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鸭毛就比较贱一些,但也不是胡乱处理的,而是用小剪刀将鸭羽毛剪成小羽片,粗大的鸭毛杆子直接扔掉,小羽片也装在袋子里,码得整整成成的,做上标记。
皂莺见到这个房子里都是女工,有些吃惊,不禁问道:“你的厂子怎么请女工?这样只怕不好吧,官府不会来过问吗?还有那些酸腐士子,不会骂你吗?”
郑晓路笑道:“官字两张口,我扔点钱进去,喂饱了他们,自然不来与我为难。至于酸腐士子,这个略有些麻烦,不过我们郑家的名声好,请的女工都是粗手大脚的中年女工,所以这些酸腐也没太为难我。”
一行人边说边走,又走到下面一间小屋,这一间屋子里也全是女工,正在裁缝着布匹,皂莺自小走江湖卖艺,对那针线活不怎么在行,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这些女工在裁缝着什么东西。
凯叔拿起一个女工快要缝好的衣服,递给皂莺看,笑道:“你看这件衣服,它是双层的,中间有一个空空的夹层,两边用密密的线脚缝好。”
皂莺道:“哦,我看明白了,这中间的空夹层,就是要用来填充鸭毛的吧?”
众人都笑而不语,又走到下一个房间,这里就是给衣服装填羽绒的地方了,在前面两个屋子制好的衣服面料和羽绒,都被送到这里,几十个女工正在将鸭绒和羽片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然而装填到衣服的夹层里面。
凯叔便顺口告诉皂莺,这里的羽绒服要分好几种档次,丝绸面料加绒毛多的,就是最上等,一件衣服就可以卖几十两银子。布质面料加绒毛羽片,是中等,一件卖几两银子。布质面料加上大量羽片,那就是低等了,基本上不赚钱的卖给穷人们,这种低等羽绒服,算是郑氏救济穷人的善举之一,今年就快要入冬了,四川有不少穷人买了低等羽绒服,照这势头看来,今年的四川受冻的穷人会比往年减少几成。
皂莺斜着眼睛瞪了郑晓路一眼,什么话也没说。但是郑晓路知道,她又想骂自己沽名钓誉,于是笑道:“只要为穷人做了实事,你管别人是真心还是假心?何况,我是真心想为四川人做点事。”这倒不是假话,想想历史上的四川六百万人口被杀得只剩下二十万,而且就在不久之后的十几年里就会发生,郑晓路就觉得自己眼前看到的这些四川人非常可怜,甚至比陕西天灾里的那些穷人还要可怜,至少陕西人穷归穷,不用死,但四川人却被杀了几百万,基本上现在街上看到的每一个人,都要死在张献忠或者清兵的屠刀之下,想到这个,就由不得郑晓路想为他们作点什么。而且做了这一点点是不够的,不从跟本上解决清兵的威胁,就不可能救得了这些人,而要解决清兵的威胁,不从根本上拯救这个国家是不行的。
众人走到最后一间屋子,这里是库房,码放着装填完工的羽绒服,皂莺随眼看了看,这里起码有四五百件衣服。有几个工人正在将新造好的羽绒服分档次归类放好。
皂莺想到一路上看到的厂房,忍不住问道:“奇怪了,你这个衣服似乎分成了很多步骤来做,每一个工人只做其中一个步骤,这不是很怪吗?为什么不让女工们一人负责一件衣服。”
原来明朝的成衣坊做衣服,都是一个师傅包工包料,从裁剪到缝制一应包办,每一件衣服都是一个裁缝独立完成的,像郑晓路这种“生产线”似的制法,皂莺自然是没有见过。
郑晓路笑道:“若是一个人做整件衣服,岂不是她先要去洗晒鸭毛,然后要去将鸭羽毛和鸭绒分开,再自己缝个夹层衣服,然后再自己装填羽绒……这么算起来,一个人要做五六件事情,这整个流程里若是有个她不喜欢的,或者她不擅长的步骤,那么整件衣服最后的质量就一定不好,因为流程太多,她也无法尽快地熟练自己的工作,制作的速度会大大减慢。但我这里每个人只需要专心做一件事,例如分羽绒的就只分羽绒,她可以更快地熟悉工作内容,做事情更加熟练,效率也更高。整个流程里每一个人效益都提高,那么整件衣服的制作速度就相应的提高了。”
皂莺点了点头,这个道理很简单,一说就懂,但若要第一个想到,却也不见得容易。
“这个叫做流水线生产!”郑晓路道:“是享利·福特……呃!”他说得太快,差一点就将“是享利·福特于1913年在密歇根州首创的”这一句话给说了出来。
流水线生产这种划时代的生产方式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的效果却非常可怕,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进一步加大了工人技术的专业化,有着极高的效率。但它也有个问题,就是进一步地加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所有时间都在不停地忙碌,重复着机械的动作,它在刚诞生时,曾经饱受争议,被欧洲一些“人权”主义者抨击。但在大明朝来说,人权两个字还没发明呢,工人们能有口饭吃,发点铜板给他们,就高兴得睡不着觉了,谁还来和你讨论什么机械动作,人权不人权的。
皂莺又道:“这些女工,你一天给他们多少工钱?”
郑晓路笑道:“你猜猜看?”
“五文钱?”皂莺想了想自己以前卖艺,表演一整天能有人赏她十来文钱就不错了,于是试探地问了个五文钱,只见周围的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她,皂莺知道自己没猜对,于是又猜道:“十文钱?”
“切,扯蛋,我是那么财迷的人么?”郑晓路不满地嘟哝道。
“难道是二十文?不可能吧!”皂莺见周围的人都用嘲弄般的眼光看着她,只觉得心里有气。
“是五十文!还管饭。”彭巴冲终于忍不住了,他想起自己当年在石柱加入郑氏成为“特种工”时的待遇,忍不住心里升起一阵优越感道:“唉呀,皂莺当家,你猜的工钱也太小气了,这样的工钱被人听到了,会笑话的,我们郑氏哪有二十文钱请正式工的道理。”
皂莺吓了一跳,不信地问道:“开这么高的工钱不亏本么?”
“为什么要亏本?”郑晓路笑道:“四五个女工,只需要一小会儿就可以给我做出一件上品的羽绒服,我倒手往江南富裕之地一卖,就能卖四五十两银子。材料、工钱、运货费全部加起来,一件衣服的成本也不过两三两银子。”
皂莺又吓了一跳:“一件衣服就能赚这么多?不过你哪来这么多鸭羽毛和鸭绒呢?”
“嘿嘿!这就牵涉到我别的手段了,养鸡养鸭的作坊,现在在四川数都数不清。”郑晓路得意地道:“前年我传援了乡民们密集型圈养鸡鸭的方法,现在一个家里养上千只鸡鸭的事情,已经不新鲜了。这鸭毛鸭绒,还真不难弄到。”
“像这样的厂子,你还有多少?”皂莺忍不住问道。
“哈哈,不知道!”郑晓路笑道:“在各个县城府城开设分作坊的事情,我也没一个一个去过问,都是一个忠心的家人在负责。他叫杨帆,你不久后会见到的。不过我大致知道一些,像这样的工厂,我还有酿酒、制作鱼干肉干、榨油、织布……哎呀,反正三教九流,啥都有一点。”
“这……你这些厂子,能养活多少人啊?”
“我想,应该不少于五万人吧。”郑晓路有点不好意思地道:“其实不是我养活了他们,而是他们养活了我,虽然我给他们工钱,看上去是他们养活了我,其实他们工作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我给他们的工钱,我是靠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在赚钱……呃,说了你也不懂。当年朱元璋开国时,很得意地说他养活了一百万军队,切,其实根本就是人民养的,关他屁事。中国人啊,就是太善良了,被人拿走了剩余价值,反倒还认为是别人养活了自己,这不是扯蛋么。”
皂莺懂的大道理不多,这种事确实也听不太懂,摇了摇头。
“还去参观我别的厂子不?”郑晓路笑问道。
“不去了!想来也和这个羽绒服工厂差不多吧。”皂莺道:“我有点担心我那些部众,我们还是赶快回山寨去吧,我也有点想看看,你这个伪善的家伙修建的山寨究竟是什么样子。”
第五卷 定四川 第四章 回到山寨
马车离了鹤山镇,开始向着长滩湖红崖子山的方向前进。本来郑晓路想安排厂子里派个马车将郑佳忻直接送回成都,但看了看郑佳忻现在黯然的心情,又不愿意让她一个人独处,便只好将她继续带在身边。
马车慢慢接近红崖子山,皂莺看到大片大片的农田,农田才收割过,里面还堆扎着稻杆儿。田边上建着一排整整齐齐的矮房。起码有几十户人家的房子,竟然是建在一起并排着的。
“这里的农舍真有趣,怎么几十家人的房子建在一起?”皂莺奇道:“我以前见到的农村,每一家人的房子相隔都很远的啊。”
“我来看看!”郑晓路仔细看了看这些矮房,然后笑道:“这些房子是新建的,时间不到一年,看来这些房子,也是我郑家的产业了。年初我派人接引了陕西成县、略阳县和徽县的灾民来四川,顺便吩咐了一下王小满要好好接待他们,给他们安排一些田地,想来这些房子就是用来安置陕西的灾民的。”
郑晓路猜得不错,这片田地以前是土豪里长耕的产业,在月圆之夜的战役之后,这些田地全部被郑家买了,当郑晓路还在陕西打着糊涂仗的时候,先一步送回四川的数千老弱,就被王小满和郝孟旋安顿在了红崖子山上的山寨里住了下来,每一个人分派了良田和耕具,成为了郑家的廉价劳动力,山上田地毕竟有限,就有一部份人被安排到了山脚下,散放在原先里长耕的田地里。
这些从陕西迁移过来的灾民,对物质的要求非常之低,只要能吃饱饭,什么也愿意干,而且非常勤奋,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产业是属于郑家的,还以为是山顶上的“王家”的产业,因此更加以为自己的大当家是白水王二。这个美丽的误会,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解得开了。
在贫瘠的陕西黄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的农民们,来到了四川这块美地,看着肥沃的长滩湖边的黑土地,这些农民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这一年里有如上了发条一般辛勤地劳作,秋收之后,他们将种出来的粮食毫无藏私地上缴给了山顶上的“王家”,以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不过“王家”也并不亏待他们,不但保证他们一日三餐,还发给丰厚的工钱。这种奇怪的雇佣种田方式,与以往的收地租方式大不相同,但陕西移民们没有表示半点的不满,反而觉得这种方式更好。
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按田地多少上交地租太容易受到天灾影响,比如这次陕西旱灾,地主是旱涝包收,雇农们却要吃足苦头。反而像“王家”这种给工钱种地,种出来的粮食全部上交,反倒是由地主承担天灾的风险,这种雇农方式,使雇农更加有生活保证。
郑晓路的马车经过那一排房屋前,只见屋前站了一些人,正在说话,仔细一看,却是大梁带着几个部众,正在看望自己的陕西乡亲,原来这一排矮房里住的正是成县的灾民,是大梁部众的家眷。
大梁是第一批进入四川的,所以比皂莺早到了数天,这些天谭宏带着他安排了他的部众,又安排他的部众与家眷见面,与皂莺一样,大梁也被“王家”的繁容和富裕震惊了,这使得他更加感觉到自己跟了白水王二是个正确的决定。
郑晓路招呼大梁也上了车,一起向山寨驶去。大梁也是第一次见到郑晓路的容貌,不禁有些奇怪,问道:“大王,我听说你在白水聚众时,已经是壮年了啊,咋现在变成了一个年轻人了。”
早晚也得让大梁知道自己不是白水王二,郑晓路已有思想准备,便将自己是川西郑氏的事详细地说了一番,其实他自己从来没说过自己是白水王二,一直只是以阎王来称呼自己,别人会错了意那可不管他的事。大梁这才明白一直是自己看走了眼,不过他跟着郑晓路转战陕西半年多,早已深知郑晓路的能耐,因此倒不在乎他是不是白水王二,反正自己的大王是个有本事的,值得依托的大王,那就行了,管他是谁来着。
“以后就不能叫我大王啦,得叫我东家。”郑晓路笑道:“我们郑家在四川可是良民,造反这种事,还是悄悄的做比较好。”大梁点了点头。
马车到了红崖子山口,众人下了马车,前面就是山路了,马车不能再上去,这山路可不好走,当初郝孟旋爬上去还喘了一会儿气,郑佳忻娇滴滴的,如何爬得上去?郑晓路不禁有点担心地看了她几眼。
皂莺见郑晓路眼色为难,便走过去扶住郑佳忻道:“我扶姐姐上山,走吧。”
众人走了一段,来到去年月圆之夜里长耕的乡勇和官兵激战过的地方,刀砍斧凿的痕迹还可以在山石上看到。
“这里不久前发生过激战?”皂莺奇道。
“没错,官兵和一群土匪在这里打了一架,好不热闹。”郑晓路笑道:“不过那个土匪不是我。”
上了山顶,郑佳忻虽然有皂莺扶着,还是走得气喘吁吁,只见山寨门口一堆心腹排开一排,正在恭恭敬敬等着郑晓路的归来。张逸尘、谭宏、杨帆、王小满、郝孟旋、闵家兄弟……队伍末端猛地跳出一个红衣人影,对着郑晓路飞奔而来,边跑边大叫道:“你这无赖,怎么回来得这么慢,别的人都比你先到好些天,害我好等。”
众人一起失笑,原来这人正是郑佳怡,她一身红衣,还是那般阳光灿烂的样子。原来第一批的谭宏和大梁回川之后,杨帆就通知了她说少爷快回来了,郑佳怡就从成都来到红崖子山寨,天天守候在山寨门口等着自己的男人回来,不料左等右等,什么人都等回来了,就是不见自己的男人。此时终于见到郑晓路回来,她心中激动,双目已是含泪,但个性使然,温柔话语是不会说的,一开口就是责骂,但是骂语中满是喜意,却哪里瞒得了别人。
郑佳怡一头钻进郑晓路怀里,却见她身后还跟着跑出来了一个蓝衣身影,那就是向兰索了,向兰索是土家女孩,奔放热情原本远超汉家小姐,但是郑佳怡这个小辣椒却比土家女孩的动作还要快,向兰索来晚一步,没有怀抱可以钻了,只好站在对面,笑嘻嘻地道:“相公回来啦,阿妹好想你……”
“哈哈,回到四川真是好啊!”郑晓路伸出双手,一只手抱住一个,放声大笑。
郑佳怡一眼看到了后面的皂莺和郑佳忻,她也没细想是怎么回事,赶紧胡乱问道:“咦,好美的妹子,这位妹子是谁呀?大姐,你怎么回来了?找到姐夫了吗?咦,你心情不太好吗?没找到姐夫吗?姐夫死了?”不愧是小辣椒,一堆问题扔出来,她说话速度比脑子转得快,第一个问题才问出来,不等别人回答,立即又把自己准备好的问题依次问了出来,直到问了找没找到姐夫,才看到大姐表情不对劲,猜测多半是没找到,于是问题立即变了个九十度。
“这事,回头慢慢再说吧,这山寨门口这么多人,你问个啥!”郑晓路一把拽过郑佳怡,向着山寨里面就走。一众心腹赶紧跟上,杨帆立即凑近郑晓路身边,开始汇报郑晓路去了陕西这一年里,四川的产业发展情况。
这一年里郑氏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加工业的发展上,各个县城都建立了加工厂,用以消化四川日益增长的经济作物,甘蔗被用来榨糖、棉花用来织布、鱼可以制成鱼干片、肉可以做成肉脯……吃不完的粮食也经过加工,变得利于保存,然后通过长江航道,拼命地倾销出去。
郑氏与少数民族土司的关系已经非常良好了,苗族、藏族、壮族、土家族……四川境内这些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因为得到了郑氏的帮助,民族手工业飞速地发展,以前这些少数民族因为聚居地比较偏僻,与世隔绝,所以大多穷得叮当响,现在有了郑氏的帮助,全部都富裕了起来,少数民族的人们表现感情的方式比汉族人更加热烈和奔放,因此郑家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的尊敬比在汉族的地盘上更加深重一些。
因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改善,养马的牧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川西阿坝州的若尔盖黑河牧场原本是藏族人聚居放牧的地方,藏人在这里放牧牦牛和绵羊。当杨帆派去的人在那里寻找可以牧养建昌马的草场时,立即得到了当地藏人的热情接待。当地藏人听说郑氏要养马,立即自告奋勇帮忙选定了一块水草丰美的宝地。
杨帆没花什么力气,就在那里建起了养马场,为了感谢当地的藏人,郑氏向他们大量收购牛角羊角,以及骨头皮革,这些东西对于当地藏人来说还不如一口铁锅实用,但对于郑氏来说,这些东西运到成都,就可以加工变成精美的牛角梳、羊角梳、皮衣、骨粉……都是非常有用的东西。于是郑氏与藏人闹了个皆大欢喜,一边是卖出了自己用不着的东西,换成了钱,另一边则是增加了生产资源的入手渠道,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加工业规横。
第五卷 定四川 第五章 千头万绪依次理
“长江航道那边如何了?”郑晓路非常关心长江航道,因为这关系到自己最重要的商品倾销渠道,并且通过长江航道,四川才能与沿海商业区建立联系,今后想要接触到欧洲人,也非得通过长江航道不可。
“长江航道那边倒是有些波动。”杨帆答道:“金竹帮虽然是长江上游九大水寨中最壮大的,但是另外八个水寨看着金竹帮发财,心里有些痒痒,总想抢金竹帮的生意。他们分开来不是金竹帮的对手,联合起来倒是有些麻烦,江百涛江帮主已经三次来信问我们怎么办了,是分给他们一些生意做,还是彻底打垮他们?江帮主说,如果要打垮他们,需要我们借些力量给金竹帮,若是要分些生意给他们做,却要注意金竹帮的利益,不能有了新人忘了旧人。”
“这倒真是个麻烦事。”郑晓路想了想道:“分生意给他们做,必定要妨碍到金竹帮的利益。但若是全部打服……我看也未必容易,看来还是得双管齐下,这事情回头我见见江帮主,和他详细谈谈。”
“对了!”杨帆补充道:“我们郑家生意做大之后,家业殷实,现在有些**势力也开始盯上我们的货车了,最近几个月发生好几次货车被劫持的事情,幸亏运货的车夫都得了我们事先警告,碰上事故先保命,再保货,所以车夫都跑掉了没出事。”
“哦!这事情和金竹帮那边的事情看来差不多,都是有别的势力见不得我们赚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