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三是民心,民众与朝廷同心同力,举国凝聚如一绳。
其四是法律,法令健全,国内无动荡人祸,安定繁荣。
其五是军队,武器强盛,铁骑精良。军令如山,令行统一。
有此五者,可堪称强国!
而大明五无其一!
地虽多而民少,土地大多掌握在豪强之手,田业凋零;国库亏空,无积年之粮;民治松散,朝廷控制乏力;内政法令,遵循旧制;举国之兵虽多,但大多都是私军,命令传达,爱听不听。如此大明,隐患无穷,但有大战,便是灭顶之灾!”
崇祯额头见汗,问道:“大明如此一无是处,却如何能够改变?”
杨乐神色肃然,躬身说道:“君若做秦公,臣便愿做卫鞅!实行变法,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臣不怕死,唯有君臣一心,抱坚定的信念,方可为之!”
崇祯听此一言,精神陡然一振,目光炯炯道:“你想如何去做?”
“五点。”杨乐伸出一只手的五根手指,掰着说道:“其一,土地改革。废除旧的土地法令,重新丈量土地,按照人口划分,一人一亩三分地,实行土地所有制!而且,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垦荒,谁开垦的荒地就属于谁的,报备造册,朝廷不收税!大力减息减租,让农民在收割季节以后,留下来的粮食还能够度过冬天。”
“其二,健全法律。成立反贪部门。文武百官必须清正廉明,只要不再贪污腐败,过去的账目可以一笔勾销。同时,增加官员的俸禄,凭功绩获得职位,不论是军功或者是政绩,都可以凭之奖赏或者提拔重用。”
“其三,建立新的军队制度。南北军队互相变换防区。文武百官只要在一个地方超过五年以上就必须调换岗位。避免形成私军。而且士兵要有奖有罚,鼓励士兵勇猛作战,按军功领赏,加官晋爵,最高可获得爵位!”
“其四,重新制定税收制度。重新启用万历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摊丁入亩”税收之法,不过要修改掉其中的一些弊端:一,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包括豪强地主,任何人不得例外优免,使税赋人人平等;二,统一赋役,限制苛扰,灾年可以减轻甚至免税,使税赋趋于稳定;三,计亩征粮,官收官解,任何人不得胡乱收税,尤其是‘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四,征银会有“火耗”,为了避免加重农民的负担,开设商行,发行含有银条和金条的纸币,采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使征收办法更加简单。与此同时,还要增加工商税,比如盐税、矿税、茶税,税收宁可降低税率,绝不能单一!”
“最后一条,改革开放。以东南沿海为基准,尤其是福建、广州,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开辟新航路,加大对外贸易。在国内同样注重工商业的发展,扶持小业户主的发展,把商业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这些地方对外出售。”
崇祯被杨乐这一番江河直下的理论强烈震撼!陡然觉得往昔那笼罩心田的沉重阴霾,竟是顷刻烟消云散,身心枷锁顿时开脱,心眼明亮,坚实舒坦。他站起身向杨乐深深一躬:“朕从未想过杨爱卿竟然有如此大才,一番理论,当真是高屋建瓴,勘透天下,使朕拨云见日,忧心顿去。朕果真要变法强国,将欲如何?!”
王承恩听得也是热血沸腾,高兴的不知所以,兴奋地喊道:“皇上,半天已过,该用膳了!”
崇祯醒悟,摸着饥肠辘辘的肚皮,爽朗大笑:“对,对,先吃饭。兮兮啊,上酒菜,朕要与杨爱卿好好痛饮一番!”
此时已经是黄昏,夕阳残照大地,崇祯、杨乐、王承恩、朱兮兮四人,一席酒桌,盘坐河畔,河风萧瑟凄凉,与君臣四人脸上的兴奋热烈全然不同。
最开心的是朱兮兮,她忙不迭的帮自己的夫君、哥哥添酒加菜,害得一向搞服务的王承恩突然没了用武之地,急得手无足错,崇祯皇帝索性也让他坐了,王承恩躬身谢过呵呵笑着与他们一起喝酒吃菜。
酒桌之上,杨乐目光坚定,他始终相信:只要明朝上下,君臣一心,变法强国便不是梦!
第110章 强明五论为指导,己巳之变终结束()
尽管现在杨乐已经是国公身份,但他一直秉持勤俭节约的习惯。皇上到来,酒菜也不过是最家常的四菜一汤。一盆酸辣鲫鱼,一盘麻辣豆腐,一碗生腌萝卜条,一碟精致花生米,另有还有紫菜疙瘩汤。酒是一坛十年的陈酿女儿红。
君臣四人言谈把欢,觥筹交错。崇祯亲自为杨乐斟满一杯,而后自己端起面前的高脚酒杯,说道:“朕心里十分明白,如今的明朝,就如同当年的弱秦。朕一直期盼卫鞅复生,重振大明,如今,朕才忽然发现,“卫鞅”其实一直都在朕的面前,朕不识大才,实乃惭愧!”说完之后,他举杯一饮而尽。
杨乐举杯相迎,一起痛饮,慨然说道:“谢皇上赞誉。卫鞅乃天纵奇才,杨乐自知不如他。有些变法理论也是借鉴他人的想法,可不敢与卫鞅相提并论。但国有明君如秦孝公,如果实行变法,不愁不强!”
崇祯禁不住叹息道:“变法强国虽好,只怕朝中大臣会百般阻碍,势必困难重重啊。”
“这就要看皇上的决心了,无论是谁,都必须为变法让路,若是谁成为了绊脚石,哪怕他是皇族贵胄、内阁大臣,臣也要把他踩在脚下!否则变法将会功亏一篑!”
“爱卿说的是。朕这次不会畏首畏尾,一切都依照爱卿的谋划行事,朕必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让大明焕然一新,绝不轻言放弃!”
杨乐拱手说道:“皇上已经考虑到了,变法强国,必然会损害到某些人的利益,变法愈深彻,道路愈艰险。臣以为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变法方能成功,不知皇上能不能做到?”
“爱卿但讲无妨。”
“其一,朝廷之中需要一批竭诚拥戴变法的人居于要职。否则,法不能伸张,令不能推行,变法将成为一句空谈。”
“此一点请爱卿放心。朕自当尽全力搜罗和提拔拥护新法的人才。”
“其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法一旦推行,全国法律为先。无论宫室宗亲、皇家贵胄,违法亦与庶民同罪。此点很难做到,不知皇上能不能做到?”
“法不避亲,有罪必罚,此点倒非难事。但讲第三。”
“其三,皇上对变法的大臣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不受离间。否则,权臣一死,法令必败。臣明白,凡是变法失败者,无一不是君臣生隙。若皇上不信臣,变法断难成功!”
崇祯听完第三点,语气坚决地说道:“朕一心想让大明变得富强,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是朕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朕虽九死而无憾,万难而不改!你我君臣二人,上下一心,朕在此立誓,此一生绝不负你!”
杨乐眼中湿润,道:“皇上之心若如青山般坚定,臣之心便如松柏般挺拔,杨乐就是粉身碎骨,必须变法强明,让大明成为世界上第一强国!巍然于世界民族之林,笑傲他国于万年!”
这一刻,两人四手,紧紧相握。
王承恩接着话茬兴奋道:“皇上,卫鞅变法强秦于一世,国公却要强明于万年,气魄何其大哉!”
崇祯哈哈大笑,“说得好!来,朕再与爱卿痛饮一杯。”崇祯向杨乐拱手相敬,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杨乐亦是一饮而尽,把酒杯放于桌上,最后从怀中掏出一本羊皮书卷恭敬递过,慨然说道:“治明之策,臣早已谋划良久。这是我拟就的强明五论,其中包含土地、军队、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变革,请皇上阅读评点。具体谋划,待臣伤好之后,再去宫中和皇上细细详谈。”
崇祯双手接过书卷,未及翻阅便小心地揣入怀中,对杨乐拱手道:“爱卿好生养伤,等过些时日,朕再来接你入宫。这强明五论朕先带回去仔细研究,等爱卿伤好之后,朕便立即接你入宫,推行变法!”
说完之后,崇祯辞别杨乐,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此时,皇太极虽然退出了关外,但他依旧派重兵驻守在遵化、永平、栾城、迁安四城,作为后金在大明的根据地,等待着下次有机会再来进攻。
但是,卧榻之侧岂能有他人酣睡?这种情况崇祯是万万不允许的。
孙承宗迅速找到祖大寿,希望关宁铁骑能够跟随着他出击,彻底击退入侵者。
祖大寿面色阴冷,冷冷地说道:“袁督师为国征战,最后却深陷囹圄,令人寒心,我不去。”
孙承宗似乎早已经料到了这种结果,不慌不忙地劝说道:“祖大寿,你不要犯倔脾气,就是因为袁督师被下狱,所以你更要立功,为他赎罪,这样才能保住他一命!”
祖大寿眼光闪烁,明显有些意动。
孙承宗立即趁热打铁,说道:“只要关宁铁骑肯出战,皇上便会对袁崇焕从轻发落,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挣扎良久,为了袁督师,祖大寿决定出兵。
孙承宗找到了祖大寿,又去找马世龙。
马世龙也是辽东军的将领,跟祖大寿关系很好,当时就是他拿着袁崇焕的血书去找祖大寿的。他这人的性格跟祖大寿类似,极其强横,他连袁崇焕的面子都不给,此前有个兵部侍郎刘之纶,带兵出去跟皇太极作战,袁崇焕命令他带兵救援,结果直到刘侍郎战死,马世龙都没有来。
虽然马世龙脾气暴躁,强横无礼,但是辽东有强大的火炮部队,这是孙承宗找他的原因。
在孙老爷子的苦心劝说之下,终于凑齐了两支辽东精锐的部队。
待得知孙承宗准备进攻四城的消息时,皇太极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孙承宗已经六十八岁了,是一个又老又精瘦,风一吹就要倒下去的老人。
但是,结果却是让人瞠目结舌。第一天,孙承宗就打下了栾城,第二天继续进攻迁安,也打了下来,第三天,攻打遵化,皇太极终于坐不住了,他派出了阿敏前去支援。
阿敏带了五千多人赶到了遵化,正赶上孙承宗准备攻城,当他看到孙承宗的阵势,骇了一大跳。
只见孙承宗在城下足足摆上了一百门红衣大炮。
经过多年的磨练,孙承宗对炮兵的使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战斗过程不必细说,几百发炮弹打完,遵化城墙就彻底被轰塌了一大半,阿敏慌忙撤退,率军到达了最后一个据点——永平。
如果就这么狼狈地撤回后金,无法跟皇太极交代,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要跟孙承宗决一死战。
孙承宗二话不说,一排大炮立即摆上,在大炮后面则是关宁铁骑,战斗未开始,结局已注定,在大炮狂轰乱炸之后,关宁铁骑迅速冲锋。
后金死伤了四千余人,连阿敏都负了重伤,不得不地撤回了后金。
就这样,孙承宗只用了五天时间,就把皇太极在关内留守的四城全部夺回。
至此,皇太极率军入关,奇袭北京,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终于完全结束。
第111章 详细叙述变法论,红薯试种待推广()
后金败退,战争胜利,明朝举国欢庆。
在这场战争中,大明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赵率教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军队也是元气大伤。
对于袁崇焕,崇祯很头疼,在杨乐的劝说之下,他决定对其暂时关押。
但是,御史高捷却是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袁崇焕对其受贿几万两,朝中在一番调查之后,钱龙锡不得不明哲保身,被迫辞官回家。
在明朝末年这个混乱时期,官员们或多或少都有受贿的现象,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罢了,但是袁崇焕不同,袁崇焕是边疆将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便会有谋反的嫌疑!
谋反,是个很大的帽子。大到可以让人致命!
袁崇焕案的审理中,跟钱龙锡关系最好的大学士成基命持保袁的态度,并想阻止对钱龙锡的牵连。但其身为能力有限,未能影响大局。朝中内外,处决袁崇焕的呼声越来越高。
最让百官莫名其妙的是,皇上对此事漠不关心,整天往杨国公府跑,搞得一副神神秘秘的模样。
施礼见驾,煮来浓茶,杨乐亲自给崇祯添了一杯茶,微笑道:“皇上没必要整天往臣府上跑,有什么疑问,把臣招进宫便是。”
“那可不行,你腿脚不利索,现在你是老师,朕是学生,为了求教,古有程门立雪的榜样,为了变法强国,朕多跑两趟又算得了什么呢?”
刹那之间,杨乐的眼眶湿润了,如此勤奋的国君,杨乐确实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历史上记载的崇祯勤政,果然是名不虚传。有此勤奋的国君,加上自己的鼎力相助,变法定能成功,到时候,大明必然会东山再起!
杨乐道:“大要而言,新政主要围绕田制与税制变化发生。先说变法的第一步――土地。土地是农民之根本,是口粮之根基,也是构筑大明江山的基石。土地改革是重中之中,国内地主大户颇多,他们为了少缴税,亩数漏报、瞒报或者不报,侵吞的不法土地太多,必须彻底清查根治。此是第一点。”
“第二点,土地归国家所有,权力也在朝廷手中,但使用权交给农民,耕种收获多少,他们自己说了算,这便是土地所有制。”
“第三点,土地承包和流转。非法的土地兼并必须杜绝。土地可以大面积的承包,但必须向国家缴税。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而且承包地不得任意买卖。”
崇祯听得很认真,不断点头,一一记下。杨乐丰富生动的叙述,第一次在他眼前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使他对新法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再说变法第二步――税收,税是大明经济的支柱,也是国库财务的来源,税收不能单一,不仅有土地税,还要有工商税。如今大明税收单一,这就会造成朝廷赤字,国库空虚。与此同时,如果增加土地赋税,只会加重农民的负担,逼迫他们起义。”
“那如何增加税收呢?只需一点儿,只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行了。如果农民手中有余粮,商户手中有余银,不愁吃喝,征税便不是难事了。”
“如何让农民富裕,可以有两点做法,一是垦荒种田,二是种植高产的作物,例如红薯,还有高粱,这些抗干旱的高产作物,徐光启大人已经应了我的要求,正在带领着农匠们进行改良。相信不久之后,就可以试种。”
“对于商户,必须抛弃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业和农业一样,也是大明经济的支柱,商业发展好了,能够为大明带来更多的利润。宋应星大人正在研究织布机器、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机械工具,相信这些会加快生产,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崇祯暗暗点头思索,两人说着话,不知不觉,已经是红日当头。王承恩轻轻推门走进来低声道:“皇上,午时已过,该吃点儿东西啦。”
崇祯肚中饥饿,不过依旧精神奕奕,笑道:“不如爱卿把酒菜拿来,我们边吃边谈如何?”
杨乐欣然说道:“好极了,吃饭谈话,两不耽误,我们君臣二人就边吃边谈!”
朱兮兮立即捧来两盘炖牛肉、两碟青菜,一篮子香喷喷的烙饼。崇祯回头对王承恩吩咐道:“王公公,你也下去吃点儿吧,朕心中有许多疑问需要和杨爱卿探讨,晚上咱们才能回宫去。”王承恩轻轻嗯了一声,走出去,知道皇上此时不能被任何人打扰,便吩咐大内侍卫守在了门外。
刚吃了几口饭菜,崇祯便翻开昨日杨乐送的治明五论仔细看了起来,一入眼便放下了筷子凝神细思。
须臾,他抬起头兴奋道:“治明五论,果真字字珠玑,一针见血!来,陪朕痛饮一杯,之后,请爱卿为朕拆解。”
杨乐举杯,锵然相碰,俩人一饮而尽。
从午后开始,杨乐便将胸中积累的现在的学问、见识一一说了出来,一个下午,竟是没有丝毫停滞地倾泻奔放。他用一腔热血,流淌着自己,燃烧着自己。而崇祯,则象海纳百川的沧海一般,接纳着他无穷无尽的崭新思想。
闪念之间,崇祯从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臣子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的成熟与博大。
他禁不住产生一种错觉,杨乐仿佛生来就是为大明而生,为大明而来!
杨乐的想法千奇百怪,什么银行、纸币;什么工厂生产、物流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什么六大军区的建设与协防;什么先让沿海富起来,让沿海带动内陆;什么注重机器生产,解放生产力;等等这一切,对于寻常人而言,拥有其中任何一门学术都是极为难得的了,而杨乐,却集众多学术于一身,博学多识,而且都是些闻所未闻的见解,当真是令人叹服。
崇祯只有一个感觉,与这个年轻的臣子在一起,就象与群书为伍,令人茅塞顿开,似乎给他打开了一扇从未想过也不敢去想象的未来世界。
杨乐静静地看着专注沉思的崇祯皇帝,思绪飘回到了那个繁荣昌盛的大中国,要是明朝也能如此,就可太好了!他想到那种幸福安康的生活,禁不住热泪盈眶,竟也忘记了吃饭。
一君一臣,两人促膝长谈至深夜,杨乐见崇祯脸上涌出倦意,才拱手让崇祯休息离去。
转眼就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杨乐的伤口在长时间的修养下已经完全愈合,而温室大棚里的红薯幼苗在崇祯的命令下,让徐光启等人全部种植在了皇庄德圣镇的千亩良田里。在那里进行首次试种。
崇祯三年三月初三,崇祯举行完一年一度例行的启耕大典,笑着对参加大典的朝臣们道:“明日朝会,议定今年大计,诸位爱卿回去之后各做准备。”
这也是每年启耕大典之后第一次的隆重朝会,官员们都称之为“春朝”,是朝臣们特别看重的年首朝会。
而朝中终于有小道消息传了出来,据说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