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控股汉朝-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选天子,得等诸侯到齐了才可以,毕竟是刘家的天下,至于董贤,不过是个奸佞小人,随便找个人弹劾下也就是了。这些事情就是不说,你父亲也是知道的。”

    多思伤神,看到老太太终于愿意多说几句了,王获决定陪她多呆一会。

    “怪不得姑祖母下令让我父亲暂时统领宫门守卫还有天下兵马,百官奏事也要先通过他,这是在给他们暗示呢!”

    “哪里来的乱七八糟的想法?太子驾崩,可国家不能停止运转,如今新皇未立,老身怕再生出什么事来,才这么安排的。暗示?朝中众臣一个个任由天子胡作非为,就是给他们暗示,他们看得懂才怪。”

    想不到在老太太眼中,如今的朝中大臣都变成了洪桐县里无好人。

    ……

    在刘欣驾崩后,干旱了两月有余的关中经历了一场大雨,大地又变得生机勃勃。

    为天子守丧整整三十六天后,太学重新开课了,王获受不了那些老师的讲课方式及授课,理所当然的翘课了。

    说来也是,任谁听到哪位老师把茴香的茴字八种写法分成三十个课,即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讲的口沫横飞也无法听下去。

    只到这时王获才明白,为什么在汉代最高学府里深造过的太学生当中,没有几个能真正青史留名了。

    “傻子,太学里呆的时间越长,人就会越傻。”这是赵朋的原话。

    “要不是进太学能当官,那些博士的头上早挨无数板砖了!”哀章如是说。

    “虽然学问有时需要掰开揉碎的去讲,可有时也太过繁琐了。”王咸也不得不承认。

    进宫给太皇太后解闷!王获翘课的理由很简单,但也最大,大到连王莽也没有办法说一句话。

    天大地大,现在太皇太后最大,陪伴她老人家绝对是政治正确,正确到连去太学请假都不需要。

    “现在太学里都传开了,听到天子驾崩后,太皇太后立马驾车急驰未央宫,傅卫尉跪下请安,结果被太皇太后用拐杖打了好几下。”

    “他们还说,当日新都侯手执宝剑指着董司马说:天子驾崩,新君未立,你深受先帝隆恩,不到大行皇帝灵前哭丧,却把传国玉玺据为己有,难道是想招来杀身之祸吗?这才把董司马吓得跪着捧出了玉玺,要不然一定会有杀死之祸。”

    “还有传的更甚的,说是太皇太后想仿照吕后临朝称制,所以才把朝廷的发兵符节移交给新都侯,又让新都侯接管皇宫守卫。”

    “有人说,百官上书全都由新都侯受理,现在比当初的董司马还牛叉!”

    来京奔丧的诸侯还没到齐,王获就从来访哀章、赵朋、霍鸿三人口中听到了正在京中流行的谣言,一同坐陪的陈钰、卫峥也表示真有此事。

    虽然他们或多或少都从王获这个亲历者口中听过太皇太后闯宫的真相,可是当他们试图对流言传播者解释一二时,均被纷纷吊打。

    “我二大爹的三舅妈的老公公的亲孙子的邻居就是未央宫北司马门的守卫,太后闯宫就发生在他当值的前一天,他才是真正的亲历者。”

    “就是,当天离我家三里地的一个邻居的小姑子的媒婆刚好那天路过,眼见着太皇太后亲自开弓,傅卫尉身上中了数箭。”

    如今哀章等人已经糊涂了,他们也分不清谁说的才是真相。就连王获自己也觉得,面对流言,凭自己的一张嘴只能被分分钟教育得重新做人。

    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可是做为事实亲历者,面对流言一点声音也发不出,难道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第二十六 三堂会审前夕() 
伟大的大汉天子,历经考验的最高级别的大汉最高领导者,大汉人民不可却少的刘欣同志因病久治无效,于元寿二年六月初三日上午驾崩于建章宫,享年25岁。

    这是官方对于天子驾崩给出的“最权威”的说法。

    年轻的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驾崩,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才能对大汉臣民有一个交待。

    虽然对刘姓诸侯来说,哪管他天子是怎么死的,只有死了自家才有机会登上皇位,可在明面上也需要一个合理、合法又不失皇家威严的说法。于是,服用春药过度致死这个说法就自然是不成立了。

    即使政治正解,可在民间流传着不利太皇太后和老爹的谣言时,王获对这个说法是鄙视的很。

    “愚民不会懂得这些,他们只会记得天子的谥,这才说明一切。”

    也许是因为在闯宫时出了大力,面对王获的质疑老爹少有的没有生气,而是耐心的做了一番解释。

    “要是这样,那还不如在文告中说,伟大的天子为大汉的强盛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然后给他来个炀的谥!”

    “我儿已得政治真味了。”

    想不到老爹听到这时,竟然会手捋胡须微笑称赞。

    “既然这样,还可以在文告中加上,伟大的天子的革命生涯是为子孙万代的幸福和繁荣而献出了一切的人民慈父的一生。”

    “不错!”

    “那,伟大的天子的一生是作为坚定不移地继承无数先帝的思想和领导,给大汉人民照亮了永远胜利的道路的卓绝伟人的一生,这句如何?”

    “很好!”

    “伟大的天子的革命生涯是可靠地维护大汉和人民的尊严和主权的天降名将的一生?”

    “还有吗?”想不到老爹竟然拿笔开始记录王获说的每一句话。

    “天子是大汉的强大力量,是人民永不落的太阳。”

    说到最后,腹黑的王获感觉自己牙都要酸倒了,可老爹却兴致盎然,认为这些话都可以在天子的祭礼上使用。

    “父亲,难道您就没有听闻外面的流言吗?”王获实在忍无可忍了。

    “你是说太后驾车闯宫、为父剑指董贤之事?”

    “正是!”

    “如果你是为父,你该当如何?”

    “查,查出谁在制造谣言,然后公布真相。”

    “真相,难道把天子禅位董贤的事也一同诏告天下?谁能同意,太皇太后?诸侯王?还是朝中众臣?又或者你?”

    “啊?天子真的把皇位禅让给董贤了?”

    “要不然为何天子驾崩三日董贤不告之众臣,傅文敢阻太皇太后车驾。”

    “即使这样,也不能让太皇太后和父亲蒙受不白之冤呀。”

    “所以难,难呐!”

    “要是这样,不如来一场形式上的公审,以还太皇太后和父亲清白。”

    “公审?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公开审判,由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还有廷尉主审,诸侯、朝中众臣和乡老旁听,一方面可以追究董贤、傅文等人的罪责,还可以还原当日情形,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这样真的可行?”

    “有何不可,董贤现在拿不出天子禅位的真凭实据,如果说了,也是矫诏,谁还能当真不成。”

    “这……,你且退下,待为父好好思量一番!”

    其实王获想的是,既然因为天子禅让之事不能公布才导致老爹和太皇太后背锅,那就通过所谓的公审让参与者一同扛雷,他就不信,这样做后史书还会如同之前的记载一样。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作为大汉最高权力的临时掌控者,只要王莽和太皇太后想,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在王获提出公审建议后的第三天,董贤、傅文等人纷纷下狱,傅皇后也被软禁宫中。出人意料的是,赵飞燕、王立、王光竟然也跟谣言有关。

    随后由太皇太后颁布诏书,着朝中众臣推举新任大司马,三公并廷尉对天子驾崩患病致死一案择期会审,文武百官旁并长安年高德劭的10人旁听。

    只到这时,王获才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芒刺在背的感觉。

    不一样了,历史的走向真的不一样了,从今天起,历史就不再是自己熟知的那个。

    说起来很简单,可是面对扑朔迷离的未来,自己还能起到什么作用,王获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

    “话说这一日,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一个名叫女儿国的国度,国王是一个女人。”

    “女人当国王?”

    “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姑祖母,您老还是听我往下说吧。”

    几天后,当王获进宫给王政君讲西游记解闷时,恰好王莽也在,就灵机一动讲起了女儿国的故事。

    “要说这女儿国,除了有女王外,跟咱们大汉一样,有大司马,有丞相,同样也有御史大夫,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还有一个大议会。”

    在王获的口中,这个女儿国跟后世的英格兰一样,议会由贵族院、平民院和国王共同组成,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

    “说来也怪,这个女儿国虽历经内忧外患,王室却延续至今,国家也屹立三千年而不倒。有人也研究过,结果发现,女儿国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才是这个国家始终稳定如一的根本。”

    “女儿国国王就因为议会没有批准新建王宫的费用,心情很是不好,结果唐僧师徒在驿馆呆了整整半个月而不得诏见。”

    “君不君、臣不臣,果然是蛮夷之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女儿国也太过了。”

    三权分立对老太太和王莽来说,虽然听不太明白,可是当听到国王花钱还需要议会批准时,两个人当时就坐不住了。

    “看似议会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可就因为有这个议会有老百姓自己选的议员,没有一个会造反,所以每一代女儿国的国王其实都在偷着乐。”

    在王获有意无意的引导下,谁也不再关心一个和尚在女儿国里发生的香艳故事,至于猴、猪两只宠物也早被忘在了爪哇国里。

    如今的太皇太后和新都侯,他们脑袋里想的只有一件事,那个三权分立,似乎、好像,通过这次公审可以预先尝试一二。,,。请:

第二十七章 着急与不着急() 
“臣君,老身有意你来担任大司马,不知你有何想法?”

    在推举大司马之前,太皇太后把王莽招进宫中,询问他的想法。

    “大司马一职必须是德才兼备者居之,侄儿才疏学浅,太皇太后应该另选贤才。”王莽果然是王莽,表现的滴水不露。

    “你娃就是一个瓜怂,你不当谁当。”

    老太太也不顾王获在场,一点面子也没有给王莽留不说,还一着急把家乡话说了出来。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中有资历担任大司马的全是墙头草,他们一但担任大司马,估计连军心也稳定不了,这样一来,大汉政权都有可能被颠覆。

    更何况历经过多次皇权变更、更深受傅太后飞扬跋扈之害的老太太早就明白了,不论天子最后花落谁家,只有兵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让自己过的安省一些。

    因此大司马一职必须掌控在王氏手中,就成了她最后的底线。

    原本老太太有意让自己的弟弟王立来当这个大司马,这倒不是姐两关系更近的缘故,而是因为王莽在担任大司马期间表现真的很是差劲。

    自己刘欣继位后,傅、丁两个家族已经和王氏互怼了,在这时朝中话语权最大的王莽不但不懂得低调,还因为一件小事就跟傅太后正面刚了起来,简直愣头青一个。

    不过在闯宫后,王家人中只有王莽和王获在身边,万般无奈才暂时让他负责。

    虽然老太太曾暗示过王立,大司马之位意属于他,可在看到王莽风光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跟侄孙儿王光一起在背后造谣生事,说什么王莽执剑逼迫董贤拿出传国玉玺。

    也不知道王立的脑袋被驴踢了还是吃错了什么药,要是有人把王莽执剑进天子寝殿和天子驾崩联系起来,到时就成了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当时在场的太皇太后也要连带着吃瓜落。

    此时王立还不知道,明明在太皇太后心中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就因为自己的一步臭棋,结果大司马的位置就从自己的碗里飞走了。

    王莽自己也知道老太太并不中意自己,再加上自己的叔叔王立除了贪财外,其他的毛病倒也不多,因此他认为自己争取把彭宣排挤走并取而代子,当上大司空就算不错了。

    所以,当他发现王立也是造谣大军中的一员得力干将时,并没有立即进宫向太皇太后禀报,可是挡不住王获嘴快给说了出去。

    “既然如此,侄儿敢不殚精竭虑!”

    既然太皇太后已经表态,王莽也就当仁不让了。

    领导既然把调子都定了下来,接下来就是吹风会了。于是,太皇太后开始召见孙光、彭宣等大汉高管,王莽也频繁和有推举权的中层干部喝茶谈心。

    谁知王立得知大司马之位离自己远去后,又出了昏招,不过他这回没有造谣,而是找来了何武和公孙禄做代言人。

    让王立没有想到的是,何武和公孙禄有自己的算盘。

    所以搞笑的一幕就出现了,何武上书荐举公孙禄能任大司马,而公孙禄荐举何武能任大司马。

    他们的理由是,过去惠帝、昭帝年幼主政时期,外戚吕、霍、上官专权,导致皇权旁落。如今成帝、哀帝接连二代没有继嗣,大司马的位置就不能让外戚来坐了,而是应该选立皇帝亲近之人来辅佐幼主。

    他们一个是左将军,一个是前将军,认为自己都是军中大员,最能代表着军队的声音。

    然而两个山炮没有想到的是,太皇太后抓住了“亲近之人”这句话,当众质问他们,身为领军重臣,为何胆敢私交诸侯。

    于是,各诸侯王纷纷声明,自己根本就是路人甲,这回本想在将要登基的新帝前刷个脸的何武和公孙禄彻底丢了颜面不说,两个人还被罢官冷藏了。

    两票无效、其余全票推举新都侯,最后王莽名正言顺当上了大汉朝的新任大司马。

    这回三公了,针对董贤、傅文等人的公审、拥立新皇和给先帝刘欣上谥就应该提上日程了。

    不过,似乎没有人对选择新皇帝很着急。

    上一回选择刘欣的结果很失败,所以太皇太后这回决定一定要擦亮眼,不能太着急。

    上一回刘欣当天子王莽根本就没有发言权,结果让一个18岁的成年皇帝一脚给踢回了封国,所以王莽这回要在那些刘邦后裔中选一个年纪小而且听话的,当然也不会着急。

    着急的当属未央宫内的宫女、太监,谁都想提前知道新天子是谁,他的喜好是什么,这样才能提前做好拍马屁的准备工作,而不是现在天天还要哭丧着脸,为躺在棺椁里的刘欣做哀痛状。

    长安的百姓很着急,他们从天子死的那一天就盼着新天子登基,没有办法,刘欣不进陵寝,老百姓的婚殇嫁娶一切都要打住。

    诸侯王们其实更着急,刘欣死了,谁都有机会当皇帝,可是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道理谁都懂,于是他们不得不表现出一点也不急。

    至于给上谥的事,那是新皇登基后的事了,估计这个事除了后宫的傅皇后以外,只有躺在棺材里的刘欣本人着急了。

    所以,公审董贤、傅文就成了大汉朝现如今的头顶大事。

    然后,王获就变得很着急,出由不得他不急,因为公审是他提出来的,所以怎么个审法,自然要由他说个一二出来。

    当然了,王莽只是说要参考参考,太皇太后也只想看看“皮猴子的笑话”,但大家都很清楚,如果王获的章程很合理,那么就会照着办。

    后世除了在电视上看到过庭审的片断外,王获可以说对法庭里面的门道是一窍不通。

    不得不脑洞大开之下,王获整理出来的大汉公审人员及流程就新鲜出炉了。

    主审官:大司马王莽、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

    公诉人:廷尉梁左

    当事人:董贤、傅文

    辩护人:太学生陈钰

    让陈钰担任辩护人,一方面出于王获的恶趣味,更主要的是他怕廷尉梁左不给力,要是到时场面失控就让陈钰代表当事人直接认罪。

    至于流程更是简单,除了公诉人提出公诉理由、辩护人代表当事人进行辩护及举证、质证外,就是三公宣判。

    没有想到,太皇太后和王莽看到名单和流程后,竟然全部批准通过了。,,。请:

第二十八章 失败的公审() 
考虑到公开审判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因此太皇太后和王莽决定照着王获的要求,来一次彩排。

    既然是彩拍,就不可能让更多的观众知道,所以宫女和宦官就暂时替代诸侯和朝中众臣旁听,又选了两个小宦官伴作董贤和傅文。

    按照程序,董贤是第一个公审对象。

    结果做为公诉人的廷尉梁左还没有宣读完对董贤的起诉书,做为现场导演的王获就不得不临时叫停。

    “天子病重期间没有亲自服侍、丧心病狂地迫害天子,还有什么妖言惑众、妄图架空圣天子,这样的罪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吗?梁廷尉,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样的公审,在百年、千年以后,会不会被后人笑掉大牙。”

    “老夫判案已有数十载,这里面的门道哪是你个小娃娃懂的,是不是,新都侯?”

    没有想到,梁左根据就不理这个茬,转而对王莽说道。

    “仲孙,还不退下!”虽然感觉王获说好像很对,可不好当场驳了廷尉的面子。

    “大司马,梁廷尉,既然我是奉太皇太后之命前来对公审一事进行彩排的,所以现在我最大,一切都必须按我说的办!”

    眼见公审这样下去就会变成闹剧,更何况太皇太后还在屏风后听着呢,王获可是有主心骨的,当然寸步不让。

    “哼,既然这样,你来!”梁左当时就撂挑子不干了,好在有太皇太后在场,他也不敢真的退场,而是坐在了座位上闭目养神起来。

    “不器兄,那就由你来打个样,我来替你。”

    “好,那我就来读起诉书,你来当辩护人。”好在王获之前和陈钰对公审一事有过商议,于是陈钰从王获手中接过他起草的起诉书,站到了公诉席上。

    “被,被告人董贤,董,字圣卿,冯翊云阳人,绥和二年由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