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有昏君-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俊经过这样的提点,马上就领会赵桓的意思,眼神猛然亮了起来。

    他并不是个没有政治智慧的人,要不也不会历经两朝恩宠依旧,君不见岳飞不光是自己身死,就连儿子也没有幸免于难,除了一个流放途中逃跑的,其他儿子都被赵构杀了。

第16章 张觉死,赵桓改军制() 
“招募燕地流民,为军户。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些人和契丹人相处的久了,本就是些骁武凭陵,弓马娴熟的勇士,如果能够收为己用,自然是好的。但是辽国的那些士卒会诚心诚意地为我们卖命吗?”

    张俊马上就有了自己的考虑,眉头又一次紧锁的起来。

    的确很有道理,这些人虽然都是汉人,但是已经在辽国人的统治下过的数百年。而且契丹一向对待汉人比较宽厚,要让他们诚心诚意的为大宋卖命可绝对不容易。

    “若放在平时,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是现在却有一个机遇。”

    赵桓微微的笑了笑,似乎是卖了一个关子。见到对方不搭话了,这才继续说下去。

    “瞧瞧这封信吧!”

    说着,赵桓就从桌子上的一摞书中取出的一封信,递给了眼前的张俊。

    对方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不带迟疑的接过了这份信,豪不犹豫的展开看了起来。

    只不过才看了没几行字。脸色就突然变的惨白了起来。一边看一边嘴里还不住的咒骂着。

    “这群蠢货,怎么可以杀张觉呢。既然已经接受了人家的投降,现在又把人家杀了,这样岂不是绝了燕云百姓投靠我们的念头。”

    张俊只是稍稍的看了看信件就已经猜想到了后果。

    然而可悲的是就连这位武将都可以称清楚的想明白,远在汴京城的大宋文臣们,却连一个明白人都没有。

    “还不止这样,杀张觉可不是仅仅说是个昏招,就可以了事的。”

    赵桓听到了张俊的话之后微微的笑了笑语气轻松地接着解释道:“金人不过用了区区数年就完全灭掉的契丹。吞并下这么大的疆域之后,内部必定暗流涌动。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在辽国健在的时候,由于契丹人一向以中国人自居,在这里实行汉法的,两个种族之间倒也是相安无事。而现在的女直人却是在这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燕云民心必然不稳,如果我们可以保下张觉,燕云之人必然会源源不断的投靠大宋。只可惜在我们杀了张觉之后,反倒是大宋失去了燕云的民心。原本应该被内部矛盾所困扰的女真人,坐在家里就解决了矛盾。”

    伴随着赵桓的话,张俊反倒是愈发疑惑了,连忙追问道: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岂不是更难从辽国旧民招募勇士了,为何殿下反倒说这是一个机会呢?”

    “将军可曾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凡事哪有那么绝对呀!”赵桓微笑着说道。

    这下子更是引起了张俊的兴趣。

    “殿下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别卖关子了。”

    赵桓听后,这才收起了脸上玩味的笑容,继续说道:“民心这东西,有时候很难笼络有时候却特别简单!”

    说着,赵桓便又出抽出了一分奏折,递了过去,示意张俊可以读一读。

    “臣赵桓书,泰宁军节度使张觉,为人谦和,忠心为国!虽身陷敌营,依旧不改其志,以平洲归降,今骤然身死,实为可叹。儿臣斗胆,泣血上表,请陛下善待其后人,并追封张觉为义国公,其子孙后代亦应该入朝为官。擅杀张觉者实乃国贼,亦应该罢官流放。”

    这份奏折的内容并不长,没过多久,张俊就读完了,可以眼中的疑惑却没有丝毫的消退,反倒是有了愈演愈烈之势。

    “太子殿下,这个奏折若是递了上去,恐怕便是泥牛入海了吧。朝廷刚刚杀了张觉,又怎么会封赏他的后人呢?”

    谁知道听了张俊的话之后,赵桓反倒是说道:“我要的就是这份奏折泥牛入海,而且这份奏折也不是给皇帝陛下看的,而是给那些燕地的旧民看的。”

    说道这里,赵桓不由的顿了顿,缓了一口气,这才接着说道:“我和赵不试商量过了,打算于五日之后,在应天府外召开水陆大会,并亲自哭祭张觉,然后我会邀请已经被我笼络住的几位燕民的首领们前来商议事情,并且把这份奏折给他们看。这下子有了这群人的宣传燕民自然会将消息传出去,而我也料想到了这份奏折在递上去之后,便不会再有下文了。辽国旧民对于朝廷必然会进一步失去信心,到时候我这个独树一帜,为张觉鸣冤的太子殿下,岂不是和朝堂上那些佞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民心哪里还有不归附的道理。”

    听到这里,张俊才有得豁然开朗的感觉。凭心而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一定也会倾心归附的。不由得觉得自己的豪赌,真的下对了赌注。

    “在我收拾了民心之后便会进一步的开始招兵。并且我还打算要改革军制!”

    赵桓信心满满的继续说道。

    不过他的话却如同石破天惊一般,即使是久经沙场的张俊在听后,也不由的愣住了,顿了好一会儿,这才说道:“太子殿下如果这样做了,岂不是公开向朝廷示威嘛,到时候惹得朝廷大军进剿,怕是免不了玉石俱焚的下场了。”

    张俊的担心不无道理,他现在手底下只有区区四五千人。若是朝廷发诸道之兵前来讨伐,他可没有那么大的自信心可以打败来犯之人。

    “放心朝廷顾不上我们的。”赵桓微笑着说道,语气里却是满满的自信。见对方依旧不理解,便又解释着说道:“金人在解决了内部矛盾之后必然会继续南侵,我敢断言,不出一年必定犯边。我们行事的时候,尽量保密,拖延个半年左右再让消息流传出去。等到朝堂之上的那些佞臣们,决定要对付我们的时候,由于金国人的牵制,怕是就已经再也抽不出力量来了。”

    听了这番解释之后,张俊这才算是稍稍放下心中的大石头。因此注意力也转移到了所谓的军事改革之上。

    “不知道殿下有什么章程,要如何进行改革。”张俊问道。

    而他的话才刚刚问完赵桓就迫不及待的说道:“我打算恢复先秦的军功爵制度。”

第17章 军爵制度() 
“殿下是认真的吗?”

    张俊满脸兴奋的看向了赵桓不由得又询问了一次,像是在确认一切。

    的确,对于一个武将来说,秦朝的制度是他们最好的时代。凭借战功就可以不断地加官进爵,不会有任何文官前来掣肘。

    “自然是认真的,不过你先别高兴的太早,听我将设想说完。”

    赵桓先是微笑着点了点头,暂时认可了对方的话,不过却又接着说道:“我打算将军功爵位作为荣衔,并不列入实际的官阶。”

    “荣衔?”张俊有些疑惑,便接着又问道。

    “不错!”赵桓点了点头见到对方依旧不明白索性就解释了起来,说道:“在我的设定之中,与先秦时期的制度不同。军爵位分:下伍,中伍,上伍,下士,中士,上士,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大元帅。并且在赏赐爵秩的原则上还有较严格的限制。”

    “哦?”张俊立即来了兴趣,急忙追问了下去。

    于是乎,赵桓便继续说道:“其原则之一,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财物,也可以做官。斩杀的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斩敌人首级五颗,还可以役使六品以下的官员。

    其原则之二,是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军队在攻城围邑时如能斩杀敌人八千以上,野战时如能斩杀敌人二千以上,就是全功。凡立全功的部队,就对全军进行赏赐,而赏格依少校为分界,划分为两类,对少校以上的高爵赏赐重,在正常的官爵升迁之外还有“赐邑“、“赐税“、“税邑“等。而对少校以下的低爵,则只赏赐官爵一级,或者最多加赐几十贯钱、一些牛马而已。

    其原则之三,是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赏罚分明。我心目中的军队以伍为基本战斗单位,一伍之中如有一人战死,其余四人即获罪;如有二、三人战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将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二人战死,须杀敌二人。所以战士要想得到“斩一首爵一级“的奖赏,必须是在斩杀敌人的数量中扣除了己方死亡人数后,方能获得。”

    不得不说,这一系列的条款是极其苛刻的,当兵的虽然能够得到奖赏,但是受的责罚也绝对不轻,尤其是一伍死一人,其余的人获罪这一条更是苛刻至极。

    赵桓一口气说了一大段的文字。不过张俊却始终听得聚精会神的,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眼,并没有丝毫的反驳,主要原因有两条。

    其一就是北宋末年的军队里有很大的比例是罪犯,这一系列条款看似苛刻,实则却给了他们将功折罪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改变命运。

    而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宋一朝,武将的地位极其低下,哪怕是可以因为战功升官到枢密使的位置,与文官的宰相相比,还是矮了一头。就比如说被后世成为大英雄的狄青,即使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朝廷中也是不断的受人排挤。

    其实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乱象惹的祸。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各地的节度使掌握着兵权,财权和官员的任免权,俨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家。

    就以五代时期的梁唐晋汉周来说。

    几乎没有一个朝代是坚持了超过十年的。

    而推翻了前朝,并且开国的君王必定是前朝的藩镇。也就是赵匡胤还算是个例外,不过他也是后周的殿前都捡指挥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军总司令。由此可见,武夫乱国的事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屡见不鲜的。

    甚至还流传出了一句话,叫做: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大力抑制藩镇的兵权,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观。而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不过由于赵匡胤乃是一位马上天子,又是五代十国时期不世出的名将。在他的手里下宋还是完成对中国的统一。

    到了赵光义篡位当了皇帝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作为一名骁勇的将军,他虽然也是经常上战场的,但是由于军事才能本就不如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北宋的军事实力开始持续下降。

    原本若是能够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也还算勉强可以接受。

    谁知道就在后来,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了宋朝历史的事情。赵光义在带兵讨伐幽云十六州的时候,遭遇了高粱河惨败,要不是杨家将的首领杨继业拼死相救,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了。自此之后被辽国人吓破了胆的赵光义再也不敢上战场了,不过,由于对于武将的不放心,他却定下了一条贻笑千年的规矩。

    那就是从此之后,宋军打仗必须按照他所绘制的阵图来打。如果有将军敢不按阵图行事,即使打了胜仗,也要处斩。

    这就造成了一个大问题,战场之上一向讲究随机应变。宋军这么打仗,哪里还有不失败的道理。

    而由于军事上的不断失败。武将的地位也不断的下降。北宋的后期,军队已经成了犯人的代名词。

    此时,赵桓提出要提高武将的地位,张俊哪里还能不上心?

    不过即使是在高兴,他却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说道:“殿下,如果要这样实行的话恐怕会遭到天下士大夫的反对吧!而且军纪方面恐怕不好控制,难免会出现杀良冒功的事情。”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对于军队中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他还是很了解的。张俊说考虑的事情也很现实。

    杀良冒功这事儿本来就在各朝各代屡禁不鲜。就连雄才大略的有着军神之称的李靖李卫公的麾下都没办法避免。

    若在此时实行,更是会有大批的军队干出杀良冒功这种事。

    “所以我才要编练新军,前几日我已经大致草拟出的一份新的军规,名叫三杀四责令。”赵桓说着竟然有抽出的一张写满字的纸递了过去。

第18章 笼络人心() 
“三杀四责令?”看着手中的纸张,张俊有些疑惑的问道。对于上面所写的字,不由得又仔细的读了一遍。

    军纪:

    不听号令者,杀。

    劫掠百姓者,杀。

    私藏缴获者,杀。

    私自离营者,杖80。

    营内饮酒者,杖80。

    虐待士卒者,挞100

    虐待降卒者,挞100。

    眼前这份军规军纪,条款并不多,但是细细看来又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方面。相较于现在繁杂的军规来说。这七条反而是更加容易执行。

    因此,此时在看到之后,并没有接着询问下去,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

    其实历朝历代的军规都很严。但是越往后期执行的难度越大,赵桓既然打算编练新军,军规自然也不是小事。

    “殿下这军规设计的倒是很巧妙。”张俊先是大大地拍了一个马屁。随后又皱起眉头说道:“若是为将者违反了这些命令怎么办?军营之中难免不会出现沆瀣一气,欺上瞒下的事情。”

    “所以除了编练普通的新军之外。我还打算从禁军部队中抽出一批人,作为我的亲军,人数不多大致维持在3000人左右。不过对于这只亲军我并不会留在身边,在训练完毕之后,我会将他们分散打乱安置在各个军队之中,成立一个名叫军法处的组织,这个组织的作用就是监督所在部队的长官有没有违法违纪。”赵桓微微的笑了笑,并没有丝毫的隐瞒,直言不讳的将自己所有的构想讲的出来。显然对于张俊他是百分之百信任的。

    “殿下圣明!”张俊的眼睛似乎越听越亮,刚刚等赵桓的话说完,便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躬身作揖,说实话他口中所说的话,其实是有些大逆不道的嫌疑。只不过被引为心腹的张俊可是明白,自家的主公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因此说话的时候也越来越无所禁忌了。

    不得不说,这个马屁拍的赵桓很受用,张俊此人实在是太会做人了。在历史上和岳飞同为中兴四将的他,在揣摩出赵构的深意之后,立马就和秦桧合作,也正是这两人的一番算计,才最终害死了岳飞。

    在赵桓的心里,相对于秦桧,其实张俊才是那个在岳飞之死中起了决定作用的人。若不是他抓住了岳家军统帅之一的王贵的一些把柄,并以之为要挟。这位岳家军的二把手是绝对不会去主动陷害对自己有恩的岳飞岳大帅的。

    而且说实话,论及领兵打仗的本事。张俊虽然不如岳飞,但也是一把好手,这中兴四将里除了刘光世是个只会逃跑的废物。其他三人都是能征惯战的战将。

    想到了这里之后,赵桓的心中便升起了不少的恶趣味。旋即就又说道:“我倒是有件事要交给你去办。”

    “愿听殿下吩咐。”

    张俊想也不想地就应承了下来,只等自家主公的命令。

    “你去相州招募乡勇士,至于理由,就说是我裁撤了不堪大用的部队之后打算重新招募身强体壮的人作为禁军的将士。”赵桓微微地思索了一阵,这才最终开口。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跑去百里之外的相州招兵,他自然有自己的考虑,那里可是有一名名留青史的大将。

    身为一个先知先觉的穿越者,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又怎么可能会放过那个叱刹风云的人物。

    而这个人物正是被传为千古楷模的岳飞。

    根据《宋史》的记载,岳飞就是在相州被宗泽招入部队的。想来想去,也不过是三年之后的事情,想必此时的岳飞还待在自己的家乡。

    “诺!”

    张俊的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毕竟这是赵桓交给他的第一件事,而且作为一个将军,服从命令这种事已经印在了骨髓里。

    “今天就说到这儿吧,你先退下。”

    赵桓发觉自己没有什么事儿要吩咐了,索性也就下了逐客令,不等对方说什么,就又一次攥起了手中的书。

    ——————————————————————————————

    五日之后。

    秋风瑟瑟之下,一抹寒意仿佛涌上了心头,也在随时随地的提醒着人们,冬天马上就要来了。

    人们似乎也随着寒意的到来减少了活动,一到夜晚,大地就陷入了一片死寂。只不过在地处中原大地的应天府,此时却又是另一副城景。

    虽然夜色已经慢慢的降了下来,但是却还是人声鼎沸,身着袈裟的和尚打扮的人三三两两地走在街道之上。再加上悬挂的饰品,很明显地揭示了这里刚刚举办过一次盛大的典礼。

    目光随着灿烂的灯火,聚焦在了应天府左侧的一处庞大的宅邸中。只不过还来不及细细的观察下去。

    一个熟悉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诸位想必已经吃的差不多了。值此酒酣耳热之际,我却还有件事要向你们宣布。”

    赵桓看到大厅里的众人已经吃的差不多了。便放下的手中的酒杯,慢条斯理的说道。

    顺着他的话语声望去,在这个诺大的宴会厅里,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却是一群衣着比较怪异的人。

    然而相较于他头发更加让人奇怪

    这些衣着各异的人除了少数一眼就能看出是汉人之外。其他大部分人的发型都是髡发,也就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这种发型一般只在胡人中流传,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契丹人。因为中原人是绝对不会留这样的发型的,毕竟孔子就曾经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殿下,有什么话请直说。”

    听到了赵桓的话之后,原本人声嘈杂的大厅瞬间安静了与那几个稳坐钓鱼台,一脸事不关己模样的汉人不同。大厅里的契丹人却先互相对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