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天下知闻,《水浒传》有许多高深的武学道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用的就是熊的横力。
我借这个典故再说熊形。
水浒传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原文说: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缀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把住上截;把腰只一趁,讲那株绿杨树连根拔起。
这是原文,鲁智深的形象就是个熊形,标准的熊架。武功练出了智慧,先相了一相,动手先相面啊,这才是“武”的精明。一眼就看明白了,使多大的劲办什么样的事一目了然。
鲁智深是个机巧之人,这是武功练出来的。他一摸树就用上了肩劲,也就是膀力,两手使的是标准的形意拳,那个式子就叫“狗熊掰棒子”(棒子是地方话说的就是玉米)。
肩膀一靠就是个熊精硬靠啊,他用的软,别人看不出来。这一靠土就松了,下手一扳借的是腰腿之力,用的不是腰的竖劲而是掘力,掘土挖泥的“钻横”劲。水浒传的作者未必精通武艺,写的很简略。
其实这个拔树是三个劲,按、顿、抖。
接手扶着树先往下按,然后一顿。这个“顿”就是一抖,惊乍之力也,有了这个“按、顿”,土中的根须该断也就断了,没断的也就是连着点筋而已。
然后就是一“提”,“提”就是“拔”,古人是“提拔”一起用的,给别人机会啊,升别人的官就叫“提拔”。这个“提”不是用的直力,而是直中带斜、带着掘土之功,三力合一一下就把杨树连根拔起。
鲁智深这个力用的巧妙,有波澜起伏,用出了“翻浪”劲,深合形意之道也。
练武的人即便很傻很实,拳法练到高深,人也会变的聪明。这个聪明就是“彻灵”二字。
熊形练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境地才叫大成,落地生根的树都能拔,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是熊形的奥妙,横拳的演化精义。
太极拳出手就是个抱球式子,那时候许多练太极的问我父亲,我们的抱球或者太极的横劲咋总也练不好呢?
吾父笑曰:你手里没有树。众人惊诧莫名,吾含笑不语。父亲是讲过这个倒拔垂杨柳的故事的,从倒拔垂杨柳去体味这个“横”意是个妙方。
父亲不打麻将,但用麻将说过拳理。吾曾经问“我推人咋总推不出去呢?
父亲说:你打麻将会推胡吗?
最后一张牌拍在桌上,剩下十三张往前一推,然后再推到给牌友看,两手夹住十三张牌,往上使一点劲,再往前推出。古谱云:推宜向上起,紧逼似熊形。就是这个“推胡”而已。
如此才能将敌人连根拔起放出去。
这个“推”其实也不是直的,用乐曲之理来说也有抑扬顿挫也。由此大悟,形意劲是看着直,其实没有一个劲是直出直入的。
由此更体味老拳师的话:内家没有直的,虎豹鹰熊就没有直出直入横平竖直的动作。万法就是圆,圆就是一,都是圆里求一、一里求圆也。
此句一悟如醍醐灌顶遍体生凉。
此时再悟熊形,横中有圆、翻浪自然、惊乍之势、拔树连根。
在古传心意拳中,熊式亦是重要的式子。在祖师后改为形意拳,在鹰熊合形之前,熊形是独立存在的。
有老熊出洞、熊立身、狗熊掰棒子(其实是掰膀子)、横膀撞肘、返背滚锤式等。这些是“打顾”合一的统说。各个支系传承不一,鹰熊合演后这些式子还有传承弥足珍贵。这个熊形就是一路拳法了。
鹰熊合形能得精义,这些自己就能找出来,悟熊形真意一切可得也。
这个“拗步横”可以作为独立的桩法去玩味,静中求动、活人和死人怎么分别?
就是差一口气而已。
人和神仙怎么分别?
也是差这一口气而已。
人怎么变成仙?
就是上山,人上山就是仙字。
人上了山。海拔变了呼吸就变了。
高处缺氧啊!人的呼吸就得轻、细、绵、长、深。佛、道、儒那些高人,生活规律、无俗务缠身,内心空明且所处天地灵秀之地、观日月星辰、天地轮转,易得禅机易练出功夫。
形意拳练到了鹰熊合形,心中该有点禅机,有点诗情画意了。放下熊形单讲熊意,多读古书多参古意,计谋施运化、霹雳抖精神,文武乃一途耳。我恨不得将胸中所学倾其所有而出,恐诸君没这么大的家伙盛也。
熊形的拗步要迈的大些,内家没有直的。不是只说的身形,步伐亦含在其中。不信诸君试看狮虎扑食、恶狼扒心,其进攻路线没有直的,乃盘旋而进随猎物的移动而移动,不断的转折变化,直至切开猎物防护中线,一击而中矣。
拗步熊形之“一横”与拗步鹰捉共同组成“鹰熊”合形,诸君要体味这个步伐的奥妙。两次变步构成了对敌三角,在三角的变化中,敌人的中线便于打破。为不使诸君拘泥于思维定势,诸君自思量也。
熊形一横得手,出手熊横与敌臂接,得机得势、自然生出一肘,这肘不是练出来的,是生出来的,此时欺中而进,顺势而展开,即生“流星赶月返背锤”,借熊膀之势一挥而就,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久练自得也。
说鹰熊道英雄,说到鹰熊文思泉涌。然语多必失、言多乏味,还是留些内涵任诸君玩味的好。
清茶一杯古剑一柄,豁然顿悟怡然且自得也妙趣横生。
吾有熊形歌诀,诸君自当悟之
熊有竖项之力、甩膀之劲、出洞之威、斗虎之猛,外阴内阳、内助脾中真阴,消化饮食、通关体健、阴气下降,补还丹田是也。
山灵之精熊守洞
两掌护身鹰熊争
竖项扣膀存体降
行行出洞老虎形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6 最是九秋鹰得意 擒完狡兔便飞升
形意拳门应步步不离鸡腿,手手不离鹰爪是也。
鹰有捉拿之技,爪锋目敏、能视微物、翅展雄风。
说到鹰形自然想到劈拳,劈拳和鹰捉的外形最为相似,鹰捉的五指更弯曲些而已。这只是外形,内里完全不同,如果劈拳与鹰捉同,那诸多前辈早就将其省略合并了。
但和劈拳比较找出差距,成就鹰捉之技乃是捷径也。
劈拳是手里拿着斧子一步一劈,鹰捉就不是了。鹰捉是拿着痒痒挠挠痒痒,力到指端爪为锋,既要准确快速还要劲力恰到好处,猴子抓虱子练的是手疾眼快,鹰捉活鱼凭的是掌指之功。
劈抓之力练过一段时间,筋骨血脉打通筋强力壮再行劈抓,小臂会有独特的感觉。劈拳力止于肘,劈抓之鹰形力点前移至腕部小臂会贯力,感觉自会不同。
我回忆当时练鹰形时的感受,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定步的办法。做个高马步出个高钻拳练“劈捉”,注意这个词是“劈捉”,啄木鸟不只能用嘴啄开树木,还能抓住树里的虫子,这也是劈捉。
呵呵!天地万物奇妙如斯,鹰熊竞志。鹰能捉鱼,熊一样能捉鱼,熊用劈抓,鹰也用劈抓。
鲜鱼被鹰熊抓住,还在左摇右摆以图脱逃,劈抓是过程不是结果,战斗还没有结束,因为鱼还活着,劈抓的终结点是“撕扯”,熊的绝技是“扭杀”。先天一横,鹰有撕扯及鹰嘴一啄。
其实鹰熊都会一抖,雄鹰震翅欲飞的一“振”,老熊蹭痒的一“颤”这个劲力随劈抓而生,“一振一颤”合谓之“抖”,这才是杀手一击也。
有心诸君看到这里,其实已经明白了鹰熊之斗,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其实就是天地阴阳。
呵呵!虽然功夫还没有上身,但你知道了内涵,换句话说你知道了公式和得数。
先用小马步练定步的劈抓,慢慢的你就学会了侧身发力,五指如钩,手指小臂会得到特殊的锻炼,甚至下身、后背、腿部的肌肉都会练到。
呼吸我不想说出来。这个数出来别人讲过的东西如同别人嚼过的饭菜,再喂到小孩口中,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我小时候也是有很多疑问,家门中甚少得到正面的回答,都是启发式的教育。回忆至此感慨良多,圣天子垂手而治,好师父不教而教,习武要有良师,更要有自己的方法。
如今海河之畔的莽撞少年,已有了自己的武道乾坤,我的弟子许多方法是我自创造也。练拳要悟啊!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我是动物园的院长,你们是十二大形象的动物,我教你们跑步,你们学会了要合到你们自己身上。
龙腾空、虎跃起、猴纵山、马疾蹄,这才是你们自己的跑法。这才是你们自己的成就。练来练去你练成了动物园园长,你就迷失了你自己。
动物园园长我也跑不过你们。不是菩提祖师懒惰,是斜月三星洞只有孙悟空有这个悟性啊!
这个鹰熊的呼吸我只说一点,等你真练通了的时候,你自然就明白了,这个从杀手一击去体悟。
悟到了合上这本书,就说你没看过这个。呼吸啊,鹰捉啊,是我自己练出来的。
呵呵!多练侧身劈抓,鹰捉能拗步侧身发力才叫成就。
我说拗步鹰捉比顺步更为难练。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7 熊精硬靠出蹲纵 拗步出洞抖精神
网友戏说形意在百度鹰熊之势有的是,熊形就是个横拳嘛,拗步横拳而已,此说看轻了形意,也看轻了形意拳门的十二大形象,今天我们就单论这个熊也。
诸君能看出拗步横拳(也说是拗步钻拳)已经粗通了武艺,知道熊架练的横意已经有了进步,现今还缺精益求精耳。
横拳就是一,横写在纸上是个“一”字,练书法的都知道,这个一字最为难写,这是开天辟地的一笔,当年山海关的匾额《天下第一关》唯有这个一字最为难写,至今还有当初写匾的传说。
文武相通武者要有文气,文人写字要有武人的风骨。
在形意拳门横生万物,万物土中生,横拳就是生万物的一横。
形意拳练到今天这个横要读四声了,横行天下才是熊意。
山灵之精熊守洞,出势就是钻横之意,这个比五行的横拳多了东西。
老熊是个溜肩膀没有肩才膀力最大。
练这个式子有了钻意就有了塌,肩头一顶项一竖,熊架跃然而出。诸君先前练的横拳是铅笔字,只是工整起落间架搭配合理也。是个铅笔写的一字。
今日诸君要用毛笔写这个先天之横,这就有了藏锋,有了起笔、有了顿挫婉转,该体悟诗情画意了。这个毛笔的“一”字就是熊意。
今日的鹰熊合形,先出熊架拗步钻横,然后才是拗步鹰捉。因此先要通熊形,才能进而言之。
这个“一”字是毛笔字。既说到了书法也就谈到了拳法。文武之道是后人分的,什么一张一弛也好,一刚一柔也罢,都是后人的分别心。
其实人应二者兼备才能大成。
不是武人文相,孔子本身就是神箭手,子路常拔剑而舞之。是他们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出众世人皆知,另一方面就不被人知晓了或者说掩盖了。
文武之道合在一起就是个“一”字。在形意拳中就是横就是熊形。
形意拳门参天地之造化合五行之数,这个拳不好讲。在熊形中说了书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拗步横拳照样能打翻浪劲,这个翻浪劲怎么领会?
就是书法中的顿、挫、藏锋、收笔之势也,如此天清地明也。
这个一颤意在尾闾,就是开篇拗步出洞抖精神的一抖。在形意拳的桩功中也出这最后一抖。今天我就把这个东西说透。
我父亲当年对我的解释是这个抖擞的“抖”。说二人比武二人就是两块电池,敌人就是负极,你是正极。二人一接触电流接通,通体一颤阴阳倒转正负交而触之,敌人就被打出去了。
法妙通灵意
今向后人说
在书法上体现就是收笔之势。熊形练到最后就是脊椎的一颤,意在骨髓之内,如男子小便后的一颤也。
熊精硬靠出蹲纵,老熊出洞体魄如山。格斗中遇到这样的对手,你会觉得压抑,胸中憋气呼吸不畅。
蹲纵就是束展。
这个束展不是原地,是有进退起伏的,这就带出了翻浪。
父亲当年教我熊,用了两个办法,看《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体味“一”中之妙。
其二,看老驴带磨,石碾是圆的,在滚动中行进。父亲斩钉截铁的说,石碾的滚动就是横,就是横中的翻浪也。
父亲说:“练拳就是写字,你们的拳都是半吊子,只有起笔没有收笔。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起笔就要想着收,不带点什么回来不是打拳!”
文武之理趋同,诸君自悟之。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8 鹰有捉拿之技
武林中说到擒拿手,单手为擒双手为拿。
擒拿之术不能单独从武功国术中摘出。
古罗马的斗士上战场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也不知对手是否能保住性命,在打仗前在生死格斗前,你其实是不知道这些的,“生擒”或者“活捉”是战后才知道的。
有一段时间我曾喜欢这个,父亲说这些内家拳理都有的,形意不是擒拿,而是捉拿。学这个东西要研究脊椎与骨骼。
立起你的拳头动一动,你的拳头只能左右摆动90度,上下摆动35度如此而已,是腕骨决定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要受制,就要疼痛甚至失去作用如此而已。
抓胳膊扭腕子不是目的,目的是控制脊椎,家门传授在拳里找,这个叫“打拳如号脉”。身体一触碰甚至眼神一搭就知道敌人身上的毛病。擒拿是技法,擒或者拿,最后都是打,无打不成席面。武打武打这个东西,从鹰捉之技去体味最好。
新女婿进了门老母鸡丢了魂,丈母娘炖了一只老母鸡火候小了,姑爷下手撕鸡腿,一下没撕动,又不好意思收手,干脆使劲一扭把鸡腿掰了下来。
这个“掰”字就是鹰捉的拿法,叼、扣、锁、拿都在其中这是形也。这个意呢?
新姑爷拘谨,出手撕鸡腿撕不动,小丢面子又尴尬,他这个二次发力是扭转之力,是逆着关节使的,这叫含怒出手,瞄准鸡腿的关节逆着拆骨,一下搞定。
这个含怒出手无意中符合了拳意,也符合了内家心法,用在拳上就是精妙的武功,分筋错骨不过如此耳。
买点带骨头的肉练练体味下,出手瞬间的呼吸转折很快成功,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杀手锏。这时候就可以试试顺步鹰捉了,和劈拳一样的步子,先出一横再出劈抓,五指如钩、虎口撑开,要有手握着地球、掌指乾坤之意。
地球大啊!抓不牢。
呵呵!意就放远了。
劳宫穴就会有感觉,时间长了就出功夫。
鹰眼能视微物,回到人身肝开窍于目,眼要锐利。心是统帅、眼是先锋、指爪所致、立奏奇功。
练形意要练心法。
心法的第一要诀是“相信自己”!
武人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武道乾坤,特别是内家拳,功夫越练越强,内心也越来越坚忍。抗击打能力增强,不是只说肉体还有内心。我家长辈说过,能承受形意拳“抻筋拔骨”与“桩步”之苦,天下没啥不能承受的。
今日回忆起来,干脆写出来送予诸君共勉。
这个劈抓可不只是前手,后手也是如此。说个秘诀啥时候你前手发力大过后手了,那么恭喜你,你就练错了。
呵呵!最起码形意拳你是练错了,后手也要练到,并且是主练。得一段时间才能动作协调舒展,进退起落整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体会两手的二力相争的撕扯之意。
顺步鹰捉练到周身一气动作张弛有度,就有点意思了,这时候就能体味出形意拳门独特的行拳之意味了。如含着人参练拳一样,真的有点苦,但没了这点苦人生就乏味了。一个武人只要还在练拳,他就什么都有。有信心、有胆量、有自信……
每个人的鹰捉都不同,速度、顿挫与间隔那是功夫和认识造成的,一点也做不了假不用强求一致,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你的拳也会如此,只要在道中得大体就是正确的。
说点鹰形的诀窍吧
鹰形练之外阳内阴,鹰形取其身,起肾阳、穿五关、补还于脑,其拳抑心火、滋养肾水、阳气升于脑、真精化气、开通任督、灌溉百脉、流动三田,驱除百脉阴邪,涤荡百脉污秽,复纯阳之气,精满神旺、力达四稍
盘旋高飞目似电
坠空抓物掌如钩
精气神力功居首
巧练鹰捉气为先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9 鹰熊合形
鹰熊至此章完备,十二形象龙虎为开鹰熊合。至此英雄世出天下大治也。
形意拳门称之为“步步鹰熊”是也。
老熊看似笨拙呆滞,内藏机巧形体如山,熊掌力猛且灵巧万分,既有斗虎之猛,亦有涧中捉鱼之巧劲。
鹰虽为飞禽,然双翅力能千钧,双爪一出透骨寒,力达筋骨之稍节,节节相通、节节贯串,且鹰捉万物能出胯之合力,能搏超自身体重数倍之动物,鹰目如电俯视苍穹,虽飞禽能斗百兽。
老熊出洞、鹰击长空,鹰熊即是动静又是阴阳,即是天地消长之理,即是太极图,也是天地生化之象也。
形意拳门各位祖师、各位尊长将此妙意融入拳中,取鹰熊之法为拳,阴阳暗合天地消长,实非拳诀乃万物之理也。练内家形意不是练到形似,要练到神似,方能得此妙味也。
拗步鹰熊之势并不神秘,网络到处可查。鹰熊就是形意,形意即是英雄。形意练到此五行十二象合一,该练出自己的东西了。今日细说一次鹰熊诀要。
鹰熊之诀其实就是形意之诀窍也。
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横顺要知、七起、落、钻、翻,自分明也。
塌腰而尾闾上提,阳气上升谓之“开督”。头顶、舌顶、手外顶,头顶气冲、舌顶吼狮吞象之容现、手顶力可摧山。
紧撮股道内中提
明月辉辉顶上飞
形意拳门谓之“醍醐灌顶”是也。诸君牢记之,欲得长生不老,须得“还精补脑”是也。
二说垂肩,垂肩气灌肘中,肘垂气力到手,垂气而降于丹田。扣胸顺气任脉随通,精气上升泥丸宫中至于心肺,下通气海落涌泉。横为起、顺为落、起钻落翻自分明,头顶为钻、头落为翻、起手钻、落手翻、足起钻、足落翻、腰起钻、腰落翻、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也。
起是去、落是打
起也打、落也打
起落如水中翻浪,此为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