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演义-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余年间,是商代中兴的极盛之期。这一时期,商朝的统治力和国威远播四方,而且以青铜为代表的中原文明也非常辉煌。

    祖甲,统治时间:年。

    祖甲,且甲,或帝甲,子姓,名载,商朝第二十四位君主。

    年,武丁的儿子、祖庚的弟弟祖甲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殷(河南安阳)为都。

    祖甲十二年,太甲征伐西戎中的一支丹山戎。

    当初商王阳甲曾经讨伐过丹山戎失败。这是时隔百多年之后的第二次征伐。

    当年冬天,得胜回师,丹山纳入商王朝统治之下。

    祖甲十三年,西戎的其它方国纷纷前来表示臣服。说明此时商朝武丁开创的盛世已经达至顶点。

    前面已经说过,祖甲比祖庚的优点是灵活,而祖庚的优点是稳重。

    祖庚在世的时候一切政治措施都是武丁已经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还没有表现出太多的蔽端,所以祖庚萧规曹随,便可游刃有余地处理朝政大事,这也是一切政治家的最大期待,就是继承人也能奉行自己的施政方略。

    而祖甲的优点是灵活,这一点恐怕是继承人最不受欢迎的特点,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施政方略,往往会对前辈的措施进行修改,没有条条框框。而一旦改革,就可能福祸参半。

    每一朝代的君主到了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都会面临两种选择,到底是选灵活的继承人还是选择苯拙的继承人。实际上两种选择在后世历史出现的都太多了,各有教训。

    而祖甲因为灵活的性格特点,不会将祖先的成法放在眼中,可以客观地观察利蔽,也就敢于修改成法,但是这种客观性受到各人学识的限制,所以也可能仅是主观狂想,所以这一点就是改革的最大不利之处,也是受到后世儒家学者批判的作法。

    为了报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对象和顺序都很零乱,没有一定的规矩。

    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之法,具体方法是:从每年第一旬甲日开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庙号的天干顺序,用羽、彡、三种主要祭法遍祀一周。周祭以旬为单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庙号的天干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须与庙号一致。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报乙、丙日祭报丙,直至癸日祭示癸;第二旬乙日祭太乙(汤)、丁日祭太丁;第三旬甲日祭太甲、丙日祭外丙。如此逐旬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用一种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工先王,需要九旬。祭毕,再分别用另两种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为止。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并逐渐达到最高峰。祖甲创立的周祭之法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体现。在上古文明中,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体系,周祭之法和古巴比伦、古埃及的祭祀法各不相同,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统。

    周祭之法的创立赢得了臣民的欢迎,在此激励下,祖甲二十四年;太甲正式启动对《汤刑》的修改工作,而汤的权威性使得太甲的工作阻力重重。

    王旧在野,及即位,知小人之依,能保惠庶民,不悔鳏寡。迨其末也,繁刑以携远,殷道复衰

    祖甲曾经生活在平民中,了解平民的疾苦,他限制大大小小的贵族对人民的榨取和掠夺,甚至修改《汤刑》,以严刑来限制这些不孝子孙。因此招致贵族对太甲的不满及刁难,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祖甲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他对汤刑的修改破坏了商法的权威性,使得贵族们不再有所敬畏,政治斗争日趋尖锐。政治上层动荡不安,引至基层官员对底层百姓的疯狂压榨。社会统治陷入一片混乱。

    祖甲执政后期,蚕丛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压迫,领导部族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族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机重新抗争。

    从《国语》曰:“玄王(中宗太戊)勤商,十有四世,帝甲(祖甲)乱之,七世而陨。”。可知:后世儒家学者将商灭亡的原因怪罪到了祖甲对汤法的破坏。

    廪辛,统治时间:年。

    廪辛,冯辛,或凭辛,子姓,名先,商朝第二十五位君主。

    年,祖甲的儿子廪辛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殷(河南安阳)为都。

    商王廪辛继位初,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祖甲执政后期起事的蚕丛氏部落也加入了羌方的势力联盟,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成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点。

    廪辛决定用兵平定西戎。

    商王廪辛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

    由于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庚丁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打散了蚕丛氏部落,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

    但羌方并未被攻灭,成为隐患。武乙及其后的诸王在位时,仍常与羌方发生小规模的冲突。周武王攻纣时,羌方更参加了灭商的联军。

    廪辛在位期间,西方一些方国部落也不断攻扰商朝,廪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

    廪辛死后由弟弟庚丁继位。

第十六章 商朝的宗教体系() 
据《史记》的《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古公亶父觉得自己的少子季历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瑞之兆。

    太伯知道古公想立姬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于是向古公亶父表明让出继承人的地位,甘心辅佐姬历的意愿,但是周人的传统是长子为裔(与商朝的兄终弟及完全不同),古公亶父不想违背这一传统,嫡长子继承是周族维持周礼的核心价值,所以古公亶父不赞成这一意见。太伯先后三次表示让位的意思,但都被古公亶父拒绝。这就是太伯三让的故事,由此太伯的德行传遍天下,人人称颂太伯。

    如果我们不从品质、德性方面考虑,而从出身方面看这一问题,便知称昌为“圣子”、有“圣瑞”之说亦有来由。这就是季历妻、文王母太任来自殷商,是商王畿内氏族显贵。

    这一联姻抬高了季历在周族中的地位,季历因妻而显赫,文王昌因母而显贵。立季历甚至文王,有利于与商族的政治关系,这些有利于周族的发展,这是古公亶父的政治意图,而为了周族的发展,就要牺牲掉太伯和仲雍的利益。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或许太伯并不是真心让位,而是沽名钓誉,但是太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让位的决心。为了达到让位而又不违背嫡长子继承的周礼传统,所以,太伯逃奔到南方部族荆蛮人居住的地方,遵随当地习俗,被发文身,以示自己已经成为蛮夷,而华夷大防,自然不能再成为华夏族的国君,以此来让避季历。

    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

    吴太伯,一作吴泰伯,姬姓,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吴国第一代君主。古公亶父欲传位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

    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据明代《泽州府志》载“吴神山县西南六里,即晋普之支,庙祀泰伯仲雍。”传说于此广植杏树,淳化民风。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里古镇)。太伯自称勾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当地的君主,称为吴太伯。吴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越之地尊泰伯为其先祖,并在今无锡梅里建有泰伯庙。孔子赞叹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

    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

    吴人楹联中认为太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司马迁认为吴是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著《吴太伯世家》在《史记》的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在太伯逃走之后,仲雍也按照传统被立为继承人,但是仲雍为了周朝的强盛,也放弃继承人的地位,逃走投奔了已经站稳脚跟的太伯,被发纹身,也成为蛮夷之人,于是季历成为古公亶父唯一的继承人。在古公亶父死去之后,周族也在季历的带领下走上了更加强盛之路。

    太伯无子,死后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由其弟仲雍继位。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个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吴人为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泰伯庙。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10'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匾额。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正在兴建“泰伯园”。2006年5月25日,泰伯庙和墓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第十七章 商朝武乙的改革() 
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唐代诗人李绅晚年隐居泰伯庙,在泰伯庙留下许多诗文,其中《泰伯井》写道:“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千年。”

    太伯去世,没有儿子,弟弟仲雍继位。仲雍去世,儿子季简继位。季简去世,儿子叔达继位。叔达去世,儿子周章继位。此时周武王灭亡了殷王朝,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地君主,便把吴地封给了他,以祀吴泰伯。并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成周之北的旧时夏都之地,这就是虞仲,以祀虞仲。

    史书记载出现了前后两个虞仲,而前一个虞仲名为仲雍,后一个虞仲是仲雍的曾孙,排行第二,受封虞国,故称虞仲。两人是曾祖父和曾孙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仲雍也称为虞仲呢?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并在他的巨著《吴郡志》中作过考释,他的意见是: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国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

    从《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武王克商之后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就是为了加封他们来承祀太伯和仲雍,找到了周章,而周章已经做了吴国的君主。在那个时代,使自己的族亲不致绝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道之君即使对于敌国也往往是灭其国而不绝其祀,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就是个例子。

    按照周代的封建宗法体制,周章作为仲雍的长曾孙理所当然地应该绍继太伯之祀(过继必须以嫡以长)。这样,仲雍的承祀者只能是其次曾孙仲(排行二,所以称仲)了,仲被封在虞国,所以称虞仲。因为虞仲承祀仲雍,所以仲雍的后人又用虞国的虞字冠名仲雍名前追尊之,而仲雍也排行第二,所以也称虞仲。

    按照《史记》和《左传》的记载,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建立吴国以后,国君之位相传到第五世时,周武王才伐灭殷纣,然后分封了太伯、仲雍的两个后代:其一封在虞国,处在内地,另一个封在吴国,处在东南蛮夷地区。

    吴国的国君传到第十七世的时候,年,虞国的国君贪图晋国晋献公的宝马美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队,晋军主帅荀息率军攻灭虢国后,回师途中又顺手牵羊攻袭虞国,这个内地的虞国就这样被晋国用巧计灭掉了。这就是历史典故“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的由来。

    武乙十五年,武乙将商朝国都由黄河以北的奄(山东曲阜)迁回到武丁时始建的沬(又称武丁城,河南鹤壁淇县)。

    武乙二十一年,古公亶父薨。

    古公亶(dǎn)父的“亶”后加一个“父”字,表示尊敬,并不是名叫“亶父”,“古公”也是尊称。因为他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后,周武王姬发认为“王气”始于亶父,故追尊为太王。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死后,葬于陕西省岐山县祝家镇岐阳村。

    周太王陵始建年代不详,误传为周幽王墓,万历岐山知县于邦栋始辨正之。现周太王陵墓丘高35米,围大约50米。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邑令平世增立的墓碑一座,高3米,上刻清陕西巡抚毕沅题字“周太王陵”,碑楼、碑座已残,2000年岐阳村重修墓碑。

    季历,名历,姬姓,季是排行(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次序,即最小),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

    季历接位后,称公季,以岐(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为都,周武王灭商后追尊为王季,也称周王季。他即位后而太伯和虞仲后来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季历师承古公遗道,治理周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仁义,周族的势力逐渐强盛。

    古公去世后季历嗣位,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周族社会经济发展,壮大了周的力量。

    季历积极训练军队,在外交上又因为妻太任的关系,与商王武乙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与商的政治联系。

    在得到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实际上作为中央王朝,商对于戎狄对商的进犯也是非常反感,但是由于武乙的残暴统治,无力对付戎狄,季历对戎狄的讨伐得到武乙的热烈响应,武乙授权季历统辖西方诸侯国联军讨伐戎狄,其中攻击的重点是山西境内对商构成威胁的戎狄部落,主要的敌人是鬼方(今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

    武乙二十四年,在商王朝的支持下,季历利用机遇,率兵极力向东发展,在毕与程国发生决战,最终击败歼灭了东邻的程国(咸阳市东),周族的势力称霸关中。

    武乙三十年,季历帅周师征服了周围许多较小的戎狄部落,并且讨伐义渠等北方一带的戎人,俘获了义渠部落的首领,将战利品和俘虏献给了商王,献俘君王是古代的重大庆祝仪式。商王武乙,很高兴,更加对季历信任有加。

第十八章 古公亶父与太姜() 
武乙三十四年,作为周族部落首领的季历,前往商都朝拜。因他屡立战功,武乙赐给季历土地30里、玉10车、马10匹。

    武乙三十五年,季历征伐鬼方的一支西落鬼戎(在今山西洛城一带),俘虏了十二个翟王(部落首领),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保卫了周国的安全,确保了商朝西部的安宁。

    商王武乙非常满意,认为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危及自己的统治了,于是到黄河、渭河交界一带打猎,不想站立在一阵雷雨中,因为地处平原,而遭雷击而震死。武乙的死因非常特别,受雷击震死,所以被认为是他的报应,是他的残暴引来了天神的惩罚,当然这是祭司阶层的言论。

    武乙死后,由其子文丁(《史记》作太丁)继位。

    文丁,统治时间: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