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说孩子,九儿,你招不招孩子?”大姐问。

“放心吧,等外侄大了,什么人家不招,我也将他招进来。”

“那太谢谢舅哥了。”

“大姐夫,你说这话就有些见外,我小时候还不是几个姐姐一把手含辛茹苦将我拉扯大的。”

大姐夫惭愧地低下头。

玉苹眼里闪过盈盈秋波,经常来就听到一些事,赵匡义让宋九讨价还价搞得头痛,但玉苹却看到宋九身上许多金子般的光辉,比如这种心胸……这很不好的,如赵匡义想的,爱死了宋九,越交往越爱死……

吃好喝好,一行人向京城返回。到了宋九家,宋九打开房门,赵氏兄弟先后赏了许多布帛,大多数未用,还有一些金子,宋九也未敢换成铜钱,太显眼了,于是全部换成银子,没有银行,象其他百姓一样,在地上挖一个地洞,打了一个结实的木箱子,埋到地下。其实这就是古代最落后的地方,一直喊缺钱用,朝廷为了有足够的钱流通,甚至默许了隋唐铜钱在市场上交易。自隋朝以来,一共铸造了多少铜钱?主要原因就是象宋九这样放在家中,没有让它流通。但也没其他好办法,要么放在钱柜里,还要交保管费用,说不定钱柜破产了一文都没有。或者放高利贷,放高利贷得要本事的,也不是宋九干的活。因此宋朝一直缺钱用,但后人能在地下挖到几万缗铜钱,这个铜钱主人就是学习宋九的做法……

不是钱帛,是画。

宋九将最后一幅打开,几人当时看傻了眼,翠儿眼睛盯着它都快离不开,说道:“好美。”

大姐不说话,想了半天,道:“我知道你怎么赚钱了,可你的本金在哪儿?”

这不是少钱,那一个项目都动辄几万贯,甚至能达到十几万贯。将几家人全部卖了,也凑不出一个项目的本钱。

它就是未来河洲整体规划图,正店、码头、双虹桥、游乐场、豪华旅馆、学校、歌剧院、体育馆、金铺、高档商业区、普通商业区、高档住宅区,再加上整齐的规划,古怪奢侈的建筑,一旦建成,它将会成为东京城浦东的浦东,说不定能超过未来的相国寺,成为东京开封的外滩!

宋九对一群衙内说它是东京城最美丽最好玩的地方,未来最繁荣的地方大约还会在相国寺,没办法,人家在市中心,得地利之功。但将美丽与好玩带上,无疑就是未来的河洲。

“大姐,放心吧,到时候会有许多人将钱自动往我手中送。”

“胡说。”

“人都能上天了,还有什么事办不到的。”

玉苹掩嘴大乐。

但也没有那么简单。

天色黄昏,群雀乱鸣,要归巢了。

宋九要做饭,让大姐抢过来:“你大男人做什么饭?”

又想说张家老妪,最后没有说下去。吃了饭,玉苹依依不舍地回去。对此宋九也没有好办法。翠儿也对他说过,咱家小娘子不接待客人了,马上就要关门大吉。若是正店造好,让她来正店,有脸有面子有收入,不屈。关健正店还遥遥无期。要么让玉苹退掉那家馆子,自己拿出一些钱来替她赎身。也不用自己拿钱,估计玉苹自己就会高兴地将这个钱拿出来。然而赎出来,往哪儿安顿?自家有空房子,能安顿吗?那成了什么?

有解决办法,那就是拖,用伟人的话来说,以时间换空间!于是宋九不但带着二十一名学子研发,还带着朝廷派来的二十名官吏研发,当他的下手。这对朝廷好处更大,从研发时就学,会更容易理解。至少证明宋九有一句话不是虚的,那就是该交出来的技术,我不会藏私,绝对会交给朝廷。

赵匡胤高兴之下做了一件事。

几天后,刘公公带着一群人来到宋家,老熟人,领头的不是他,而是一个穿黄衣服的少年,十二三岁的样子,百姓也能穿黄,不过不是那种纯黄,纯黄只能皇室才能穿。

宋九不由狐疑地看着这个少年。

刘公公说道:“这是大皇子。”

宋九知道了,瞅了一眼,大胖脸,说老实话,赵家现在的长相基因不大好,个个都是那种大胖脸,并且很黑,赵德昭也不例外。还不能称呼太子,虽刚出阁,因为才十二三岁,未及冠,只封了一个贵州防御使。宋九行了一礼:“微臣见过皇子殿下。”

“平身。”赵德昭道,小家伙大约未怎么出过门,两眼兴奋地看着学舍。

宋九小声问:“刘公公,皇子来寒舍有何贵干?”

“是陛下的意思,让他来观习几天。”

宋九想到一本架空小说里的话,说宋朝本来是不重文轻武的,赵匡胤用了文人治国,但没有废罢武功,甚至因为他是以武将起家,打内心处还瞧不起文人,这才是宋太祖朝,而非是经过文人篡改过后的史书太祖朝。宋九与赵氏兄弟打过好几回交道,但也摸不清楚他们的性格,更不知道朝堂的内幕,资格还不够!有一件事似乎可以验证那个写手的话,那就是朝堂重臣的由来,有文臣,大多是军中有功书吏起家的,如赵普、李处耘,他们本身不能用简单的文人来形容,许多人还亲眼上过战场,杀过人。有真正儒家发身的士大夫,少。说不定赵匡胤看到物格学的好处,能将物格学在心中列于儒学之上,这才让皇子来观学,进一步用无声的语言宏扬物格学。那倒是好事,可,可,宋九迟疑了半响后说:“刘公公,臣寒微,这个学子不敢收。”

太可怕了!

第六十六章 糊涂

刘公公一扬佛尘,叱道:“宋九,你胆大!”

“刘内侍,非是我胆大,皇子千斤之躯,河中乃平民之所,若出事我担当不起。皇子求学,自有东宫讲书,何来到河中?”

“九郎,你想错了,凭你有何资格教导皇子。”刘公公手中拂尘在宋九脸上一扫,宋九也不大清楚,宋初规矩确实很松,赵匡胤想起事,三更半夜,一把大雪往赵普家跑,将赵普差一点吓坏。

还有一个官员,就在刘公公的边上,他未来身为宰相,太监当着皇帝与群臣的面,想要将他灌醉。宋九也隐约察觉到这一点,比如他在开封府公堂上的经历,放在五十年后的宋朝,那是不可想像的。

宋九立即说道:“是啊,微臣那有资格教导皇子。”

“也不是让你教导皇子,殿下过来是观学。”刘公公纠正道。

“那也不行。”宋九心里苦闷,本来就害怕卷入未来赵匡义与赵普之争中,再来一个赵德昭,自己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学习与观学有何区别?不是学习与观学,是最好不能联系,包括赵匡义在内,他也不想走得太近。

边上那个胖胖的中年官员说道:“承事郎,你勿要多想,殿下只是前来观学,多则三两天,少则几个时辰。”

“你是?”

“我是开封县新任知县吕端,字易直。”吕端道,这就是宋九做散官的好处,平时看不出来,但吕端是知县,与宋九说话时同样以礼相待。

“见过吕知县,咦,你不是浚仪县知县吗?”

“朝廷下诏,将吕某换到开封担任知县。”

宋九不敢怠慢,这个吕端不仅是未来的有名糊涂宰相,更是有名的大事不糊涂宰相,还有一个很牛气的哥哥,吕馀庆!又行了一礼,与别人说话难,与吕端说话想来不难,那可是伟人将他与诸葛亮并列夸奖的大人物,然后说:“吕知县,我学习浅陋,不知道朝廷的规矩,但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作为天子,离百姓太远,不会了解百姓疾苦,说不定能成为晋惠帝那样的君王。离百姓太近,百姓便不会敬畏之。这就是君王与民的法度,故有种种礼法。殿下是皇子,同样需遵守这个礼法。吕知县,如今皇子来到我这里观学,成何体统?”

“承事郎,吕某不以为然。殿下仅是观学,与体统无关。又带了十几名虎贲侍卫,安全也能有保障。相反吕某反认为殿下适度走出皇宫,看看百姓生活,了解民间疾苦,对殿下未来成长会产生有益之功。”

吕端轻描淡写就将宋九的理由驳斥。

宋九心中叫冤,谁说这个吕端大事不糊涂,小事却一塌糊涂,小事也不糊涂!

真正的理由宋九根本说不出口。

终于见识了,赵匡义不提,这个吕端也不简单,谁说古人容易忽悠,我跟谁急去。

宋九无奈,只好做安排,现在学舍分成甲乙两班,一个优班,一个差班,起激励作用的,但不能将赵德昭放到差班里,就是放到差班里同样也会听不懂。于是将甲班学子聚集,大家这几天委屈一下,对以前学习的知识将会作一个总结,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就是从头讲,不然赵德昭听不懂。也不让他听懂,听一个大概,随便打发这个未来的苦命皇子。

安排好学子,让赵德昭进来。

先让学子给赵德昭施礼,好在这段时间学子也看到了许多大人物,又是一个小屁孩子,学子不象开始见到赵氏兄弟那样紧张。

宋九开始讲算术,必须从重头讲,一是岁数小,二是根本未见识过宋九算术,看到宋九用粉笔在黑板上写题目,是学子才来上学讲的题目,诸学子一起要晕倒。

但这是没法抗议的。

他们认为太容易,赵德昭与吕端、刘公公三人听得津津有味。

一堂课下来,吕端未走,坐在石凳上与刘公公聊天。外面几十名禁兵戒卫森严,不但让宋九为难,已经影响了苦井巷百姓正常的生活。于是来到赵德昭面前说:“殿下,非是微臣自卑,相比于夫子的儒家之道,无论物格或是算术,都是小道,都不在国家诸科考范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殿下应学习治国大道,这些小道最好切莫太关注。”

“承事郎,何为小道,何为大道。”吕端忽然脸色一沉。

宋九莫明其妙。

“承事郎,殿下还幼,说什么治国大道,你想如何!”吕端又喝了一声。

这就不对了。

宋九心中胡思乱想,难道他也是赵匡义的人,这样想很正常,未来吕端上位是夹在两大贤相吕蒙正与寇准中间上位的,若没得到赵匡义信任,怎么能上位?相信他无论是小事糊涂,或是小事不糊涂,才能肯定拼不过吕蒙正与寇准。况且边上还有李沆、李昉、张齐贤这样的大牛虎视眈眈。

宋九也不大相信,也许赵匡义已经培养一部分亲信,但不可能布局那么远,赵匡胤也不是吃素的。那为什么要喝自己,突然间宋九冷汗涔涔,他想到了一件事,实际后来赵匡胤烛光斧影也是自找的,那怕提前十天将赵德昭或赵德芳立为皇太子,名位一定,赵匡义只有干瞪眼的份。为什么不立皇太子,那时赵德昭早就成年了!

看来伟人评价不错了,这人哪里糊涂了,是自己糊涂啊,并且自己多少还有了一些金手指,说话却不经大脑。对赵德昭说什么治国大道,自己想找抽啊。

吕端看到宋九脸色巨变,知道他意会了一些。他非是普通的知县,与京畿知县无关,因为他还有一个哥哥,知道一些内部情况,以为宋九是看到皇子到来,心中多少畏惧,怕他胡乱思想,温言说道:“承事郎,你不要多想。殿下前来观学也不是不可,不管是什么学问,殿下未必去分多少心去认真学习,但必须了解一点。陛下让殿下前来,是你的那些画,这些天陛下不知道收了多少弹劾奏折,一一扣下。仍然无法中止,因此让殿下来,是替你正名,也是一种表态,好让你安心替朝廷效力。殿下只会观学几天,这几天不管唠叨与否,你也要伺候好殿下。”

也不仅是这条用意,还有如宋九猜想的,看到物格学的神奇,算术的简便,从宋九得到那三道题目,张榜于扬州等沿江地区,甚至派斥候到江南宣传,谁能解出来赏五千匹绢,过了许久,居然无一人想出一条答案。这不是宋九的本领,是那个老师的学问,赵匡胤本身对儒家态度也就那么一回事。做皇帝的,必须会帝王心术,也就是平衡之术,宗教要平衡,大臣的权利要平衡,学问也要平衡。让儿子过来,不仅给宋九正名,也给这门新奇的学问正名。这就非是吕端能知道的。

宋九点头。

想到了真相,惊魂未定,都说不出话来。

这几天看来真的不大好混,自己最好一句话都不说,不然弄不好就能说漏了嘴。于是专门教课,教物格,教算术,什么时候这个皇子不感兴趣了,什么时候让他走人。想到这里,下面的课做了改变,还是从头讲,但讲得快,让赵德昭听得似懂非懂,说不懂,又能听懂一部分,说懂又听不懂全部。而且也不做试验,专门讲枯燥无味的学问。

赵德昭听了半天,带着禁兵回宫。

宋九才长松一口气,将燕博士与张博士喊来,说:“今天我给殿下教了物格与算术,明天你们给殿下教经义与明律。”

张博士道:“不妥,东宫里有的是教明律与经义的大儒……”

“张博士,你想一想,皇子乃是皇上的长子,又未指明要学什么。”宋九蛊惑道。

张博士听了心动。

当天傍晚,宋九带着学子推着许多布帛来到河洲,误讲了治国之道四个字,让宋九成了惊弓之鸟,省怕得罪那位长者皇帝,收回赌约,自己一番心血就白废了。于是先散钱帛,还早着,未到赔偿的时间,宋九手中的钱帛也不足以赔偿河洲百姓当初答应的补偿。这是先给一半,钱都花下去,对于国家来说这点钱很少,但也是一个砝码。

眨眼之间,家中空空如也,只剩下一箱银子。

第二天吕端又陪赵德昭来到宋家,赵德昭官职没有赵匡义高,没有赵普高,但他身份不同,由吕端来作陪,那是最低待遇了。

宋九将赵德昭请进教室,由张博士开讲。

不知道几十年后的故事,任谁都想做赵德昭的老师,那九成是未来皇上的老师,那个不想当?

吕端皱了皱眉头,悄悄问宋九:“承事郎,吕某发现自从殿下到来,你反应颇不正常,为何?”

“敬畏之心啊。”

“敬畏之心是必须的,但吕某隐隐感觉不是,例如皇子过来观学,观何学?难道观经义?”

“吕知县,你别说了,这是我失误,我来调课。”宋九擦了一把冷汗,乖乖进去将张博士换回来,重新教算术。但在心里宋九却想到了四个字,大智若愚。看看寇准那一生颠簸的,再看看吕端的仕途,倒底那一人更聪明?忽然宋九眼睛一亮,若不是在课堂上,他都想放声大笑,因为他想到了两个字:糊涂!

第六十七章 温度

知道那后面一段历史,心中总有点戚戚,先是赵普与赵匡义争,不知道中间倒下多少大佬,甚至死了多少人,那些死的人不入流,不会让史官记于史册。然后大赵父子三,还有三赵,等等,最后连赵匡义的儿子都看不下去,开始得失心疯。这个大势比后面那些开工商的推土机可厉害多了,一路辗过去,天知道死了多少人。

但现在肯定没有人会想到。

宋九也不能想,别以为自己聪明,有金手指,还是不完全的金手指,历史记得多少?若非看了几本架空小说,自己恐怕连宋初的一些内幕都不知道。就是这样,又能知道多少宋朝大人物的详细故事?这个金手指是不完全的。

数理化不错,还要感谢自己在大学时的家教与外侄子,然而将前世的知识,转到这个落后时代实用当中,会有多难?

还是装糊涂吧,自己就是一个散官,一个技术官员,在宋朝技术官员不值钱,事实自己手中什么权利也没有。他们又能拿自己怎么的?装糊涂,不要卷进去!

想通了,他开始认真讲授,甚至还点名问赵德昭,你有什么地方听不懂,请提问。

吕端暗点了一下头,他哪里知道宋九心中想法,认为很正常,皇子来观学,是何等荣幸,这个小九吓得有些傻。不过胆子还是不小,自己稍一点拨,就恢复了正常。也很聪明,不然换其他人遇到了那个西洋老先生,未必能学到什么知识。

他的想法要向赵匡胤汇报的,这个评价也会当成赵匡胤以后看宋九的一个参考。

一堂课下完,小女孩子昨天让哥哥带出去玩了大半天才回来。这时候老百姓子女多,不稀罕,自己又要忙于生计,因此孩子散放。宋九也散放,让男孩带着小姑娘出去玩,只戒告他们不要玩水玩火。

男孩子叫大狗,女孩子叫小狗,都是这样,达官贵人家的孩子小名字起得也贱,宋九小名字叫九猪,小时候长得胖,肉多,因为前面死了几个孩子,父亲索性取了一个通俗很“贱”的大名字叫宋九,也就是通久,希望宋九能活下来。宋德那时也没有想到这个名字给儿子带了大大的好处,宋九,宋久,赵匡胤立国号为宋,看到这个名字能不高兴吗?

男孩子叫狗猪什么的没事,女孩子叫小狗总有点不大好,宋九想给他们取一个名字,然而老妪可能因为是北汉人,又可能儿子儿媳死得早,性格变得古古怪怪,沉默寡言,生人勿进,或者说她内心潜意识处看到宋朝京城越繁荣她越仇视,宋九也懒得多事了。

小姑娘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不在外面玩了,跑回家,看到宋九伸开手说道:“爹爹,抱抱。”

宋九无奈抱了抱。

赵德昭愕然问:“承事郎,你成亲了?”

宋九要喷血,这个不要提,一提满纸辛酸泪,咬牙切齿地说:“殿下,这中间的故事你问你的二皇叔。”

“二皇叔让你成亲的?”

“皇子……”宋九说不下去。

“承事郎,我听了两天课,发现这门课同样博大精深。”

“殿下,那门课都是博大精深。”宋九淡淡说道。其实心中在说岂止是博大精深,大得没边了,深得没边了。但不能说儒家不及数理化博大,儒家是哲学,同样博大精深,只是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承事郎可以考虑出几本书。”

“出书啊,好贵……”宋九摇了摇头。到处要钱用呢,比如河洲的亏偿,还有一半没有支付,未支付就不能将地契拿到手,这个总有些不踏实。而且自己那来时间写出?

“如果承事郎出书,我愿赞助你一臂之力。”

赵德昭也未必有多少钱,不过赞助宋九出三四本书的财力还是有的,然而宋九说道:“谢过殿下。”

未明确答应,观学能装糊涂,若是共同出书,那裹得就更深,不能答应。又说了一会儿话,宋九始终保持着恭敬又远之的态度,与赵德昭交谈。但有可能宋九今天课讲得比较容易理解,赵德昭不但产生了鼓动宋九出书的想法,还听出了兴趣,一直听到傍晚下课,不是去河堤看,以前他悄悄来到河堤看那几千人听学的大场面。而是随着宋九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