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时小说家-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发咸阳两百里,行至略微偏僻之所,少府令赵高就越发的担忧,一侧的卫尉李信防卫也是越来越警惕,感此,赵高不由回想到玄清大师护持大王的模样。

    一人之力,足以应对所有的突发情况,也无怪乎大王近来如此重视大师。

    “于如今的秦国来说,郑国比寡人更为重要,有大师在其身边,寡人才能够更为放心,按照这个速度,傍晚时分,到达泾水工地不成问题。”

    时值正午时分,两侧则是大片的荒原,丘陵起伏不定,一株株枯黄的树木生长其内,放眼处,满是萧条之感,骄阳垂下,闻赵高之语,秦王政摇摇头。

    于此,赵高也就不再多言,只好吩咐随行的罗网武者与卫尉李信更加的护持左右,一路北上,倒还真没有发生什么意外,赵高那一颗紧张无比的心也逐渐舒缓下来。

    而与此同时的泾水河渠工地上,随着秦王政一行车马的到来,骤然间,秦王政所到之处成为万千秦人的朝拜之所,一位位老秦人神情激动无比,远远看见车马,便是躬身跪拜,口中高呼“大王”不已。

    只是,行营扎定的当夜,秦王政没见任何官员大吏,派出赵高去河渠幕府与郑国、李斯商议明日事宜,便提着一口长剑,带着卫尉李信,登上了瓠口东岸的山顶。

    此地正当中山高耸俯览之所,举目望去,峡谷山原灯火连绵,向南向东连天铺去,风涛营涛混成春夜潮声弥漫开来,恍如隆隆战鼓激荡人心。

    若不是呼啸弥漫的尘雾将这一切都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朦胧苍茫,这远远大过任何军营的连天灯海,直是亘古未有的壮阔夜景。

    “玄清见过大王!”

    然则,还未等秦王政在那处山峰顶端俯览四周诸般情况之事,身侧便是耀眼的紫色玄光闪烁,一道飘逸的身影踏步而动,行至跟前,拱手一礼。

    “见过大师!”

    周清的突然出现,倒是令一旁重甲着身的李信为之瞬间紧张,随后倒是心中微微一松,有大师这般的武道高人在身边,自己的压力也能够小些。

    持剑拱手一礼,便是归于周围的巡逻。

    “大师所观,泾水河渠日夜不停息,一夜可以耗费多少灯油?”

    嬴政伫立山冈,静静凝望,纵然周清到达身边,也没有任何声息回应,就那般看着面前的恢宏场面,足足过了一炷香,才长叹一声,轻语之。

    “河渠丞李斯掌河渠诸般要事,于此之问,玄清倒也一观过。”

    “泾水河渠主干四百里长,加持其余关卡和毛渠延伸之所,一夜所需的火把灯油足有三万斤到四万斤之间,一个月所耗则是百万斤上下。”

    “如今冬日的寒冷尚未完全退去,这个数量还要加上一些,好在,火把灯油来源广泛,既有牛油、羊油、猪油、树脂油等,也有数量庞大的高奴猛火油!”

    周清明白秦王政此问的含义,在其亲政以后,便是征发了五十多万民力汇聚河渠,去岁,因为旱情严重,有了自己一策,近两百万人涌上河渠。

    明面上,看似消耗巨大的只有关中大仓,实则对于如今河渠之上密密麻麻的民力来说,每一天的消耗都无比庞大,举国之力修建河渠,并非空谈。

    也就是秦国自长平大战以后,并未有真正的国运大战,底蕴尚存,否则还真经不起这般的消耗,换成关东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绝对支撑不起这般的消耗。

    周清语落,秦王政并未回应。

    卫尉李信带领着咸阳宫的龙虎重甲兵严谨防卫,周清跟随在身侧,同秦王政静静的站立者,宛若石雕般伫立,直到硕大的启明星悄悄隐没,一行人还是石雕般伫立着。

    “明日寡人便是要与郑国、李斯等人商议,泾水河渠的放水之期到底为何日?”

    “自北地九原巡视以来,秦国各大郡县旱情均严重,靠近水源之地的庶民,加上大师所献的水车之妙,一时间倒也尚可,然则,终究不解根本问题。”

    “大师在河渠之上时日甚长,以你所观,泾水工期,可否有望提前?可否有望在夏种之前完工!”

    终于,不知道何时,秦王政眼眸深处再次闪烁远处那一根根火把上的昏黄之光,身侧淡淡的凉风吹袭,不以为意,身躯微转,看向周清。

    自从百万民力汇聚河渠之上,自己便一直在关注河渠的工事,加上郑国与李斯等人不断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泾水河渠送回。

    故而,自己看似是第一次驾临泾水,但实际上,对于泾水河渠的诸般事情,也是又详细了解,根据自己所知,自从郑国承文信候吕不韦之名修建河渠多年来。

    河渠关卡之处的难点、要点都已经全部解决,不然他也不会承诺在今岁定然完工,接下来的主要工事便是依据早已经勾勒好的图帛,修筑河渠的每一寸。

    先前郑国回应自己的那卷文书之上,曾暗指自己纵然亲上河渠,也最好不要对河渠之事插手,以免对河渠之事造成紊乱,自己是明白的。

    但今夜看着河渠之上如火如荼之势,再加上李斯前日所传,随着自己亲临河渠之上的消息传出,又有十万民力汇聚河渠,零零碎碎加在一起,逼近两百万民力。

    尽管李斯并未多言,但如今万事皆具备,更有充足的民力支撑,自己丝毫不怀疑如果提前完工河渠会有什么问题。

    每多拖延一天,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对于秦国各大郡县的庶民来说,更是一个莫大的痛苦,思忖良久,终于还是想要问一问玄清大师。

    “粮食充足、民力充沛、泾水河渠的大致架构成型、各类水工工匠充足,凡此种种,玄清不觉得河渠提前完工是问题。”

    “其紧要之事,不过为老秦人是否有信心以征战之心将河渠征服,只要有心,就是更前一些,也不是问题。”

    数息之后,周清给予秦王政一个直入心间深处的回应。

    现今,涉及修渠的诸般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郑国所忧心者,为欲速则不达,就算修成,也不见得保证质量。秦王政所忧心者,则是以现在的力量,完全可以行之。

    “哈哈哈,每次和大师言语,寡人都觉甚是欢喜,如大师这般高人,所语定然非虚妄,明日与郑国相谈,寡人颇为期待。”

    “大师,可有兴趣接下来随寡人一起纵观泾水河渠修成,一览我秦国根基底蕴铸就!”

    深夜幽暗,山峰顶端风势侵扰,周清造就施展玄力,让杂乱无章的寒风借路而行,远处的灯火映衬之下,山峰之上略微有些光明。

    秦王政在山峰顶端踏步而动,行至周清跟前,又一次的朗朗大笑,满是欢悦,随后目光流转,看向以身侧泾水瓠口为起点的河渠火龙之态,精光闪烁的丹凤之眸迸出无限的希望。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一句儒家经典之言流转,周清单手负立身侧,与秦王政一起看向远处沸腾的泾水河渠。

第三百零九章 懵(第二更)() 
泾水河渠幕府,设置在瓠口所在,也是整个泾水河渠最为关键之所,那是从泾水引水的入口,关系到数百里河渠的走向,更是连接洛水的关键。

    一夜未休息,纵然想要歇息,也没有那个心思,直到临近辰时,秦王政才缓步走向幕府所在,身侧跟着护国法师玄清子、卫尉李信、少府令赵高等。

    刚踏步入泾水幕府之前,眼前的场景便是令秦王政神色为之一动,心中凭空生出无限的感慨与激昂,放眼处,整个幕府跟前已经站满着一位位河渠官吏。

    时间尚早,幕府所在的山凹一片幽暗,游走甲士的火把星星点点。帐篷前的黄土大场已经洒过了水,却仍然弥漫着蒙蒙尘雾。场中张着一大片半露天的牛皮帐篷,帐下火把环绕,中间黑压压伫立着一排排与会工将军。

    早春的料峭晨风啪啪吹打着他们沾满泥土的褴褛衣衫,却没有一个人些微晃动,远远看去,恍如一排排流民乞丐化成的土俑。

    “大王驾到!”

    少府令赵高紧走一步,周身闪烁淡淡的玄光,口中低语,却轻而易举传荡整个山凹河谷所在,语落,整个幕府前的土俑们呼啦转头,秦王万岁的呼喊骤然爆发,小小山凹几乎被掀翻了。

    “臣郑国参见我王!”

    “臣李斯参见我王!”

    “……”

    拥挤不堪的人群中,河渠令郑国、河渠丞李斯自然为首,其余紧要人员随后,各自上前一礼,迎着四周的灯火之光,深深拜下。

    没有过多的繁琐礼节,秦王政单手挥动,并未在外停留甚久,踏步而动,便是在郑国的带领下走入幕府中央大帐。

    秦王政行至幕府帐篷内之前,随后的官吏人员便是涌入其中,再次呼喊着参拜起来,匆忙聚集,以至于李斯甚至忘了教导他们利益,一时间,整个幕府帐篷中,杂乱无比。

    各种各样的称呼不断而起,或是躬身,或是拱手,或是跪拜,或是其它……,有人甚至哭声而起,整个帐篷内刹那间乱套。

    “这能议事?”

    一直将精力放在泾水河渠之上的郑国见状,神情为之一滞,面上呆呆,而后看向身侧的李斯,这等事情应该李斯提前办好的。

    “怪我也!”

    于此,李斯倒也没有推辞,眼前之乱的责任却是在自己身上。然,无论如何,事情已经发生,也挽回不了了,好在,观大王神色,并无异样。

    “诸位均为老秦人,嬴政也是老秦人,你们今日为秦国的功臣,河渠之事裨益甚多,你们的功劳绵延无尽,还请入座!”

    的确,于眼前的情况,秦王政不仅没有办点责怪,反而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这种感觉实在是之前从未体验过的,看着他们的形态,听着他们的言语。

    一时间,声音都沙哑了许多,双手平伸压下,左右缓缓而语。数息之后,又是一片杂乱的状态中,帐篷内徐徐归于平静。

    商君变法以来,老秦人最是看重国家给予的荣誉。秦王一礼,帐篷内的百多人大为受用,只觉自己受到了秦王对待议事大臣一般的隆遇,安能不恭敬从命?

    想都不想,满帐一阵感谢秦王的种种呼喊,人人一脸肃然,便呼啦啦坐了下去,地上纵然插着刀子也顾不得了。

    春旱又风,地上洒水早已干去,两百余人一齐坐地,立即便是黄土飞扬尘雾弥漫。可是,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大帐连同秦王在内,人人神色肃然,没有一个人在尘雾飞散中生出一声咳嗽。

    秦王政倒也没有着急立刻商谈要事,待帐篷内的动静归一,看着诸人入座,己身仍旧站立着,身侧的玄清大师亦是如此。

    目光所至,扫视着泾水河渠之上的重要官吏,满是衣衫褴褛,发丝凌乱,灰黄无比,于此,秦王政也很清楚,根据他们的俸禄,不是穿不起整齐的锦袍。

    而是在泾水河渠之上,纵然有锦袍加身,要不多久,便会再次脏污不堪,颇有家底的官吏都是如此,对于外界百万民力的情况,秦王政可以想象。

    “诸位,大王亲临泾水幕府,乃是我等无上的荣幸。”

    “郑国身为河渠令,在河渠丞的帮助下,接下来请诸位向大王言语河渠要事!”

    诸般事必,刚入座不久的郑国便是出列,拱手对着同样站立的秦王政一礼,旋即,便是左右环顾一周,口中言语不断,言语接下之事。

    目光看上上首,迎来秦王政的颔首以对。

    “要事一者,请河渠所过之县令、县长禀报各自境域内的河渠进度!还请诸位据实而言,秋种之前完工,可否可行?”

    这等要事分列还是李斯为自己拟定的,尽管自己不擅长,但是按图索骥还是不成问题的,语落,便是退向一侧,等到左右百多位河渠官吏的回应。

    今日入帐篷内的诸人,均是泾水河渠惠及的区域之县令、县长。何为县令,依据秦法,万户以上的大县,主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小县,主官称县长;县令年俸六百石,县长年俸五百石。

    “云阳县令禀报:瓠口工地定然提前完工,老秦人不怕苦,两个月便可行之!”

    郑国之语刚落,其身右侧便是一位壮实的青年汉子起身,上前拱手一礼,拜向秦王政。

    “泾水瓠口工地,两个月可行之!”

    刹那间,又是数人踏步而出,走出来,拱手洪亮的声音一礼。

    感此,静静停留在秦王政身侧的少府令赵高面上微微一笑,昨夜奉大王之名,提前与河渠丞李斯商议,今日算是看到结果。

    郑国所言之秋种之日距离现在还有近半载,而两个月后,则是夏种之日,这也是大王为之期盼的日子,现今听之,颇有可行之。

    “甘泉县之工事,两个月可行之!”

    “须阳县之工事,两个月可行之!”

    “……”

    “横星县之工事,若是赶上一赶,在夏种之前,也是可以行之!”

    “……”

    帐篷内的诸人均不甘其后,纷纷踏步而出,向着上首的秦王政承诺而道,彼此之间,士气充足,眉眼之间,满是斗志昂扬。

    不过,他们虽然神情激昂无比,对于一侧刚站立不久的郑国来说,却是发懵了,这……这是怎么一回事?先前所语是确定是否可以保证秋种完工。

    怎么现在又扯到夏种之上了?

    突生变故,郑国浑身为之颤抖,神情难看之极,如果说一个人这般说,倒也罢,但是听他们之言语,明显有人事先约定好,完全越过了自己。

    这是当自己不存在?还是当修泾水河渠是儿戏?一瞬间,郑国心头便是冒气炙热的火焰,面色通红的便要站起身来,然则,随即便是被身侧的李斯拉了下来。

    “此事莫急,交于我!”

    快速低语对着郑国一言,李斯便是快步走下帐篷中央。

    于周清而言,这些县令之语和郑国之语不同虽令人诧异,但从昨夜秦王政所问之语,似乎也想到了什么,撇着郑国面上满脸的怒气,不由得微微一笑。

    至于秦王政,从先前郑国之语出,便是没有出声,静静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无论他们口号喊得如何响亮,如何做出决断,最后的决定者仍旧是河渠令。

    “诸位且听我一言。诸位县令、县长、工将军,秦国以军制治水,这幕府便是军帐,军前无戏言。诸位昂昂生发,声称要赶上瓠口工期,抢在夏种完工,心中究竟有几多实底?”

    “目下瓠口虽然打通,可四百多里干渠才刚刚开始。河渠令与我谋划的预定期限:去岁深秋重上河渠,今岁深秋完工。若要抢得夏种,在两个多月内成渠放水,旷古奇闻!”

    “四百多里干渠、三十多条支渠、几百条毛渠,更有需要精工细作的斗门、渡槽、沙土渠,两个多月,不吃不喝不睡,只怕也难!治水之要,首在精细施工,诸位,还是慎言为上!”

    数年来,李斯执掌河渠丞,统辖河渠之上的百万民力,管理诸般之事,威望不低,帐篷内的诸人对其也是敬重,闻此,一时间诸人相视一眼,倒是没有了回应。

    如此之语,令秦王政身侧的少府令赵高心中一突,莫不是李斯准备违背大王之意?但看着身侧的大王,仍旧平静的站着,平静的看着,没有半点动作。

    “臣郑国有言!”

    待在一侧的郑国终究还是忍不住,这般言语,纯属是乱搞,如今泾水河渠即将修成,若是任意为之,无论如何自己都不答应。

    语落,便是踏步而出,立于李斯身侧,迎着李斯惊诧的目光,郑国不为所动。

    “河渠令有言,但说无妨。”

    秦王政点点头,今日论事的核心,终究还是在郑国身上。

    “河渠丞替郑国辩解,郑国于心不安,与河渠之事,还得郑国自己言语,先前听诸位两个月完工河渠之事,郑国为之惊骇也。”

    郑国左右再次一礼,从身上拿出一个折叠的铁尺,漫步而动,行至幕府帐篷中的泾水河渠总图跟前,与此同时,整个帐篷中的所有视线亦是落在其上。

    “诸位请看,图版之上,河渠引水口与出水瓠口,要善后成型,工程不大,却全是细活。全段三十六里,至少需要两万人力。”

    “四百六十三里干渠,加三十六条支渠,再加三百多条毛渠,谁算过多长?整整三千七百余里!目下能上渠之精壮劳力,以一百三四十万算,每一里河渠均平多少人?两三百人而已!”

    “筑渠不是挖壁垒,开一条水沟了事,渠身渠底都要做工,便是铁人昼夜不歇,两个多月都难!这些工事,处处急不得。”

    “急急忙忙一轰隆上,能修出好渠来?渠成之日,四处渗漏,八方决口,究竟是为民还是害民?郑国言尽于此,诸位各自思量!”

第三百一十章 阴阳之道(第三更)() 
先有河渠丞李斯之语,再有河渠令郑国之语,一时间,二人之言令得先前出声承诺的河渠诸人神色尴尬无比,彼此之间,相视一眼,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虽然说不出话来,但是神情外显,明显有些许的不服气,大王亲自驾临河渠工地,庶民定然士气大增,如此,如何不能够将河渠早点修成。

    郑国说完此语,便是自顾自拿着折叠铁尺在图版前停留着,无论如何,决不允许有人侵扰河渠工地要事,就算是秦王都不行。

    “好好的一场论事,如今这般形态,可是不对。”

    “李斯,上凉茶,为诸位去去火气,也好平静些许情绪。”

    忽而,周清上前一步,挥手间,一道淡紫色的清静之气光芒掠过整个帐篷,而后将目光看向河渠丞李斯,既然是问题,解决就是。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夏种之前完工不是没有可能,郑国所言不过更为稳妥。语落,李斯闻此,拱手一礼,便是下去安排。

    未几,便是四位庶民将帐篷外的两只大缸抬了近来,没有迟疑,一礼而后,将缸内的凉茶分别舀出,端至帐篷内每一人身前。

    “先前诸位所言,玄清也是清楚,待在河渠这般长的时间,情形大体也是明白,秋种完工都有成算。河渠令丞也已据实陈明工地境况,以为不当抢工,最大担忧,便是急工毛糙,反受其害。”

    “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