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演义-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来朝拜。

    bc1735年,夏桀忧愤病死在亭山,死前对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有索性把汤杀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这个下场。”此年依然大旱。汤下令禁弦歌舞,以示哀悼。

    bc1734年,大旱。汤下令铸金币应为铜币,金指金属。这是最早的使用铜币的记载。

    bc1733年,大旱。

    bc1732年,大旱。

    bc1731年,大旱。汤在桑林中祈祷上天降雨。降雨真的来了。

    bc1730年,汤创作大濩乐。初次巡狩地方。定下进献贡品的命令。

    bc1728年,汤下令迁九鼎于亳。

    bc1726年,汤病逝,称王在位12年,庙号商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太丁--早死,虽列名,实未称王。

    太丁生卒年不详,也作大丁,姓子,名丁,一说名以跌,是中国商朝的首位太子,是商朝开国君主汤之子。

    关于太丁的卜辞甚多,因而有考古学家认为,他曾协助商王成汤主持军事。

    成汤有太丁、外丙、仲壬三子,太丁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因此纳入殷人周祭当中,然而太丁却先汤而死,未曾即位为王。不过仍有人把他列为商朝君主。

    史记“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据史记的记载太丁未及继位便已去世,所以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周祭。

    外丙,统治时间:bc1725--1724年。

    bc1725年,成汤去世后,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为商朝君主。

    外丙,子姓,名胜,一作卜丙,汤第二子。

    外丙即位后,仲虺、伊尹二相继续辅政,以宽治民。外丙尊商汤为“宗汤”,给予了隆重的祭祀。礼记祭法说:“商人祖契而宗汤。”

    甲骨文中有不少祭祀太丁的记载,因为太丁是商汤的长子,虽然没有继位,但仍然作为直系的先王之一奉祀于祖庙。

    仅执政两年,即病逝,传位其弟仲壬。外丙死后谥号为商哀王。商朝初期实行兄终弟及制,即由他们开始。

第五章 伊尹放太甲() 
仲壬,统治时间:bc1723--1720年。

    仲壬,亦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子姓,名庸,商汤之子,外丙之弟,商朝第三位君王。

    bc1723年,外丙的弟弟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

    仲壬继位后,由伊尹辅政,基本上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政相对比较稳定,国家日益强盛。

    在位年数4年后去世,兄太丁之子太甲继位。仲壬死后谥号为商懿王。

    太甲,统治时间:bc1719--1708年。

    bc1719年,仲壬去世以后,由开国元老伊尹作主,由太丁的儿子太甲继承了叔叔仲壬的商朝君主之位。

    太甲,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由于汤去世时,太甲年纪很小,而外丙和仲壬的执政时间特别短,所以太甲继位的时候仅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所以由四朝元老伊尹国政。

    太甲刚即位时,由于少不更事,沉湎酒色。伊尹就写了伊训又称太甲训、肆命和徂后三篇,以示太甲,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希望太甲能继承商汤的法度,以治天下。

    伊尹的太甲训已失佚,相传俗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就出自于太甲训。“活”字在礼记中作“逭”,逃避的意思。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徂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爱所欲爱。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时也能按伊尹的教导行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规矩。但不到一年就忘乎所以了,认为一切应当由他说了算,否则枉为一国之君,被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来管着了。他恣意妄为。不听伊尹的规劝,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孟子万章上记载:“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他居然学夏桀的样子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

    伊尹自然不能容忍太甲破坏汤王留下的社稷。他先是一再规劝,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太甲像往常一样不念不闻,可能这是少年的逆反心理。

    后来看到太甲屡教不改,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伊尹对群臣说:“嗣王这样就是不义。这种不听大臣劝谏的习惯如果延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不能忽视这种行为。我要在桐营汤的墓地造宫室,使他亲近先王的教训,莫让他终身迷误。”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见朝中无主,就自己执政,管理起国家来。史称“”,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共伯和执政时期。时间为bc1719年,即太甲元年。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他朝夕相伴。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违犯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每天对太甲讲述,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作榜样,做个贤明的君主。祖父商汤的伟大功绩,让太甲既神往又羞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祖父在天之灵,就决心改正错误。他以祖父作榜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而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太甲是绝不会做的。

    bc1717年,即太甲三年,其已经在桐宫呆了满2年。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行动早己有人报告给伊尹了。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在这年的农历十二月初一,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

    伊尹戴着礼帽穿着礼服迎接嗣王太甲回到亳都,作书告王说:“人民没有君主,不能互相匡正而生活;君主没有人民,无法治理四方。上天顾念帮助商家,使嗣王能成就君德,实在是商家万代无疆之美啊”

    嗣王拜跪叩头说:“我小子不明于德行,自己招致不善。多欲就败坏法度,放纵就败坏礼制,因此给自身召来了罪过。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回避;自己造成的灾祸,不可逃脱。以前我违背师保的教训,当初不会对自己严格要求;还是依靠您的匡扶和挽救,才成就了现在的我。”注意:此处为王向臣叩头,说明君弱臣强的事实。

    伊尹连忙跪拜叩头,说:“讲究自身的修养,又用诚信的美德教导臣下,就是明君。先王成汤怜悯穷困的人民,所以人民服从他的教导,没有不喜爱他的。连友邦和邻国的民众,也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吧,我们的君主来了,就没有祸患了。大王要增进你的德行,效法你的列位祖先,不可有顷刻的安乐懈怠。事奉先人,当思孝顺;接待臣下,当思恭敬。观察远方要眼明,顺从有德要耳聪。能够这样,我等臣民就能够永远幸福地生活在大王的统治之下。”

    伊尹向王反复告戒:“呀上天没有经常的亲人,能敬天,天才能亲近你;人民没有经常归附的君主,他们归附仁爱的君主;鬼神没有经常的享食,享食于能诚信的人。处在的位置很不容易呀”

    “用有德的人就治,不用有德的人就乱。与治者办法相同,没有不兴盛的;与乱者办法相同,没有不灭亡的。自始至终,慎重选择自己的臣下,就是英明的君主。”

第六章 太甲复位() 
“先王因此勉力敬修自己的德行,所以能够匹配上帝。我王继续享有好的基业,希望看到这一点呀

    如果升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果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不要轻视百姓的事务,要想到它的难处;不要苟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险。慎终要从开头做起啊”

    “有些话不顺你的心意,一定要从道义来考求;有些话顺从你的心意,一定要从不道义来考求。”

    “啊呀不思考,怎么收获不做事,怎么成功大善,天下因此清正。君主不要使用巧辩扰乱旧政,臣下不要凭仗骄宠和利禄而安居成功。这样,国家将永久保持在美好之中。”

    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官记载对于伊尹和太甲有另一番论断。由于古本竹书纪年在宋朝就已经散佚,现代能看到的都是清人和今人的辑本。方诗铭、王修龄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从太平御览晋书史通文选通鉴外纪等等书目中载竹书纪年文:

    于桐而自立也。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就是说,前期基本与前面的儒家尚书的记载相符,但是后面竹书纪年与尚书不同,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太甲偷偷跑出了流放地桐宫可能被软禁,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攻杀了伊尹,但因为伊尹的贤名,又立了他的儿子继承他的爵位和财产。

    若说不可信,为何如此多人都载有竹书纪年的记事,且竹书纪年是第一手文字资料,并无虚造的充分。另,古本竹书纪年因为不符合儒家经义,所以在宋朝的时候散佚了,恰恰在宋朝又是相当提倡儒家的时期,让人心存怀疑。真假难辨,望后世学子鉴验。

    这两种说法,前者的逻辑符合儒家,后者的逻辑符合法家,而当时魏国为法家当权。当时诸子百家纷纷用上古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所以大量编造上古历史。所以当时的资料真假掺半。

    笔者由这两种说法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伊尹没有杀死太甲,而放之于汤的墓地,不像是意图篡位,而摄政是真实的,但是其的权利也一定很大,只是没有篡位的野心;

    第二,伊尹大权在握、且治国井井有条的情况下,即使太甲离开流放地,也不大可能得到臣民的支持,因为没有足够的威望抗衡治国三十年的宰相伊尹,所以说他攻杀伊尹似乎实力不够,贸然出击,并不是明知的选择;

    第三,尚书中明确提到了其复位的时间太甲三年十二月朔初一,比竹书纪年清楚,所以其的真实性更高,而竹书纪年中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或许是亡秩了。

    由第三点再结合竹书纪年,则可以推断:

    太甲杀死伊尹的时间应为复位之后,其表面上感激伊尹的匡扶之功,其实早已怀恨在心,且君弱臣强的局面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其只是在等待时机,直到复位成功一段时间之后,其处死了伊尹,收回了大权。由于伊尹的功劳太大了,所以不得不分封他的两个儿子,以安抚朝臣和百姓。

    虽然伊尹被处死了,但是太甲的流放生涯并没有白废,体会了贫民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改动之前行之有效地由伊尹建立的制度,并且还积极完美。其的做法类似于处死商鞅的新上位的秦王,其处死商鞅不是因为反对他的做法,而是不能处于君弱臣强的局面,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

    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孟子尊太甲为商朝的“圣贤之君”之一。

    太甲共在位12年,病死。死后谥号商太宗。

    在风景如画的济南仲宫卧虎山水库东南,有一座太甲山屹立。它雄踞在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汇流的咽喉之处,环山皆泉。太甲山名称的来历,衍自古历山。后汉书郡国志注皇览云:“太甲有冢在历山上”,并附于“济南国历城”之下。通典亦谓:“历山有太甲冢。”后来古历山消失,民间又转移传说,将陵墓安在了“历城南四十余里”的太甲山。

    民间传说,太甲的儿子非常不孝,从来不肯听父亲的话。太甲让他往东他就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就偏撵鸡。太甲为了教育好这个儿子,和他生了一辈子的气,无奈最终还是没有成效。

    直到太甲临死,找风水先生属于后来的阴阳家给他挑了块好墓地,就在山下南泉边上。太甲看中了这个三川汇流之地,想葬于山下。考虑到儿子总是和他对着干,他便告诉儿子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坟墓建在山顶上,言外之意是期待着儿子将他葬在山下的南泉边上。交待完毕,太甲放心地闭上了眼。

    可没想到,儿子在父亲死后幡然悔悟,觉得大半辈子愧对父亲,心想:“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听过他一次,死了就听他这一回吧”于是,他就按照太甲的“嘱托”把太甲埋在了最高的山峰上。这就是为什么太甲陵建在最高的山峰上,后来这座山也就成了太甲山。

    到底太甲山上有没有太甲陵,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专家则持另一种看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馆员房道国说,太甲山上太甲陵之说虽然被村民们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否真有其事,还有待考古部门的考证。其后据记者考察,在山顶只有两个大洞,根据情况判断这两个坑洞很有可能是人为盗墓所挖,至于他们到底挖到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附近村民说前几年有人上山盗墓,在山顶上挖洞,结果越往深里挖,土就塌陷得越多,后来人们就不敢再挖了。但也有人说太甲陵早就被人盗光了。

第七章 伊尹死因之迷() 
而除了这两个坑洞,整个山头再也没有发现其他的能显示这里有太甲陵的有关证据。

    前人也早对上述传说有所怀疑。孙星衍在太甲陵考中认为此说“误也”,他指出太甲的陵墓当在菏泽东北的历山。清乾隆历城县志和诗人董芸也对太甲陵很不认同,称“今山上实无冢”,实在是“非也”。董芸曾作太甲陵辩,并作太甲陵诗说:“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即此山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陵墓,怎么就把太甲牵扯上了呢后来济南诗人乔岳又考察未果,称“无路堪寻太甲陵”。

    梳理上述这些说法,之所以会产生太甲陵的传说,还是因为前人误将太甲陵墓附会在了“济南国历城”之下所导致的。并且济南的古历山,名气太大,使得“南山通得历之名”,太甲山和商王陵墓只是较远的附会而已。

    沃丁,统治时间:bc1707--1689年。

    bc1707年,太甲的儿子沃丁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

    沃丁,亦称羌丁,子姓,名绚,商朝太甲之子,商朝第五任君主。死后谥号商昭王。

    沃丁继位时,仍以伊尹为相,不久之后伊尹病逝。此处于竹书纪年有不同之处,按照竹书纪年,伊尹早在太甲时就已被处死。

    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沃丁八年,伊尹卒沃丁葬以之礼,祀以大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大牢又称太牢。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祭祀只备羊、猪,称少牢。所以有时太牢专指牛。除祭祀天地、社稷外,一些小的祭祀也可用少牢。由此可见,沃丁对伊尹这位五朝右相的敬重。

    伊尹死后葬于今河南虞城,现虞城西南魏堌堆有伊尹墓。伊尹生前写过许多文字,汉书录有伊尹五十一篇,伊尹说二十七篇,早佚。玉函山房辑佚有伊尹一卷。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有伊尹零篇六十四行。

    所以伊尹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死去的仍然是个迷。如果按照沃丁八年,则应为bc1700年。

    伊尹死后,沃丁以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时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写作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

    沃丁在位19年去世,葬于狄泉今河南洛阳东北,死后由弟太庚即位。

    太庚,统治时间:bc1688--1684年。

    bc1688年,沃丁的弟弟太庚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

    太庚,又作大庚、天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又名辨,商朝甲骨文中作大庚、天庚,史记作“太庚”,是中国商朝的第六任君主。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5年,死后由其子小甲继位。谥号宣王,葬于狄泉今洛阳东北。

    他在位期间,履行汤法,成为商朝的一代名君。

    小甲,统治时间:bc1683--1667年。

    bc1683年,太庚的儿子小甲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

    小甲,姓子名高,是中国商朝的第七位君王。

    在位17年。小甲在位时,商代以亳为都,小甲死后,谥号敬王,葬于狄泉今洛阳东北。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

    雍己,统治时间:bc1666--1655年。

    bc1666年,小甲的弟弟雍己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

    雍己,姓子名伷,是中国商朝的第八位君王。

    史记说,至雍己即位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可见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商王室的权利有所削弱。

    雍己在位12年,在位时商朝逐渐衰落,诸侯不来朝。雍己死后,弟弟太太戊继任。

    太戊,统治时间:bc1654--1580年。

    bc1654年,雍己的弟弟太戊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

    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密,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第九任君主。

    周公旦:“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司马迁:“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祖父:商王太甲

    父亲:商王太庚

    哥哥:商王小甲、商王雍己

    儿子: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太戊继位后,启用伊尹之子伊陟担任国相。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

    太戊曾在祖庙称赞伊陟,不把他当臣子看待。伊陟写作原命,希望太戊能发扬夏禹、商汤的王道。

    太戊七年,亳地有怪异的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一夜之间长得有二手合抱那么大。太戊害怕,于是询问国相伊陟。伊陟说:“臣听说过,妖魔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