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时小说家-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代的君臣相合,千年以来,唯有秦国一国做到,否则,秦国焉得如此之势!秦国焉得如此霸绝诸夏,威压山东六国!

    否则,面对未来只是有可能的一件事,儒家也不必做出如此妥协。

    “此等秘事,在秦廷守藏室却无记载。”

    “看来,你们儒家小圣贤庄内的藏书阁内,隐藏的秘密的确不少,数月之前,我机缘知晓道家天宗留在儒家的一个妙事。”

    “如今又知道了严君樗里疾又一件事,不知在你们的藏书阁内,还有没有其它诸夏间隐秘之事。”

    纯阳之论,乃是当初儒家孔丘留存的一件道家天宗秘事,此事道家天宗都不知晓,非庄周与孟轲论道,不然,还不清楚。

    严君樗里疾堪舆此处为极佳之地,秦廷之内,也无记载,儒家立足诸夏数百年来,藏书阁内,藏尽诸夏列国典籍,非诸夏任何一国可以媲美。

    “儒家藏书阁,乃是从祖师那一代就传承下来的,最开始多为鲁国宗族礼法典籍,后来,祖师周游列国,感诸夏纷争不断,欲要为诸夏风华保留一份种子。”

    “其后,立下藏书阁,凡是百家之书,凡是诸夏之典籍,均可入藏书阁内,是故,数百年来,藏书阁内的竹简多达数万卷,涵括百家。”

    “凡人就是一生每日读一卷,都不能够阅览完毕,伏念所知也不过其中一隅也!”

    藏书阁,也是儒家传承至今的根基之一,有其存在,儒家诸人均可一览百家之学,取其精华,融入儒家之内,是故,儒家之道,每日愈新。

    道理愈新,底蕴自是越来越强!

    自己为儒家弟子十多年,纵然每日都在阅览,但从读第一卷书到现在,也不过千卷左右,相较之整个八层藏书楼,连一层之书都远远未达到。

    “如此说来,若是诸夏间有记载的隐秘之事,它处寻不到的话,在儒家之内,倒是有不小的可能性了?”

    汇聚数万卷迥异的百家之书,这等盛况,周清还从未见过,天宗经阁之内,不过寥寥数百卷典籍,秦廷守藏室之内,更是不过数千卷典籍。

    比起动辄数万卷的儒家藏书阁,还真是没有可比性,念及此,周清心中忽而掠过一件事,眼中紫色玄光忽闪,头颅微转,瞥了身后的伏念一眼,轻语之。

    “这……,道理而言,应……是如此!”

    伏念言语微微一滞,本想要说些什么,但想了想,还是点点头,在此等高人面前,过于谦逊倒是有些不适了,语落,不知道对方所言何意。

    “不知道十多年前,你们儒家是否也曾从大周守藏室得书?”

    周清点点头,再问。

    “秦相吕不韦率兵攻入洛阳,大周的传承断绝,在城破之前,却有一部分收藏书典籍入儒家手中,不过,也有一部分落在文信候吕不韦手中。”

    伏念又是有些迟疑,呼吸之后,徐徐而应。

    “文信候吕不韦之书尽入咸阳守藏室之内,我曾阅览,不过千卷,而大周传承八百年,想来王室守藏内,绝大部分之书落入儒家手中。”

    “其量不亚于数千卷,上万卷,想要将其全部阅览完毕,也得二三十年以上的时日,不知伏念先生可曾知晓苍龙七宿?”

    若一切真如伏念所言,儒家藏书楼内珍藏有数万卷诸夏之书,其中更有相当一部分独属于王室藏书,保不准其内便是有关于苍龙七宿的记载。

    或许,苍龙七宿的秘密不会这么明显,但夹杂在某一本典籍之中,隐藏在黑暗的角落之中,静待有毅力之人阅览。

    新郑之内,那韩国公子韩非明显是知晓有关苍龙七宿隐秘的,若说其在何处得知,如今最有可能的便是儒家藏书楼,至于新郑之内,绝无可能。

    韩非既然知晓,那么,就代表着,儒家之内可能还有其他的人知晓。

    “苍龙七宿!”

    听及此语,伏念低语喃喃,明亮的双眸为之眯起,语音回旋,身侧的张苍四人似乎也听到,均彼此之间相视一眼,而后,将目光汇聚在前面的天宗玄清子身上。

    这个词,他们多日前,也从另外一人的口中知晓,如今,那个人已经不在了。今日,又听天宗玄清子提及此,莫不是苍龙七宿,真的隐藏什么秘密?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又称苍龙七宿。”

    “前辈,多日前,我等曾从一个朋友口中知晓此事,其人谈及,苍龙七宿内隐藏一件覆盖诸夏千年以来所有国家的大事。”

    “难道世间真有苍龙七宿!”

第四百三十二章 八佾剑阵(第一更)() 
据那人所言,如今的诸夏大势在秦国,但并不意味着山东六国没有任何抵抗之力,倘若能够知晓苍龙七宿的隐秘,并且将其掌握,便会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如此,对抗秦国轻而易举,改变如今诸夏局势更是轻而易举,只可惜,千年以来,苍龙七宿的信息零碎不堪,纵然收集,也仅仅是一些传闻传说的影子。

    今,听到道家玄清子问此,伏念心中微动,对方既然能够探寻此语,莫不是知道什么?亦或者说,对方的言外之意,儒家小圣贤庄中藏书楼中可能隐藏苍龙七宿的秘密。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性!

    数百年来,藏书楼内的典籍数万卷,汗牛充栋不可数,儒家之内,无一人可以将其全部阅览完毕,总是十多年前从大周王室弄过来的守藏室之书,也不过消化一点点。

    口言苍龙七宿的易道解释,身侧的张苍四人微微颔首,对于苍龙七宿,他们所知晓的也就这么多,寓意诸天星宿,表面分析,和所谓改变诸夏力量的强大没有任何关系。

    “你那个所谓朋友应该是赵国赵震吧,不思图谋振兴赵国,反而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也幸好在学宫内将其镇杀,否则,于诸夏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子不语怪力乱神,苍龙七宿是否存在于儒家来说并不重要,孟轲曾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们儒家需要关注的不是这个。”

    “快些走吧,不然,有些人可是等的急了。”

    神通运转,扑捉虚冥深处的信息,赵震之名涌出,百多年前,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分晋,或许也引来苍龙七宿的力量,是故,三国各强横一时。

    而根据自己在咸阳阅览的秦廷罗网档案,赵国的那个九五宝盒早已被文信候派遣惊倪剑主从平原君手中夺来,其余的宝盒倒是暂无下落。

    自己能够想到儒家藏书楼内可能会内蕴苍龙七宿秘密,想来诸夏间其余有心之人,也能够一窥此理,一天下大势临近,这或许也是那些人最后寄予的希望了。

    灵觉扩散,天眼洞开,前方数里处,便是小圣贤庄的真正所在,那里,典雅有致的大门之前,已经规矩有序的站立着不少人。

    ******

    “贵客临门,未曾远迎,礼数不周之处,还望玄清子见谅。”

    百十个呼吸之后,在一片地势相对平缓的山脉区域中,一座恢宏无比的建筑群落浮现在眼前,朝阳初起,云雾未曾全部散去,折射骄阳之光,散发万丈金光。

    水韵流淌其侧,林荫夹杂其内,雕栏画栋,飞檐画角,莫不具有,一眼观之,那小圣贤庄四个古朴齐国文字悬挂其上,劲力非凡,非普通儒生可以写就。

    其下则是洞开的红木大门,高约一丈,宽约六尺有余,台前八级阶梯,未至九级至高,满则溢,满则损的道理《易》道之中还是颇为清楚的。

    暗灰色的阶梯两侧,各有八位儒生站立,规矩的儒袍加身,静立不语,姿态浩然而雅,前方,则是有五人前后而立。

    中央最前方的那人,周清很是熟悉,乃是此行的目标之一。儒家现任掌门公都子,其身右侧则是数年前在咸阳一见的儒家宗师荀况,至于另外三人,年岁倒是小些,中年模样。

    各有浩然感悟,迥异之冠束发,眉目凝重,顺从掌门之言,躬身拱手一礼,目光所至,尽皆落在那已经向他们走来的少年。

    道家天宗玄清子!

    近年来,诸夏间此人的名气甚大,为道家天宗弟子的身份也就罢了,关键其人还是如今秦廷重臣,秦王政冠礼之后的第一位封君,深得秦王信任。

    如此,此人一举一动都带着别样韵味,令百家为之琢磨,今日一观,那玄清子道青色锦袍着身,随意而冠,姿态潇洒,看不出有何厉害之处。

    “哈哈哈,玄清不请自来,诸位莫怪。”

    踏步在前,相聚丈许之处,道礼而下,左右看了一眼,轻轻一笑。身后紧紧跟着的伏念五人,则也是上前一礼,其后,退于一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玄清子,这位是师弟荀况,这位是师侄礼亮,这位是师侄永明,这位是师侄德凡,学宫之内,阁下点出儒家根基之学,让儒家上下受益良多。”

    公都子儒礼而落,亦是浑厚的朗朗一笑,语落,身躯微侧,单手指着身边的四人,一一为周清介绍道,没有多言,再次一礼感谢。

    神情之上,看不出有何别样,浑身上下更是依稀散发朴素的清静之妙,尽管气息不显,苍老更甚,但精气神却更为凝练起来。

    “儒家的根基之学,纵是没有玄清推上一把,以诸位儒家高人的妙悟,想来也不远矣。”

    “这位是我师兄赤松子的弟子,玄清闲游诸夏,兴趣使然,便是带在身边,略微教导,小灵,上前见过儒家诸位高人。”

    相视颔首,些许客套之言,多说无用。单手抬起,指着身侧的小灵,简单而言,对着身前的儒家诸人语道,将来小灵承继天宗掌门之位,百家之人或许不用多知,但大家必不可少。

    至于焰灵姬与小衣二人,则没有这个必要。

    “是,师叔!”

    “道家天宗小灵见过公都子,见过荀况先生,见过礼亮先生,见过永明先生,见过德凡先生。”

    身着浅蓝色的外衫锦袍,天蓝色的短发垂肩,双眸隐现灵光,闻师叔之语,点点头,一步踏出,道礼而落,礼向公都子五人。

    “数百年来,道家一直英才辈出,玄清子更是千年以来的罕见之才,而此子天资同样不俗,跟在阁下身边修行,想来将来成就非凡。”

    “刚才不久,公都才知晓伏念等人去寻阁下,当真是失礼,不知可有冲撞阁下之处?”

    于道家这位后辈,公都子五人回礼,目光落在其身,亦是感叹之,此人年岁甚弱,但一身修为已经堪为先天中的高手了。

    有着玄清子的教导,只怕化神玄灵不过时间问题,将来破入玄关,也是有相当大的可能性,道家天宗有此人,传承有望也。

    话锋微转,单手又指着一侧静立的伏念、张苍五人,眉目略有轻怒,口中之言更有呵斥。

    “何有冲撞?”

    “你们儒家就是繁琐礼仪太多,公都子,莫不你我就在这小圣贤庄门外相谈?”

    看着那一旁已经躬身拱手的伏念五人,周清摇摇头,轻语之,又简单环顾一周,笑意而出。

    “岂敢,岂敢,诸位,还请移步庄内一叙。”

    “请!”

    公都子哑然,当即,也顾不得将话题落在伏念五人身上,脚步微动,与身侧的荀况五人退立,直露大门正中,单手指着庄院内部,笑语礼请。

    “请。”

    “哦,是所谓客随主便,今日,玄清为客,儒家为主人,自当左侧行之,于我右侧礼让之,莫不是要看玄清的笑话?”

    一礼回之,正欲迈步,却见公都子诸人已经在左侧登阶梯,身形为之而止,单手负立身侧,左右看了一眼,摇头而语。

    “想不到玄清子对儒家的礼数也有知晓,实在是令我等敬佩。”

    细小之处,一观大状,这道家天宗玄清子年弱,但一身所学颇为擅长,近年来,秦廷多多出奇策,暗合法家精要,点出儒家精要,无疑对儒家道理有研究。

    其身侧的那位紫衣少女,身怀阴阳家传承,想来对于阴阳术也有明悟,怪不得为如今秦王政重视,公都子敬语流出,移宫换位。

    “儒家礼仪虽繁多,多有杂乱,但个中也有可取之处。”

    周清摇摇头,一步登阶,身后跟着焰灵姬三人,公都子五人相随,左右阶梯上的儒家弟子,均拱手一礼。不过数个呼吸,便是跨越八级阶梯。

    “侧门一道迎小人,正门一道迎贵客,二道迎大夫,三道迎君王。”

    “彼此相合八佾,儒家中庸,数不至九,多为八极,公都子,据我所知,儒家之内有一套八佾剑阵,威能甚是不弱。”

    “不知,可否于我一言?”

    正门两道迎大夫,己身为秦廷道武真君,位比齐国上大夫,自当如此,越过八级阶梯,周清心中一动,似是想到了什么,矗立大门之前,看向一侧公都子。

    诸子百家,各有防身护体之道,各有攻杀掠阵之法,当今之势,儒墨为显学,墨家之内有十步绝杀,擅长游侠剑客使用。

    而儒家之内,却是有着八佾剑阵,据传,这是一套丝毫不亚于农家地泽二十四的强大剑阵之法,只是,多年来,一直未有现身诸夏,一直流于传闻。

    “八佾剑阵?”

    “不错,儒家之内,却有这样一门剑阵,不过,鲜少人使用,在儒家记载之中,上一次有儒家弟子使用,还是燕国昭王攻齐的时候,面对五国联军,儒家诸人抗敌所用。”

    “既是玄清子要知晓,自无不可,说来,这门剑阵乃是祖师坐下七十二弟子之一的颜回所悟,又经过冉耕、端木赐、曾子等人完善而成,内蕴天方地圆,人道熟大之妙!”

第四百三十三章 《求贤令》(第二更)() 
八佾剑阵!

    乃是儒家的镇门之阵,论威能高低,丝毫不在农家地泽二十四之下,否则,数百年来,农家的势力早就占据齐鲁了,但农家却没有做到。

    百多年来,农家的内部势力多为田齐一族,尽管如此,儒家也不曾有任何畏惧,儒生虽是读书人,但读书人也是有血性的。

    公都子伸手又是一礼,将周清等人相迎入小圣贤庄内部,放眼看去,便是一个颇大的院落场地,楼阁起伏在远方,平整的青石板铺就,石灯台有序陈列,中央可显。

    “儒家本就是入道的学问,自然要纳入人道之妙。”

    周清闻声颔首,缓缓而进,对于这八佾剑阵却有些好奇,轻语之,没有多言。

    “先贤颜回创出此阵,乃是护身之法,内蕴大学三纲八目的精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为核心,由儒家杰出弟子掌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则有其余的儒家弟子掌握,八佾剑阵,不若地泽阵法,可以两人施展。”

    “欲要施展此剑阵,非有一十六人、三十六人乃至更多不可,按照止、定、静、安、虑、得六字要领踏动步伐,围困而上,剑阵催动,敌首若想要将其破开,殊为不易!”

    公都子继续言道八佾剑阵的奇妙,道理虽如此,但八佾剑阵比起地泽二十四来,却没有明显的缺陷,地泽二十四中夏荣、冬灭威力最强,而八佾剑阵却整体合一。

    数百年来,被八佾剑阵围困的人很多,但除却修为超强的,不然,还真没有一个可以走出来,语落,一行人继续想着小圣贤庄内部行去。

    ******

    “儒家在齐鲁之地之名可为响亮,怕是孔丘当年都未曾想到今日。”

    入正厅之内,在公都子的相迎下,与天宗玄清子跪坐上首,左右两侧各有儒家诸人、玄清子带来之人入座,骄阳高悬,宽阔明亮的大厅内,浅红色的绒毯铺地,条案陈列,香茗飘动。

    四周则是矗立着一根根明柱,浅红色的纱幔垂落,上首雕刻着一道道奇异纹理,应有深意,周清未曾身入一观,归于蒲团之上,看向诸人。

    “儒家不过秉承先贤至圣先师遗训,儒家能够发展至今日,不是儒家的功劳,而是诸夏之民的功劳,在诸夏之民心中,亦是期望德政王道之说。”

    “数百年来,儒家弟子潜心修学,诲人向善,尽一尽读书人的本分罢了。”

    道家天宗玄清子此行来意,儒家诸人均清楚,但清楚虽清楚,但有些事情还是要明说细论一番为上,公都子苍老的面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虽不至对方话中何意,但本性而答曰。

    “读书人?”

    听此自谦之言,周清朗声笑语,俯视厅内多人,眉头轻挑。

    “以如今桑海小圣贤庄这样的气派,儒家今日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可是不小,君不见,连陉城书馆的赵震欲谋大事,都要先行拜访小圣贤庄?”

    “可见,小圣贤庄在天下人心中不只是读书人这三个字而已。”

    陉城书馆的老馆主,其一身修为道理,也是来至儒家浩然,扎根赵国,数十年来,竟然已经成为不弱的力量,可见一斑。

    灵觉笼罩整个小圣贤庄,恢宏昂扬的气势充当,一位位身带浩然的儒家弟子行走其内,阅览其内,读书其内,但儒家可非仅此而已。

    一语轻落,厅堂下的儒家诸人神色为之微动,不明白对方此言究竟是何意图,不错,赵震在临死前几日,的确入小圣贤庄,但儒家也已经打出要付出的代价。

    莫不是,这天宗玄清子要改变主意?

    “不知玄清子何意?”

    公都子心中狐疑,虽然身边这人年岁弱小,然,一言一行之间,均不得不令自己十分对待,恍若面对另一位百家名宿。

    “儒家精要,三纲八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还是要和这天下联系起来,当今战国之天下,诸侯分据之势即将消弭。”

    “正是要迎来儒家期待的合一天下,那便是儒家的机会,诸位以为如何?”

    头颅微转,看着公都子一眼,口中缓声而语,目光落在下首诸人身上,这方厅堂内,汇聚如今以及将来的儒家支柱之人。

    想来,他们不会不明白自己之意。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秦国向来崇尚法治,如今国力正盛,颇有一天下之机。若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