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煤矿开采成本大,初期不赚钱啊,我不建议你去拿。”守序道,“卢帕河谷矿业公司在国内发了招股文件,这种事只能拉上国内的有钱人一起做,殖民地吃不下的。”
见林同文表情很失望,守序叹气道,“这样吧,邦达金铜矿附近还有不少小矿山,全给你了。”
后江行政长官的脸色这才好看点。
“我打算把蒂奇调去古晋,你抽200人交给他带走,”守序犹豫了一会才道,“最好是越族或是高棉士兵。”
林同文看着守序的目光有些深意,“我明白,会安排好的。北风起就会派他们去古晋。”
事情基本说完了,林同文递给守序一杯啤酒。他酒量一般,不喜欢欧洲式的烈酒,对啤酒倒是比较偏好。尤其是在夏季湿热天气下,在井里冰镇过的啤酒实是消暑利器。
“你准备给蒂奇什么职位?”
“陆军古晋警备司令,进入评议会。”
“很合适,我听说孤山也进入了台北评议会?”
“是。孤山以基隆要塞警备司令的职位,成为台北评议会第五人。”
林同文低下头,继续喝他的啤酒。
守序卫队的这几位军官资历很老,个人的武勇也能服众。但他们却不适合带野战兵团,更适合放在殖民地守家。殖民地的官位虽然比较有权,但那是筚路蓝缕一点点修地球修出来的地盘。当年团队中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兄弟并不愿意去殖民地吃苦,在首都吹牛打炮,没事在元老院和股东会上喷喷人是更惬意的生活。
“你什么时候走?”
“等海军的战舰和运粮船队准备好。”
“我过段时间要去河仙,那边是后江新开发的一个重要港口。万事开头难,我必须给他们打打气,估计没时间送你了。”
“你去忙吧。”
林同文走到门边,忽又转过身。
“执政官,你对大陆究竟有何打算?”
守序抬头看着远方浩浩荡荡的湄公河,声音低沉地说道:“现在还不是谈这个问题的时候。”
林同文走了,守序打开另一封信。
曾樱约他讨论今年的战守事宜。
年初全州之捷后,由于李成栋占领梧州,郝摇旗留下1000甲兵,率主力脱离前线。连屠18个结寨的大村,在桂林府大肆抢劫,裹挟永历帝逃到柳州。郝部的乱兵劫掠省会,甚至将桂林留守阁部瞿式耜暴打了一顿,把他家也抢光了,阁部如此,其他文武官员、友军家属和商铺市场没一个逃得掉的。这简直就是在自坏根基,曾樱在信中痛心疾首。
郝摇旗挟持天子逃到柳州也没占什么便宜,他吃了广西土司覃鸣柯一个闷亏。
广西一个省,税赋相当于苏州吴江半个县,并不是广西真穷到如此地步。而是广西省内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掌握在各州县土司手里。这些土司官受明朝册封三百年,鼎革之时自然地站到永历朝廷一边。南明对各地土司实多有依赖之处,朝廷变着法的提拔他们。覃鸣柯趁郝摇旗不注意,率部夺下柳州城,劫持了皇帝,也可以说解救了皇帝。将朝廷行在搬到更安全的象州。永历恢复自由后,又跑过昆仑关,将行在迁到南宁。距琼州控制的地区近咫尺之遥,如果局势再紧张一点,永历必然泛海琼州。
幸好接下来的军事发展变得对明军有利,否则守序真不知该拿逃到琼州的皇帝怎么办。
永历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全军而来,兵进桂林北门。浩浩荡荡,旌旗蔽日,铁骑满山。
李成栋当时虽未反正,但他按兵不动,瞿式耜得以集结全部兵力守卫桂林。没了郝摇旗,广西明军和湖广撤下来的溃军反而众志成城。
曾樱在信中详细描述了桂林之战,看得出来,老人家很高兴。
瞿式耜、何腾蛟联兵。
战斗力最强的广西军焦琏部,并尼古拉斯。费雷拉属下,已经扩编并升格为新勇卫营天子禁卫军的葡萄牙雇佣军出桂林北门。
焦琏力催敌军狂锋于正锐,于孔有德军重围中巍然不动。
曾率200人大胆收复永州城的周金汤、熊兆佐出桂林武胜门(榕树门)。
滇军赵印选、胡一青出文昌门。
明军三路冲阵,从左右两翼冲乱了鞑靼人的阵脚。
孔有德战败撤退,被明军追击,损失很重。
桂林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坚韧。
桂林之战是个转折点。其后金声桓在江西反正,王得仁占九江,明军战船再次出现在长江。大约金声桓反正把多尔衮吓坏了,鞑靼皇父摄政王竟然命令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放弃征战一年的所有战果,全军一口气撤到武昌,连长沙都不要了,留给原左良玉部下总兵徐勇。
以守序看来,孔有德一撤千里也不奇怪。
湖南被军阀和鞑靼人打成白地,传说湘潭一府几无人烟。这样的地区自然是无法养兵的,孔有德进军湖广依赖江西、江南、湖北调拨的军粮,湘江是他的生命线。金声桓起兵已经威胁到了这条生命线,孔有德撤到武昌就没了后顾之忧,也可以压住长江上游。
明军对鞑靼人进行尾随追击,瞿式耜继续留守桂林,何腾蛟反攻先克全州,再入湖南。
扼守龙虎关的曹志建攻克道州。
制辅堵胤锡与马进忠的忠武营九溪、永定二卫休整恢复元气,自湘西反攻,攻克重镇常德,并向湘南攻击前进。
原武冈总兵刘承胤部将陈友龙全军反正,鞑靼人的辰常道戴国士以沅州(芷江)反正,湘西、湘南尽复,士民尽裹网巾。
何腾蛟调集调集曹志建、赵印选、焦琏、卢鼎四镇进逼永州。
守序收起书信。
曾樱在信中透露出来的意思,他也想介入大陆的战局。
守序对此并不认同。鞑靼人依然在坚守永州、衡州和长沙三座湘江重镇。大军行动,必须沿着河道主干打。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只有战术意义,没有战略意义。
退一步讲,就算明军收复长沙又当如何?
1647年明军本就占有长沙,资源军力比现在充足的多。经过一年多惨烈的拉锯战,湖南消耗殆尽。而广西的资源也全消耗在桂林一役中。明军在湖南派粮,税负高达正常年的十倍之多。民力何堪如此折磨,再这样下去,百姓肯定会心向鞑靼人。
军队本来就打不过,再失去民心,面对鞑靼人必将发动的秋季攻势,湖南拿什么来抵抗?
守序要制止曾樱可能的冒险。
永历二年七月十三,1648年8月31日,守序登上越秀号护卫舰,与北上船队一起,航向琼州。
第59章 平黎疏()
在三亚港短暂休整,北上船队分开行动。
50艘运粮船继续驶向广州。运载另外25万石粮食的船分别在三亚、昌化、海口三地卸货。
三亚有1万多士兵、工匠和奴隶,每年需要5万石粮食。剩下的20万石,留给琼西10万,海口10万。
琼西在名义上挂着琼州府琼西厅的牌子,管辖昌化、感恩二县。实际上却基本被联邦消化,成为琼西行政长官辖区。
守序的岳父海述祖以琼州海防同知兼理民政的职位顺理成章地成为联邦琼西行政长官。由于彼此合作开展很早,海述祖几年前就进了联邦元老院。他本人无法去元老院履职,现驻元老院的代表是守序妻兄。
琼西降雨量少,几乎不会被台风侵袭,气候干燥。粮食放在这里也利于保存。
海述祖将琼西厅进行了分割,在感恩与昌化之间的东方港建城,以感恩县丞的名义派驻联邦官员管理东方城。
在昌化江支流石碌河建昌江城,那里接近了黎区,琼西派驻了200军队。昌江城的规模不大,边长100步的低矮军寨而已。建城除了给向东拓殖打基础,也是为了开发石碌铁矿。
石禄铁矿位于石碌河边,当地人早有小规模私采。石碌河与昌化江的交汇位于海口上游30多公里,可以通航舢板。
矿山本身交通不便,运铁矿石出来不是什么好主意。海述祖打算就地冶炼,顺便把昌江城周围的森林全砍了,有用的木料顺石碌河放到下游,没用的烧成木炭用于冶铁。
琼西的计划是用石碌铁矿出的铁器供给本岛,田独专做出口。只是当地气候、交通条件都不好,需要很多年的开发才能实现目标。
守序在几个本地官员陪同下,视察琼西领地。
昌化县旧城位于江北,海述祖建的琼西厅新城位于江南。新城的人口大约有2000人,多为工匠、军人、官员及其家属。
搭上平底船,守序顺昌化江向上。夏季正是涨水期,目前的水深通航里程近50公里。后世因为海南森林被大量砍伐,昌化江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断航,港口也被废弃。此时尚未到那个程度,各条河流的通航条件尚可。
昌化江河口两岸修筑了堤坝,约束了奔腾而来的河水。不过堤坝工程显然并未完工,只向前延伸了不到10公里。
琼西监纪推官曾文思解释道:“执政官,我们现在的劳力不足,去年秋冬季节只完成了目前的工程。海同知说在大规模种地之前,一定要把琼西昌化江水利工程修好,否则开垦和放牧都无从谈起。”
守序轻轻点头,磨刀不误砍柴工。以琼西现有的土地情况,直接种地只会加速沙漠化,所得也很有限,不如先修水利。
船只继续向前,守序饶有趣味地看着一条支流两岸新竖起的风车。
“你们一共修了多少风车?”
“到目前为止有30座。”
“很好,我想如果有500座风车,你们的灌溉问题就解决了。”
守序随即命令随行的士兵,“把船划过去。”
平底船很快靠岸停下,守序走到风车底下。
眼前是一座庞然大物,风车的翼展有30米,风机轴距离地面17米高。这是联邦最大型的风车,仿造自荷兰人的产品。国内做过测试,当风速达到20英里/小时,大型风车可以输出15马力的功率,与最大型的水车功率相当。
15马力实际上是超过早期蒸汽机输出功率的,但无论水车还是风车,最大的问题始终是看天吃饭,输出很不稳定。风车比起水车,受天气影响更敏感。
像眼前这座一等大型风车,风速低于6英里/小时就是个摆设,没有动力。
风大了也不行。台湾就完全没法使用风车,每年都有台风登陆,台风来别说风车翼板,连风车底座也能吹上天。海南大部分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有琼西因为五指山的阻拦,基本不会遭遇台风侵袭。这里的水流大部分季节也很平缓,用水车局限比较大,这才像本土一样大量使用了风车。
守序拉开望远镜,远处的灌溉渠道周围,还有一些翼展在10米左右的小型风车。
大小风车和水渠组成琼西灌溉体系,那是联邦自给帆布和养殖战马的基础。
得到灌溉的土地一片片绿油油的,种植了棉花和苜蓿。马匹和牛羊在宽广的牧场上欢快地奔跑,琼西畜牧业的雏形就在这昌化江两岸展开。
海南牛种分布挺有意思,琼北琼东琼南是正常的南方气候,养水牛。琼西,守序见到的大多是黄牛。
曾文思道:“执政官,琼州从广西和广东的土司那里购买了大量马匹和耕牛,琼州留用了公马,母马和儿马都送到我们这来。现在有1700匹的存栏量。”
“卡提阿瓦种公马的数量有多少?”
“可以用来交配的有80匹,加上您这次带来的20匹,我们有100匹。足够给剩下的所有母马配种。”
母马一年产仔1头,以现在的养殖水平,一生大约可产5、6仔。公马长成后派到军队和各处矿山、工地役使,母马留下配种。十年后,马匹的数量可以达到一个可观的水平。
畜牧业也是耗粮大户,海南粮食始终存在缺口。
在守序帮助下,海南明军重新梳理了粮食配给制,并不算好,比联邦陆军差了一个档次。
普通士兵每日基础配粮1斤10两(16斤制),出任务增加到2斤。每年约需650斤至720斤粮食,4石至4石半。
此外,每月尚有1。5斤油,50斤素菜,1。5斤盐,30斤柴的物资配给。油脂主要来自花生,海南有许多岩石风化形成的沙性土,比较适合种植这种作物。
军粮由粮台统一管理、发放,各军无补给权。
士兵家属则由额外发放的军饷来养,士兵每年有7两白银现金。每名士兵的待遇总体想加就是4。5石粮,7两银,其他物资折合8两。军饷开支全部换算成白银,以琼西粮价1石1。5两计,大约20余两每人每年。这是基本战兵待遇,后勤部队粮食消耗差不多,副食和白银更少。军官相反,军粮差不多,银两拿的更多。
这点银子肯定不够。琼西尽力给官兵家属分配了田地,不求有多少出产,但求保证他们养活自己。有些士兵的家属失去劳动能力,除了在家属间调配有无外,各部队以营为单位,从军饷中扣除1两作为公积金,用于赡养袍泽家属。
总体上算下来,琼州近两万军队,每年军费开支折算为35万两白银,10万石粮。
这并没有考虑军马的消耗,马匹每日需要20斤马料,进食量是人的10倍。牧草、秸秆之余尚需精料。海南军队和各处役使的官马达到1。1万匹,这又是近10万石粮的需求量。
以上仅是非战时的基础数字,实际上的消耗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如果一旦开战,军费还会翻着倍的上涨。
琼州的收入很好计算。
廉州府实际上已经让了出去。
琼州府加派后,每年本色有12万石粮,雷州府本有近8万本色,可经过战争摧残,如今能收取的不过4万。海南每年的粮食缺口在10万石左右,这就是守序给海口补血量数字的由来。
在与曾樱会面前,守序决定对海南的情况做更全面的了解。他回到琼西厅,询问岳父。
海述祖一边喝着茶,一边对守序道:“雷州先不去管。琼州有400多万亩耕地,地力偏低,亩产不高。但只要人力跟上,官吏劝导农桑,修建水利,辅以水车、风车提水。再种植番薯等新粮,养活140万人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的问题是琼州农民耕作技术有待提高,人口也不足。”
琼州现在有近80万人,这是联邦的估计,岛内有许多人口并不在府城的统计中。
守序道:“人口不难办,琼州离大陆如此之近,每年慢慢移也能收获很多人。”
广东到海南,尤其广州西面的郡县移民到海南,无须大船,大点的舢板都能到。
“是这个道理,但曾仲含似乎还没有下决心。依我看,就应该趁现在广东光复的时机从沿海各郡县大量捞人以为深固根本之计。”
“我去说服他。岳父,除了人口,还哪些当务之急?”
“其他便是开垦、开矿诸事。曾仲含为了寻找硝石,派人跑遍了黎寨。顺着黎人的指引,他连带找到不少矿。”
海述祖递过来一本简报,守序逐页翻看。
海南有一些小银矿,黎人在岛上千年,有零星开采。曾樱派人查看后,估计每年能产几千两白银。更有实际意义的是在崖州北面40里,州城与乐安新城之间的抱伦地区发现一座金矿,矿山值得开采。
文昌县境内则有宝石矿,蓝宝石红宝石均有。水会千户所附近发现了天然水晶矿。
水晶是战略物资,联邦现在无法烧制出合格的光学玻璃,军用望远镜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数量也不敷使用。从江南移民的中国光学先驱薄珏建议用天然水晶代替,人工磨出望远镜片。这项技术没什么门槛,需要的是熟练工匠和天然水晶矿。水会千户所的水晶矿将彻底解决望远镜的自产问题。
海述祖喝了口茶水,“琼北有些老农,试验了一种新的耕作方法。他们在山谷可以灌溉之地种植水稻,山坡种植番薯或棉花,山顶种植玉米。玉米实在是好东西,种植无须平地。我琼州等于又多了十余万亩田地啊。”
守序合上简报,他看明白了。
海述祖的意思首先是要人,但这个急不得,得慢慢来。
其次是向山区进军,山区有矿,山区还有无数的田地。
“伐木垦荒,向琼州内陆进军。”
“大人,山区可是黎民的地盘。”
海述祖语气很坚定,“就是要趁大陆暂时安全,我们能腾出手的时候来开发黎区。”
海南黎乱自明朝中期始,从未间断。最近一次成规模的黎乱在崇祯十七年。海述祖本岛军户出身,对此有切身感受。
“开国初年,海南人口不多。华黎矛盾不明显,其后户口渐多,海南黎乱也就从未平息。”
很有道理,守序被说服了。
海述祖:“曾仲含是江西人,他到琼州时间短,还没弄明白要害之处。他在海南移民垦荒,必会与黎垌冲突。”
“黎垌成百上千,我们该如何着手。”
海述祖拿出一本手稿,轻轻**着封面,似是在回忆着什么。
接着他微叹一声,将手稿递给守序。
守序看他模样,郑重接过。
《治黎策》《平黎疏》《上兵部图说》,合订本。
作者——海瑞。
第60章 海南大十字路()
到了晚明,应该说,汉人朝廷对海南岛地理摸的是比较熟悉的,海南地图完整、清晰。
海述祖铺开地图。
海南由外及内,大体可分为三圈,最外层的海岸线是国家郡县所在,编户齐民。第二圈属于熟黎,与汉族交往日益深厚,说汉话用汉字,采用汉族生产方式,几与一般百姓无异。最内圈属于生黎,五指山为中心的生黎区,明朝军队多次深入其中,对地理也不陌生。
唐胄的《正德琼台志》有全岛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很科学。地图要素很全,包括各地县治、社稷坛、河泊所、巡检司及境内主要山川、森林;基层乡村、主要墟市分布标注很清晰。
军事上则标注了沿海烽燧、校场、驿站窝铺、屯田分布,甚至内圈26个黎垌位置也很明确。唐胄在地图中用黑底白字标识生黎垌,与普通乡村和熟黎相区别。另一对军事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河流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