时大惊失色。

    而主考官房内自有值从,听了林延潮号令后,当下数人上前将方从哲轰了出去。

    “学士……翰长……”

    方从哲被主考官房的人直接赶出了门,一脸落魄地走回同考官房口中喃喃地道:“为何如此待我?难道我说了不该说的话?我本以为林学士是朝堂少数能持公心之人,难道我看走眼了?”

    这一幕被不少考官也是看在眼底。

    赵用贤也是同考官他看到了这一幕,当下命人打听了一番,然后得知了真相。

    两名同考官在赵用贤房里商议,他们都是朝堂上的清流,闻知此事后都为方从哲不平。

    赵用贤此刻正义感爆棚地道:“朝廷取士,自有章程,不说其他就说本房朱卷内,也发现了数篇以四个一字破题的文章,此事绝对有蹊跷在内。”

    一名同考官道:“不错,方编修不过是说了应当说的话,林总裁如此实在有包庇其事的嫌疑。”

    另一名同考官道:“我看八成又是申吴县在背后示意,林总裁碍于他座师的面子,倒不是一心徇私。”

    赵用贤正色道:“此言差矣,别说是座师,是亲爹也不行。朝廷取士之地,怎么能成为他人卖官鬻爵之所,如此下去乌烟瘴气,读书人寒窗十年有何意义?”

    “我等只要拼着谁家钱多,多画几个墨圈就是,此事我必不会置之不理,必诉之以公道。”

    几人连同赵用贤房里的阅卷官都是击节叫好道:“当朝论争砺锋锐,搏击当路这八个字,舍汝师兄外还有何人?”

    “一正朗朗乾坤,还一个清平世界,唯有汝师兄了。”

    “汝师兄,真不愧为我朝堂清流之表率,君子中的君子,正人中的正人。”

    叫好声无数。

    但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又遭到打击报复。

    赵用贤道:“大家放心,此事我先禀告给王总裁。他自会替我们有所主张。”

    “但是王总裁入阁后与申吴县可是走的很近啊?”

    赵用贤道:“放心,王总裁何许人,眼底容不得沙子,此事必会秉公处置。若是不行,我当另行上奏天子!”

    众人当下叫好,然后赵用贤亲自去主考官房禀告了王锡爵。

    次日叶向高来禀告林延潮道:“赵汝师昨夜去主考官房秘谒王阁老了。”

    林延潮点点头道:“可知赵汝师所为何事?”

    “听闻就是与鬻卷就关,就是那四个一字。”

    林延潮点点头道:“肯定吗?”

    叶向高道:“我有问过他们都不肯说,大概是因为你我乃同乡之故,但越是隐瞒越是八九不离十。”

    林延潮笑着道:“正如我之所料。如赵汝师这些正人君子,若是看到鬻卷的事未必会管,但若知这鬻卷的事与我有关,必然不会放过。”

    叶向高问道:“所以宗海你故意气走方编修,让赵汝师以为此事有你牵涉其中?”

    林延潮点点头道:“此事瞒不过你。”

    “可是现在赵汝师将事情捅至王阁老那去,他身为主考官必会怀疑你是否参与了鬻卷,

    这事可以毁了他的仕途,他会与你干休吗?宗海,此举虽维持了考纲考纪,自己的良心,但于你而言如此,得罪了王阁老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林延潮点点头道:“这我自有办法,进卿,你能来通风报信,我已是很感激了,下面的事我会安排了。”

    叶向高见林延潮如此,当下长叹一声退出了考房。

    会试第三场,各房同考官都在各自房里改卷,忙的是焦头烂额。

    但是对于王锡爵,林延潮第三场考试不结束,他们就不用改卷。

    第三场是三道策问。

    这一日林延潮早早抵达了考场,对他而言,这并非是一场普通的策问而已。

    对于这个国家而言,理学提倡先知而后行,读书人功夫不够,容易理论与实践日益割裂,使得读书之风趋于虚浮,不入实用之地。

    八股取士之风一直持续到清朝的光绪年。

    到了这时朝廷才意识在经义取士虚浮的地方,立即将科举更改至实用的策问,但为时太晚,西方的新学已冲击而至。

    现在而言策问缺点也很大,儒家一向强调思不出位,读书人作读书人的事,官员作官员的事,君主作君主的事。

    天子可以向大臣问策,但向读书人问策就……就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普及版,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者天下能有几人?

    对于会试而言,举人监生已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举人监生的身份是介于读书人与官员之间。举人监生没有考中进士,也是可以直接的授官。

    所以策问无疑就是让这些读书人在当官之前,先作功课了。

    就算答的想当然,但考官也可从考生回答里,看出考生为官理政的思路。

    从唐时的诗赋明经取士,再到宋的经义取士,再到明的八股取士,清末策问取士,再到后世的公务猿考试,虽然未至理想中论贤举贤之道,但要看到一直更切合于当时的时代。

    而今林延潮主导之,就是要将策问提至与经义并重的地位。一来是他私心在其中,二来也是身为会试主考官,在其职思其位的道理。

    君子思不出位的道理,不是不要往长远去想,而是优先专注于眼前应当为之事,脚踏实地把他做好,为力所能及之事!

    这就是林延潮的道理。

    对于今天而言,看似普通,但却是他撬动时代车轮的一步。

    一会儿王锡爵到了至公堂,林延潮立即上前见礼。从王锡爵看了林延潮一眼,虽未表露出什么,但神色有些疏离。

    林延潮心知赵用贤必是把方从哲的事告诉他了,所以他在怀疑为什么自己没有将有士子考官鬻卷的事告诉他。

    不过王锡爵没有透露口风,而是向林延潮问道:“策问的卷子都发下去吗?”

    林延潮道:“回阁老,就等着考生入场。”

    王锡爵点点头道:“这三场的策论,仆看过并不好答啊,是否批卷上放宽一二。”

    林延潮道:“下官之前已让考生可自携书籍入场,已是放低了难度。至于批卷上,下官看以往策问实是太走过场,下官之前看过一篇今年乡试的程文。”

    “题问班氏《汉书》果何所本?《艺文志》与刘氏《七略》有何异同?《古今人表》何以不列今人可得而言之否?”

    “然后考生答曰:“班氏《汉书》实有所本,《艺文》与刘氏《七略》实有异同,《古今人表》不列今人,皆可得而言也。而如此的卷子尤盛行于乡试会试之中。”

    王锡爵也任过乡试主考官,知道这都是现在策问题的现状。

    比如上题问,汉书以何为本?考生回答确实有所本。

    艺文志与七略有什么不同?考生回答确实有所不同。

    古今人表的书里不列今人,可不可以仍叫这个名字?考生照搬,答说可以说。

    反正三场考试实对虚,考生们谓之勾策题,亦曰对空策。人家疑问你肯定,这样考试都给考生过,可见第三场纯粹走过场。

    林延潮陈词后向王锡爵一揖道:“请阁老信之下官。”

    王锡爵深深看了林延潮一眼,似等他向自己说什么话,但林延潮闭口不说。

    王锡爵等了一会点点头道:“也好,望此场考试能善始善终吧!”

    林延潮心底一动知王锡爵话里有话,不过他没有解释什么,看着王锡爵走到主考官位子上坐下。

    不久数千考生入场完毕,第三场策问题目发了下去。

    众考生一看题目纷纷倒吸一口凉气纷纷道,这三道题目也太难了吧。

    第一道,论王通拟经之得失。

    第二道,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第三道,刑赏忠厚之至论。

    看到最后一题,众读书人都才松了一口气,第三道题目可以用经义答之。

    但第一道?第二道?

    一名考生仰天问道:“王通是谁?云中子?云中鹤?”

    另一名考生则是揉着额头心道:“这贾谊我知道!那篇过秦论也读过!五什么三什么是何物,这道题根本就不能答。苦了苦了。”

    还有一名考生自言自语道:“看来三道策问,但最后一道可以用经义贴之,前两道题略微讲一点史学,但也可以往经义上靠。”

    “就算第二道答不出,第一道总能答吧。不如试一试,幸亏三道策问只要答两道就好了,只是每篇一千字实是难也。”

    由于林延潮允许第三场考试可以考生自己携带书籍以及小抄,所以不少携书入场的考生都是拿起书翻了起来。

    孙承宗拿到卷子时,看了坐在他身前的考生一眼,这考生居然考试前用马车载了几箱子书,然后用扁担挑了书箱入贡院。

    什么叫学富五车,今天总算是见识到了。

    开考前,此人还笑着问孙承宗,你就拿了笔墨纸砚,什么书都不带,要不要借你几本书壮壮胆?

    孙承宗闻言笑了笑,笑着谢绝了。

    可是此人虽是一副老子早有准备的样子,但是这几道策问题目卷子一发下来,也是脑子发懵,抓耳挠腮地翻书找答案。

    孙承宗摇了摇头,不说别的,第一道题目就不好找。

    王通是隋唐史书都不为他作传的人。因为他自己模仿孔子写了一本续六经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被后世儒学批判这不是儒学‘述而不作’的道理。

    所以史书上很少人愿意提王通。

一千一十八章 钻空子() 
    这三道题对于整日在策问上走过场的考生而言颇难。

    他们以往莫混过关的办法,就是对空策。尽管言之无物,考官也不能算你。但林延潮为主考官已是三令五申,不许考生虚文。

    而且策问题从三百字,到不少于一千字,若是要在文章上言之有物,那就不容易了。

    可是这三道题对于孙承宗而言,却是不难。

    孙承宗本就是博学而通的人。

    当初林延潮以往在学功堂讲课时,对理学,心学也是兼讲。林延潮谈及本体功夫之道时,对王学十分推崇,曾言‘格物’之功,腐儒都是用力在用镜照物上,但若镜昏,照物也是不明,而王学则是先‘磨镜’再照物。

    因为林延潮推崇王学,所以孙承宗后来对王学也颇有采摘。

    王通,号文中子,王阳明对他评价很客观,赞他的学问‘具体而微’。

    对于儒家对王通最诟病的一点,篡改经义,他也是表示理解,并称是良工多用心。

    引申至这一题,朝廷(林延潮)出这一题的用意,就是告诉读书人对于先儒之学无需处处墨守陈规,既是可述也是可作。

    换了旁人出这考题,必然引起读书人轩然大波,这是明目张胆开始挖理学这座大厦的墙角了。

    但林延潮以主考官的身份出题,朝廷为之背书,所以读书人们……还是老实答题吧。

    孙承宗心知,林学不再是居于众学说的一角,而是堂堂正正的立于庙堂之上了。

    孙承宗看向至公堂上那个负手而立的身影,他终于做到了。

    孙承宗定了定神,心情澎湃,提笔于纸张上写至:“世儒著述为名,暗以虚文拟经,此取乱之道。文中子明以拟经,实删述六经,明先贤之道……”

    孙承宗胸中如有千言当下一一付之笔下。

    日光初升,照在他的考棚之前。

    而其余考生也是理清了思路开始答题。

    考场之中,陶望龄奋笔疾书,他拿卷之后即立即明白了策问意思,他乃官宦人家出身,家里藏书无数,什么书没有读过,胸中有料下笔自是不虚。

    而袁宗道看完题目后也是庆幸,若非近年来跟随林延潮,从于孙承宗用力于实学,今日的策问题就悬了。

    至于袁可立看完卷子后不由庆新心想:“虽说经义考的不好,但如此策问题目若不答满三道,实辜负了先生这一番栽培。”

    贡院之中数千考生笔耕于纸,神情专注,林延潮见这一幕不由欣慰。

    第三场考毕,会试正场也是结束,考生们离开贡院,等待放榜的消息。

    至于各房第一场的卷子都改了差不多了,现在第三场策问卷朱卷一到即行批卷。

    第三场批完后,各房考官将三场合意的朱卷先拢到一处,称之为望气。然后各房考官在所有卷子里,再选出荐卷交给副主考林延潮。

    距离放榜的时间很紧,而且林延潮又限定了期限,所以众考官几乎都是从一睁眼开始一直阅卷至掌灯之后,仍是没有一刻空闲功夫。

    每一份卷子都是经过权衡后,定为正卷备卷,其余没交的卷子就是筛落了。除此以外,还有官卷。

    就是当朝大臣子弟的卷子,这些卷子外帘官都会作标记,写上是哪位大臣的儿子。按照规矩,同考官不可以罢黜落这些卷子,而是要交给主考官副考官来决定。

    当年沈一贯就将张敬修的卷子藏了起来,主考官看了没有张居正公子的卷子,吓了一跳,立即来沈一贯房里搜落卷,最后正主考内阁大学士吕调阳,副主考刑部侍郎吕希烈二人轮流威胁沈一贯,沈一贯就是不肯给。

    最后张敬修没有取中,沈一贯被打压了八年。

    当然除了官卷外,会试乡试大体还是按照‘去留在同考,高下在主考’的规矩来办。

    中不中进士在同考官,名次上下在主考官。

    而林延潮身为副主考,既有排定上下,也要筛落一部分各房交上的荐卷,这权力很大,工作量也很大。

    所以会试副主考都要选年轻的担当,否则容易精力不济。

    下面也是会试最关键时刻了,十九位同考官从各房里第一批送至林延潮这里的,都是房内他们认为最优秀的荐卷,不少卷子都擅自贯上了‘经魁’的称号。

    各房考官来至主考官房里时,都是极力游说,想要林延潮多采纳几份他们的卷子,最多林延潮能在他们当面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