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科大唐-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这个盐运使是在唐朝中后期才有的,那个时候唐朝关中长安一带人口激增,对于食盐和钢铁的需求也有猛然增加。最后不得不设立了一名盐运使和铁运使,后来把形成了盐铁转运使一职。

    这个盐运使的政治地位后来那可是猛然提高的,从刚开始不过是一个低级小官,后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到了后来都要挂上宰相官衔。虽然事实上并不是宰相,可是地位不断提高却是一个事实。

    要说在唐朝,这个盐铁转运使并非是真正的合法官职,可是却为何能挂上宰相身份?这个足以说明了有没有官职,和有没有政治资源政治影响力,完全是两回事。在唐朝时期盐运使并不是合法官员,并不是在编的合法灌云,可是却权势不小。只有到了明朝时期才会正式的列入在编官员的行列。

    时不凡更清楚未来大唐生产力发展迅速,也许过不了几年,大唐的人口都会激增。甚至大量的人口拥挤进入了关中,这个过程比起当年的原先历史的大唐更厉害。这样的情况必然会助长盐运使的地位水涨船高,掌握的政治资源越来越大。

    时不凡趁早布局,赶紧把自己人安插到盐运使这个体系当中。争取尽快建立自己的体系,这样可以彻底把这个盐运使的整个体系都拉到自己的利益集团里面,等于是直接掌握了一个庞大的经济组织。

    目前大唐绝大部分人都想不到未来关中的人口绝对会猛然增加,增加的速度远超于任何的历史经验,这个时候提早布局,等于是掌握了食盐。掌握了食盐那也就是掌握了百姓的民生,这样的好处时不凡当然不会放过了。

    这样等于是把更多人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之上,,把越来越多的人拉到了自己的利益团体里面,这样才是这在的安稳。

    甚至利用历史知识和提前预知的经济发展知识,足以的出征盐运使未来的地位越来越庞大,那赶紧趁着这个时候占着,那就不要等到以后成长起再去占位置了。

    “盐运使?专司负责此事?”李世民问。

    时不凡回答:“没错,专司负责此事,负责替我打大唐采购,运输甚至处置和吐谷浑的各种关系,甚至扶持那些因为我大唐采购食盐而获得好处的人,让他们跟着我们大唐一条心。”

    对于这个艳云时代设立,李世民感觉好像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至少目前李世民并没有预测到未来长安关中一带会人口激增,甚至是人口的压力足以让李世民都喘不过来。李世民对于这个判断并不是太过于熟悉,他还是认为是这个盐运使是为了对付这个吐谷浑而这里的。在他眼里处理民生方面确实是他的一个弱点,尤其是他处理民生的观点还非常落后的,完全是借鉴与古代的东西,并非是能预测到后来的发展。

    关中地区人口激增,在未来这个是要提前预备了。时不凡也都要有所准备,本来唐高宗时期的人口激增,恐怕要面临提前。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之所以“迁都”洛阳,恐怕除了躲避关陇集团的影响,恐怕也不无观众地区人口激增,不得不主动迁都的缘故。长安虽然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越百万的城市,可是如果要一分为二看,以唐朝的生产力和交通能力,如此庞大的都市固然是一个荣耀,可是背后的压力绝对也不小。承载这么庞大的人口可不是两嘴皮子一碰就行了。背后的社会体系甚至是各种生产、交通等等体系也都要得上。如果配套体系跟不上,那人口多不但不是好事,反而是要灾难了。

    时不凡提前做好这个盐运使提前筹备是食盐来源渠道,这样半公半私了,不但是为了自己未来掌握更大资源,也是为了十年之内关中地区人口猛增,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都拥挤在长安,这样庞大的物资供给压力,食盐也是一个重要的。掌握了食盐,那可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提前布局是非常重要的。

    以时不凡所擅长的宏观经济学,他更擅长做这种地区之间长远的经济推测,古代人明显不具备这方面的思维,或者说是这方面的思维非常原始甚至浅薄,这个是他优点,自然要扬长避短了。

    “好吧,就让这个辛茂将去吧!”李世民同意了。

    李世民再次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被时不凡挖了一个不小的坑。双方的信息明显不对称,所以李世民哪怕再聪明,那也是都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反时不凡也许权谋方面不如李世民,可是在信息方面却远比他多了无数个“tb“,在信息方面时不凡反而能够更容易的决策。决策是依赖于信息的支撑,不是随便想的。哪怕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是房谋杜断,可是在没有足够情报信息支撑,那他们也是无法能够有效决策。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绝对聪明的人,不依靠信息也就可以正确决策的,反而越聪明的人越是依赖于信息。

    “告退!”时不凡说。

    时不凡直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辛茂将,这个“盐运使”是一个使职,在古达地位是属于“临时差遣”的性质,一般这种等级的临时差遣,只需要皇帝任命也就行了,不需要门下省来审议了。不过后期的皇帝通过这种的“临时差遣”反而把那些正式官职的权力给篡夺了,结果一大堆“临时”的人却掌握了正式的权力,正式的官职反而成为了临时身份的加衔。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宋朝,让宋朝在此之上开创了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辛茂将,这次我保举你去到了吐谷浑。你也不用认为我偏心,把你打发去那么远的地方,而且生活条件也不好,比不过任雅相在长安舒服。我知道你也算是文武兼通了,不但懂得文事,甚至军事也都懂得不少。不过我也要说一说你的缺点,虽然你两样都懂,可是在一些政治敏感性方面却明显没有任雅相明白。所以我认为你应该扬长避短,主动先暂时离开长安,这样先积累一定的资本,这样立足稳定了之后就不怕轻易落入漩涡当中了。”

    “而在长安这里,一不小心也都要落入什么漩涡当中,我担心你无法及时的摆脱。相反取到了外面积累资本,那完全可以为将来获得更多好处。”

    辛茂将还是有些犹豫,说:“师傅,这个盐运使,真的有前途吗?我不怕苦,可是……我还是希望有一些前途。”

    “前途你不用担心,未来如果长安人家增加到百万,也许用不了几年了。也许十年之内,长安人口就能够增加到百万,这样你想会如何?到时候每天需要消耗的食盐,都是海量,你可知道你这个盐运使的重要了吧?趁早把这个搭建起来,牢牢地掌握好。甚至把这个盐运使的岗位下属都要安插上我们可以信任的人,并且扶持一大群吐谷浑内部的人。这样从上到下,从物到人,都掌握好了这条‘盐道’,那这样我们将会掌握了关中的大部分食盐供应,这样你说有没有前途?”时不凡问。

    辛茂将终于流出了哈喇子了,这个能没有前途吗?绝对是前途远大,前途远大啊!如果掌握了整个长安甚至关中地区的绝大部分食盐供应,那这样谁说没有前途,前途惊天之大。这条食盐渠道一旦掌握在了手里,那不但是政治资源,更是庞大的经济资源。不但在政治上足以威胁到关中地区的安全,而在经济上那绝对是一个肥缺,肥的流油的肥缺。谁不知古代最富裕的不就是卖盐的。虽然目前唐朝并没有实行盐铁官营,可是之前好几个朝代都是官方经营,那谁不知道只要绑上了这个官府的管理盐政的人,那绝对是发大财了。

    这里面的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惊天之大,辛茂将终于不感觉这里面没有前途了,相反比起很多人都有前途。

    “这个我的推测,不要大嘴巴随便说出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时不凡说。

    “师傅,如果我说出去,我自己找一颗歪脖子树吊死行了,不给您添麻烦。”辛茂将保证说。

    辛茂将他才不傻,把这个好事给说出去?说出去了到时候谁都不介意去吐谷浑“受苦”了,趁着现在大家都以为是苦差事多时候赶紧去占据,到时候把整个“盐道”从物品到人员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那这样谁能够轻易抢走?尽快的把这个盐运使给部门化制度化体系化,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独有的部门利益,这样他们也就彻底安全了,谁也别想轻易过来摘桃子。

    “我知道你文武兼通,所以我才让你去。尤其是去对付这帮吐谷浑的人,不但要有脑子,同样也要有强硬的一方面。你可以必要的时候,通过强力手段逼迫他们就范。当然,同样也不能够什么事情都强硬,有时候也要‘怀柔’一下。所以我才认为这个事情你比任雅相更合适,他虽然政治敏感比你强,可是在硬度上不如你。你虽然政治敏感比他弱一些,可是你可以去处置这个事情,因为只要是面临对外,那我大唐内部不管是谁,上到士族下到普通百姓,都必然要无条件支持你,因为对外的时候谁也不能够独善其身。这样你反而不容易陷入内斗当中,避免了后面的拆台。”时不凡说。

    时不凡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用之人,不过是没有让他在合适的行业或者岗位上发挥,这点哪怕是古人都明白世上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这段时间以来时不凡发现任雅相的政治敏感性比较强,而这个辛茂将在政治敏感性比较差。不过辛茂将的优点也就是在于他反而比起任雅相更明白军事,属于那种文武兼通,完全可以在外面独当一面的人。不过要说在中央算计,那恐怕反而不如任雅相。

    把辛茂将外派出去,不但可以加强在地方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搭建和控制这条“盐道”,为未来掌控长安地区的经济命脉做准备。可是要面对吐谷浑这帮外族,那可能偏高任雅相这个性格稍软并且不懂军事的人恐怕反而会吃亏,让这个文武兼通甚至是张弛有度的辛茂将去,那反而会把事情给办好了。

    时不凡学习工商管理的人力资源模块,他对于人力资源还是有一些了解,用人方面还是比较科学的。在后世,人力资源已经是一门非常“科学”的学科,不是那种靠着什么卿卿我我团团伙伙的人情化管理了。让辛茂将去外面,更有利于时不凡下属的人力资源安排,甚至可以发展出来一条线,直接把整条“盐道”的人都给拉下水,势力必然会顿时大涨。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五章 盐道兵() 
“师傅,既然你说我有时候要依靠于武力逼迫他们就范,可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兵力啊!没有足够兵力,如何能够去弹压吐谷浑?没有足够兵力,那如何能够弹压当地?”辛茂将说;

    “很好,我会给你安排兵员的,你放心。 ”时不凡回答。

    这个辛茂将想要弹压吐谷浑,威胁吐谷浑,按必然要通过有足够的硬实力才行。不然美已足够的硬实力,那最后反而会让他们都是无能的。哪怕是正义,也都需要武力,不然是无能的。时不凡肯定要给他们安排武装力量,不过具体武装力量如何组建,这样也是目前要考虑的。

    “李尚书,最近皇上安排辛茂将负责吐谷浑之事,并且授权处理吐谷浑的关系,负责采购和运送吐谷浑当地的食盐,这个可是利国利民之事,所以我认为朝廷理应予以支持。可是在跟那些凶残的吐谷浑打交道,没有足够的武力是不行的。我建议朝廷能否抽调一些兵力,不用太多,一千人以内也就行了。太多了反而也会引起他们的警觉,八百人已经足够了,有一定的自保能力,完全可以有些威胁,这样你看如何?”时不凡问。

    李靖听了时不凡这提议,赶紧说:“恐怕有些难,我们大唐目前府兵想要调兵都是要依靠虎符的,我们兵部虽然有虎符,可是没有皇帝的诏书和门下省的审议,那我们是无法能调兵的。何况这种长期调兵,这样恐怕更是朝廷所忌讳的!”

    “李尚书,这个可是关系到我们关中地区未来的食盐,甚至包括未来我们的吐谷浑的战略。按照我的《不凡奏章》你也看到了,这个吐蕃目前还是不能马上和他们翻脸的,我们必须要依靠吐谷浑。我们可以考虑轮训,通过轮流让士兵去吐谷浑,能够锻炼战斗力,甚至能够保证将士们熟悉当地气候,为了将来作战有所准备!”时不凡回答。

    不过李靖这种大事情根部不敢做主,调兵的事情非常敏感。虽然理论上他这个兵部尚书是有权利的,可是他却不敢。他最后还是要把问题上交,上交给了朝廷来决定。不过,朝廷上下,对于这个事情也是有些议论。

    “皇上,时不凡所言要配属军队,并且还是长期服役,那这样是不是有些问题?则以长期一支军队在朝廷所能控制之外,那岂不是不安全?虽然这个盐道需要保护,可是如此调兵,组成所谓的盐道兵,这样不太合适吧?”杜如晦非常敏感的说。

    虽然这支军队只是八百人,可是那也是兵啊!甚至授予辛茂将兵权,那这个哪怕只是八百人,那也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这个不但掌握了盐道,这个可是不小的经济财权了,以后如果让这个兵权膨胀,那会如何?

    可是房玄龄却反而赞同了,说:“我认为其实只要做好一些预备手段,那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何况这次从朝廷吐谷浑弄食盐,不但加强了和吐谷浑之间的联系,避免了将来的更多边患,甚至可以开辟另一条食盐渠道,那这样不是很好吗?”

    房玄龄赞同了这个提议,并不是因为时不凡和房玄龄走到了一起,而是因为山东一带在古代是著名的食盐产地,山东沿海其实是中国古代几乎最重要的食盐供应地区了。当年春秋战国时候的齐国也都是著名的富裕的地区,传说姜太公被分封到了齐国,靠着煮海成盐奠定了庞大的经济基础,让国家强大。

    不过直到唐朝,山东沿海一直都是中国的食盐最重要的产地。而且目前的产盐技术还是依赖于煮盐,靠着烧开海水来煮盐,获得食盐。

    在唐朝时期的技术、交通、运输能力来看,目前山东沿海几乎是最大的食盐供应地区,四川的井盐等等,这些开采技术难度大,并且在巴蜀地区道路艰难。在这种开采难度大,道路艰难,所以巴蜀很难为提供大量足够的食盐。少量提供也许可以,可是大量提供却很难。

    至于后世的庞大盐场,这个古代都统统没有。所以山东地区的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供应全国食盐需求,随着以后人口增多,那食盐的需求也都越大,对于山东的产盐等等也是一个压力。

    甚至煮盐是一个劳动密集的行业,对于山东的庄园经济有一定的破坏。煮盐是一个效率低,甚至是需要很多人手的行业,这样很容易形成和山东士族的庄园经济有一定的人力资源掠夺。再加上唐朝没有后来元明时期那么严苛的户籍制度,不像是后来那些什么世代当兵,世代工匠,甚至是世代从事盐业的人。唐朝户籍性质改变,并不是那么艰难,所以一旦山东煮盐行业发展,大量当人力会被吸收过去,这样对于山东士族的庄园经济有些不利。

    所以房玄龄一定程度上支持在这个吐谷浑方向开辟一条食盐渠道,那其实也是减轻了朝廷对于山东地区的食盐供应需求,这样也都是降低了山东食盐的份额。避免了大量煮盐行业和山东士族状元经济掠夺人力资源。这个也就是房玄龄赞同的缘故,这个其实也就是政治了也许今天能为了共同利益合作,而明天也都能够为了别的事情闹翻。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给朝廷开辟盐道,那对于减轻山东食盐供应压力有帮助,更是降低了煮盐行业对于山东人力资源的吞噬,一定程度上维护这个山东士族利益,这个也是房玄龄赞同的原因。

    “八百人,并不算太多。皇上,我认为其实只要做好一些准备也就行了。比如说可以考虑从不同的折冲府调动出来,每一个折冲符调动一两个也就行了,不会太多的人,这样他们来自于不同地方,他们恐怕不可能后太多熟悉。甚至必须啊哟挑选那些已经成亲的,甚至是有了后代的将士。甚至服役期限不能超过五年,五年之后更换。”房玄龄说。

    房玄龄这个提议立马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因为从不同折冲府调动,那这样都并非是乡亲,自然有天然的疏远。至于从那些已经成亲甚至是已经有了后代的人抽调,那这样反而能用亲情牵绊他们,他们反而不敢乱来,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国内。

    至于另一方面轮流更换,这样可以避免那些士兵长期服役,也都对于朝廷不满,并且新的士兵不那么熟悉长官,自然不会跟着长官了,长官也都无法建立绝对的威望。

    “房仆射此言,乃是老成谋国,我认为可以了!”杜如晦说。

    杜如晦也都认为可以开辟一条食盐渠道给关中,也是有利于关中降低山东食盐的依赖。多开辟一条食盐渠道,那对于关中地区食盐供应也是有好处的,杜如晦作为关中士族,自然不会反对。他之前只是担心兵权事情,那既然这个事情给你解决了,那其实也可以放心了。

    房杜二人都赞同了,大家也都不过是八百人,而且还是咋外国,那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哼,人治思维!”时不凡心里吐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显然都是采用了“人治思维”来衡量这个事情,其实不管是通过那个从不同地方抽调,甚至是从那些已经结婚生子的士兵那里抽调,其实也都一种人治思维。这个其实是利用士兵之间的情感陌生和对于国内亲情的牵绊来避免士兵叛乱或者是脱离控制,表面上看是不错的,可是这种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人治思维。

    通过人类的感情来管理人,那这样固然看起来好像是可靠的。可是却严重疏忽了一旦一支部队,哪怕只是一支临时编制的部队,那一旦长期存在了,那他们这些军队之间必然会部门化体系化,同样会产生部门利益。这个部门并非是正式或者不正式就可以避免的,很多时候不正式的部门同样会产生自己的部门利益。哪怕是一支名义上是临时编制的部队,可是一旦长期存在,长期的存在了,那这样天然的也都会产生了部门利益。

    虽然士兵五年换一次,甚至军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