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40四海扬帆-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外的八旗兵就不行了,一次营地泡水对战斗力和兵力的伤害超过一次大败。弹药失效,粮食长霉,兵丁大面积病倒,每天都有八旗和绿营兵的尸体被扔进南流江里喂鱼。

    钦州被包围,李元胤坚壁清野,撤退百姓,明军面对这种局面早有预案,这些年来演练过无数次,比较顺利。

    李元胤这几年在钦州拼命挖地球,沿州城至港口修筑了一系列棱堡炮台,背靠海上生命线,李元胤的大炮比围城的线国安还多,定藩部队只能对着钦州干瞪眼。

    李来亨的主力在廉州城休整,他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击线国安,迫使敌军始终无法全力攻城。

    总的来看,广西虽然局面恶化,但也可以坚持。

    以往明军屡战屡败有个关键问题是他们的火药始终比较紧张,各部明军屡屡出现粮食还没吃光,却把火药打光的事。

    秋冬季节,鞑靼人可以在整个北中国大面积扫硝,也能从四川获得洞穴硝石,每年使用的火药量达数百万斤,南方气候湿润,明军无法扫硝,总是被敌军火力压制。

    这种事在联邦全力介入大陆后已不存在了,联军在广东缴获了1百万斤火药,短期内,所有明军都不必担心火药问题,不就是躲在城墙上,埋伏在山头和老林子里敞开打铳子吗,谁怕谁啊。

    守序放下广西的报告。

    凭借湿热的天气、复杂的地形、坚固的城墙,数百门大炮,广西明军以后撤为代价,不断在山区和海边消耗鞑靼人的攻击动能。

    李来亨的主力骑兵休整待命,琼州混成旅在雷州冷眼旁观,隔着几重战线,鞑靼人似乎还不知道这支部队存在。

    守序看向肇庆。

    西江主战场,岳乐以议政王大臣杜兰坐镇梧州府,负责全军补给,他本人亲驻肇庆府。

    北京抽调了一半旗营兵分三路出征,如果算上各条战线的存量八旗兵,动员率相当高。

    岳乐指挥的部队有1万2千八旗兵,3000外藩蒙古兵,3000续顺公藩下兵和3万抽调的各省绿营兵,其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甘肃提督张勇的西北绿营。

    这5万兵在三水至梧州一线展开,主力集结于肇庆,如果算上广西绿营和粤北的伊尔德,岳乐控制的兵力约为9。5万人,人数实在是很多。

    岳乐从内地带来很多内河水师兵,在广西大造战船,控制住羚羊峡以上的珠江。

    岳乐的兵抵达西江后,西江右岸山区罗定、新兴一线的明军即撤空了百姓,制造了一大片山地无人区,广阔的粤西南山区中,只有军队,没有百姓。与广西一样,明军和武装起来的百姓义兵拿着鸟铳、虎蹲炮、轻型佛朗机在几百公里长的山区战线与鞑靼人对射。

    守序不知道山里头到底有多少部队,他只知道发下去足以武装2万人的绿营装备,超过1万杆鸟铳,数百门虎蹲炮、轻型佛朗机,20万斤火药。

    八旗兵打到如今这个岁月,进军变得非常谨慎,衡州和磨盘山两战给了他们血的教训,再不像十几年前,几百人即敢深入明军阵地瞎搞。

    岳乐本身也是个很持重的统帅,鞑靼人的主力始终未跨过羚羊峡,让守序很不满意。船只辎重顺流过羚羊峡很容易,逆流过羚羊峡得靠拉纤,很麻烦。

    守序在攻下广州后当然可以一鼓作气攻下肇庆,但他没有这么做,留着肇庆能给鞑靼人快速克复广州的希望,羚羊峡就是给岳乐留的坑,现在的关键是,把鞑靼人的主力和辎重引过来。

第48章 八百里钢钳1() 
    海南岛,崖州守御千户所。

    在1个连的锡克兵刺刀阵护卫下,监国惠王即天子位,改崖州为崖京,取尚书商书说命中的“惟天聪明,惟圣时宪”一句,定明年为明宪元年。

    新帝登基后,诏书随即发送全国各明军控制区,按规矩,如果各地明军将领接受使者宣读诏书,便是接受新中央朝廷,反之如不接受使者宣读诏书,即另有想法。海南拖到现在才办登基大典,原因正在于此。

    各地明军控制着不少宗室,守序不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表面化的矛盾,若真是有人拒绝了诏书,不论是内战还是放任不管都不是守序愿意看到的,所以在登基之前,守序需要联络所有明军,统一各部队的思想。这其中最重要的分别是在清莱的李定国部,福建的郑成功部和浙江的鲁监国。

    经过几个月的联络,定国表示没有意见,他甚至以失国罪上表自劾,辞任晋王爵位,这当然不能答应,后江府立即送过去2000杆步枪以示安抚。

    守序亲自与郑成功面谈,一番利益交换后,郑藩也表示接受了。

    最难处理的是浙江。

    平心而论,鲁监国是过去十几年的抗战中表现最好的明朝宗室,在浙江沿海军民中的人气很高。

    朱以海本人也许没有太强的恋栈之心,需要说服的是鲁监国的军队和官员。台北府努力了数月之久,给张煌言为代表的浙江部队开出很多优惠条件,比如在海贸中分配更多的蛋糕,才让他们接受海南的新君。

    新帝即位诏书明发天下,其中历数了isinioro家族在明朝卑贱的出身。建州人在明朝从事的多为戏子、跑堂、店小二等奴隶工种,所以被称为建奴,广州以平和而丝毫不夸大的语气帮助鞑靼朝廷回忆了一遍他们的历史,其中包括isinioro家族对叶赫等其他部族的血腥镇压史。

    广州的工匠开足马力,把诏书印成传单,为了便于传播,还用白话文又写了一遍,通过各种商路网络带进中原。

    不知道是哪个擅于某道的作者,把布尔布泰和皇太极、多尔衮那点事写成章回,激情之处,描写十分细致,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整个夏季,时间就在西江上的缠斗和撩拨中结束,秋收季节就快到了,珠江三角洲上到处是金灿灿的水稻。

    三水城守将王兴将自雷州以来,历次战斗中砍下的满兵首级筑成一座京观,高耸的尸骨堆摄人心魄。

    岳乐的部队已经放出话来,攻克三水后彻底屠城,绝不饶恕一人。

    守序一身戎装,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他的手轻轻抚过一片稻穗。广州没有坚壁清野,地里的水稻对鞑靼人是根本无法拒绝的诱惑。

    王兴和陆展走在他身后。

    守序抬起头,西江上有陈奇策的水师舢板,船只在三水县周围来回巡视。

    在夏季,陆展和王兴各自分工,王兴负责三水城和近郊防线,陆展的电白旅负责外围支援,两支部队合计近万人,并且能得到来自身后广州源源不断的人力和弹药增援,从西、北两个方向开过来的鞑靼人甚至连包围三水城都无法做到。

    随着天气转凉,战场渐渐起了一些变化。

    敌军骑兵更多出现在战场上,行动越来越大胆,主动挑起的小规模战斗越来越多,获胜的概率也在增加。

    这种变化每日都在发生,每天积累一点点,参谋部统计了一个月以来的战斗发生频率、伤亡数字、弹药消耗,大家的判断是,快到质变的那个临界点了。

    鞑靼人的战旗在西江左岸,北江右岸飘荡,那是敌军前锋,满洲镶红旗固山额真巴思汉的部队。

    鞑靼人在阵地上筑起数座炮垒,夹江而守。

    西江这一段江面宽度约为15公里,夏季水涨时,火炮难以覆盖全部江面,水师有很强的战术用途,但随着秋季水面逐渐下落,鞑靼人向前推进了火炮,现在他们在两岸形成的交叉火力,让水师的轻型战船行动受到很大制约。

    鞑靼人利用夏季相持的时间,在广西建造了很多江上战船,他们的水师兵力已经超过了陈奇策。

    鞑靼人的内河水师抽调自长江各省,来自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战斗力并不弱。在获得足够的战船后,这些绿营内河水师驾着舢板顺流而下,在战场上的存在感一日强过一日。

    在内河战斗中,大舰的作用很小,这里属于舢板。大中型桨帆战舰在珠江上只能用于补给后勤,充作移动指挥部,战斗作用远比不上机动灵活目标小的舢板。

    两军的水兵们划着小舢板,用着最大不过佛朗机的火器,在珠江水面上互相追逐狗斗。

    联邦不可能将海军炮舰的水兵用于这种战斗,在这种消耗战中,陈奇策的兵力劣势被放大,明军只能从沿海渔民中获得人力补充。

    守序希望把经过战斗消耗的明军水师和电白旅撤下去整补,时间不用太长,半个月足够恢复战斗力了,但那样三水就一定会被包围。

    “广宁伯。”守序对王兴非常客气,“守住三水,全靠你了。”

    “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王兴握紧了刀柄,“这首歌词写得真好啊,我岂能让国土再遭践踏。”

    守序暗叹一声,“最多一个月,我用全部军队来救你。”

    王兴淡淡地道:“我已经把家眷都搬进三水城,只余下几个幼子在汶村,三水在,我在,三水没了,我阖家**。”

    雷州战前,王兴在汶村弹丸之地,最长被尚可喜的军队包围了13个月,该部明军没人投降,在城中死守。

    雷州会战直接拯救了王兴,经过那次惨烈的守城战,王兴部的战斗力得到极大锤炼,该部的意志能力都属于明军中的上上之选。

    这是守序把至关重要的三水城交给他的理由。

    第二天,陈奇策的水师与绿营水师爆发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水战,鞑靼人投入的战船和兵力是明军两倍,明军水师不利,火焚水城,撤离三水。

    电白旅以第7古晋猎骑兵团断后,徐徐撤出战场。

    鞑靼前锋渡过北江,第一次投入了他们的骑兵大队,经过一番艰苦的后卫战,电白旅才摆脱敌军追击。

    一面又一面敌军战旗越过羚羊峡,西江两岸,庞大的部队正在行军,干燥的土地上扬起漫天粉尘和烟雾,遮蔽了其中的士兵和战马,但是,依旧可以看到有许多的长枪和头盔在烟雾中窜动,在河道中央,近千艘船只满载物资,顺流而下,桅杆如同移动的森林。

    岳乐的主力终于在这个秋天踏进广州府地面。

    一座又一座通信塔的信号杆摇摆,将简短的命令从广州传递到雷州,琼州旅按命令取出钢钳第3号作战预案,进行作战部署。

    三水县被鞑军围得水泄不通,王兴登上城头的炮垒,城外的敌军大营望之如海,密集的人头和战马在其中攒动。

    广州最好的鼓师擂响战鼓,全城军民高声合唱万里长城永不倒。

    在激昂的粤语歌声中,王兴颤抖着举起点火杆,打响广州会战的第一炮。

第49章 八百里钢钳2() 
    廉州城,李来亨的临国公府。

    新帝登基,当然要遍赏旧臣,李来亨的爵位从伯爵直接升到公爵。

    军将们在公爵府内进进出出,将李来亨的命令传遍全军。

    琼州混成旅的副旅长,陆军上校钟文信手拿作战计划,敬礼道:“公爵阁下,我服从你的指挥。”

    李来亨诧异地道:“你的部队实力比我更强,你是认真的吗?”

    钟文信:“这是元首的意思,也是我们的期望。公爵阁下是汉人的英雄,我们都很荣幸你能成为我们的指挥官。”

    宣传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敌宣传,二是对本方宣传,其中的重点就是要塑造战争英雄。

    明末可以宣传为英雄的人不算多,李来亨肯定是其中的翘楚。

    闯营在廉州驻扎10年,为海南屏藩中的柱石。李来亨的战绩所有人都能看到,除了南洋新军,最能打的就是他的部队。

    李来亨用他在战场一次次身先士卒的浴血奋战,扭转了南方明军对闯营的看法。

    士兵在一条战壕里捞饭吃,向共同的敌人举起刀剑,互相照看彼此的后背,肉搏中帮助彼此解困,在战场上互相拯救彼此的性命,甚至在战后分享同一个女人,这样的感情是最实际的。

    煤山吊死的崇祯?那是什么东东,关前线的大头兵屁事。

    钟文信的琼州旅大大超出了正常的旅级编制,为增强他的指挥力量,在海南留守的远征军后方司令部给琼州旅加强了指挥、情报和后勤参谋。

    钟文信向李来亨的指挥部派出了3名参谋,10名士兵组成的联络小组,协调联合作战事宜。

    理顺指挥架构后,钟文信戴上军帽,走出临国公府。他抬头看了看,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正适合大兵团开进。

    钟文信是海南人,在南洋新军中服役10多年。联邦陆军军官团始终有个问题,因为扩编速度太快,军官团建设有困难。

    像钟文信,3年前还只是上尉营长,去年成为中校团长,琼州旅长安德烈因为一次训练事故摔断了腿,钟文信又以资历最深的团长提升为上校副旅长,临时指挥全旅。

    联邦陆军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军官,其特点都是控制团以下部队没有问题,甚至表现很优秀,但要指挥一只合成的旅级战役支队独立遂行战斗,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

    这只能通过不断战斗,在战争中获取足够的作战经验来解决。在那之前,有李来亨这样,10几岁从军,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天赋将领带一带,能少走不少弯路。

    联合作战过数次了,李来亨近来一直在研究南洋的新军,不得不说,有些人就是天才,虽然从未上过军校,但在实战中,他们能获取充足的营养。

    李来亨了解鞑靼人,了解明军,熟悉战区地形,有他指挥,至少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恶性错误事件。

    钟文信骑马出城,琼州旅宿营地在廉州东面,这个旅此前在雷州整训了一年,补充完战损,如今已是齐装满员。

    旅下辖6个满编步兵营,1个骑兵团,1个野战炮兵营其中包括1个12磅重炮连,1个辎重营,1个工兵营和几支新建的独立山地步兵连,这个加强的旅级支队全军共有1万人。

    李来亨在廉州总动员,他有1500作战部队增援在博白前线,另有4000余人,其中2000骑兵,其余为步兵。闯营的组织结构依然是大陆化的,他们的野战主力是马队,步兵只负责相对次要的任务。

    广西巡抚谢元汴全力以赴,从海南那里要到350人各地守备队、弓手、水兵等组成的后勤部队,这支部队护送。 0民夫到了廉州。

    因此,集结在廉州大营的部队,总人数超过2。4万,这是在有广东各地掳获的资源和海南全府拼命凑出来的部队,海南人民这段时间付出了极大代价,只有彻底战胜敌军,才能减轻海南的负担。

    3天后,军队开拔。

    廉州大营第一个目标是线国安,在向北进攻之前,要消除在左翼的威胁。

    琼州旅派出1个步兵营,加强2个山地步兵连,2门榴弹炮,在李来亨的1500步兵配合下,向西北进入山区,进攻钦州灵山县。为这支部队带路的是原先灵山县防军的残部。

    李来亨抽调骑兵;钟文信以4个步兵营,海南骠骑兵团,2个6磅炮连组成1个旅级支队,全军近1万人。

    线国安的部队实力只有钦州李元胤的两倍略多,明军的城堡很稳固,李元胤不断派他的两个义弟率军出击,线国安的主力都聚集在钦州城北,对更外围的明军据点无力攻取。

    进攻命令同步发给了防城地区的邓耀、大风堡的钦州兵备道周瑾、十万大山里的左江道袁立俊,这些独立的守备队人数都不多,即便是秋收后的动员,可以用于出战的兵也只有几百人,廉州大营希望他们的部队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袭击线国安的外围阵地。

    钦州与廉州两个三角洲平原之间是一片标高几十米的丘陵地带,对行军的影响不大。

    李来亨在沿线有一些步兵驻守的据点,顶在最前线的是大风江边的平银堡。那里有明军宿将董方策的。 老兵和李来亨的500步兵防守,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全力掩护主力开进。

    钦州和廉州的官道不到100公里,2天后,解围部队陆续开抵大风江左岸。

    从平银堡至钦州战场,还有两道岭线,大风江以西,即为线国安的占领区。

    大风江的江水宽度约有100至300米不等。渡过大风江不难,周瑾在海口的大风堡聚集了一批架桥器材。

    钦廉雷琼地区留守的水师部队一多半汇聚到大风堡,400水师驾着隐藏在左岸支流中的舢板驶入江面,1个加强营抢渡江水,建立桥头堡,工兵部队随即架起一条足以通行6磅炮的浮桥。

    广西绿营前锋部队在联军散兵线前溃逃,步兵打开通道后,李来亨投入他的骑兵,向钦州方向冲击,马队扬起漫天的烟尘,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长龙。

    当天傍晚,落日的夕阳下,闯营的骑士立马于钦州东北7公里的山岭,李来亨的大旗在风中招展。

    李元胤在望远镜中看到那面大旗,久久不语。长辈们,高杰、李成栋、李过在中原战场的恩恩怨怨已是过眼云烟,现在,李元胤和李来亨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第二天清晨,迎着红色的朝霞,闪亮的刺刀纵列从丘陵开出,在极短时间内,沿着钦江左岸,列成6个方阵,多达3000名骑兵沿钦江展开。

    阳光照在他们的胸甲、棉甲和扎甲上,银光闪闪。

    李来亨的亲卫骑兵全部骑着高头大马,头戴全覆盖的武装盔,面甲已放下,只能看到一片冰冷的眼神。那是一支从黄土高原打到南海边,每人手上都有数百甚至上千条人命的杀神部队。

    萧瑟的秋风拂过,军旗发出猎猎的声响。这是守序给所有明军的承诺,守住城池,你们不是孤军奋战。

    钦州城以火炮齐射欢迎友军,各堡垒上的100门大炮次第打响,城中响起震天的万岁声。

    线国安以最快的速度撤围钦州,在大营中龟缩成一团,敌军阵地在钦州西北,位于钦江和渔洪江之间。

    工兵部队在钦州东城搭建浮桥,2天后,全军开抵钦江平原。

    决战没有悬念。

    琼州旅组成中央战线,展开3个营横队,500米长,另1个营以纵队位于横队之后。

    李元胤的部队位于左翼,李来亨的部队位于右翼,全军共有3。 名骑兵。

    其余各部和部分钦州守军四面攻击敌外围阵地。

    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