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黎明-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子确实能力不错,之前考试的卷子答题我也看过了!要是按老夫给之前的排名的话他当属第一!至于为什么排名到后面。。。。。。”孙承宗笑着没有说什么。

    成基命似乎也明白了什么,看了看站在另一边的几位官员,随后又继续看向考场。

    “大人!这陛下似乎对那个考生感兴趣了!”一位官员小声道。

    “哼!老夫不是瞎子!看的到!”另一人小声哼道。

    “您怎么?”那人小声道。

    “此子才能确实不错,虽然我是主考,但是还有其他人!不得已给排进来了!”那人冷哼。

    “唉!”另一人叹了一口气。

    崇祯皇帝此时可没心思听这些人聊天,而是继续在那高兴地看着那名考生答题,第三问考试的答案是:“天灾蔓延,这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战胜天灾,陛下仁德,对于灾区及时的部署赈灾,这些无不让百姓拍手称颂陛下的仁德,不过即使是这样也只不过是稍微的缓和了一下百姓的困苦罢了,如今对于我大明来说最缺的就是粮食,有了粮食那么就是这天灾再蔓延相信只要君臣,君民一心也是可以扛过去的,那么何来粮食最是关键!对于此微臣建议一下几点,第一,之前倭寇来犯被我天朝大军消灭,之后倭国俯首认罪,微臣以为我们可以从倭国购买一些粮食,相信如今的朝廷水师是可以担负此责任,另外就是据微臣所知南洋一带盛产粮食,朝廷也可以想办法从南洋进粮食以缓我大明用量之需。第二,除了靠从外购买粮食之外就得靠我们自己了,除了朝廷已经在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研究新的农作物以外,还可以在一些地区重新种植粮食,据微臣所知如今一些地方已经不再种植粮食而是该种其他的农作物用以生产,其他地方不说,就微臣所在的江南就已经很多地方改稻为桑,这就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微臣建议朝廷控制这些桑田的种植,在满足百姓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多余的全部改为稻田,重新种植粮食,其他地方不外如是!另外说到此问中的一点,买粮食赈灾都需要银子,微臣建议陛下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征税,例如灾区可以减税甚至免税,对于富裕的地方则是增税用以弥补这一部分的空缺。”

    崇祯看到这发现没有下文了,不由地有些疑惑,增税?增什么税?你倒是写进去啊!崇祯心里无语地道。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百四十二章 科举舞弊案 一() 
虽然崇祯很想问,不过考虑到这是大殿之上,这么多的考生在认真的答题,自己要是发声似乎有些突兀,又会打断别人的思路,就没好问,于是看向这个考生的最后一个策问答案,只见上面的答案意思是这样的:“漕粮事关国家大计,然而如今的情况却是让人堪忧,微臣建议陛下把如今大部分的漕运从河运转为海运,过去我大明海疆倭寇泛滥,战事吃紧以及种种原因不得不使漕运以河运为主,但如今倭寇已经荡尽,已经没有了倭寇袭击的危险,另外我大明水师逐步发展,漕粮通过海运不仅可以为朝廷节省一大笔开支,同时派水师护航护送还可以培养我大明水师的能力,一举多得!至于战马,朝廷如今把马政并入驿站的做法微臣觉得很好,但是微臣以为还可以有其他的措施,第一,跟如今一些地区的军改一样,设立专门的养马区,按地区可分为西南产马区,西南产马区,以及东南产马区,首先说西南产马区,根据微臣所知西南包括乌斯藏地区养马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巴蜀商贾已在这里进行马匹和其他畜产贸易。东汉曾在四川、云南设置马苑。到宋代,西南马匹资源更受到重视。宋至我朝如今的茶马贸易,蜀马和以大理马为代表的滇、黔马是主要对象。西南马适于山区生态环境,不乏名贵良马,但作军用多不及北方马。据桂海虞衡志兽志记载,南方所产“果下马”,高不逾三尺,以广东德庆所产最佳。虽然军用不及北方马,但可以及时补充作为驿站马匹使用,而从驿站的优质马匹中抽选优质马匹作为战马!接着说中原产马区,中原自古车骑驰逐,养马颇盛。春秋、战国时期养马成风,后曾一度衰落。之后蛮夷南迁,又使中原畜牧复盛。但因引入大量蒙古马种,使原有马种逐渐消失。山西雁门关为塞北马种入口地,唐代在河东设有牧监,马产甚蕃。宋牧监主要分布中原地区,全盛时多达14处。但有些牧监已和种植业发生矛盾,经营又欠善,以致有衰落趋势;但从辽、金、元各代在侵入这一地区后长期征掠马匹数量之多看来,民间养马仍很可观。宋时王安石的保马法,以及我朝之前的官马民牧,主要都在这里推行。因此这里也是一个不二的选择,最后是这东南产马区,自古以来便有“南船北马”之说,东南地区养马业不发达,但也并非绝对不宜养马。如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因战车需要,马匹一度发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养马场。太祖时期也在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兴办牧监达14处,这在南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因此微臣以为这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当然除了我朝自己产马之外就是从外引进战马!最好的选择自然是蒙古也就是林丹汗!其次就是尝试派且使者前往西域国家购买良马!”

    崇祯看到这,心里大致有了眉目,好虽好,不过前提就是要银子,心里叹了口气,崇祯便慢慢走回了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开始沉思了起来,而其他的人自然也是大气也不敢出,二个多时辰后,殿试结束,崇祯皇帝在一片恭送陛下的声音中离开保和殿,之后相关官员和考生纷纷离开,殿试结束。

    考试时崇祯的身影定格在许仕林身边已经让很多学子开始提前和许仕林套起来了近乎,这个情形被很多官员都看在了眼里,“钱大人!我怎么感觉此事似乎有点不秒?”一个官员悄悄道。

    “哼!还能有什么大不了的?就算他状元及第又能怎么样?”钱龙锡冷笑。

    “钱大人!这前段时间那吴彪天因为顺天府一案被关进了天牢,这家伙不会。。。。。。”刚刚说话的官员提醒道。

    “你这一说似乎有道理,这么着,你听着!”随后钱龙锡朝着他招了招收。

    不久后,那名官员瞪大眼睛道:“那里有中兴卫的人协助看守,恐怕不容易的手!”那名官员有些担忧地道。

    “放心!没事!”钱龙锡笑道。

    “大人!内阁那边。。。。。。”那名官员没有把话说完。

    “哼!如今的内阁完全就是顺着皇帝陛下的!不过这大半的考生都是我们的人,至于排名也就无所谓了!”钱龙锡笑了笑。

    那名官员点点头,随后两人各分东西回府去了。

    “看来那些东西得清理清理了!”钱龙锡想着道,可是他刚刚到自己的府衙门口,便看到了几个他最讨厌看到的身影,其中为首的一个身影还对着他淡淡地笑着。

    “呦!这不是王公公吗!今天是什么风把您给吹到蔽舍了!”钱龙锡笑着打招呼道。

    “哈哈!钱大人是不欢迎我来吧!”王承恩笑着道。

    “王公公说的哪里的话?我可是欢迎至极啊!来!王公公请进,刚好这次江南回来我可是带了好茶回来,正想请王公公一起来品尝品尝!”钱龙锡大笑着招呼着,似乎跟王晨恩很熟悉一样。

    “钱大人!这茶下次再喝吧!今日你就跟我去中兴卫喝茶吧!”王承恩笑着道。

    “改日吧!今日我还有事!”钱龙锡直接拒绝。

    “钱大人!有御史和学子弹劾和举报你此次负责南京考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打压学子!所以请你跟我回中兴卫接受调查吧!”王承恩笑着道。

    “什么?这怎么可能?我一向秉公职守,这一定是污蔑!到底是谁?”钱龙锡大怒道。

    “到底是不是污蔑我们自然会为你主持公道的,不过现在还请钱大人跟洒家走一趟吧!”王承恩笑着道,随后挥了挥手道:“把人带走!查封钱府!另外搜查一切与本案有关的证据!”

    “是!”手下齐声领命。

    还不带钱龙锡反应过来,他就被人直接抬起带走了,京师以及此时的江南,只要跟科举舞弊案扯上关系的人纷纷被中兴卫的请去喝茶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百四十三章 科举舞弊案 二() 
殿试完之后便进入了阅卷和分等,阅卷和分等是殿试最实质性的工作。殿试由内阁主持,皇帝亲策,朝廷重臣任考官。考官有读卷官、授卷官、收卷官等名色。读卷官审阅和品评对策卷,责任至重,一般是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收卷官、受卷官等相当于现代的考务人员,例由翰林院、科道、中书舍人等充任。徐学聚国朝典汇中言殿试阅卷之大概,说:“读卷官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洪武初年,国子祭酒魏观、太常博士孙吴与给事中李颜、修撰王亻巽四人充读卷。正统中犹与其事。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而去取之柄则在内阁。国初于殿试之明日即传胪揭榜,今制,约在三日内阅卷礼部,地专而人众,庶得尽心鉴别云。凡殿试读卷官,内阁于大学士、学士等官内具名,送该部奏请,至日,与各衙门该读卷官详定试卷,次日同赴文华殿,内阁官将第一甲三卷以次进读,俟御笔批定,出将二甲、三甲姓名填写黄榜。又次日早,同至华盖殿,内阁官进至御座前,以次拆卷,将姓名、籍贯面奏,司礼监官授制敕房官填榜毕,开写传胪帖子,内阁官一员捧榜出至奉天殿,授礼部尚书,制敕房官将帖子授鸿胪寺官传胪。其受卷、弥封、掌卷官从内阁于翰林院及春坊等官并制敕坊官内推选与各衙门官相兼执事。翰林院、坊局始不过五人,后增至七人,遂为例。

    殿试阅卷一般为二日。读卷官先从对策卷中选出第一甲的人选,由内阁首辅亲自点评,余者由其他读卷大臣评阅,上者为一等,次者为二等,然后首辅据读卷官所分等次,将上一等判为二甲,次二等判为三甲。一甲人选的对策要进呈文华殿读给皇帝听,由皇帝最后决定名次。可见除了为选一甲三名提供的对策卷外,其他卷子的评阅是比较粗的,如叶盛所言“,若曰须一一品量高下次第,固有所不能也。

    录取前三名是殿试的焦点。前三名虽由皇帝亲点,但前提是内阁首辅选中进读。如果对策卷得不到进读皇上的机会,再好的答卷也没有进入前三名的可能。

    “陛下!这是微臣选好的,请陛下过目!”孙承宗道。

    “哦?!”崇祯点点头,随后拿起最上面的的道拆开看了看一愣道:“第一名宋献策?!”

    “还请陛下看看他的对策卷!微臣以为他的才能并不比那个许仕林差!一些对策要更具体,更全面!”孙承宗笑着道。

    崇祯饶有兴趣的打开宋献策的对策卷看了起来,没一会就开始不住的点头,笑着道:“不错!不错!确实一些想法要更好!不过这官绅一体纳粮倒是真敢写!老师你怎么看?”

    “陛下!可行是可行!但是具体的细节需要臣等进行商议,另外现在也确实不是实行的最好时机!”孙承宗颔首道。

    “这个确实是不急!选他做状元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那就他吧!”崇祯笑着道。

    “陛下圣明!”孙承宗笑着道。

    随后崇祯打开第二个看了下,只看了名字就放下道:“第二名就这个许小子吧!朕不用看了!”随后拿起第三个拆开看了看疑惑道:“方以智?”

    “陛下!此子对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想也比较新颖,同时对西学也有所涉猎,微臣以为正是朝廷如今所需要的人才!”孙承宗随后拿出几个卷轴道:“这是此考生之前的答卷!请陛下过目!”

    崇祯听了摆摆道笑着道:“不用了!那就他吧!老师的眼光朕还是相信的!”

    “谢陛下!”孙承宗恭敬道。

    “老师!那盐政改革这科举结束后就开始实施吧!内阁和各部都协调好不要耽误了!”崇祯笑着道。

    “微臣领旨!陛下放心!”孙承宗道。

    “还有件事,既然老师来了那也看看这个奏疏吧!”说着崇祯桌上拿起一份奏疏,随后曹化淳接过递给了孙承宗,孙承宗恭敬接过,随后便打开看了起来,没一会眉头便皱了起来,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稚文真是糊涂呐!怎么能干出此等事来!”

    “老师觉得朕应该如何处置?”崇祯笑着道。

    “陛下!微臣以为对于参与的所有官员必须按我朝律法严惩不贷,要树立朝廷的威信,至于这个复社,从这次的科举来看,一些学子还是有心报效朝廷,而且学识也是不错,只是受了他们领导者的不良引导,陛下何不把这些忠于朝廷的学子引回正途?为朝廷,为百姓做一份贡献,至于其他人等这按我大明律一律严惩,除去死罪的,其余的皆剥夺资格,永远不允许再参加科举,就是他们的家人也不允许!”孙承宗道。

    “除去死罪的?老师!朕是准备把参与此案的所有官员和学子一律抄家灭族!”崇祯冷冷道。

    “陛下!这。。。。。。”孙承宗顿时有些无语,他不喜欢崇祯如此做法,他担心这样冷血的做法会给崇祯皇帝染上一些污点。

    “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朕要让他们明白触犯朕的底限是什么后果!”崇祯冷冷道,随后又道:“说到这个朕还想起了一事,之前谈的生员改革的也可以实行了!毕爱卿的方案老师也看过了吧?朕以为可行!”

    “回陛下!内阁对此无异议!”孙承宗回道。

    “那行!那就这样!这复社就取缔了,至于那些有才能的学子则让他们到官办的学堂进行教学,他们仍然可以参加科举,就这样吧!此事朕就交给老师办了,朕会让中兴卫和刑部协助老师的!”崇祯又恢复了笑脸笑着道。

    “这简直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啊!”孙承宗心里苦笑了一声,随后道:“微臣领旨!”

    随后孙承宗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道:“陛下!如果所有的书塾由朝廷办理,那这如今由哪部进行管理?划归到户部吗?”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百四十四章 全国盐政巡查使() 
随着排名结果的出炉倒是出乎了很多大臣的意外,虽然很多大臣对此也有宜文,但奈何因为科举舞弊案的原因很多官员纷纷入狱,因此即使他们有意见也不想这个时候趟这趟浑水,随后传胪、赐宴、谢恩、行释菜礼、立题名碑等环节都顺利的一一进行,虽然有着科举舞弊案的影响,但君臣总体还是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渡过。

    此时的江南,一间屋子内,几个人团坐在一起,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阴云密布,愁云惨淡,只见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道:“朝廷要颁布新的盐政,这个事你们知道了吧?”

    “岂能不知?这是要抽我们的血啊!”一个胖子恨恨地道。

    “哼!那崇祯小儿才刚刚登基,就要对我们动手,就不怕自己胃口太大了把自己撑死!”另一个人恨恨道。

    “如今朝廷拮据,处处都需要银子,这小皇帝把眼光盯准我们这也不足为奇!”另一个笑着道。

    “是不是那老吴和老汪为了活命说了啥?所以朝廷才会对我们出手?”另一个人脸色阴沉地道。

    “老吴这命都没了,你看中兴卫那一个个抄家抄的多起劲?老汪就不好说,命是留住了,应该是说了些什么东西所以保住了性命!”一个人补充道。

    “既然那家伙不想让我们好过!那我们自然也不会让他好过了!”一个人阴狠道。

    “现在先不要讨论这个,就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办?”为首的人打断了他们的讨论。

    “如今我们在朝中的人大半因为这科举舞弊案给绞进去了,这次朝廷下手也狠,根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唉!”一个人苦涩地道。

    “我感觉是这次我们做的过了,送了那么多复社的人进去,现在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那个胖子苦笑道。

    “那张溥这次也跟着玩完,这复社是没指望了!”一个人两手一摊道。

    “我说老陈!为今之计,我们只能培养一个新的朝中代言人了!你看那周延儒如何,这次可帮我们说了不少话!”一个人道。

    “那家伙不怎么靠谱,但如今新政在即,我们一时也找不到人,可是这周延儒不在内阁,这说话也没什么力度!”为首的人沉吟道。

    “如今这内阁还有那些尚书个个都是跟着这小皇帝的,想让他们帮我们说话这可难呐!”另一个叹了口气。

    “切!只要有银子,还怕他们不帮我们说话?他们不说话老子就用银子砸到他们说话为止!”那个胖子冷笑着道。

    “那我们就绕开他们,收买下面的人,让这皇帝重新增设内阁成员不就好了!你说呢老陈?”刚刚提议的人道。

    为首的人听完眼睛不由得一亮,点点头道:“那就怎么办!”

    “不过如今新政实施在即,刚刚的法子暂时还发挥不了作用,我们应该要暂时分散下朝廷的注意力才行!”刚刚提议的人补充道。

    “郭兄有和好点子?不妨说出来听听!”为首的人笑道。

    “来!你们凑过来!”那个人笑着招了招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山呼海啸般的呼喊着。

    “众爱卿平身!”崇祯抬了抬手。

    “谢万岁!”众臣恭敬起身。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曹化淳依例吆喝了一嗓子。

    “臣有本奏!”周延儒出列道。

    “哦?!周爱卿有何奏请?”崇祯一愣,心道:“最近这家伙倒是挺活跃后!”

    “陛下!如今朝廷实施新的盐政,微臣反复拜读觉得这改革的每一条内容都体现出了朝廷对天下百姓的一份关爱!每一条都说到了盐政的精髓,只要实施得当必定能给朝廷带来福音,也能造福天下百姓!因此微臣以为除了之前的措施以外朝廷何不增设一名全国盐政巡查使!以示朝廷对此次改革的格外重视呢?”周延儒恭敬地道。

    崇祯听完眉头一皱,似乎有点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