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洲文学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旅行。在第五卷的最后两章里,他给自己过去动荡不定的生活做了总结,并整段引用了西班牙作家古瓦拉(1490…1545)论文中的话,“向世界告别”,要再过隐士生活。第六卷是小说的“续篇”,记载西木第二次远游,流落在一座荒岛上,在那里劳动为生,决定不再回到充满罪恶、屠杀和欺骗的欧洲。 
  《痴儿西木传》的主人公从一个淳朴无知的儿童,经过装痴扮傻的“小丑”和冒险的流浪汉的生活,不断地追求荣誉、金钱、爱情、知识,在战争的风雨里吹来卷去,经历了无数的所谓幸福和不幸,最后是看破世情,向人生决别。全书以隐居始,以隐居终,作者的思想是消极的。但书中有不少地方是作者亲身的经历,他自己也是从少年时期起就卷入战争的漩涡,切身感受过人民的苦难,亲眼看到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所以他和当时一般的宫廷诗人迥然不同,能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深刻地描绘这个灾难重重的时代。他说,他的作品不是为宫廷而是为众人写的,不只是供人娱乐,也要起教育和改善社会的作用。他的小说也反映出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和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想。他曾通过一个自称尤皮特的老人,梦想将来的德国应该解放农奴,豁免税收,消除宗教分歧,建立和平。他叙述再洗礼派在当时的匈牙利组织新村,生产资料收归公有,男女享有同等权利,种种设想和庸帕内拉的《太阳国》极为接近。 
  《痴儿西木传》的语言是人民的语言,朴素自然,又富有形象性和幽默感。它一般被认为是流浪汉小说,但从它所涉及的广大的社会面、主人公性格的发展,以及比较谨严的结构看来,它已经超过流浪汉小说的范围,可以说是德国一部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论   
  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历史情况不尽相同。英、法仍然是最先进的国家。英国166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建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资产阶级在国外大规模进行殖民扩张,国内发展工商业,大型手工业工场发达,在一些生产部门开始采用机器,十八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初期还有反封建残余的任务,但它和劳动人民的矛盾随着本世纪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尖锐。法国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工商业最为发达,六、七十年代,手工业工场开始零星使用机器,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现了。但它仍然是个封建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专制王权对外不断发动战争,外交一再失败,对内加紧压榨人民,屡次宣告财政破产。封建阶级和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到极点。1798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最彻底的斗争,它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确立。在德国一些主要城市,工商业也有一定的进展,但很缓慢。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依附贵族宫廷,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意大利继续受到外国侵略,教会势力猖獗,资本主义遇到很大阻力。俄国北西欧国家落后,从彼得一世时期开始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业有所增长,但对农奴的剥削比以前更为残酷。七十年代爆发的规模巨大的普加乔夫起义尽管归于失败,但有力地打击了农奴制度,促进了俄人民的觉醒。 
  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天文学等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其中以牛顿(1642…1727)的成就最为突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继霍布士之后发展了经验主义,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的传播。他在政治上拥护君主立宪制,主张人民通过议会行使权力。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的天赋权利,国家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私有制。洛克对欧洲启蒙运动影响很大。法国思想家贝勒(1647…1706)和封特奈勒(1657…1757)继承笛卡儿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摈弃其中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唯心主义思想,把理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权威的武器,提倡自由检验的科学精神,肯定人类要不断地进步。他们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十八世纪具有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体系。启蒙运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启蒙学家以先进的观点教育民众,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因而有“启蒙”之名。启蒙运动在法国声势最为浩大,在德国也有蓬勃的发展,俄、意等国启蒙思想也很流行。英国在十七世纪虽已发生了资产阶级阶级革命,但仍然有着启迪民众向封建势力继续斗争的历史任务。由于这个任务是在革命后提到日程上来的,所以英国的启蒙活动和法、德等国的启蒙运动并不完全相同。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它继承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个性,而且比人文主义者更进一步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其目的是要推翻封建大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因此,这一思想运动也是一场非常剧烈的政治革命运动。教会是主要的封建堡垒,它宣称神权和君权至高无上,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帝王权力是神授的。启蒙思想家用唯物主义反对这种唯心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他们不满意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反对贵族阶级的特权,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创造了天赋人权的理论。他们在斗争中使用的武器是理性,他们用理性检验所有的旧制度、传统习惯和道德观点,正如恩格斯所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启蒙思想家具有乐观的战斗精神,相信人类不断进步,将要在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即他们所标榜的“理性的王国”。这个王国在他们看来将是真理和正义的社会。“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其实,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性的王国”不过是理想化的资产阶级王国。他们从来不否定私有制度;正相反,他们把这制度看成是不可动摇的原则,甚至是人权的一部分。他们为之斗争的自由平等实际上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尽管如此,“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私的观念;相反地,……他们完全真诚地相信共同的繁荣昌盛,而且真诚地期望共同的繁荣昌盛,他们确实没有看出(部分地还不能看出)从农奴制度所产生出来的制度中的各种矛盾。”他们真诚地相信封建制度一经铲除,全体人民将普遍享受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是为全人类而奋斗的。 
  启蒙运动家对物质世界的解释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他们认为人类历史充满虚伪和谬误,这是因为教会统治了一切,把人类推到黑暗和愚昧的深渊里;因此,他们以为提倡科学、文化和教育就可以改造社会。他们在对民众进行启蒙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教育统治者上面。他们幻想统治者一旦接受了启蒙思想,成为“开明君主”,便会施行开明政治。关于宗教问题,他们中有人高举无神论的旗帜,反对天主教,也有一些人用自然神论的观点否认上帝存在,却又承认自然本身就是神。此外,有些人还提出“自然人”的理论,来和社会的人对抗,号召人们“返回自然”。这种观点固然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否定人类文明的一面,因而也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这些思想表现出启蒙运动家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他们仍然不失为卓越的思想家;“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十八世纪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化关系非常密切,英、法两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最大。英国的社会制度为许多国家的先进人士所向往。法国的重要启蒙思想家几乎都到过英国,把英国的进步思想介绍给法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在十八世纪才传到欧洲大陆,开始影响法、德、俄、意等国文学。这一时期的英国小说家理查生受到狄德罗的热烈赞赏,他的小说影响了卢梭,卢梭又对德国的许多诗人发生影响。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以它的卓越成就,在欧洲各国掀起了向法国学习的浪潮。许多国家从统治者一直到一般文人作家都竞相模仿路易十四时代的文学艺术。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对一些国家的民族文学的建立起过一定作用,但它的宫廷趣味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在这些国家里也产生了华丽典雅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出版后,几乎立刻传到其他国家,或很快就出现了译本,人们竞相传诵,成为欧洲各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自由的有力斗争武器。 
  这一时期古典主义继十七世纪之后,仍然统治着欧洲文坛,许多国家先后有了自己的古典主义流派。但在十八世纪,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启蒙文学和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英国,古典主义虽有相当声势,出现过以蒲伯为首的古典主义派,但这个时期成就最大的作家是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他们中有的强烈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有的对封建阶级进行揭露,最进步的作家对本阶级所暴露的缺点提出尖锐的批判。他们的文学活动具有启蒙的性质。他们的长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国王和贵族,而是普通人,特别是社会的中、下层人物。他们关心社会问题,注意环境描写和性格刻画。他们的作品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在法国,古典主义牢牢地占领着文坛,不少作家仍按古典主义的原则从事创作,但没有写出优秀作品。这一时期最受民众欢迎的是以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是启蒙运动思想家和活动家,同时也是启蒙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革命性,是欧洲启蒙文学最典型的范例。德国启蒙作家反对封建专制,争取建立德国民族文学,但也表现出和宫廷贵族妥协的软弱性。莱辛是最重要的德国启蒙作家,他把戏剧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在戏剧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有所建树。意大利戏剧一度繁荣,哥尔多尼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传统,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深刻影响,写过不少富有民主思想的社会喜剧,反映了意大利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日益自觉。俄国在三十年代后形成古典主义流派。这一派作家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提倡科学、文化和爱国精神,讽刺并批评农奴制度所产生的不合理现象。九十年代出现了反映农民革命情绪的作家拉吉舍夫。 
  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民主性。启蒙作家把文学创作看成是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他们常常深入浅出,把深奥难解的哲学思想写得通俗易懂,唤醒人民起来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为了达到这目的,他们着重反映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描写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感情。他们作品中的贵族一般是批判揭露的对象。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用诗体进行创作,绝大多数是使用散文。他们喜欢采用民间故事和人民的语言,使作品容易为民众所了解。他们不把描绘环境和性格作为创作的主要任务,但他们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常能引人入胜,发挥启蒙教育作家。他们常用的手法是讽刺和说理;讽刺作品尖锐辛辣,摧毁力很大;说理文逻辑严密,说服力很强。有的启蒙作家,如狄德罗和莱辛,在美学方面深入探讨,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丰富了欧洲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十八世纪作家创造了一些新体裁,如正剧、哲理小说和抒情小说等,以适应启蒙运动的需要。 
  十八世纪后期,欧洲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流派,其发源地为英国。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更加显著。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人深感社会上贫富悬殊,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感伤情绪由此产生。感伤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在理查生的小说中已经出现感伤因素,但英国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斯泰恩,感伤主义就是以他的小说《感伤旅行》(1768)而得名的。这一派作家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有时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疾苦表示怜悯,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他们有时放任个人情感,沉溺于感情世界,脱离现实;有时甚至爱抒发个人对生、死、黑夜和孤独的哀思,致使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悲观失望的情调。他们最爱用的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 
  法国在十八世纪并未产生真正的感伤主义文学流派。狄德罗的正剧,特别是卢梭的《新爱洛伊丝》虽然也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感情主要是用来对封建制度、封建道德作斗争的,因此富有战斗性。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狂飙突进运动作家中有些人受了理查生、斯泰恩、卢梭等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也带有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十八世纪后半期,俄国也一度出现了感伤主义流派,代表作家是卡拉姆辛。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俄国贵族的没落情绪,成就不高。感伤主义文学对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二节 英国文学   
  英国社会在十八世纪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高官厚禄虽仍为土地贵族所垄断,但国家政策基本上是为金融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府以殖民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国债制度、近代课税制度促进工商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连年进行殖民战争。劳动人民受到极为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大型手工业工场在主要生产部门代替了小作坊和个体生产者。十八世纪中叶发生工业革命,出现了使用机器的工厂,人口向城市集中,新的城市在兴起。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诞生了。自耕农遭到破产,旧式乡绅也在消失。较多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和较多代表金融工商业者利益的辉格党轮流把持政权。官场贪污贿赂公行;司法机构弊端重重,它镇压人民,保护有产者的利益;选举制十分腐败;上流社会的奢侈、投机、纵饮、豪赌成为一时风气。 
  这一时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残余,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对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表示同情。另一些作家也打着理性的旗号,但他们却为现存制度辩护,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古典主义在这个时期还有很大影响,保守作家大都遵循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一些进步作家也或多或少带有古典主义倾向。但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批评家都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映更广阔的现实。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不论古典主义或现实主义都逐渐被一些新的流派所代替了。 
  本世纪初期,古典主义在诗歌创作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作用是蒲伯(1688…1744)。他模仿罗马诗人,有的诗对贵族生活进行温和的讽刺,有的宣扬庸俗哲学。他长于说理,诗风精巧隽俏,缺乏深厚感情,形式多用双韵体。此后,诗歌中感伤主义、浪漫主义因素逐渐增长,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作了准备。 
  十八世纪英国的戏剧创作成就不大。在前期,古典主义戏剧和市民喜剧并存,除了盖依(1685…1732)的政治讽刺剧《乞丐的歌剧》(1728)以外,没有产生杰出的作品。后期才有了一些优秀的喜剧。 
  由于出版物审查法的废止(1695),政治斗争的需要,城市的发展,读者的增多,物质条件的便利,期刊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几乎每个名作家都办过期刊,如笛福的《评论报》、约翰逊的《漫游者》、菲尔丁的《修道院花园杂志》等等。最有文学价值的是艾迪生(1672…1719)和斯蒂尔(1672…1729)的《旁观者》(1711…1712,1714)。这份刊物每期只登一篇文章,或议论一般社会生活,或评介作家或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其中有一组以虚构人物罗吉·德·柯夫雷爵士等为中心的文章,是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作品。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贡献在小说方面。笛福、斯威夫特、理查生、菲尔丁、斯摩莱特等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它在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继承并发展了过去小说——主要是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反映了初期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的种种矛盾,适应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读者群众的要求。这种小说一般不再是脱离现实的虚构故事,而是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普通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物作为主人公。主要的小说多半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比较严肃的态度对待政治社会问题。小说更多地注意结构,情节趋于集中,时间、地点的安排也较严密。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情心理的刻画、环境的描写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一般是日常生活用语。这些特点标志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