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蜀汉复兴-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1章 最后的忠臣!() 
派去出使东吴的使者是李密。这不是他自己争取的,按照他的话说是:“诸位将军都各自立有战功,唯独密饱食终日、未有一功,请去出使!”

    他走的时候,刘寻告诉他,南汉现在的国力比东吴弱,但是千万不能委曲求全结下不平等的盟约。要不然南汉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对于南汉军攻杀陆抗军,也要强硬地说是对他们攻击永安城的反击,就该攻杀!而吴国现在很怕自己抵挡不住魏国,急需盟友,和南汉的需求一致。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即使南汉实力较弱,也完全可以进行相互平等的盟约。

    另外,巴东郡除了治所永安,还有朐忍县、汉丰县、羊渠县、巫县、北井县五座县城。除了巫县离永安太近,还受罗宪控制外,其余四座县城都宣布投降曹魏了。虽然曹魏大军还没有打到这里。

    刘寻派关云、张护雄、刘锐、武安家四人各率一千兵马,打出南汉旗号,看能不能劝降他们。能劝降最好,不能劝降就攻打下来。

    魏国京城洛阳城。

    司马昭晋公府邸内,听闻钟会造反,本来就气的不轻的司马昭不久又接到了一份檄文。正是那《讨司马昭檄文》!里面言辞激烈的斥责了司马昭的罪行,号召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司马昭读着,脸气成了紫色,连手都不停地颤抖着。

    手抖了一会儿,司马昭猛然将手中檄文狠狠的拍在桌案之上,怒不可遏的喊道:“钟会小儿竟然造反了!比邓艾那厮还明目张胆!公然自封益州王不说,还假传郭太后遗诏,说什么要斩逆贼、兴魏室,真是岂有此理!难道忘了是我把他推上高位的了吗?!我一定要杀掉这个混蛋!”

    一旁的邵悌叹了一口气,果然不幸被自己言中了。当初他就曾劝阻司马昭说钟会很可能会造反,不要让他领兵征蜀。可那时满朝文武都反对伐蜀,只有钟会全力支持司马昭,认为是攻打西蜀的好时机。以至于那时司马昭很信任钟会,并没有听他的话。现在,果然……

    邵悌,字元伯,是司马昭的心腹谋臣,时任大魏西曹掾,其实只为司马昭服务。

    他有点不满当初司马昭不听他的话,但看到司马昭如此暴怒悔恨,想想司马昭给他的知遇之恩,还是开口道:“晋公,事已至此,还是跟群臣商量下怎么灭掉钟会吧。”

    司马昭便召集心腹。不过没等他召集,心腹们听说钟会造反,要讨伐司马昭,就自动过来找他商量办法了。

    其中有大魏尚书仆射裴秀、太尉王祥、司徒何曾、骠骑将军石苞等等。

    石苞看见司马昭杀意盎然,不由说道:“晋公可以把参与钟会谋反的诸将尽诛九族,以儆效尤!”

    司马昭微微点了点头,但是还是扭头看了看心腹谋臣邵悌,问:“元伯以为如何?”

    邵悌沉思片刻,看了一眼石苞,摇头道:“钟会一门死不足惜。可是诸将恐怕也是被他所逼,不得已暂时屈身于钟会,想来还是念着晋公的。不如将钟会一族与参与反叛的诸将亲属皆押往蜀中劝降。即便不能说服诸将倒戈,也能使钟会军心大乱。”

    司马昭深以为然地说道:“元伯所言极是!我应当趁钟会羽翼未丰,人心未附之时,先命诸将亲属扰乱他们的军心,然后亲率十万大军讨伐!”

    说到十万大军的时候,司马昭几乎是咬着牙说出来的。因为讨伐西蜀时,他已经抽调了魏国十八万大军。而现在除去各城守军,以及抵御东吴和随时会作乱入侵的异族的军队,兵力已然捉襟见肘,难以再抽调多少后续援军了!

    但是司马昭却必须急急讨伐钟会,因为一旦钟会坐稳蜀中,凭借地利之险,他更加难以灭掉钟会!

    而且,那样的话,忠于魏室的臣子只怕也要出来兴风作浪了!

    事实上,司马昭亲率十万大军,在兵力上已经弱于钟会了。钟会还剩八万魏军,再加上各地蜀汉降兵,兵马总和已经不止十万了!

    但是好在他只要即刻亲率大军讨伐,钟会手中的降兵就很可能会再次倒戈!毕竟司马昭是他们原本真正的主人。所以司马昭才敢兵少反而去攻击重兵防守的蜀中。

    邵悌自然明白司马昭所想所虑,拱手道:“晋公英明!”

    司马昭见心腹谋臣也赞同自己的想法,心中高兴,当即下令道:“即刻传令中护军贾充,让他率兵控制住乐城。如果能说服汉中各城守将倒戈最好,最不济也要坚守乐城。吾即刻调集大军,随后便到!”

    传令兵躬身领命而去后,司马昭又下令道:“速遣人捉拿钟会以及蜀中魏将家属送往乐城,不得有误!”

    随着司马昭一条一条的发布号令,整个洛阳城顿时陷入紧急备军出征状态。

    至于皇宫里的傀儡皇帝曹奂?没人会在乎他的感觉的。

    这时尚书仆射裴秀眼珠一转,献策道:“晋公,钟会将蜀主刘禅等人尽皆送往洛阳城,实乃怕影响到他谋逆。现在队伍将要到了,不如将他们一并送回原蜀汉京都,使得蜀人想着刘禅,不帮助钟会造反。”

    司马昭摇头道:“此事不可。这刘禅我以后还有大用,万一被钟会暗使人杀了,再嫁祸到我头上,反而不美。再者,蜀人现在本就没有几个人是真心帮助钟会,只是迫于形势依附而已,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裴秀脸色微微一红,身为文臣,治政和做学问他是个好手。可是对于军事谋略方面,他尚有不足之处。因此只好不说话了。

    偏巧骠骑将军石苞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作死问道:“那晋公要不要见刘禅他们一面?”

    司马昭默然走到窗前,仰望天空,渭然长叹道:“暂时还是不见了吧!待我剿灭钟会、高奏凯歌还朝之时,再与他相见吧!”

    因为司马昭那也是心高气傲的人,如果没有钟会反叛占据蜀中,伐蜀大获成功,他一定会乐呵呵的与刘禅相见,以彰显自己的威风。可是现在嘛,相见不如不见。

    石苞的意见两次被否决,也有些尴尬,脑袋急速转动,突然眼前一亮,又开口道:“晋公,现在反贼钟会尚且敢自封益州王。您以公爵之位攻打王爵,气势上便低了。何不晋位晋王,以震摄天下?”

    司马昭眼睛一亮,眼神里冒出压抑不住的欲望!两眼放光地问群臣:“现在进位晋王,合适吗?”

    看他那放光的两眼,这哪里是疑问?明明是早就想了好不好!

    第二更啦。

    (本章完)

第82章 说服陆抗() 
群臣当然看到了司马昭两眼放光的样子,哪有一个敢说不合适的?纷纷点头说合适合适,简直太合适了!

    裴秀搞政治有一手,锦上添花道:“晋公灭了蜀国,功在社稷。虽然时下钟会谋乱,但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臣以为单单进位晋王是不够的,还要戴十二旒冠冕、使用天子仪仗!乘金根车,备六马,加金银节钺、龙旗、备金银瓜……如此,方能体现晋王之功也!众位大臣,你们以为如何?”

    裴秀当着司马昭的面这么问,大凡智商没有问题的,自然不会反对。当下皆赞同裴秀之言,恭请司马昭晋位晋王,加天子仪仗。

    司马昭假装推脱了两下,便让众人自行拿主意,扬言自己累了,便走了。

    群臣见状哪里还能不明白司马昭的意思?当即热烈的商讨起来,真是好一阵张罗!

    终于,在第二日早朝之时,群臣联名上表司马昭之功,表奏魏大帝曹奂,要求封司马昭为晋王。

    此时曹奂名为天子,政事皆由司马氏把控,实不能自主。比当年的汉献帝刘协的处境好不了多少,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看到司马昭要王位的上表,曹奂吓了一跳,脸色有些苍白:当年曹操就是这么对待汉献帝的啊!这……这司马昭不会是现在就想篡位吧?!

    曹奂刚沉思犹豫的一会儿,石苞就带着兵器、欺身向前,凶神恶煞地对曹奂道:“晋公功劳弥天,有何做不得这晋王的?!还需要犹豫那么久!”

    曹奂当场吓得一个激灵,道:“是,是。晋公功劳大,当做晋王。”

    群臣看到曹奂的怂样,都哈哈大笑起来,丝毫不顾及曹奂的面字,根本不把这个皇帝当根葱。

    于是曹奂之好加封司马昭为晋王,还谥他爹司马懿为宣王,他哥司马师为景王。

    司马昭继位之后,穿龙袍、戴十二旒冠冕,出入都是天子仪仗。于是十分得意,誓师讨伐钟会,亲率十万大军进军汉中!

    只留下曹奂一个人,气的脸色发白,但却无可奈何地呆在偌大的皇宫中,只能一个人哭泣……

    曹奂正在伤心的哭着,突然从旁边走来一个人,问:“陛下因何哭泣?”

    曹奂大惊,抬头看去,见是黄门侍郎张节,自己的心腹,这才安下心来。抹了抹眼泪,道:“黄爱卿,今我大魏江山,名为曹氏,实则已姓司马了!今日司马老贼要当晋王,朕不过略微犹豫,石苞就忍不住带剑上前!朕名为皇上,实则连小民都不如,如何不悲啊?!”

    张节劝解道:“陛下,如今局势虽然艰难。但当年魏武帝打天下的时候,多有忠心的大将文臣。他们的后代中,应该还有不少忠心的。另外,当年武帝能够夺得天下,更重要的是靠了宗族的力量!曹氏、夏侯氏皆是皇室宗亲,其中定有许多忠心者!陛下可以暗中与他们联系,以图大事!”

    曹奂摇头道:“不行的。当年,文武二帝为了防止后代争皇位、同室操戈,除了皇上一脉,其他的宗亲都没有封什么大官儿或者爵位,也不掌握军国大权。眼下就算他们有忠心,手中无权无兵,在这洛阳城中,只是每日害怕被司马氏清除,自身难保,又怎么能帮到朕呢?至于大将之后,忠奸难辨,实在无法联系!”

    张节忽然大笑,道:“陛下,可知重耳在外而安乎?”

    “重耳在外而安?!”曹奂精神一震,沉思起来。

    这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嫡子申生,次子重耳。当时国都中有足以威胁这两人性命的的危险。那就是他们的后妈——非常得晋君宠爱的王后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国君,自然对他们两个动了杀心。结果,申生愚孝,继续留在国都,最终被害。重耳跑到晋国偏僻处自己的一点封地里,逃过了杀害。在骊姬失势、时机成熟的时候,突然归来!最终当了晋国的国君。

    这个典故,几十年前诸葛亮还用他来劝过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当时刘琦在襄阳,也是面临着身死的危机,诸葛亮就劝他跟刘表请命,去远在荆州边缘的江夏郡做太守。不仅保全了性命,后来在赤壁之战中,还是刘备一方相当重要的力量之一!

    曹奂细细思索着这个典故,问张节:“你是说,让我逃离这洛阳城,去偏远的地方,重新召集忠臣猛将,另立朝堂,中兴大魏?!”

    张节答:“正是!眼下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则,那司马家族,自司马懿掌握大权以来,只在京都弄权谋,对边疆的控制力较弱。二则,司马氏一直在洛阳城,陛下也没有机会逃走。现在钟会造反,还口称是为了斩司马、兴魏室,使得司马昭亲自去征讨。刚好给了陛下逃走的机会!这机会千载难逢,陛下万万不可错过啊!”

    要说这张节,堪称是曹魏最后一个为国而死的忠臣!在正常的历史中,因为钟会造反没成功,司马氏没离开洛阳,这个张节并没有献计。只是在最后司马炎篡位的时候,大骂司马氏、保卫曹奂,结果被活活打死!

    现在,因为有了司马昭亲自去讨伐钟会这一变故,当然也可能有刘寻出逃、建立南汉政权的启发影响,这张节居然献出了这样的计谋!由此可见,张节也是个忠心、智慧的良臣!

    曹奂听了张节的计谋,眼中光芒明灭不定,显然是极为动心,但还是不放心地问:“张爱卿,去外面,会有郡县响应我们吗?”

    张节斩钉截铁地回答:“会!司马昭对边疆,尤其是接近西域的边疆掌控力不强。那里的人们还只知道曹氏皇族!如果朝廷巨变,司马昭篡位称皇了,那边疆的郡县不会主动反抗。但如果皇上过去,主动相招,他们一定会支持我大魏正统的!”

    曹奂听他怎么说,想想自己在洛阳城皇宫里犹如傀儡一般的生活,想想只剩一层皮的大魏江山。当即下了狠心:离开洛阳!虽然很可能无法中兴大魏而是身死,总还有一丝希望!在这洛阳城中,那绝对是一丝希望都没有啊!

    为了大魏,身死又有什么?!

    曹奂坚定了心思,对张节道:“朕心意已决,便听爱卿之言,不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张节大喜,道:“陛下,咱们从现在就开始安排!”

    话音未落,忽然从二人背后传来一声大喝:“张节,你一个小小的黄门侍郎,不想竟有如此心机耶?!”

    第三更

    (本章完)

第83章 醒掌天下权() 
却说曹奂、张节二人正在皇宫一角议论中兴大魏之事。论到妙处,正自开心,突然身后传来一声大喝!

    两人大惊,瞬间便惊出了一身冷汗!

    两人转头望去,只见一名胡子、头发全部花白的老臣走了进来,乃是太傅司马孚!

    司马孚,字叔达,乃司马懿之弟,司马昭之叔也!

    曹奂吓得面无人色,张节也是面色如土。二人肝胆俱裂,呐呐说不出话来。却见司马孚平静地走到曹奂面前,跪下叩拜道:“老臣见过陛下!老臣因担心陛下伤心过度,伤了龙体,特来宫中劝解。恰巧听到张侍郎的话。”

    曹奂二人刚刚有点平复的心肝又是一颤!

    张节忍住害怕问:“太傅大人意欲何为?”

    曹奂也硬着头皮问:“司马大人要杀朕吗?”

    司马孚继续跪在地上道:“老臣乃大魏臣子,焉敢以臣弑君也?”

    两人听司马孚这么说,心中安稳不少。曹奂便上前扶起司马孚,然后又问:“刚刚司马爱卿听到了朕与张侍郎的话了。不知道司马爱卿准备怎么办呢?”

    司马孚沉声答:“自然是君有所求,臣有所应。帮助陛下联系余下忠臣和逃出洛阳了!”

    司马孚声音悲而沉,竟然有一种忠臣面对国难时的无奈!

    曹奂又惊又喜,又带有疑迟地问道:“真的吗?”

    “千真万确!”司马孚点头道,“我虽然是司马家族的人,但更是大魏的臣子!愿为君王分忧解难,焉能欺君罔上?!”

    曹奂大喜!

    虽然司马家族的人会支持自己,实在跟刘邦这个小混混能当开国皇帝一样荒谬,但是现在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他来行骗了!就算是皇位,他司马家也能强制取来啊!

    所以再出人意料,理智也告诉曹奂:这是真的!

    曹奂起身拜谢道:“如此,爱卿实乃我大魏最后的忠臣之一!大魏兴衰,皆系于爱卿一身了!”

    其实曹奂说的一点没错。司马孚的确可以说是大魏忠臣!虽然他是司马懿的弟弟,权臣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叔叔,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祖叔!但是,如果说张节是最后一位为国捐躯的大魏忠臣,那他就是坚持到最后仍以大魏臣子自居的忠臣!

    司马孚在曹操时期,就担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但他从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的事。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带领太监宫女讨伐司马昭时,被司马昭部下在皇宫门口杀死。当时司马昭下令任何人不许去哭丧,百官无人敢去!只有司马孚过去,嚎啕大哭,把曹髦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愧疚道:“陛下殒命于此,是微臣的过错啊!”然后还拼尽全力把弑君凶手夷灭三族!那凶手可是司马昭心腹大将啊!

    而在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帝位给他的时候,司马孚拉着曹奂的手,说:“臣一生都是大魏的臣子,到死那天也不会改变!”

    后来晋帝司马炎封他为安平王,荣宠至极。司马孚却丝毫不以为荣,常有愧色,说:“我乃是大魏的臣子啊!”

    有人说,司马孚是装的。反正他是司马家的长辈,再怎么哭曹髦、说自己是大魏臣子也不会有人降罪给他。可是司马家那么多族人,为何就他装呢?

    当然,司马孚毕竟是司马家族的人,不会带兵反叛司马家族。但是除了这个底线,凡是能为曹魏皇室做的,在正史记载中,他基本上都做了!

    司马孚听到曹奂夸他为大魏最后的忠臣,初时露出笑容,随后却突然哭道:“臣自魏武帝讳操时就是大魏之臣。而后历任五代皇帝,眼见大魏皇室渐渐暗弱,实在是心痛不已!然而身为司马家族中人,也不能欺宗灭祖带兵剿灭司马家族,只好渐渐不管朝廷事务,以免诛心,在外勉力维持皇室威严而已。现在好不容易有扶助皇室的机会,臣发誓,必全力相助陛下!”

    曹奂看他真情流露,指天发誓,才终于对他完全信任,道:“爱卿如此相助,朕感激不尽,愿拜卿为师!”

    司马孚听曹奂这么说,知道他的心思,想跟自己进一步拉近关系。而自己心中也比较愿意,想有这个荣誉,便答应下来道:“老臣有陛下作弟子,实在是我的荣幸啊!”

    于是曹奂当场对司马孚磕头、敬茶,完成拜师之礼。

    随后,三人商议具体事宜。由司马孚为曹奂联系洛阳城中的曹氏、夏侯氏宗亲。张节亲执曹奂血诏,去京城之外联系可能的忠臣或者忠臣之后。等到司马昭亲征钟会打到最激烈的时候,便逃离洛阳!

    至于去哪里,估计曹奂几人还要慎重思索才能决定。

    其实,司马孚全力支持曹奂,除了的确有忠心之外,也想用这个方法解决曹氏和司马氏的矛盾——按照眼前的情况,司马氏取代曹氏称帝已经是早晚的事了。但是司马氏逼迫曹奂退位,形同弑君,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但是曹奂成功逃脱,再建魏国就不一样了,那是曹魏先逃跑的!在司马氏还做臣子的时候,你皇帝先逃跑了,还另立门户,完全是皇帝首先抛弃文武百官和江山臣民!那么,功劳最高,德行最好的司马氏在百官的拥护下登基称皇,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