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昌明-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杨乐大军班师的同时,山海关外的大道上车马如流,其他各国如朝鲜、日本纷纷派出特使,赶往京城向崇祯皇帝表示祝贺,希望与大明重新结好。

    京城真正的沸腾起来了。许多年未曾品尝过强国的滋味儿了,民众简直是欣喜若狂。

    他们都知道春天要迎接大军班师回朝,人们从寒冷的冬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尤其是那些有子弟从军的家庭家族,早早就仔细的修葺门额,准备悬挂爵位铜匾了。

    那些女儿与从军子弟有婚约的人家,便早早请媒婆到男家议定婚期,一定要在受爵的那一天使勇士成为新郎,真要双喜临门!

    做嫁妆的、修门房的、置办喜宴的、准备送儿子从军的等等等等,家家在忙,人人在忙,整个大明都弥漫着浓浓的难以化解的喜庆气氛之中。

    大明和后金的一战,不仅仅是战争上的胜利,更是精神上的胜利,大明群众对杨乐的变法更有了信心。

    经过一年的时间,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变法的威力,经过辛勤耕种,农民手中有了余粮,很多商人经过海外贸易也赚到了大把的银子。

    在辽东有亲戚朋友的,则不断传递着辽东的种种变化,期待着夏天也去走动走动。开春以后,春耕大典完毕,农民就白天春耕,晚上忙碌喜庆事宜。

    村社田野,京城内外,沉浸在漫无边际的欢乐之中。

    辽东大捷,崇祯却顾不上高兴。自从杨乐兵出山海关,他便全力以赴的督促兵部,招募训练第二支新军,并向江南选拔官员作为自己的班底。

    而迎接大军班师的准备事宜,崇祯则全部交给了已经晋升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他自己却在忙碌之余,依旧沉浸在书房默思苦想。

    此时,杨乐的名声已经远远超过了他这位当朝天子,大明的很多民众把杨乐奉为活菩萨,有的甚至摆画像和香案供奉。再加上异常的天象,这让崇祯起了重重的忌惮之心。

    这是每一个帝王的正常反应,虽然杨乐并没有异心,但是,每一个帝王都希望自己是天下第一人,而不是他人,哪怕他是驸马爷!

    二月底,杨乐率领大军从山海关开进了关中。杨乐没有走捷径直回到京城,而是沿长城往西,到遵化,再绕道蓟州,然后才回到京城。这样做,为的是督察长城关口要塞的防务民治。

    他反复提醒官吏将士,绝不能像以前那样粗疏的对待边境防务,否则还会出现后金突袭京城的事情。

    兵行到蓟州,杨乐的新军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男女老幼提着鸡蛋蔬菜,竟将大军殷殷送出十里之外。

    将近京城,杨乐把大军的安营扎寨的事情交给了马虎,自己换上便装,从京城北门悄悄进了城。谁知刚刚骑马走到府门口,孙承宗呵呵笑着从拐角处迎了上来,笑道:“杨国公啊,我就知道你会一个人回来。”

    对这位孙老大人,杨乐敬重有加,可以说孙承宗是他的官场领路人。

    “孙大人,您怎么来了?”杨乐见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跳下马背,忙请道:“老大人,快到府里坐!”

    孙承宗点点头,和杨乐并排走进府衙。

    老管家早就得了马虎的密信,等候杨乐回家,而朱兮兮也已经忙不迭赶到门口,两人默默对视,猛然抱在一起。朱兮兮唏嘘拭泪:“夫君你黑了,也瘦了。”

    杨乐拍了拍朱兮兮的肩膀,笑道:“不仅黑了瘦了,也更结实了,你看。”杨乐掳起大袖,黝黑的臂膀鼓起坚硬的肌肉。然后一把搂过朱兮兮的小蛮腰,在她脸上轻轻亲了一口。

    朱兮兮脸色一红,娇羞道:“孙大人还在呢!”

    孙承宗鼻孔朝天,摆手道:“杨大人,看来老朽来的不是时候啊!”

    杨乐只顾着亲热,忘了还有孙承宗在旁边呢,尴尬地把不老实的手缩了回来,笑道:“兮兮,下去准备点儿吃的去。我饿了。”

    朱兮兮知道杨乐一回来,孙承宗便找上门来,肯定是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要说。点点头,乖巧地退了下去。

    “孙大人,请屋里坐!”杨乐做了一个请的姿势,把孙承宗让到了客厅里。

    老管家端上茶水,也躬身退了下去,并且闭上了房门。

    “孙大人,我一回来,您就微服到访,定有要事,请直言。”杨乐知道孙承宗已经是年过六十五的老人了,除非朝中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否则,他不会这么着急来见面。

    “那我就闲话少说,开门见山了!”孙承宗喝了一口茶水,感叹道:“皇上不知为何原因,突然下了圣旨,明日处决袁崇焕!”

    “什么?!”杨乐心神一震,袁崇焕被下狱之后,保袁一派和灭袁一派一直争执不下,而锦衣卫也没有搜集到袁崇焕通敌叛国的明确证据,只有八份和后金议和的书信来往,但这些并不能说明袁崇焕就叛国了,而且,崇祯也听从了杨乐的建议,不杀袁崇焕,只是将他关押起来,这一关押,就是一年。

    “怎么回事儿?”杨乐不明白,崇祯在辽东大捷之后,为何要突然杀死袁崇焕,难道是因为自己?

    孙承宗脸色凝重,这位老大人经历过多少风雨,其中的政治味道,他一嗅便知。孙承宗抚摸着像弯刀一般往两侧分开的坚挺胡须,意味深长道:“杨国公,树大招风,功高震主。”

    杨乐目光一闪,孙承宗的这八个字,足以说明这里面的猫腻。

    “老大人以为,我应该如何去做?是要我出面保住袁崇焕吗?”

    孙承宗却是摇了摇头,说道:“袁崇焕是我的学生,他心中所想,我一清二楚,他绝不是卖国投敌的那种人。只可惜,他能力有限,眼光也有限,京城保卫战之时,被皇太极的反间计陷害入狱。当然,这一次,我也难逃举人不当的罪责。这个兵部尚书一职,皇上也决定罢免了!我今天来,是希望杨国公不要再插手此事,让袁崇焕自生自灭吧!”

    “老大人,你”杨乐先是诧异,然后恍然大悟。崇祯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抛石激水。崇祯只想知道,朝中到底有多少人听从他的命令!

    “杨国公猜的没错,皇上就是你心里想的那个意思。皇上那里都好,就是疑心重,这是少年时期,魏忠贤给他造成的心里阴影,老臣就怕他这一辈子改不了啊!这是大忌!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皇上若是连续如此,大明虽然变法成功,但是朝中依旧混乱,后果依旧”孙承宗没有继续说下去,那种结果,对于这位肱骨老臣来说,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悲痛!

    “老大人,袁崇焕不能死,他一死,会令更多的朝廷官员寒心”

    孙承宗摆了摆手,打断了杨乐的话,说道:“皇上频繁换将,重罪便杀,轻罪罢官,杨国公觉得,大明将来会如何?”

    孙承宗目光炯炯地望着杨乐,自从杨乐出现一来,他对皇上的做法越来越失望,而对这位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年轻少年越来越感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杨乐身上有一种气质,那是一种肯为天下苍生着想,又有力挽狂澜的能力的人!这种人,便是――王的人选!

第162章 良禽择木而栖息,杨乐决意除毒蛇() 
在大凌河之战的前些日子,因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祖大寿对其进行重新修筑,但不久之后皇太极却突然来围攻。

    孙承宗立即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后金围点打援的战术打败。辽东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大凌河城被围,祖大寿处于投降的边缘。要不是杨乐的新军及时赶到,打败了皇太极,大明将完全是另外一番局面。

    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辽东军队的损失,是一个丧师辱国的决策。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

    这次崇祯皇帝并没有挽留他,让孙承宗很失望,更让他寒心的是,崇祯还有凌迟处死袁崇焕的决定。对于这位经历过万历、熹宗、以及当今的圣上的三朝元老来说,崇祯皇帝的做法真心让他很失落和失望。

    孙承宗坐在椅子上,打量着身前的这位英雄少年,心中豁然出现一种从未有过的想法。朱家的天下真的已经病入膏肓,虽然在杨乐的主导下已经成功变法,但如果没有一位明君继续当做领头羊,大明这艘巨船还会沉入海底。那么,如果换成一位更加有希望的天子,大明能否继续延续下去呢?

    想到这里,孙承宗呼吸逐渐急促起来,不仅仅是紧张,更多的是激动。这种叛逆的想法在孙承宗的脑海里一闪而过,立刻惊出他一身冷汗。

    他急忙端起桌子上的茶杯猛然喝了一大口早已经凉透的茶水,把心中那种几乎荒缪又大逆不道的希望迅速扑灭!

    然而,那种想法就像是一枚种子,在孙承宗的心里已经生根发芽。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杨乐,或许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想到这里,孙承宗假装咳嗽一声,郑重问道:“杨国公,除了辅佐当今皇上,你有没有什么其他想法?”

    憋了半天,孙承宗才说出这么一句话,杨乐仔仔细细咀嚼着孙承宗的这一句话,暗中思量着其中隐藏的意思,除了辅佐皇上,他还能干什么?难道杨乐眼光一闪,看向孙承宗。

    孙承宗毫不避讳杨乐询问的眼光,他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也相信自己看天下大事的眼光。皇帝不换,大明必亡!

    收到孙承宗暗示的眼光,杨乐再次震惊,突然明白过来孙承宗话里的意思,连连摆手道:“孙大人莫要开玩笑,这种事情,可是要诛灭九族的!”

    孙承宗目光炯炯,语气坚决地道:“为了大明王朝的延续,我作为一个老臣,曾经辅佐朱家三代,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必然经历过一番心里的痛苦挣扎。老夫虽死无憾,但就怕这诺大的江山毁于一旦。”

    孙承宗越说越激动,脸色已经通红,“杨国公,你也知道,陕西连年干旱,南方又发水涝,山东还闹蝗灾,四川地震,全国各种灾害不断,天象大师曾说这是亡国之象,要不是你,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大明焉能有今天,恐怕闯军不是二十万,而是上百万了!”

    孙承宗不吐不快,直言不讳,他看得很清楚,如果朝中继续让温体仁这种小人当政,变法很快夭折,杨乐也会遭受灭顶之灾,同样的,到时候,大明王朝也离覆灭不远了!

    正是他看透了这一点,他心灰意冷之下,提出辞呈,在今天拜别杨乐的时候,无意中让他从杨乐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种希望。

    “杨国公,老夫在这里恳求你,挑起这副担子!”孙承宗竟然对着杨乐抱拳施礼!

    “老大人,万万使不得!”杨乐心中感动,老臣当中,不凡忠心耿耿之人,这个忠心,当然不是忠于皇上,而是忠于这个国家,忠于全天下的人民!

    杨乐深吸一口气,很多历史专家说得对,大明王朝腐朽不堪,仅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依仗着崇祯皇帝,实行了变法,但是,一旦失去了崇祯皇帝的支持,变法就会戛然而止。那变法,就像一阵猛烈的秋风吹过,然后迅速湮灭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他该怎么办?

    孙承宗没有逼迫,他知道,一旦做出那种决定,就是一条不归路,杨乐无论如何选择,他都有选择的自由。

    沉默半晌,杨乐最终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杨乐最害怕地就是这种宫廷争斗,尤其是皇位的争夺,每次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皇宫大院里,为了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兄弟相残,父子相仇,杨乐总会唏嘘不已。

    如今却是轮到了他的头上,难道皇宫之中,真的就没有信任?难道至高无上的权力真的有那么好吗?!

    因为朱兮兮的关系,杨乐不会答应,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如果真和崇祯闹僵,让朱兮兮如何自处呢?

    而且,杨乐也无意皇位,虽然很多人对这把椅子感兴趣,但偏偏杨乐没兴趣。杨乐就想让天下太平,百姓们能安居乐业,然后他就可以离开了,乘船游山玩水,执妻之手欣赏世界各种风光美景,流连于山水之间,居住于世外桃源之中!

    这些就是杨乐最美好的愿望,很简单,很朴实。没有宫廷争斗,没有刀光剑影。

    看到杨乐摇头,孙承宗略微有些失望,不过,转念一想,这样也挺好,省得他背负上叛逆之名。“杨大人,老夫告辞了,临走之前,我还是那句话,袁崇焕的事情,你还是明哲保身吧!”

    杨乐点点头,又摇了摇头,笑道:“老大人放心,该怎么做,我自有分寸。您不会明白,有些人死了,会引起历史上的很多争议。我想我要应该改变它!”

    孙承宗明白了杨乐的意思,杨乐还是要救袁崇焕的,暗叹一声,起身离去。

    望着孙承宗萧索的背影,杨乐心头不由得沉重起来。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崇祯和他离心离德,肯定是有人施了离间计,这个人,不用想就知道是温体仁!

    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杨乐终于决定,想办法清除这条总是在背后咬人的毒蛇!

第163章 午门校场庆功会,封王削权两辞官() 
杨乐送走孙承宗,吃了一点东西,因为中午要举行新军庆功大典,他顾不得和朱兮兮温存一分钟,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午门外。

    午门前有端门、承天门(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大明门三道门,其后面是奉天门。各门之内,则是排列整齐的廊庑。

    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通常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的“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不过,怕鲜血沾染了地面,大多杀头的犯人其实是拉到菜市场行刑。

    午门北面是一排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

    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的顶阙亭一座。

    这样一来,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

    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延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

    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也可以从此门走一次。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此时,两掖门已经打开,杨乐的马车便从左掖门行驶进去。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的城台各个相连,环抱形成了一个方形的广场。

    气势宏大的午门广场此时早已经是人山人海,先行到达的新军已在广场中央列成两个整肃威武的方阵,中间红毯铺地的大道直达远处的巍峨大殿。

    见崇祯皇帝的布攆驶来,杨乐的马车也刚好到来。广场之上顿时响起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全体大臣一齐跪拜行礼,高声喊道:“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在高台的阶梯前停下脚步,挥手让文武百官起身,然后很不自然地瞧了杨乐一眼,杨乐却是报以微笑。

    崇祯一看到杨乐明亮清澈的眼睛,心中就产生了一股羞愧之意,然后看了温体仁一眼,温体仁同样点点头,示意皇上不要被动摇。

    崇祯精神恍惚地走到中央高台上,杨乐也是心头沉重地跟在他身后也走上了场中的平台上。

    静默片刻,崇祯终于深吸了一口气,不再去想杨乐的事情,向司礼大臣微微点头道:“开始吧——!”

    顿时,整个午门广场都轰鸣了起来。那不是丝竹琵琶之音,而是沉重轰鸣的战鼓号角声与黄钟大吕的撞击声,“咚咚咚铛铛铛”战鼓、大钟沉闷激烈,气势壮阔得令人不由得热血沸腾起来。

    “皇上诏告天地臣民!尔等接旨!”王承恩扯着嗓子高喊一声。

    高台下方的文武百官和新军将士们全部下跪领旨。

    王承恩展开一卷黄绫,用激越高昂的嗓音在广场上读道:“昊昊上天,冥冥大地,大明所有臣民领旨:杨国公带领新军,一举歼灭后金四万铁骑,雪我国耻,扬我国威。此役功不可没,朕深感快哉!杨国公力行变法,顺应天意,使大明由弱变强,走上了一条艰难地、浸透了泪水、汗水与鲜血的道路!一年的时间,大明民众逐渐摆脱了旧日的贫困,洗刷了曾经的屈辱,痛雪了百年的仇恨。兹此昭告天下,大明已经崛起,不服来战――!”

    听到如此的豪言壮语,全场顿时欢呼起来,新军将士们齐声高喊道:“皇上万岁!”“大明万岁!”“变法万岁!”

    “大凌河一战,皇上要亲封嘉奖!”王承恩再次高喊。

    崇祯挥挥手,咳嗽了一声,高声宣布道:“天地昭昭,日月悠悠。杨国公之不世功勋将永载大明史册。为奖赏其功勋,今封四川之地十三县为杨乐的藩王领地,封号为武王!”

    “武王!武王!”许多士兵举着兵器霍霍高喊,但是,在喊了一声之后,忽然发现其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仔细一想皇上的册封话语,豁然震惊:皇上把杨国公封为藩王了!

    不仅如此,沸腾的将士们突然间全部沉默了,人人都不是傻子,虽然看似杨乐被封为了藩王,但是,却是被外派了,而且是离京城十万八千里的四川!

    这通常是一个皇帝处理功高盖主的功臣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办法――远派边疆,封王削权!

    说的难听一点,崇祯这一举动,说是卸磨杀驴一点儿都不为过,只是大明这盘磨刚刚推起来,就着急杀了驴,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

    新军将士们内心一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