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真是气势雄壮,威加四海,声震八方。好一派天子威仪!
如此盛大的迎驾阵势,使得长安百姓激动不已,心潮澎湃。无数人纷纷暗自忖道:“刘氏皇族很久没有这么壮观的场面了!”
遥想董卓当年从洛阳皇宫西迁之时,小皇帝刘协与董卓坐在同一辆车驾之中,一路战战兢兢,小脸吓得煞白,下车时浑身颤颤巍巍。两腿瘫软,结果被董卓夹在胳肘窝里搀进皇宫。那一幕,许多长安百姓终生难忘,而天子威仪也随之荡然无存,威名扫地。
时隔两年,长安城再度动乱,小皇帝刘协二进宫,此番却是不同于以往。皇帝御驾和太后的銮驾仪仗齐全。两万多虎贲之士护持左右,更有骁骑将军李利带领文武百官出城数里迎驾。如此庞大的接驾阵势才是天子应有的威仪,方显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乃九五之尊。
不过百姓和官员因其所处的地位不同,看到接驾仪式后的心境也大不相同。此番接驾,可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似声势浩大的接驾之中。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首先,此次迎接圣驾的军队是铁陀率领的郡府兵,而不是十大主力战营中的任何一支兵马。仅此一项。无疑是直接向西凉军全体将领宣告,这就是表面形式,给小皇帝充门面,摆个排场而已。反正郡府兵闲着也是闲着,出城溜达一圈,把小皇帝接回来,也能体现出李利对郡府兵的重视。不过这其中的门道,朝中公卿文官们只怕是看不明白,因为他们不知道西凉军整编后的虚实。故而,一众文官看到这般盛大的迎驾阵势之后,满脸兴奋,激动不已,以为汉室中兴有望,天子即将亲政,正式接掌天下大权了。
其次,跟在圣驾旁边的护驾将军也极为显眼,因为此人是个瘸腿将领,整个左腿膝盖以下残缺,骑在战马上格外引人注目。此举让很多朝中老臣看得眉头紧皱,脸上流露出尴尬之色,却又敢怒不敢言,不敢当面向李利质询。毕竟瘸腿将军也是将军嘛,身残志坚,仍旧披甲护驾,马不离鞍,精神可嘉。只是瘸腿将军守护御驾,与天子刘协一起入城,着实耐人寻味,寓意深远哪!
最后,便是铁陀守护在太后何氏的銮驾旁边,此举也有悖于礼制。按照宗室礼制,一般陪同内宫嫔妃之人大多是内侍宦官,太后身边自然应该是阉宦之人相伴左右,以免遭人诟病,让皇室蒙羞。但是,此次接驾队伍中却偏偏把铁陀这个中年将领安排在何太后的銮驾旁边,在一群白面无须的宫女宦官中安置这么一个身躯雄壮、满脸大胡子的将军护驾,俨然是鹤立鸡群,极其显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何况銮驾之中的妇人何太后,乍听之下,还以为她年龄很大,是个老女人,实则不然。何太后现年不过三十四岁,正是如狼似虎的熟妇,生有一子,便是已故的少帝刘辩,如果刘辩还活着的话,他今年应该未满十六岁。
据史册记载,何太后也就是何进之妹何皇后,早在董卓进入洛阳后不久便与弘农王刘辩一起被毒杀了,但如今却不是这样。她仍旧还活得好好的,虽然刘协便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但她仍然是太后,因为她此前就是灵帝的皇后,而今自然而然地成了皇太后。
据说洛阳之乱时,何太后险些葬身于宫廷内乱之中,危急时刻,御史中丞皇甫嵩拔剑救驾,救下了她。此后,废帝刘辩被毒杀,何氏本应一起赴死,但皇甫嵩死谏力保,使得何氏得以活命至今,而皇甫嵩却被董卓所恶,身陷牢狱。所幸他的儿子皇甫郦百般求情,董卓顾念皇甫嵩昔日之功,方才饶他一命,敕封为御史中丞。一来二去的折腾,何太后却是活下来了,并高居太后之位。不过侥幸不死的何氏,自迁都以后便很少露面,只求自保,对皇帝刘协的处境视若无睹,更不会干涉朝政。
如今,铁陀策马守护着何太后乘坐的銮驾,一个是正值壮年的虎贲将军,一个是虎狼之年的寡居熟妇,这不由得让人私下议论,指指点点。而迎驾的百官们更是面露异色,纷纷撇过头去,权当没看见,眼不见心不烦。除此之外,他们又能如何?
“臣等恭迎陛下(太后)还朝,吾皇万岁万万岁!”
在一片跪拜声中,金牯推开御驾车门,皇帝刘协强作镇定伸出头,看看四周的情形,弱弱地出声道:“众卿平身,起驾进城。”
待刘协说完话后,金牯随手掩上车门,策马行至李利身前拱手行礼,看到李利微微颔首之后,他再次退到御驾前,大手一挥,示意车驾继续起行。
长乐宫大殿。
间断一个多月的朝会再次恢复正常秩序,皇帝刘协返回长安的第二天,早朝如期进行。
“百官入朝觐见”
天色微亮,东方破晓,长乐宫大殿正门一如往常准时打开。随着小黄门站在宫门前扯着嗓子尖锐地喊上一嗓子,文武百官纷纷踏上玉阶,卸剑脱履,整齐有序地步入大殿。
不多时,数百名文武官员悉数站定,宫门随即关闭。
朝堂上,赫然沿用董卓时期的上朝站位,朝中百官立于右侧,西凉军诸将站在左边。右侧,三公在前,九卿紧随其后,而后是各级官员,人数多达一百余人。左边,闭门谢客已久的李傕赫然站在最前面,其后是李玄、贾诩、李儒,余下依次是:武卒营统领徐荣、波才,虎贲营统领典韦,武威营统领滕霄,青龙营统领郭汜,郡府兵统领铁陀、飞熊兵统领桓飞,辎重营统领李典,无双铁骑统领滕羽、陷阵营代统领成宜、龙骧营代统领李征,金猊卫副统领张辽等各营主将。此外,各营副统领大多数人都奉命前来上朝,胡轸、马超、鞑鲁、银轱、铁轱、杨定等数十名军中将领悉数立于朝堂上。
乍看上去,左边的武将阵营不及右侧文官人多势众,却胜在气势强大,武威雄壮,杀气凛凛。待宫门紧闭时,右侧文官们不由得感受到武将阵营的凛冽气势,使得很多前朝老臣眉头紧锁,眼底浮现出浓烈的厌恶之色。而一些胆小惜命的文官,则身形佝偻,目不斜视,看都不敢看左侧魁梧雄壮的武将,生怕惹上麻烦,性命不保。
按照大汉礼制,西凉军中大多数将领都没有上朝面圣的资格,他们官职太低,远远达不到上朝参政的官职,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正式的官职,没有得到朝廷敕封,只能作为李利的家将和宾客。但是,如今这些文官们眼中的庶民和草莽武夫,纷纷上朝,堂而皇之的与他们同殿为臣。这不得不说,李利眼下权柄日盛,统帅整个西凉大军,牢牢控制着长安城。故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次登堂入室的西凉将领毫无疑问都会得到朝廷敕封,最低职位也是校尉,更甚者如李傕等人极有可能得到位比三公的军职,一步登天。
第334章 富贵不相忘(续)
以李傕为首的武将阵营进入朝堂,让众多前朝老臣顿生无力之感,内心一片凄凉。
最近短短数月之中,长安城连遭剧变,兵祸战端不休。
先是权倾朝野的暴徒董卓身死,让百官们拍手称赞,喜笑颜开,以为大汉有救了。而他们自身利益虽被董卓盘剥不少,但根基犹在,董卓一死,他们就将迎来更大的功名富贵。可惜王允上台后,却是让百官们大失所望,非但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升迁提拔,反倒被王允大力压制。朝中所有大事,近乎全由王允一言而决,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处境与董卓时期一样,全是摆设,王允一人独揽大权。
王允此举可谓是文人相轻的最好诠释。
一众帝党老臣,如皇甫嵩、朱儁等人不仅没能谋得兵权,反倒被王允剥夺了他们现有的人马,从武将转变为文官,左车骑将军、冀州牧皇甫嵩沦为御史中丞,而朱儁同样是由将军转为御史中丞。这两位剿灭黄巾的一代名将,在王允眼里却是一文不值,非但没有提拔重用他们,反倒让他们担任文官。
御史中丞这个职位,不高不低,不上不下,极为好用。一般是两到三人,却也可以灵活运用,敕封五六个人担任御史中丞,也不是不行。在大汉昌盛时期,这个职位绝对算得上是极为显赫的官职,权限范围极大,触角很长,权柄很盛。但是,自从皇权旁落之后,这个职位就是鸡肋一样的官职,空有其名,却无实权,等同于闲职。
在王允掌权时期,皇甫嵩、朱儁这样的名将尚且讨不到好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想从王允手中谋取功名利禄。无异于痴人说梦。
好在王允掌权的时间并不长,随着西凉军反攻长安,天下权柄再次易手,李傕、郭汜占据长安城。于是,满朝百官迎来了最黑暗、最恐怖的一段日子。在李傕、郭汜二人的统治下,西凉兵强征暴掠,动辄抄家灭族。百官们毫无地位可言,整天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
所幸李傕、郭汜统治长安的时间也不长,如今轮到武威李利执掌大军,摄政辅国了。
昨天盛大雄壮的迎驾之事,让百官们看到了希望。似乎看到他们这些人手握实权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对即将到来的天子临朝充满憧憬。在他们看来,尽管李利对天子圣驾和太后的銮驾安排得不甚妥当,但那些都是小节,不足为道。而整个迎驾过程之中,李利表现得可圈可点,没有一朝得志便猖狂的苗头。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大体上还是恪守为臣之道的。故而,他们甚至私底下议论,李利终究年幼稚嫩,如此执掌天下大权的良机竟然不知道善加利用,反而处处彰显天子威仪,简直是愚不可及,黄口庶子不足以成大事!
满朝百官之中。怀揣这种心思之人不在少数。为此,他们兴奋得彻夜难眠,憧憬着翌日朝会之上,自己能获得多少好处,又能谋得什么职位。
而今,早朝即将开始,文武百官入朝。宫门紧闭。
看到武将阵营居然有五六十人之多,而且大部分武将都是生面孔,文官中很多心明眼亮之人顿觉大事不妙,暗思今日早朝只怕是换汤不换药。一如从前的老样子,武威李利绝不是良善之辈,他要独揽朝政了。
只是让百官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直放在玉阶高台右侧角的太师椅不见了,难道被哪个不怕死的阉宦偷出去卖掉了?
“陛下上朝百官叩拜!”
正当满朝文武百官思绪纷飞之际,常侍董弘尖锐刺耳的声音响彻大殿。
顿时,但见皇帝刘协在两名金甲将军的护持下,身着皇冠龙袍,稳步走到龙椅前落座。而那两名金甲将军则伫立在龙椅左右,目光凌厉,满脸冷峻之色,神情漠然地俯视着大殿内的文武百官。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堂下百官无暇察看站在皇帝刘协身后的二人是谁,屈身俯首跪拜,高呼万岁。但是,以李傕为首的武将阵营却无人跪拜,他们只是躬身行礼,口中话语倒是与文官们一般无二。
端坐于龙椅上,刘协居高临下俯视百官叩拜,神色颇为激动,心中顿生无限豪情,一颗稚嫩的心怦怦直跳,重新找回君临天下的感觉了。一刹那,他情绪激动之余,又感慨万千。太不容易了!为了重新回到龙椅宝座之上,他可谓是饱经苦难,连番颠簸,这几个月来一直担惊受怕,生怕再也看不到百官们齐声叩拜的情形了。
“咳!”正当刘协暗自陶醉的一瞬间,一声轻咳传进他的耳朵里,吓得他浑身一颤。随即他强作镇定地朗声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圣恩!”大殿内,文武百官齐声应诺,旋即站直身形,仰头看向高殿上的刘协和他身后的两名金甲将军。
“呃?李、、、、、、利”当右侧文官阵营中的许多人看清楚刘协身后所站之人的面貌后,数十名官员错愕地失声惊叫,甚至有人还直接道出李利的名字。
没错,站在龙椅左侧之人赫然是武威李利,而右侧的金甲将军便是金猊卫统领李挚。刚才轻咳一声提醒刘协之人,就是李利。遍观偌大的皇宫正殿,除了他李利之外,谁还敢在朝堂上随意发出声音。
仰头看清楚李利所站的位置之后,堂下文官中很多人顿时义愤填膺,愤怒不已。因为李利站立的位置不对,有悖于礼制,实属大逆不道!他怎能站立在安放龙椅高台上,与龙椅平行?
细看之下,李利还真是站立在龙椅左侧的高台上,而李挚则站在龙椅右侧三尺外的次一级玉阶上。
故此,李利和李挚二人看起来一高一矮,李利明显要比他高出一个头,高大挺拔的身躯比龙椅还要高出一尺。如此以来,李利站在龙椅左侧,远比坐在龙椅上的刘协更加引人注目,俨然是一个大人照看着半大的孩子。
“微臣、启、奏、陛下!”正当文官们怒视着李利之际,贾诩陡然出列,故意拖长声调恭声说道。
刘协强作镇定地微微颔首,贾诩见状,展开手中的竹简,朗声道:“自奋威将军吕布刺杀董相国之后,长安城屡经战祸,百姓苦不堪言。骁骑将军李利,以弱冠之龄奉命驻守凉州边境武威郡,先后平定凉州三次动乱,剿灭凉州八股乱军,收服张掖郡及西域四郡,收剿三十万休屠部落,保境安民,功莫大焉!长安之乱,骁骑将军不辞辛劳,率军打败吕布叛军,及时救出陛下和太后,随后铲除张济、樊稠等图谋不轨之乱军,平定长安,迎陛下和太后还朝。两年来,骁骑将军前有收复武威四郡、剿灭羌乱之战绩,后有戡平长安叛军、危难救驾之功勋,如此功勋卓著之人,古今罕见!
故此,请陛下重赏骁骑将军及西凉军将士,微臣已备好名册,请陛下御览!”
待贾诩说罢话后,常侍董弘快步接过竹简,递给刘协查看。
刘协拿着重重的一卷竹简时,眼底掠过一丝暴戾之色,但他神情却没有明显的变化,依旧做出一副专注翻看竹简的姿态。
尽管刘协眼底的异色极其隐蔽,很难被人察觉,却没能避过李利的眼睛。一瞬间,他神情丝毫不变,但心中却冷笑不已,全身散发出一股冷厉无形的杀气。
右侧玉阶上的李挚敏锐地察觉到李利身上的浓烈杀气,顿时他虎目微变,冷厉地看了刘协一眼,随即冷漠地俯视着堂下的文武百官。
不多时,刘协煞有其事地看完竹简,并随手交给董弘,朗声道:“贾诩所请,朕一律照准。董弘,宣旨!”
“诺!”董弘躬身应声,当即走上殿前,大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敕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李利为征西将军,武威侯,开府,假节,掌军事,主杀伐;李暹为安北将军,武乡侯。敕封武威郡丞李玄为尚书,都乡侯;贾诩为黄门侍郎,都亭侯。敕封徐荣为平南将军,关内侯;波才为平北将军,关内侯;滕霄为平东将军,关内侯;郭汜为平西将军,关内侯。
敕封典韦为虎贲将军,李挚为虎卫将军,桓飞为虎威将军,滕羽为扬武将军,樊勇为扬威将军。
敕封段煨、庞德、铁陀、金牯、张辽、鞑鲁、杨定、胡轸、李征、李蒙、李典为中郎将。
敕封马超、铁萧、银轱、铁轱、王方、蒙崇、成宜、马玩、曹性、杨秋、桓豹、桓狼等二十八人为校尉。钦此”
一口气宣读完圣旨,董弘深呼一口气,顿觉口干舌燥,好不难受。他难受,堂下右侧的上百名文官更是听得目瞪口呆,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好家伙,一次性敕封两位位比三公的县侯,两位乡侯,五位关内侯;四平将军,五名杂号将军,十二位中郎将,二十八名校尉。再加上西凉军原有官职的武将,整个左侧武将阵营近百人,全是秩比六百石及以上的将领。
这般大规模的敕封,大汉开国以来,除开国之初和光武中兴的两次敕封功臣之外,此次便是第三次大敕封。
如此敕封,实属东汉近两百年来罕见的大封赏,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第335章 镇三关
艳阳高照,晴空万里。
征西将军府。
此时将军府不是先前的龙骧李府,也不是董卓、王允二人住过的太师府,而是原左中郎将蔡府和司徒府合二为一的新府邸。
蔡府原本占地面积不小,堪比三公府邸,但王允掌权时迁怒降罪于蔡邕,致使蔡府破坏严重,残破不堪。而与蔡府相邻的司徒府却在王允身死后,同样遭到打砸破坏,府门残破,庭院内一片狼藉。
有鉴于此,李利率军入长安时便命人着手修缮,拆除围墙,将蔡府和司徒府合并为一座府邸。人多力量大,如今庭院已初步清理完成,挂上“征西将军府”的匾额,于是西凉军统帅府就坐落于此。
今天是大敕封之后的第三天,朝政业已步入正轨,长安城重建新秩序。
郡府兵统领铁陀除了中郎将之职外,还担任城门令,接管京都十二门,实际职权不亚于执金吾。只是受限于形势所迫,也有资历和朝廷局势的原因,他还不够升任执金吾的资格,因此李利任命他领城门令之职,拱卫京畿。自从铁陀接管长安之后,两万郡府兵严格执行李利将令,对西凉百姓不收进城税,不扰民,不涉商,不徇私,安置流民,大力整顿城中寻衅滋事的游手好闲之徒。半个月下来,长安城治安良好,商铺逐渐开门营业,统一安置流民,城中百姓统一登记造册,发放救急粮食和生活器物,百姓生活逐渐安定,长安城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征西将军府,正堂。
西凉军各营统领、副统领齐聚一堂,贾诩、李玄和李儒三大幕僚也悉数到场。
正堂上,唯一的改变就是,左右两侧没有放置案几,也就是没有座位。整个正堂只有一张案几,那就是廊上正中的帅案。
数十名文臣武将全部站在堂下两侧,正襟伫立,神态肃然,静静等待着主帅李利上堂议事。
“噔噔噔!”
沉稳的脚步声传来,在平整的木板地面上摩擦出清脆的声响,使得堂内众人神情一震。昂首挺胸地注视着李利缓缓步入正堂。
“末将(属下)拜见主公!”堂下众人躬身齐声道。
“呵呵呵!”不急不缓地落座,李利爽朗一笑,抬手示意众人起身,颔首笑道:“最近政务繁忙,许多事情千头万绪都需逐一捋顺,从头再来。我等已经半个月没有聚在一起议事了。今天大家难得一聚,议事完毕后,本将在侧堂设宴,一醉方休!”
“多谢主公恩赐!”堂下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