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府内。

    林浅浅现在比较显怀,起居都十分小心。林延潮扶着林浅浅去后院看了一会花木后,这才回房。

    林浅浅道:“寿哥的婚期也是该定了,昨日黄夫人替甄府来探听我们口风呢。”

    林延潮笑着道:“不是说好年后吗?怎么又如此急了。对了,这甄府的夫人不是一直看不上堂兄,突然此来催婚,必有情由。”

    林浅浅笑着道:“果真什么都瞒不过相公你,圣上不是刚刚赏赐相公可以荐一族亲为国子监荫生吗?这黄夫人就向我打听了,她虽没有明说,但其实也是在替甄家相询,说是若寿哥补荫入国子监,那么对两家这桩婚事倒是好事,更门当户对一些,说出去甄老爷子也会高兴。”

    林浅浅说完看林延潮突不说话,问道:“相公可是因此不高兴了?”

    林延潮见林浅浅相问,笑了笑于是道:“不高兴倒是不至于。”

    林浅浅道:“我是觉得这甄家未免也管得太宽了,若是他想寿哥补荫生,那不妨过门再提,只是现在提来倒是有几分要挟之感。”

    林延潮对林浅浅道:“甄家此见也是人之常情,但甄家女儿毕竟还未过门,两边还不是亲家,这么说等于插手我家家事却是不当了。”

    林浅浅垂头道:“这也是。”

    “这荫生之事,我有放在心上。眼下堂兄他童子试在即,以堂兄的性子,若知可以不经科考,而入国子监,必定会懈了他读书进取之志。故而我准备先瞒着他,让他发奋读书,将来无论中或不中,对他磨志,以及学业都有好处,若真考不取了,再让他补监,如此方知珍惜。”

    林浅浅听了惊喜连连道:“原来相公有把此事放在心上,连我也以为相公一直不提此事是……”

    林延潮哈哈一笑道:“你是说我还记得以前与大伯大娘家里的龌蹉之事,而不肯将这好处给堂兄吗?”

    林浅浅笑了笑道:“确实有这么考虑,但见相公这么说,我就放心啦。”

    林延潮笑了笑。

    然后林浅浅又道:“只是这甄家确有些势利。”

    林延潮道:“人无完人,终是将来的亲家,咱们忍一忍,待人以宽就是。”

    说了半响话,林浅浅也有些疲了,于是林延潮扶她去休息,再让翠珠,画屏服侍林浅浅。

    林延潮从林浅浅房里出来后,就见得陈济川侍在院中。

    林延潮朝陈济川点点头,让他随着自己至书房说话。

    到了书房,陈济川道:“老爷,这于书生已是安排妥当,属下给了他二十两银子,看着他上了海船返回山东老家。”

    这于书生就是陈济川安插在西园文会里推波助澜的人。

    林延潮听说他上船,那么洪鸣起就算是能量再大,也不会追到山东去追查此人。

    洪鸣起要凭着官轿被袭之事,查到林延潮把柄,几乎比登天还难。

    林延潮听了点点头道:“如此也好,省却了我的后顾之忧。这于书生办事还算得力,告诉他等洪鸣起致仕后,我还是要用他的。”

    陈济川笑着道:“老爷乃当今状元,前途不可限量,于书生当然愿意跟着老爷办事。”

    林延潮道:“至于其他人,他们虽没有直接参与此事,但告诉他们暂先当我的眼线,待有事时我还是要用他们的。”

    陈济川称是,然后道:“老爷,听闻洪鸣起不仅袭查了西园文社,就连京城里其他几个讲永嘉之学的文社,或是读书人的雅集,也被官兵查抄,他们都被带回刑部。”

    林延潮微微眯眼道:“这姓洪的看来是借此事来与我斗法啊!””

    林延潮琢磨,洪鸣起是自己为官仕途上,碰到的第一个政敌。

    这政敌的水平不低。

    官位上林延潮与洪鸣起相比,同为正六品,大家修为一样。

    林延潮入直大内,洪鸣起在刑部任事,在境界上是林延潮高了一筹。

    但洪鸣起手握实权,可动用刑部的力量,而林延潮却没有涉政的权力,好比对方拿了一件兵器,而林延潮则是空手。

    而人脉上,林延潮有申时行这座师,以及一般同年,同乡,不过林延潮为官时日尚短,这些同年同乡还帮不上什么大忙。

    至于洪鸣起举人出身,在老师和同年上就不及林延潮。但他为官多年,怎么说也是积攒了一些人脉,而且都是可以用得上的。

    总之言之,双方各有利弊。

    林延潮与陈济川商议了一阵。然后就到了晚饭时候。

    到了饭厅,先是一名丫鬟来禀告。

    “夫人身子疲了,不来吃晚饭,请老爷先用。”

    林延潮道:“吩咐厨房灶火不要熄,等夫人醒来再做些合夫人胃口的饭菜。”

    “是。”

    丫鬟刚走,一名书童前来道:“大老爷说要忙着两个月后县试,正在用功,让人将饭端到他的书房。”

    林延潮疑惑道:“真在用功?”

    一旁下人道:“这几个月来,大老爷真在用功。”

    林延潮欣然道:“那真是太好了,让厨房多备些饭食送去。”

    “是。”

    数人走后,林延潮对伺立在旁的徐火勃,陶望龄道:“来,咱们入桌。”

    “是。”

    几人入座后,下人们将热菜端上。

    五菜两汤的样式,有荤有素,精致谈不上,但却量足。服侍的下人上前给几人装饭,盛汤,然后退下。

    林延潮先喝着白菜豆腐汤,却见徐火勃,陶望龄二人一副不愿下筷的样子。

    林延潮不由问道:“这饭菜不合你们口味吗?”

    徐火勃,陶望龄二人道:“老师,并非如此。”

    林延潮见二人欲言又止道:“那就是有事要与我说了,尽管说来。”

    徐火勃看了陶望龄一眼道:“老师,这几日弟子听到不少风声。”

    “什么风声?”

    徐火勃正犹豫怎么开口,一旁陶望龄已是忍不住道:“老师,洪鸣起自查了西园文社后,又查封了京城好几处研讨永嘉之学的文社。”

    “眼下永嘉之学已有气候,若是将来盛行起来,老师不失为中兴传承此学的大儒。这姓洪的借禁止讲学之名,实为报复,若是被他得逞,民间不敢将此永嘉之学,那么老师一番心血不是白费了吗?”

    林延潮听了陶望龄的话,恍然道:“原来你们是有此担心。”

    徐火勃也道:“老师,学生这几日也在读永嘉之学。永嘉之学与老师平日所教有不谋而合之处。弟子觉得永嘉之说兼儒家法家二者之长,无两家之短,实乃济世经邦之学。若是因洪主事起意打击报复,而断绝了老师从先贤手中所传的经学,岂非天下读书人之不幸,我大明之不幸。”

    两位弟子一脸焦急,林延潮见了一脸欣然,这两个弟子自己没有白教啊。

    陶望龄道:“老师,罢讲学,又岂能堵悠悠众口,眼下洪鸣起携私报复,不仅禁西园文社,还打击了不少讲永嘉之学的文社,数百名读书人被抓入大牢。现在士林之间都十分愤慨,民怨如沸,可见此乃不得人心之举。”

    “洪鸣起因此得罪了那么多读书人,实为昏招,老师若乘此机会联络朝野向圣上递本,弹劾洪鸣起,那么民间的士子必会响应支持,那时扳倒此奸贼易如反掌。”

    陶望龄说得十分慷慨激昂。

    之前两位弟子与林延潮辩论时,林延潮尚是满脸喜色。

    但听陶望龄这么说,他的脸倒是沉下来了。

    林延潮沉思了一会反问道:“这话是谁教你说得?”

    陶望龄愕然。

    林延潮立即看向徐火勃问道:“今日你与望龄去了哪里,如是说来?”

    徐火勃见林延潮神色,不知陶望龄说错了什么,只能道:“今日同乡士子在雅筑楼小聚,我与望龄都去了。”

    “那么这话也是他们倡议你说的?”林延潮问道。

    徐火勃道:“实也不是他们说的,其实是大家之见,我们二人也是深深认同的。”

    林延潮摇了摇头道:“谋划岂可出于众人之见,此言实误你,也误我。”

    陶望龄,徐火勃一愕忙问道:“老师,怎么说?”

    林延潮肃然道:“洪鸣起借禁讲学之事来禁止民间士子讲永嘉之学,其用意不在打击永嘉之学。而是借打击永嘉之学,逼我自乱阵脚。若是我上书,就是中了洪鸣起的圈套。”

    “那弹劾的不是洪鸣起,而弹劾的是朝廷律令,弹劾的是元辅张江陵的威严。民间士子越支持我,张江陵对我就越忌惮,不仅于事无补,永嘉之学照样会被禁止,连为师我也会因此事而遭罢官。”

    陶望龄,徐火勃都是一惊,他们没有料到官场凶险至此,他们以为让林延潮借助民间士子的支持,就可以扳倒洪鸣起,但实际上却反而中了人家的圈套。

    林延潮道:“若我所料不错,必是有人混进你们的聚会,借你们来向我递话,好干扰我的判断。”

    陶望龄,徐火勃心道,老师真所料一点都不错,小聚时正是一名来路不明的士子向他们建议的,并得到大家附和。

    若不是林延潮见事明白,他们此番不会被人利用,他们真经验太浅薄了。

    陶望龄一脸悔恨。

    徐火勃垂泪道:“老师是弟子错了。”(未完待续。)

六百一十二章 事情闹大了() 
林延潮看这两名弟子如此样子,也知自己方才话说得重了些。

    他们不过十五六岁,对于朝堂官员那重重龃龉的心思,怎么会明白。

    读书人常常以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通过民意诉求,只要能上达天听,天子就会听从读书人的意见。

    但在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场,决定官员升迁去留的,不是来自于下面的力量,而是上面的力量。所以洪鸣起敢闹得鸡飞狗跳,不怕得罪人,靠得就是张居正一句话,有朝廷给他撑得腰。

    这就是官本位的弊端。

    这时陶望龄定了定神道:“可是老师眼下的处境,也是不妙。现在朝野上下,无论官员,还是读书人,都是认为老师对于永嘉之学,有承前启后之功。”

    “若是朝廷真下令取缔永嘉之学,那么近溪先生就是老师的前车之鉴。”

    林延潮看了一眼陶望龄,他没有做官,因而官场经验不足,但是见事还是明白的。

    徐火勃也是道:“是啊,老师此刻就是不作为,也不一定能逃脱干系。一旦朝廷下令取缔永嘉之学,民间因敬仰老师,进而对永嘉之学感兴趣的读书人,就会因此受害。那么对老师的声望打击不小。”

    陶望龄,徐火勃二人说得没错,永嘉之学乃林延潮名望所系。

    眼下洪鸣起借机报复打击的,都是支持永嘉之学的读书人。但支持永嘉之学的读书人中,不少也是林延潮的簇拥。若真到了这一步,林延潮也会因此失去读书人的支持,甚至名望受损,以至于罢官。

    林延潮对两个弟子道:“你们说得,为师何尝不明白,只是时候未至,不可轻举妄动。”

    陶望龄,徐火勃见林延潮如此持重,略微失望。

    徐火勃垂泪道:“老师,数百士子因支持永嘉之学,而被刑部逮捕下狱,我等岂能无动于衷。”

    说完徐火勃向林延潮一拜后离去。

    陶望龄则是沉默了片刻后,向林延潮道:“老师,道之不行,吾宁死矣!”

    说完陶望龄拱手后,也是离去。

    林延潮看着两个弟子这等激愤的样子,也是感叹,特别是陶望龄那一句,道之不行,吾宁死矣。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门路,不由对弟子感叹。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做官就是为了行道义,但我的道义,不能行于天下,这一点我早已是知道了。从这一句,可知孔子之无奈,一生推行他的主张,但却不能为世人接受。

    换了现在,永嘉之学,不也是林延潮的道义所在吗?

    若是永嘉之学就此被朝廷取缔,也等于林延潮的政治主张被否定,那么林延潮此生也只能学孔子,于民间讲学,不能在政治上推行他的主张了。

    至于陶望龄说得更是决绝,道之不行,吾宁死矣。

    若是政治主张,不能推行,宁可死了。

    这就是书生执见了,也是儒生的风骨,犹如当年的山长,宁可自杀明志,也不肯妥协。

    林延潮被陶望龄这一句话触动,不由想起的过去之事来。

    自己平平稳稳的专心于仕途,凭自己与皇帝和申时行的关系,将来入阁拜相是迟早的事。

    推广学说,政治理念,这是古今圣贤才走的路。

    仕途宦途与推行学说,二者能否合二为一,不相互冲突呢?

    就在此刻,北京国子监。

    一名国子学博士,两名直讲走至监舍,在三人身后还跟着三名官吏一般打扮的人。

    以往国子监监舍十分热闹,但今天却静悄悄的空无一人。

    “这是乙字号监舍,监生屈横江就住这里。”博士与一名官员道。

    官员点了点头道:“也好,叫他出来吧!”

    博士点点头,下面一名三十余岁的直讲道:“国子学监生屈横江,卢明怡,赵合,宋端,张铭,高贺在吗?”

    监舍里答道:“在。”

    “博士,请你们出来说话。”

    “是。”

    在等待之中,吏员看见,不少监生从监舍的门窗里探头来看。

    片刻屈横江等数名监生已是站在监舍之外。

    博士对吏员道:“正是他们,还有其他二十六名监生在别的监舍,不在这里。”

    这吏员点点头道:“好,他们先跟我走吧!”

    这口气仿佛理所当然一般。

    “等等,我等为何要与你们走?”屈横江问道。

    一旁的直讲板起脸道:“屈横江,你做错了什么自己知道,跟着这位官差走,不要丢我北雍的脸面。”

    屈横江仰天哈哈大笑道:“若是我不肯呢?”

    直讲怒道:“屈横江,你这是何等态度?有这么与先生讲话的吗?”

    屈横江道:“这位先生,平日不见你教我们读书做人,而眼下这官差要来抓我们,你不过问此事,听之任之让官差将我带走,我国子监什么时候成了刑部的属僚了?”

    说得好,一旁监舍里,都是替屈横江叫好。

    这位直讲羞愧不能答。

    一旁博士道:“屈横江我知你有委屈,但刑部只是让他去问话而已,不用太担心。”

    屈横江冷笑道:“问话?这几日来,京城三百多名读书人被关进刑部大牢,这也是问话。”

    这名官吏喝道:“屈横江不要造谣,这几百名读书人昨日我们就已是放出大半,剩下的如卢万嘉之流都是真正犯事的,你若再放肆,不要怪本官不客气?”

    “放肆?”屈横江板起脸来喝道,“到底是谁放肆?最近是谁弄得京城鸡犬不宁,读书人们怨声载道?”

    “你要抓人拿人,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国子监!是天子辟雍!朝廷尊儒学、行礼乐,宣德化之地!谁许你们这些刑部的爪牙来这里抓人了!”

    屈横江一句厉过一句。

    到了最后四周监舍大门一开,上百名监生冲了出来,当下博士直讲,以及刑部官员都围在当中。

    “你们要拿人,就将我们一并拿了!”

    “不错,我们各个都有犯事。”

    无数监生围了过来,对着他们手指口骂。

    刑部官员吓得双腿直颤,面色苍白颤声道:“反了,反了,你们这些人干什么要造反作乱吗?”

    刑部官员心底想说,完蛋,事情闹大了!(未完待续。)

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状() 
刑部官员,国子监的讲师在群情激愤的国子监监生面前都是胆寒,此刻不要说动手抓人了,不被这些愤怒的读书人给当场撕了就算好的了。

    形势比人强,此刻官员们知道今日要抓人的计划泡汤,再下去连自己也是不保,纷纷打了退堂鼓。

    这些人临走时还不忘警告了一句:“你们以为躲在国子监就没事了吗?”

    “明日有你们好看。”

    众监生大怒,这些人不敢再说,只能是灰溜溜地离去。

    此刻监生们情绪未平,聚在一起,不肯散去。

    屈横江,以及几十名被刑部官员‘邀请往刑部走一趟’的国子监监生,都是交头接耳,商议对策。

    一名监生对众人道:“这一次事发,我等必被朝廷开除学籍。那时如何是好?”

    一名监生道:“开除学籍倒也是罢了,我有个亲戚在刑部,听闻卢万嘉他们被抓进去的士子,被洪鸣起那狗官拷打审问,要他们诬陷林三元在背后主使袭击官轿之事,还有私下在民间讲学,教授永嘉之学。”

    “若是我等被抓入刑部,也不是如此吗?”

    “哼,洪鸣起这狗官,简直是携私报复。”

    “我宁死也不会从之。”

    这时屈横江站起身对众人道:“与其如此,倒不如一做不二不休,咱们将事情闹大!”

    几十名监生都是一并问道:“如何闹大?”

    屈横江左右环视道:“咱们去登闻鼓院上书,告御状!”

    屈横江一句话,监生们一并响应道:“告御状!”

    这登闻鼓院起于尧舜,时称敢谏之鼓。

    周时设路鼓,百姓有冤情可击鼓直诉天子。

    到了明朝时,朝廷仍设登闻鼓院,就位于长安右门之内。

    登闻鼓院里平日设有有检察御史,六科给事中,锦衣卫值守。

    若有百姓有冤,可去登闻鼓院,敲登闻鼓向天子直诉,任何官员不得阻拦。官员如果有怠慢,甚至不受理击鼓案件,朝廷可对其重罚。

    所以屈横江说去登闻鼓院,告御状,就可以将此事直诉给天子,上达天听。

    一般而言百姓不是被逼到了极处,是不会去敲登闻鼓的,但对于已是豁出去的监生们,有什么不敢干的。

    “我们再召集其他人,一并前往!”

    “好!”

    众监生当场立即写了一份诉状。

    诉状大意向天子鸣冤,将事情曲折说清楚,恳请释放卢万嘉等被囚禁在刑部的读书人,并废除朝廷在万历七年,下达的禁书院,禁讲学的令谕,允许民间可讲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