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资本狂人-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反对的邵谊夫,来到香江,买下邵村人手中的股份,然后和三哥邵仁枚,把邵氏电影公司改组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江电影行业从此进入电懋和邵氏兄弟争霸的时代。

    邵谊夫之所以能够扭转之前的颓势,除了因为他自己多年从事电影行业的才能,事必躬亲地审阅剧本的勤勉之外,肯定也离不开对人才的重用。

    坊间就流传着不少这方面的佳话。

    比如,在一九六零年代初的一次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庆功宴上,大明星林黛的母亲蒋秀华,向邵谊夫敬酒,而邵谊夫以不胜酒量为由谢绝。

    程家也不是普通人,虽然丈夫不是高官了,但蒋秀华这位程夫人,脾气依然很大,一怒之下,把酒泼到了邵谊夫的脸上,顿时全场哗然。

    邵谊夫什么反应呢?

    他只是微微一笑,若无其事地说道:“蒋女士喝醉了,快扶她去休息。”

    一句话,尴尬的场面随之化解。

    深知自己母亲无礼的林黛、自然被邵谊夫的宽洪大量所折服,从此死心塌地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效劳。

    再如,凭借《独臂刀》走红的王羽,被捧为巨星后,便脾气大涨,自命不凡,自诩天下第一拳,常常滋事生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内的不少员工,都被他老拳相向。

    甚至有一天,王羽脾气发作,在邵氏兄弟影城的食堂,乱砸东西,并破口大骂,膳食不好、老板孤寒。

    正巧这时候,邵谊夫从食堂路过,可这位老板却装着没事发生,径直去了行政大楼,任凭王羽在那里叫骂。

    但有一样,邵逸夫大肚能容,可以为导演、演员创造施展才华的机遇,那是看在“赚钱”的面子上,并不代表他对邹闻怀这些幕后人员同样宽容,不施以平衡之道的管理。

    邵氏兄弟的影城这么大,动辄成百上千人,每一个都不是及省油的灯,稍不留神,几万元就能被看起来合理的借口,稀里糊涂地打了水漂。

    更何况,十几年前邵谊夫到香江主持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时候,就已经迈入天命之年了,再勤勉能干,也无法超脱岁月不饶人的客观规律。

    在这种情况下,邵谊夫需要一个最信任的贴己人,代替精力不济的自己,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内,施行他的帝王心术,平衡公司内部的各系势力。

    于是乎,方谊华强势崛起,而邹闻怀成了被默认打压的代表人物。

    另一方面,视“伴君如伴虎”规则如无物的邹闻怀,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能力出众的他,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内有自己的小山头,经常以邵氏兄弟影城食堂伙食不好为由,带着一批邵氏兄弟的骨干,中午出去聚餐,进而被称为“午膳俱乐部”。

    当邹闻怀和实为邵谊夫代理人的方谊华,对抗越来越严重后,邵谊夫自然而然地认为,邹闻怀不甘雌伏,起了反心。

    到了最后,是是非非已经没有意义,只能是“宠妾”以背锅的形式胜出,“管家”以出走的形式落败,而幕后的大老板,则不动声色地审视着电影王国的稳固程度。

    感受到邹闻怀对老东家的深深怨念后,高弦试探道:“嘉禾就没有品尝这道汤的想法么?”

    “虽然还没有打听到这道汤的具体价格,但价格肯定十分昂贵。”邹闻怀苦笑一声,“而且,高先生想必也看到报纸上的报道了,邵氏正在用一场官司,试图压垮嘉禾,我实在是捉襟见肘地忙不开了。”

    高弦微微颔首,心中做出了判断:说来说去,还是嘉禾现在境遇困难,没阔绰到一掷千金试探门路的程度。

    缺钱就好办呐!

    ?

第0115章 卖面子,谈院线() 
邹闻怀所说的,邵氏和嘉禾之间的官司,是因王羽而起。

    追随邹闻怀离开邵氏的兄弟,虽然没有当初热热闹闹大骂牝鸡司晨时的人多势众,但也足够众志成城了。

    何冠昌、梁风、蔡笃生三人,和邹闻怀一起创办了嘉禾,搭起了公司的班子;资深导演罗维、功夫巨星王羽等人,也加入了进来。

    在李晓龙之前,王羽是华语片最顶级的武打明星。

    他所主演的《独臂刀》,票房过百万,并衍生出了票房同样过百万的续集——《独臂刀王》,俨然成了一个“独臂刀”的ip。

    嘉禾这帮人“再接再厉”,借“独臂刀”之名,让王羽搞了一部《独臂刀大战盲侠》。

    这下邵谊夫可不干了!

    这些年,从邵氏出走的人多着呢,前有李翰祥、胡金铨等,现在又有邹闻怀、王羽等。

    邵谊夫都不在乎,因为他自己就是电影领域从业多年的泰斗,足以保证邵氏电影王国的架构不垮,也就是应了那句“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

    但嘉禾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则不一样,属于明目张胆地打擦边球,电影一旦公映,就是毫不客气地抢“独臂刀”这个ip的钱了。

    邹闻怀早有准备,请了香江法律界公认的泰斗——余叔韶大律师,来保驾护航;动了真气的邵谊夫,则从英国请来大律师,担任代理,一副要把邹闻怀置于死地的架势。

    毫不夸张地形容,邹闻怀和邵谊夫的相爱相杀故事,翻到了新的篇章,刺激得媒体,瞪大了眼睛,生恐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刚才高弦试探邹闻怀,是否有意和邵氏竞争,招揽李晓龙;邹闻怀找借口,做为难状,未尝不是在当前的敏感时间段,对邵谊夫心生怯意。

    高弦没有点破邹闻怀此时的外强中干,很温和地提议道:“如果邹老板放心高某的话,我愿意在资金上,支持嘉禾,达成与李晓龙的合作。”

    邹闻怀愣了一下后,笑道:“高先生是中环金融区最耀眼的明星,无论是信用,还是财力,我都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再说了,我做电影的方式,和邵氏的大片场制度完全不同,推崇非常开放的制片人制度,如果有资金愿意进来,乐见其成利益均沾。”

    “这一点,也是我和邵氏的矛盾焦点,相信媒体早就介绍得大白天下了,我肯定不会朝令夕改。”

    见邹闻怀没有反对,高弦满意地微微颔首。

    当然了,邹闻怀的话,高弦只会选择相信一半。

    在高弦看来,邹闻怀出走邵氏,根本原因就是公司正治斗争落败。只不过,邹闻怀本人一直拿理念不合当遮羞布,而媒体也热衷于这个纯洁高尚的理由。

    所谓理念不合,就是在电影经营上,邹闻怀想推行制片人制度,而邵谊夫则继续坚持那套借鉴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模式,帮助自己缔造电影王国的大片场制度。

    按照高弦的理解,邵氏的大片场制度,核心就是凭借强大的资源,建立和维持一套严格的规则,老板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其他人都是打工仔,无权分享影片成功的红利,只能领固定的薪水。

    还拿现阶段香江的顶级功夫明星王羽做例子,他初入邵氏时,月薪仅二百港元;后来涨到八百港元,另加每拍一部电影一千二百港元的片酬。

    如此算下来,王羽每个月的平均收入,在六千港元左右。

    另一方面,王羽为邵氏创下了巨额的票房收入,光是《独臂刀》和《独臂刀王》,每部票房就过百万港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就算没什么野心的人,也会心态失衡。何况,王羽还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

    针对这个弊端,邹闻怀还在邵氏的时候,便向邵谊夫建议,仿效好莱坞现在流行的分红制度,让大牌导演和演员享受分红,进而稳住人心。

    邵谊夫在生意上本来就出名地精打细算,再加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已经一家独大地没有对手,自然无需担心手下的头牌被挖角,更不愿意多分钱给别人。

    实质上,这里面存在着老板和雇员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邵谊夫的观点是:我发掘了你,捧红了你,没有我,便不会有你;所以,你就应该感恩戴德,俯首贴耳地为恩主效劳一辈子;而我包你更红更紫,衣食无优。

    像王羽这些人则会如是想:你捧红了我,我也给你带来了巨额盈利,我们基本两清。我会终身记你的恩,但我不能终身受穷——仅仅满足你所承诺的衣食无忧。更何况,衣食无忧怎么可能,电影是竞争激烈的青春饭,我老了怎么办?失宠了怎么办?公司衰落了怎么办?全香江人,都想发财,我们为何不能?

    相比邵谊夫,邹闻怀的态度就开明多了,把主仆的雇佣关系,变为平等的合作关系,高呼“有钱大家赚”。

    当然了,慈不掌兵,义不理财,邹闻怀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只不过换了一种剥削模式罢了。

    等嘉禾也成为一方霸主后,邹闻怀可以做到在香江本地票房分红上清晰明白,但更为丰厚的海外票房,就揣进自己的腰包了。

    随之,洪金保等人,也成了新一代不安分的“王羽”。

    简而言之,人类社会的任何辉煌,都离不开“燃料”和“花肥”。

    邹闻怀推崇的制片人制度,貌似设身处地地为电影人的利益着想,但未尝不是迫于眼前财力不足形势的无奈之举。

    所谓的制片人制度,就是掌握影片生杀大权者,不再是制片公司的老板,而是金钱。

    按照“谁投资谁享受权益”的原则,影片的权益划分,由各方出资出力的多寡来决定。

    邹闻怀在具体推行制片人制度的时候,方式更加灵活。

    全资没问题,合资也可以,嘉禾都愿意出厂标,并主持摄制。

    如此一来,嘉禾经费匮乏的矛盾,不但得到解决,还减少了经营风险。

    自然而然地,高弦一表达出双方合作的意愿,邹闻怀便欣然同意。

    高弦想了想,还是提出了最核心的问题,“谁去接触李晓龙?”

    正在和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打官司的邹闻怀,果然忌惮邵谊夫可能被刺激得发狂,于是另找了一个借口道:“目前,嘉禾急需一线女星,因此,正集中资源争取郑佩佩的加盟。”

    “明白了。”高弦打了一个响指,“我负责联系李晓龙。”

    邹闻怀笑道:“能者多劳,高先生辛苦了。”

    瞧着邹闻怀明显松了一口气的样子,高弦不由得心中好笑,“拈轻怕重么?”

    “你虽然熟悉邵谊夫的精打细算,但却不了解李晓龙的心高气傲,他们注定谈不拢条件。”

    “而相比于游说李晓龙合作的难度,拍摄电影过程中,如何与李晓龙相处,才是累活。”

    趁着邹闻怀感觉占了自己的便宜,高弦开口道:“按照计划,《七十二家房客》的制作时间,是两个星期。所以,上映时间会很快到来。我想在院线方面,请邹老板帮忙联络一下。”

    邹闻怀很痛快地点了点头,“虽然嘉禾暂时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院线,但我毕竟从业多年,积累下了不少资源,可以帮忙活动一下。”

    “比如,国泰机构的剧院,就应该没有问题。”

    高弦又问道:“据我所知,邵氏院线是香江最大的院线,它有没有可能上映《七十二家房客》?”

    邹闻怀耸了耸肩,“这就要看高先生的面子了,毕竟,邵氏自身的电影产量就很高。”

    高弦一挑眉头,心说,“这是考验我的能量么?那我还真要试一试了。”

第0116章 港岛九龙新界院线都搞定() 
目前,高弦在人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信底蕴。

    虽然和邵谊夫谈不上什么交情,但和香江纺织业大亨陈廷华,高弦那可是老交情了。

    而陈廷华和邵谊夫,则是同乡好友。

    现阶段的香江商界,主要有两大商帮,即粤商和沪商。

    粤商属于本土派,佼佼者数不胜数。

    而其中最为出色者,当属潮讪帮。

    比如,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李半城;前些年因为风头太盛,结果首当其冲地被银行危机波及的廖创兴银行的所有者廖宝珊家族等等。

    沪商虽然是外乡人,但仍然声名赫赫,其中又以宁波帮声势更盛。

    比如,同为香江首富和世界船王的包裕刚,另外一位世界船王董浩云。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宁波帮的大佬们往往是“成双”的。

    除了两位世界船王之外,和影业巨子邵谊夫“结对”的是,在新界有戏院大王之称的邱德根。

    拿高弦这次来见的陈廷华来讲,其被称为“棉纱大王”,与之“结对”的是“毛纺大王”曹光彪。

    这就是香江的特殊之处了,区区弹丸之地,藏龙卧虎!

    高弦见到陈廷华后,双方首先聊了一会香江棉纺业同业公会在米国争夺纺织品配额的近况,然后陈廷华笑着问道:“你跑到我这里,应该还有其它事情吧?”

    “陈老板慧眼如炬。”高弦点了点头,“我最近投资拍摄了一部电影。”

    “你还对电影感兴趣?”陈廷华惊讶之后,恍然大笑道:“我明白了,你动起了邵氏院线的脑筋。”

    “在陈老板面前,我的这点小心思,根本藏不住。”高弦送上一记马屁后,试探道:“邵老板那边……”

    陈廷华大手一摆道:“你放心,我的面子,还是管用的!”

    说到这里,陈廷华又饱含深意地微微一笑,“对了,我这里还有一个消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有意挂牌上市。”

    高弦当即心领神会,自己并非完全有求于邵谊夫,同时也对邵谊夫具有使用价值。

    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高弦不就是一个炒股起家的小青年嘛,有什么资本,从头到尾地得瑟,好像别人离不开的香饽饽!那些想把旗下公司挂牌上市的大佬们,难道不会出钱请别的专业人士么?

    高弦在这个时代,当然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和使用价值。

    要知道,当下的香江股市,还处于向大众普及的起始阶段,尤其在远东交易所出现之前,整个资本市场完全由洋人把持,华资公司要想挂牌上市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像陈廷华这些现在正春秋鼎盛的成功商人,都属于老牌商人,作风稳健,更愿意优先相信圈子里的口碑,而不是轻率地砸钱,从外部找奥援。

    高弦来到这个时代后,一直勤勤勉勉地做事,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口碑,香江棉纺业同业公会理事的头衔,便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邵谊夫当然可以花钱,请别人帮自己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办理挂牌上市的相关事宜。

    可好朋友陈廷华开口,你看我的南丰,挂牌上市效果怎么样?高弦这个年轻人,居功至伟!

    然后,邵谊夫会怎么想?他当然会选择高弦这个口碑。

    说白了,“信”这个字,在商界太重要了,每个人都在以,自己认为最稳妥的方式,和“信”打交道。

    最后,陈廷华说道:“我先准备一下,然后以同乡小聚为名,设宴款待邵谊夫,到时候你来作陪。”

    “那就有劳陈老板费心了。”高弦道谢过后,起身告辞,回去等消息。

    ……

    仅仅隔了一天,陈廷华便打来电话道:“一切就绪,晚上你过来小酌几杯。”

    于是乎,高弦又往陈廷华这里跑了一趟,见到了最近和邹闻怀斗气的邵谊夫。

    “高先生,我至今还清楚记得,你在btv贺岁节目现场引吭高歌的风采。”和老友相聚的邵谊夫,兴致很高,抢先一步,给高弦戴了一顶高帽。

    陈廷华顺着这个话茬往下说道:“高弦多才多艺,音乐只是一个爱好,他最近还投资了一部电影。”

    “是么?”深知电影这一行的水有多深的邵谊夫,小小地惊讶了一把后,失笑地摇了摇头,以过来人的口吻说道:“高先生年轻有为,多做一些尝试很对,但也要审时度势。”

    高弦点头道:“邵老板提醒得对,现在粤语片出现明显的颓势,投资确实应该小心。”

    “高弦在投资方面,眼光准着呢,我们没有必要担心。”陈廷华继续敲边鼓道:“六哥,你就不提携一下后辈么,让邵氏院线给个档期。”

    “没有问题。”邵谊夫非常痛快地表态,“我回去后,就吩咐下面,给高先生两个星期的档期。”

    这就是人脉的魅力和大人物的气魄了!

    邵谊夫连电影的名字都没问,只要高弦能拍出来,并通过港府电影主管部门的审核,尽管拿到邵氏院线上映。

    深知阎王好过小鬼难缠的高弦,在做出喜出望外的姿态后,赶紧趁热打铁地敲定细节道:“多谢六叔提携!分账方面,邵氏院线六成,我四成。”

    中环金融区最耀眼明星的一声“六叔”,让邵谊夫大为受用。

    他朗声大笑道:“这么分账的话,我还是给高先生帮忙么?两个星期,你都拿六成的分账。”

    高弦这回真的惊讶了,因为据他所知,邵谊夫在做生意方面,出名地精打细算;至于乐善好施的名声,则是年龄进一步增长后的事情。

    要知道,即使是这个时代,香江电影领域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每部电影在院线那里能够排到的档期,普遍是两个星期;除非是神片,可以得到四个星期的特殊待遇。

    毕竟,香江是典型的商业社会,如果观众不爱看的话,就算邵氏院线,也不会盲目照顾自家拍摄的电影。

    至于分账,邹闻怀告诉高弦的大致行规是:第一个星期,制片方拿六,院线拿四;第二个星期,制片方拿四,院线拿六。

    想不到,邵谊夫卖人情的时候,如此“敞亮”!

    高弦转念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除了陈廷华的金面、高弦的价值之外,邵大亨压根就没把高弦投资的这部电影,当成一回事——既不认为是一种威胁,又不指望票房丰厚,自然也无所谓了。

    饭桌上的话题,很快转到了证券市场,也从侧面佐证了高弦的推测。

    对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挂牌上市计划,高弦还是非常看好的,因为除了香江股市成整体上升之势的大环境之外,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相当于本领域的“独角兽”。

    简而言之,高弦用自己的专业能力,站在邵谊夫的立场,把公司挂牌上市可能遇到的重要细节问题,都用对方容易理解的方式,一一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