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把人家的东西学到手,就开始瞧不起以前的良师益友,自卑感于是变成优越感。赖肖尔还发现,日本人每次向外学习最后都转向对抗,优越感极度膨胀使日本人“跨入可悲的境地,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所发生的那样”。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当然不是什么“穷了、落后了几千年”,日本更不是特别富裕、人种优秀的“神国”。真正的事实恰恰相反:是中国富了、先进了几千年,形势只是在最近不到100年的区间才突然急转直下,中国由巨富而挨打遭暴抢,由挨抢被打坠入贫困的深渊,而日本当时不但绝不是什么阔主儿,而是穷得叮当响的小国。

根据经济学家麦迪逊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统计,1830年中国经济的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不但是日本从来不能和不敢想象的,它也超过了现在美国经济占世界25%的水平,说白了这是至今无可匹敌的经济总量的世界纪录。

但是,1840年中国却被经济总量不及自身九分之一的英国打败了。而且更为可悲的是,当1895年中国甲午战败,割地赔款之后,大清的经济总量依然还是日本的七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其实并不比中国人好,他们缺衣少食,甚至连当年作威作福的武士们,也经常吃不饱饭。中国北方喂马的荞麦,在日本便是作为主食的,“炖牛蒡”这样的菜已经是大户人家待客的佳肴。

或许正因如此,面对战败对手,压榨得更变本加厉,而使老牌帝国主义列强瞠目结舌。回顾甲午战争时日军的兽行,就可以知道这一切。西方史学家胡兰德在描述日军占领旅顺后的情形时这样写道:“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出常态之外。四日间残杀非战斗者妇女幼童。从军之欧洲军人及特约通讯员目击此残虐之状况,然无法制止,唯有旁观,不胜叹息。此时得免杀戮之华人,全市内仅三十六人,然此三十六人为供埋葬同胞之死尸而被救残留者。”对此,连日本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曾对人说:“把俘虏绑上屠杀,杀害平民,甚至连妇女也不例外,这些似乎都是事实。”美国的一家报纸抨击日本国是“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1893年,甲午战争前一年,明治天皇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而这,已经超过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据说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天皇恨不能把“圣岳”富士山变成金山、铁山、钢山、火药山,把濑户内海的每一块礁石都变成战舰。他不要慢节奏的跋涉,他一开始就要求他的国家“冲刺”。

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社会的长期动荡,把中国现代化进程逼入坎坷凶险的途径。甲午战争惨败源于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战败。当时,日本使用了偷袭的方案,并对战争的结果准备了三种预案:如果海战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获胜,则在中国登陆,打平的话,就在朝鲜半岛和中国拉锯。正如以后众所周知的那样,清帝国在那场决定性的海上会战中严重受挫,从而完全丧失了制海权,接着在日本海陆进攻下,输掉了整个甲午战争,并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一役使日本一举实现了“大陆政策”的前三期计划,中国台湾、朝鲜、辽东半岛都收进囊中。而2。3亿两的战争赔款则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这笔意外之财,让日本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当时的外务大臣井上馨说:“这笔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数万万元的大数位。国库收入仅达8000万日元。因此3。5亿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日本《女学杂志》曾沾沾自喜地写道:“全国同胞,如乘铁甲之舰,悠然遨游于日本海上,此即为大日本之现状也!”甲午一战,由此埋下了日后日本举全国之力试图吞并中国的伏线。

1927年,日本完成了大陆政策,认为“欲征服中国,必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征服中国”。这一政策表明,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已把中国作为其整个扩张战略的重要步骤。在这个战略指导下,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入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没有到过中国的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大,是没有什么感觉和体会的。只有到了中国以后,见识了中国以后,才会慨叹中国何其大。

中国很大,一个四川省,就相当于法国的面积;全国面积之和超过中欧、西欧加起来的十几个国家。中国是日本国土面积的30倍,当年中国人口比日本多20倍(现在比日本多10倍)。

日本军队再多,到了中国以后,就像撒胡椒面一样,只能零零星星地分布。当年的中国是农业国,是农业经济,日本打赢几个战役,占领一些地方没有用,占了一些城市也没有用。中国的优秀军政人才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把农村、农民组织起来,的的确确形成了强大的抗击力量。

1940年,冈村宁次出任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后,对华北的情况作了调查。据他统计,华北每平方公里只有2名日军。活动在敌后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每天都在消耗日本兵,正面战场国民党正规军又与日军大规模作战,战争天天都在打,每天都在死人,日本如何经得起这种消耗呢?

中国是一个各种地貌地形极其复杂的国家。有高山,有平原,有沙漠,有山地,有丘陵,有青纱帐,有江河水网地,还有热带丛林,等等,每一种地形地貌,都可化为军事利用。适应这种地形,另一种地形却不一定适应。中国很大,地形分三级阶梯。成阶梯状的地形,对中国有利,中国军队居高临下作战,日军的优势战力发挥不出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抗战八年,日军只占领第三级阶梯内的区域:即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地盘。而且日军占领的东部的这些区域,还成块状地东一块,西一块地分布着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中日对垒,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日本有多少胜算呢?

抗战爆发初期,蒋介石提出的“以时间换空间”,毛泽东提出的“论持久战”,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打消耗战。中国很大,所以,有足够的本钱来打持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使日本决定尽快占领法国、荷兰、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佑发表“皇道外交宣言”,其中称“要根据我们皇道之伟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满、华三国为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大东亚共荣圈”一词。

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由“东亚共荣圈”和“南方共荣圈”两个部分构成。东亚共荣圈主要由“日、满、华”组成,“南方共荣圈”主要是指原来属于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南方共荣圈”在大东亚共荣圈中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在安全上起保卫核心圈的作用;二是取代欧美列强的宗主国地位,形成一“南方经济圈”,以满足战争经济自给自足的需求。

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利益,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于是日美矛盾尖锐起来。当然,美国这种“不使战争升级”的政策,也是有限度的,这就是不能影响到它的根本利益。而日本对东南亚的占领,则被美国认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于是立即给予强烈反应。

1941年7月28日,日军占领了越南。这个行动大大激怒了美国人。美国国务卿赫尔要求总统罗斯福对日本实行更加强硬的禁运。在日本占领越南的前两天,美国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年8月1日,又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美国一领头,英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埃及等国家也对日本实施了制裁措施。这对于日本打击太大了。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绝大多数战略物资需要进口。美国带头禁运,等于掐住了日本的脖子,美国报纸说:“这一招是除了开战以外的最严厉的打击。”

面对美国的制裁,日本高层极为担忧。海军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海军大将估计,现在日本的石油储备可用两年的时间,如果打起仗来,只能使用一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不惜对美一战。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正式提出:“帝国为确保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一战的决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如果至10月上旬外交谈判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即决心对美开战。”

11月15日,日本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规定战争的要领为:“实施闪击战,摧毁美、英、荷在东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根据地,确立战略上的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安全,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用尽一切手段,引诱美国海军,适时加以歼灭。”

1941年12月6日,是美军官兵所谓的“神圣的周末”。然而,就在此刻,珍珠港周围却是杀机四伏。以6艘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日特遣舰队正向它全速逼近。另一支潜艇特攻部队,已按照战斗序列包围瓦胡岛,其中多数潜艇已潜抵珍珠港外。

7日7时55分,偷袭行动正式拉开序幕。日军第一波俯冲轰炸机像晴天霹雳一般,骤然出现在希卡姆陆军机场上空,轮番对机库、航空、防空火力进行轰炸和扫射,美海军福特岛机场、陆军惠勒机场同时遭殃,飞机、跑道和机场其他设施悉数被毁。5分钟之内,瓦胡岛美军空军力量即已陷入瘫痪。几乎与此同时,日军鱼雷机、水平轰炸机、战斗机相继进入各自作战空域,对港内的舰船、机场实施猛烈攻击。第一波突击历时45分钟,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便顺利完成作战任务。日军第二波171架飞机于7时15分起飞,8时55分进入战斗,突击持续约1个小时,在第一波次攻击的基础上,扩大了战果。

这是一场海上、水下、空中闪电式的立体袭击战,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里,日军共投掷鱼雷40枚,各型炸弹556枚,共计144吨。击沉、击伤美军各型舰船总计40余艘,其中击沉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2艘和油船1艘;重创战列舰3艘、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2艘;击伤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艘和辅助船5艘;击毁飞机265架。美军伤亡惨重,总计2403人阵亡,1778人受伤。日军只有29架飞机被击毁,70架被击伤,55名飞行员死亡,6艘袖珍潜艇被击毁,1艘袖珍潜艇被俘。

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珍珠港事件”中,日本为达成作战的突然性,采取了大量保密措施以掩盖己方的真实企图。例如,严格控制作战计划的知情范围,及时更换所有舰船的呼号,断绝攻击舰队与外界的直接通讯,出发后实施电波封锁并禁止船员向海中投放垃圾等等。

然后到了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时,这种小心谨慎、一丝不苟的精神已经荡然无存。日本军队的放松警惕和麻痹大意主要源于对敌人智慧和战斗意志的极端低估。甚至有日军指挥官说:“总说什么保守秘密,其实泄露一点也没啥。如果美国人出来的话,那正好可以像老鹰捉小鸡一样,轻而易举地干掉它。”

日本军队过于自信的“胜利病”在密码的使用问题上得到充分暴露。美国早在1942年1月就从被击沉的日本“伊—124号”潜艇上捞出了一批有关“JN…25”密码的密码本,然而日本人却放心大胆地照用不误,甚至用来收发有关作战细节的重大机密。

杜利特空袭后,日本海军在疯狂追击美军舰队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无线电信号,也为美军破译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到4月底,美军情报机关对日本海军坚持使用的“JN…25”B型密码已经非常熟悉,每天都能破译截收到全部密码电报的二十分之一。对此一无所知的日本海军司令部由于深信他们的双层密码无人能破,将更换密码本的日期一再推迟到5月底,结果使美军得以提前知悉其作战计划并做好充分准备。

而日军在锡兰和阿拉斯加实施的佯攻,也被尼米兹轻松识破而成为徒劳。如果日本人少一点自信,如果他们早两个月更换密码,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很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

1945年夏,日本基本败局已定。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等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10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刹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当时广岛人口为34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全市7。6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4。8万幢,严重毁坏的有2。2万幢。

但是,广岛的悲剧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相,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但8月8日,日本从苏联领导人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停的建议已失去一切根据。苏联政府遵守对联合国的义务,接受联合国的要求,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全城27万人,当日便死去6万余人,从而酿成了广岛以来的又一次悲剧。

1945年秋,随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远东的形势急转直下。8月9日,苏军出兵当天,日本首相铃木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不能无限地进行战争,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外,我们无路可走。

但强硬的日本陆相阿南认为,日本仍可调动的力量还有53个步兵师团和25个旅团,另外指挥官还能召集400万陆海军加入战斗,加上内阁刚通过一项措施,将征兵范围扩至15到60岁的男子和17到45岁的女子,日本的防御力量可再增加2800万人。日本内阁围绕战还是降激烈争吵。最后,只好由天皇来决断。8月9日夜,天皇裕仁在皇宫的防空洞里召开了御前会议,他说:“想到那些忠心为我服务的人,想到士兵和水手在战场上死亡或受伤,家庭失去了财产,我感到痛苦。我们必须忍辱负重的时刻到了,我含着眼泪,同意接受盟军宣言。”

御前会议结束时,已是8月10日凌晨,日本内阁立刻致电中立国瑞士和瑞典驻日使馆,请其向中、美、苏、英四国转达投降之意,战后被赦免的纳粹战犯蒂佩尔斯基希,在其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记述,日本政府于8月10日决定接受敌人的要求,它只希望天皇作为最高权力的体现者,其特权不会受到损害,同盟国对此表示同意,条件是,日本的最终政体要根据波茨坦决议,由日本人民自决。

8月14日早上,东京居民看见天上飞来一架美国B29型轰炸机,但飞机上落下来的不是炸弹,而是传单,上面这样写道,美国飞机今天不会轰炸你们,美国飞机在抛洒传单,因为日本政府已经表示要投降,每个日本人都有权利知晓投降条件。

天皇裕仁看到传单后,意识到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当天夜里,裕仁就在皇宫的演播室里录制好了投降的《终战诏书》,诏书共815个字母,用宫廷语言写成,裕仁录了两遍,第一遍漏了几个词,第二遍声音又太尖细,他想录第三次,但被管家制止。次日凌晨,强硬派军人为阻止录音播出,曾发动政变,但很快被镇压,陆相阿南自杀。

此时,在日军占领下的中国,最先嗅到日本败亡气息的是沦陷区的民众,杨多杰在《北平沦陷后的市井生活》中,记述了大栅栏精明眼镜店学徒王永斌的经历:1945年上半年,王永斌在店中站柜,突然进来三个挂着手枪的日本军官,一进店就把手枪掏出来扔在了柜台上,这把全店的伙计都吓坏了,以为日本人又要明抢呢,结果发现好像不是,几个日本人连比画带说的,意思是要把枪给卖了,就这也把掌柜的吓得够呛,赶紧把这几位请走了。

当时,在日本东京,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到皇宫前,日本全国所有活动都停止了,8月15日正午12点,东京的广播里奏起了日本国歌“君之代”,接着,日本民众有史以来第一次听到了天皇的声音,人群开始哭泣,一家报纸写道,所有群集宫外哭泣之人员,均以无限羞耻之态度鞠躬至地,哭声不时被清脆的枪声打断,那是军人在用手枪自杀,东京居民木村良平回忆,虽然我们都不太清楚《波茨坦公告》的具体内容,但这一刻大家知道,日本真的已经战败了。

而在中国,在老百姓欢庆胜利的同时,一场对侵华日军的受降行动也在全国迅速展开。当时,国民政府将全国划为16个受降区,100多万日军在指定地点向中国军队缴械投降,而在东北,数十万日本关东军仍在与出兵远东的苏军作战,日本军官不愿接受天皇的“诏书”。8月16日日本关东军召开幕僚会议,总参谋长秦彦三郎说,军人应服从天皇命令,那些顽固坚持作战的人,最好是先把我的头砍下来,然后再继续战争。

日本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也说,既然圣断已下,本军只能奉戴圣旨,全力以赴终战,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