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大亨-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丝楠阴沉木固然珍贵,但是和小叶紫檀比起来可就差远了。而这十口大箱子竟然全都是用小叶紫檀打造的,那里面会盛放着什么样的稀世重宝呢?

    杨靖怀着满满的期待打开了一口大箱子,里面依旧是三层油纸外加一层明黄色的丝绸包裹着,打开这些包裹物之后,杨靖的眼睛都直了。

    《喻世明言》!

    映在杨靖视线中的是满满当当的书籍,而在第一层的书籍上面,都有同一个名字,那就是《喻世明言》!

    杨靖倒吸了一口凉气,看着这些书封面上的《喻世明言》以及“大明万历内府印”、“冯梦龙书”这几个字,喃喃自语道:“这莫非是冯梦龙的内府刊印本?”

    冯梦龙在华夏的文学史上有着不一般的地位,他最著名的作品《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华夏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在华夏文学界内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地位不在四大名著之下!

    杨靖晃了晃脑袋,心说:“这下子可真是发了!”

    相比于那些字画,这些书籍才是华夏文明传承的精粹,而能在这里找到一整套冯梦龙的“三言”之一,这个发现绝对不比那些字画差!

    而更让杨靖小心脏差点受不了的是,在《喻世明言》之下,竟然还有同样是内府刊印的《警世通言》以及《醒世恒言》这两套书。。。。。。

    一下子就把冯梦龙最珍贵的三部书一网打尽,而且还是万历年间内府印的善本,这绝对是杨靖之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能有一套《喻世明言》就足够幸福的了,可现在一下子就搞到了三套,这真的是让杨靖想不出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内心的狂喜了。

    这一套“三言”只有一百二十篇,被内府精心印制了三十本,每本四篇。

    这三十本“三言”,只不过是占据了这口箱子大约十分之一的地方。在这一套“三言”之下,杨靖还发现了一套《祖训录》,这是明朝一朝记载宦官官制的唯一法律文本。

    这套《祖训录》虽然不是什么名家所著,但其中蕴含的东西却可以让后人最大限度的了解明朝内府的一些事情。这套《祖训录》的意义,说个毫不夸张的话,绝对可以成为《明史》的重要补充。

    此外,杨靖还在这口箱子里发现了明代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亲笔手书的《春秋明经》和《百战奇略》,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太史公宋濂亲笔手书的《诸子辩》、《翰苑集》四十卷以及《洪武正韵》十六卷。

    这可都是稀世珍宝啊!在后世,这些承载着华夏文明传承的文化瑰宝仅仅只有内容而不见真迹,却不想在这里竟然看到了真迹。

    光是这一箱子书籍的价值,在杨靖看来就远远超过了前面所有箱子中那些物品的价值。这些书籍已经不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而让杨靖想不到的是,这一箱子珍贵至极的书籍仅仅只是一道开胃菜,后面的几口箱子打开之后,杨靖差点就晕倒在原地。

    小心翼翼的拆开第二口箱子里面的包裹物之后,杨靖发现这口箱子里面竟然盛放着同样是宋濂主持编撰、大明洪武内府印制的整整一套完整的《元史》,共计20卷。。。。。。

    第三口和第四口箱子中则有王世贞亲笔手书的《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方孝孺亲笔手书的《宋史要言》、《周礼考次》;徐渭亲笔手书的《徐文长三集》、《南词叙录》;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亲笔手书的《大学问》和《传习录》这两部儒家哲学巨著。

    这四口箱子让杨靖差点幸福的晕倒在原地,这些可都是不折不扣的宝贝,无论是内府刊印的书籍还是那些大家们亲笔手书的书籍,随便拿出一件去,就足以震撼世人了。

    至于第五口箱子中的东西更是让原本都有点麻木的杨靖差点跳了起来。

    无他,这口箱子中盛放的全都是宋元时期的古籍善本。其中不乏有王安石亲笔手书的《材论》和《祭欧阳文忠公文》这两篇传世名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亲笔手书的《东坡志林》、《石钟山记》、《赤壁赋》;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亲笔手书的《荔枝谱》一卷和《墨谱》一卷;范仲淹亲笔手书的散文《灵乌赋》、诗歌《上汉谣》、《阅古堂诗》。。。。。。

    这些作品可不是后世的那种影印本,这些大家作品的刻本都几乎见不到,更别说亲笔手书的了。

    这些宋本拿出去,引发的轰动绝对比刚才那几口箱子中的作品还要大。

    杨靖甚至在这个箱子里还找到了一副宋徽宗赵佶亲笔手书的《画赋杂谈》一书,这是一本从来不曾在历史记载中出现过的书,而且还是出自于一代皇帝之手,其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这口箱子是截止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口盛放的全是前朝作品的箱子,还剩下五口箱子,杨靖也盼望着这五口箱子中能够出现更多的宋元时期的东西。

    不过,最后的这五口箱子并不是杨靖想象中的宋元时期的东西,而是满满两箱子让他忍不住仰头高喊了好几声的东西。

    当杨靖打开这五口箱子的包裹物并看到这五口箱子里面的东西时,他只觉得自己差点就喘不上气来,他根本就不相信这里面的东西是真的。

    他甚至动用了圣戒的鉴定技能,这才再三确定这五口箱子中的东西确实是真品无疑。

    而确定了之后,杨靖就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抬头大吼了起来。

    一直到他吼的嗓子干哑,差点喘不上气来之后,这才觉得稍微舒服了一点。虽说内心的那种狂喜远远无法用这种方式吼出来,但好歹也能让他多少感到轻松一些。

    要不是连着用了三次鉴定技能才确定这五口箱子中的东西是真的,杨靖真的是不敢相信这些东西竟然会这么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真的,他真的是没有想到这种传世重宝竟然就以这种模样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别说是杨靖了,估计就是换成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看到这五口箱子中盛放的东西之后,都得和杨靖现在差不多。

    因为这五口箱子中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永乐大典!

第三二零章 迟来了四百多年的信() 
“《永乐大典》正本,403年…408年,解缙。”

    连续几次的鉴定,圣戒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让杨靖幸福的差点死了过去!

    《永乐大典》在华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绝对是处于最巅峰的那一小撮书籍之一,与之能够比肩的书籍绝对是屈指可数。

    杨靖曾经在国家图书馆见过《永乐大典》的嘉靖版副本的模样,但眼前这些《永乐大典》的样子和杨靖曾经见过的副本略有不同。

    这些《永乐大典》的个头要比嘉靖版的副本大一点,杨靖用手掌量了一下,宽大约有30厘米,长度差不多有半米。

    至于封面颜色和格局,则和嘉靖版的副本差不多。

    杨靖手有点哆嗦的掀开了其中一本的封面,显露出里面的内容,杨靖敢用自己的脑袋发誓,这内容绝对不是印刷的,而是正儿八经的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手写本!

    事实上,《永乐大典》的3。7亿字,全都是书手们用明代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仅仅是参与抄写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万人。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当年,也就是403年的7月,就下令编纂《永乐大典》。他对解缙、胡广等大臣们说:“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朕想广泛采集各书中所载事物,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这样检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过去的《韵府群玉》和《回溪史韵》等书,虽然也是用韵来统摄的,但采书不广,记载简略。希望你们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来历代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汇在一书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皇帝一发话,下面的臣子自然就要忙断腿。解缙等人秉承上意,历时六年,终于编出了这部共22,937卷,分,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的旷世大典。

    书成之初,明成祖曾经考虑将之付梓,也就是雕版印行,但因工费浩繁而罢,唯聘书手抄录了一部,被称为“永乐正本”。

    而眼前这五口箱子中的《永乐大典》,不用说,自然就是明成祖朱棣老大下令手工抄录的《永乐大典》正本了!

    明正统十四年,也就是449年,金陵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所幸正本已全部移藏燕京,未逢此劫。

    而到了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557年的4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差点被毁。受此虚惊,嘉靖皇帝决定组织人力抄写一本副本。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但经深入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52年,嘉靖皇帝召选书写、绘画生员09人,正式抄绘,耗时六年,于隆庆元年四月完工,被称为“嘉靖副本”。

    正本后来不知所踪,有人说《永乐大典》的正本在万历年间就毁于大火,也有人说是《永乐大典》正本随着明神宗万历皇帝殉葬了。结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定陵打开之后,里面却没有发现《永乐大典》正本的踪影。

    很显然,《永乐大典》正本并没有随着万历皇帝殉葬。

    但正本确实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即便是嘉靖副本,在流传到清代的时候,一开始也是不受重视,一直到雍乾年间,《永乐大典》的嘉靖副本才被重视起来,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更是借鉴了很多《永乐大典》副本的内容。

    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副本也流失了很多。

    后来在晚清时代,列强侵略华夏,嘉靖副本更是被列强劫掠而去,一直到现代,即便是嘉靖副本在全世界也仅仅只存留有八百多卷。

    即便是嘉靖副本,在全世界都已经是稀世珍宝了,更别说眼前这些已经消失了几百年之久的正本了!

    这些正本要是拿回到原时空,绝对可以引发一场惊涛骇浪的!

    只是让杨靖觉得有些可惜的是,这五口大箱子中仅仅只装了六千册共计一万四千六百八十八卷。占了《永乐大典》正本一半多一点的数量。

    不过虽然有些遗憾这里的《永乐大典》不全,但能够得到这么多的《永乐大典》,而且还是正儿八经的正本,这已经是老天爷开眼了!

    就是不清楚这原本在明末清初之际就已经不知所踪的《永乐大典》正本为何会出现在这里。难道是永历帝朱由榔带过来的?

    要说也只有这个理由来解释这大半套《永乐大典》正本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了。其他的理由根本就没有办法解释这一点,而且还有诸如众多的金银珠宝、珍贵字画来佐证这一点。在明末清初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将这么多珍贵的东西集中在一起,错非也就是皇家有这个能力。

    只是圣戒虽然神奇,但也只能简单的鉴定出某一件东西的详细出处,至于这件东西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圣戒也是没有这个功能。

    看着这五口大箱子,杨靖呆呆的发了一会儿愣,最终这才哈哈大笑了两声,左手摸上了这些箱子,瞬间,这五口大箱子就在原地消失不见,进入到了升级后的储存空间。

    结果当杨靖把所有的箱子都收进了储存空间之后,却发现在地上还有一个不大的紫黑色小木箱。

    直觉让杨靖在看到这个小木箱的时候就是心头一喜,赶忙上前几步,一把就抱起了这个小箱子。

    箱子非常重,竟然也是小叶紫檀打造的,个头虽然不大,但抱在怀里却是沉甸甸的。

    小盒子上同样有一把小铜锁锁着,但这把小铜锁早就已经锈烂了,杨靖毫不费力的就打开了这个小盒子。

    里面同样有油纸做包裹物,揭开油纸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方银质直纽印,从个头上来看,显然是明朝百官印中等级最高的三台印,也就是一品官才能使用的直纽印。

    杨靖拿起这方直纽印,看着底部的印文,心中豁然一惊,同时也是豁然开朗。因为这方印的印文赫然是“黔国公印”四个字。

    不用说,这肯定是明朝的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留下的。

    想想沐天波先是和李定国共同抗击孙可望,打的孙可望狼狈不堪,最后又护驾进入到缅甸,最终魂断缅甸瓦城,绝对的一代忠臣。再看看这二十多口大箱子中的宝藏,杨靖就不难猜出这些宝藏到底是谁安放在这里的。

    除了沐天波之外,别人恐怕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以及魄力。

    如果要是别人把这些宝贝藏在这里,或许杨靖还会怀疑那个人的目的。但唯独沐天波和李定国二人是绝对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的。

    沐天波最终为了保护朱由榔而魂断缅甸,与缅甸的士兵力战到死。而李定国在得知永历帝最终被吴三桂杀死之后,也是抑郁成疾,仅仅坚持了一年就追随永历帝而去,死时年仅42岁。。。

    这两位大将可以说南明最后的忠诚大臣了,其忠心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些宝藏如果真是沐天波藏在这里的,那么必然就有他的目的。

    果然,在这方大印的下面,杨靖发现了一封信,小心翼翼的打开之后,里面的内容让杨靖再次动容。

    宁宇吾弟:

    若见此信,想必你已经接到为兄的信。兄在阿瓦竹城遥祝你能借助这笔军资再展雄风,将鞑子击溃于云滇,还我云滇朗朗乾坤,我主陛下也可回归云滇。

    这笔军资是为兄多方筹措起来的,其中的《永乐大典》正本为先帝礼宗陛下所有,乃神宗陛下所赐。后恭礼宗陛下因病崩于梧州,吾皇昭宗陛下就一直珍藏这些书。

    还有那些本朝、前朝的名人字画,亦为神宗陛下赐予先帝礼宗陛下,后一直同《永乐大典》一起被昭宗陛下携带至此。

    金银珠宝,乃为兄在昭宗陛下大驾抵达昆明之后,开始筹措的。永历九年,弟护送大驾抵达昆明之后,为兄就深感鞑子势大,于是在三年的时间内拼命筹措军资,这二十万两黄金以及一百万两白银正是为兄三年间筹措的所有军资。

    永历十三年,为兄护驾进入到缅国并于闰正月二十九抵达蛮莫之后,深感缅国国主对陛下的提防之心,故曾恳求陛下分兵以求稳妥,陛下也赞同为兄的建议,但奈何太后王氏不赞同,此法只得搁浅。

    不过为兄说动陛下,将这些年来筹措的军资给你留下,以图东山再起,陛下答应,并将多年珍藏的《永乐大典》以及诸多字画珠宝全都交由为兄。

    为兄在蛮莫等待缅国国主迎驾期间,从当地土人嘴中得知蛮莫附近有一孤山,山中有洞,非常适合藏宝,于是为兄在伴随大驾到达缅国都城阿瓦城之后,就交由心腹将这批藏在蛮莫城郊的军资全部藏入此山洞,并将山洞原入口彻底封死,重新开辟新入口。想必你在为兄交给你的那封信中已经知晓了。

    这三年来,陛下在阿瓦城很不好过,为兄期待着你能好好的利用这笔军资打击鞑子,争取早日迎接吾皇陛下大驾回归!

    为兄在此祝弟在战场上大杀四方,击退鞑子!

    兄:沐天波

    永历十五年正月于阿瓦竹城

    这封迟来了四百多年的信,解释了这些宝藏的真实来源。。。。。。

    ps:鞠躬感谢“冰镇八度”、“书友20702055555”各自00的打赏。

第三二一章 目瞪口呆() 
看完了这封信,杨靖心中微微有了一些苦涩,得到这批重宝的喜悦也被这封信的沉重冲淡了很多。

    要说起沐天波和李定国这哥儿俩来,真的是一对悲剧兄弟。

    李定国是明末造反派的扛把子张献忠老大的养子,成年后就能征善战,打的明军是鬼哭狼嚎。不过,当张献忠出兵拒清军,并在西充凤凰山不幸中箭身亡之后,李定国果断的投靠了南明,成为了永历皇帝朱由榔手下的头号大将。

    而沐天波就更不用说了,人家是世袭黔国公,祖上更是明朝的开国名将沐英,其身份和地位自然要比出身草莽的李定国高不知道多少倍。

    不过李定国在投靠南明朝廷之后,打的叛变的孙可望以及清军狼狈不堪,很是受到永历皇帝的器重,渐渐地成为了南明朝廷的武官之首,渐渐地和作为南明朝廷文臣之首的沐天波成为了好兄弟。

    这对难兄难弟为了保护永历皇帝朱由榔以及南明微弱的政权,可谓是殚精竭虑,身先士卒。

    沐天波陪着朱由榔进入到缅甸,最终身死客乡,连个尸体都找不到。而李定国在永历皇帝进入到缅甸自后,独自一人率领着残缺的部队抵抗强大的清兵,虽说后来有巩昌王白文选率兵加入了李定国的部队,可相比起势大的清兵来讲,李定国打的很艰难,后来更是因为吴三桂杀了永历皇帝之后,这位南明最后的一位忠臣大将受不了这个刺激,一年之后就郁郁而终。

    从这封信上就不难判断出,沐天波确实是一位没的说的大忠臣。永历皇帝被孙可望在黔贵软禁了三年,最后在永历九年被李定国救出。李定国护送永历皇帝到达春城之后,沐天波就开始筹措军资,以准备长期抵抗清兵。

    从永历九年到永历十二年的年底,三年多的时间里,沐天波能筹集起二十万两黄金和一百万两白银,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而永历皇帝最终把自己的内孥也拿出来了,包括珍藏的那些名贵字画、《永乐大典》正本以及那些金银珠宝,这也说明永历皇帝在这个时候其实也是有想法的。

    事实上,要不是清兵势大,再加上永历皇帝他娘也就是王太后实在是太胆小,一直怂恿着永历皇帝进入缅甸避难,朱由榔不得不进入到缅甸,最终被叛变的东吁国王擒获,而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