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是因为离得远没有看到血淋淋的场面,也许是因为这具躯体也已经将杀人当成了本能,陈德兴在这一刻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和兴奋,顺手摸出一枝羽箭又准备射出去,却被身边的刘和尚一把拉住了。
“二郎,莫着急,鞑子还远,不容易中,而且耗力太多!鞑子驱百姓掠阵就是想耗尽俺们的气力!”
‘耗力太多?’陈德兴的脑海中立刻又闪出一个战场上的常识——力气必须省着些使,因为宋军的阵战是一种极耗力气的战术。由于缺乏战马,不能组成强大的骑兵团掩护步兵。宋军的步阵一旦在战场上摆开,就很难有休整或是轮替的机会,往往要在对方骑兵的虎视眈眈下,时刻保持作战状态,从清晨一直熬到黄昏,最后在夜色掩护下方能安然撤离战场。
而且射箭,特别是用八九斗甚至是一石的硬弓射箭,绝对是一件力气活儿。哪怕是身长六尺(一米八十几),膀大腰圆的陈德兴,连着开硬弓二十次也要好生休养按摩上一番,否则起码是个肌肉拉伤。而为了射杀这些被蒙古人驱来的百姓,武锐军的弓弩手起码得来上四五轮的齐射……
“二郎,看来鞑子要猛攻咱们武锐军了,今日该有苦战了。”刘和尚望着战场,面色有些沉重。
陈德兴昂起头,望着眼前的辽阔战场,看着黑压压涌来的百姓,果然都是朝他所在的军阵和附近两个军阵扑来的。
这三阵宋军的军号都是武锐军,乃是贾似道调任两淮后命抚司参议李庭芝所募集的新军——南宋军的组成已经和北宋时候大不一样了,被北宋倚为长城的禁军在南渡之后就沦落到了原先厢军的地位,此时更是空有名号官员,没有战士,成了安置闲散武人的虚衔了。而南宋初年军队的主力,则是半军阀化的御前诸军,最早是由岳飞、韩世忠、张俊、吴麟等中兴诸将拉起来的军队,后来被南宋朝廷控制后冠以御前诸军(也叫御前驻屯大军)的名号。
不过,这些个御前诸军却有战斗力不断衰竭的毛病。往往新立之时,众志成城,上下用心,部队的战斗力也最强。而天长日久之后,封建军队的种种弊端也就一一显现,部队的战斗力自然一落千丈。在权相韩佗胄发动的开禧北伐中,御前诸军就出尽了洋相。
所以从开禧北伐失败后,南宋前线各地的守臣们便纷纷开始招募新军以取代原先的御前诸军。很有一点清末地方大办团练武装的意思。当然,这些新募军也是一样的半军阀武装,同样有战斗力随着时间不断衰减的毛病。因而一旦前线告急,守臣就招募新军以应急已经成了南宋兵事的惯例。而新募之军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往往就是抗蒙战场上的主力。等到新募军的将领军官们都吃饱捞足开始腐化后,部队的战斗力又开始衰竭变得不大堪用了。而武锐军就是这样的武装。
号角声在远处响起,撕破了战场上的哭喊哀嚎,直直扑向武锐军的军阵。这号角声音,意味着蒙古汉军步兵的进攻开始了!
陈德兴昂首向前眺望,就看见千步之外的蒙军大阵中央树起一面巨大的白色旗帜,旗上还有九条飘带,迎着北风猎猎飘扬——这是一面象征着蒙古帝国赫赫军威的九游白纛,蒙古人称之为“查干苏力德”。陈德兴在后世去鄂尔多斯旅游的时候曾经见过这样的旗帜,那时听蒙古族的导游介绍,这旗帜只有蒙古大汗可以使用。
难道蒙古大汗蒙哥到了扬州城下?
“这是也柳干那厮的旗号!”刘和尚紧皱着眉头,“就在俺们的正对面,北虏要猛攻俺们这里啦!”
原来这九游白纛并不只有蒙古大汗能用的,成吉思汗曾经将此授予经略中原的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木华黎。而诸翼蒙古都元帅也柳干受命督军灭宋之时,也从蒙哥大汗处得到了一面九游白纛以壮声威。
伴随着声声号角,三个庞大的步兵方阵从蒙军战线的左翼开进战场中央。他们的装备与宋军大致相当,整齐地戴着头盔,身上披着厚重的皮甲,手中不是长矛,而是一面圆盾和一把三尺多长的环首刀。与此同时,另有约两千多蒙古甲士已经下了战马,持着弓箭排出了四列横阵,似乎是要用弓箭掩护蒙军重步兵的进攻。
第四章 金鼓声声 求收藏、求推荐()
“武锐军都统令:贼至一百二十步,万箭齐发!”
这回传令官传达的是右武大夫、武锐军都统制卢兆麟的将令。陈德兴的脑海中浮出了一个上了些年纪的军汉,胡子已经有些花白,脸孔晒得黝黑发亮,一对豹眼散着凶光,显然是久经战阵的宿将。他就是被陈德兴称为“卢世翁”的卢兆麟,也是安丰军(寿州附近)人士,和陈德兴算是同乡,三十年前和吕文德、陈虎山等人一起应募从军,如今已经是一军都统制了。
宋朝实行的是文武殊途,虽然武锐军是李庭芝募集的军队,但是李庭芝是文官,不能直接带兵——带兵的武将要防,带兵的文官同样是皇帝防范的对象!于是贾似道和李庭芝便在淮上诸军中挑选了一位宿将为带兵官,又选武艺高强的诸将子弟或诸军老卒为基层军官。陈德兴的训练官也是因此而来的。
哭喊的声音,又一次的如涨潮一般的席卷而来!
蒙古汉军的三个重步兵方阵已经和战场中央残存的大宋百姓撞在了一起,三尺长的环首大刀毫不留情的斩下,带起一片片血光!比起方才用弯刀皮鞭驱赶人群的蒙古人,更是凶残决绝了几分。似乎被斩被杀的,不是他们的同胞,而是毫不相干的外族人……
他们……还是要驱赶百姓扑阵!
陈德兴脑海中的军事知识分明告诉他,这样的战法不仅是蒙古军所惯用,在中原内战中也屡见不鲜——裹挟老弱为前驱,以精壮之兵压后,以撞敌阵,蚁附扑城!这就是战术,这就是兵法……兵法的精髓就是:为了取胜,可以不择手段!
“二郎,百二十步快到了!”刘和尚催促的声音传来了。上一次,是他替陈德兴校射了一箭。而这一次,该陈德兴自己射了……自古,慈不掌兵!陈德兴是武将,绝不能有慈悲之心!否则就是害人害己,还会误了家国天下!
“二郎,快射吧……卢右武和李宝文都在看呐!”刘和尚又催了一声。
卢右武是指卢兆麟,他的官阶是右武大夫,简称右武。李宝文则是指李庭芝,他此时的官职是奉直大夫、直宝文阁、知濠州兼两淮安抚司参议,其中奉直大夫是散官阶(决定官位高低),直宝文阁是个馆阁职,理论上的工作应该是管理仁宗、英宗(宝文阁是为仁英二宗所建的)留下的一些图书文件之类的琐事。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文官的荣誉职衔,意味着可以得到重用。所以宋朝的高级文官都有类似的“馆阁职”,贾似道现在的馆阁职就是端明殿学士。后世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则有一个直龙图阁的馆阁职,所以被人尊称为包龙图。
而陈德兴的便宜老爹,陈大官人陈淮清,虽然早在二十三年前就高中武进士,但因为不是文进士,连得到馆阁职的机会都没有——宋朝的武进士基本上不会从军,都会转文资去当个前途不大好的小文官——至今不过是个从八品的承务郎,在国子监管辖下的武学当个混日子的博士,同时还在日夜苦读四书五经,准备参加明年的文科举……如果大宋朝还有明年的话!
陈德兴望着被驱赶过来的老弱妇孺,脸色铁青,咬着牙举起了步弓,张弓搭箭,“操你娘的成吉思汗,老子总有一日要刨了你的坟头!”
骂完街,便一闭眼,将一枝锋利的羽箭射向了密集的人群!
此时宋军的战术便是校射中,则万箭齐发!校射的目的是测距,能射中便意味着敌人进入了有效射程。可以万箭齐射,靠火力密度覆盖敌军了!
“发!”
弓手、弩手自有部将和队将们指挥,这些基层小军官不是诸将子弟就是久经行伍的老卒,自是铁石心肠,在战场上不会有丝毫的犹豫。至于射箭的士卒,则有严厉的军法约束——哪怕是射箭的速度较慢,也会被处以斩首之刑!后世只知道强秦军法如山,哪知弱宋之兵同样有纪律森严的时候,只是他们的纪律并不能维持太久……
如雨般的箭簇又一次落在了只有布衣遮体的老弱妇孺身上!陈德兴射完一箭没有再加入这场毫无人性的屠杀,只是默然不语,昂首看着前方。
老弱妇孺们的身后,是列阵而进的蒙古汉军重步兵,打着一面“史”字军旗。陈德兴知道,那是蒙古汉军五路万户史天泽的旗号!来得不是史天泽本人便是他的兄弟。大兴永清史家乃是蒙古汗军中三大万户之一,领有五路之地,治下户口百万,掌控数万精锐!
而史家精锐身后,则是队形稍显散乱的蒙古弓箭手。下马射箭,上马冲击,乃是蒙古铁骑纵横欧亚的最基本战术。列阵步战从来不是蒙古人的强项,他们也不屑为之。因为敌人的步兵在他们面前永远都的被动挨打!
就在这些蒙古弓箭手的两翼,两个千人队的蒙古重骑兵已经列阵待命,一旦宋军军阵散乱,他们就会践踏而来。这样的战术简单而实用,直到后世的线列步兵时代,仍然遵循着类似的原则——混乱的步阵抵挡不住骑兵的冲击,同样也当不住阵形严整的步兵冲击。所以宋军面对被驱赶而来的己方百姓,只能选择杀戮而不是施救……
“咚咚咚……”战鼓声中,蒙古汉军列阵向前,仿佛是移动的城池,这是真正的精锐!
用后世的眼光看,他们是汉奸军,但绝非是抗日战争中那些枪响人散的伪军。如今并不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时代,这些为蒙古人卖命的北地汉儿是只知有家有主公,不知有国有民族的。
“绷绷绷绷……”
弓弦弹射的声音响成一片,战场之上,万箭齐发,将扑向宋军的蒙古汉军甲士和大宋百姓整个儿覆盖到箭雨当中。宋军素以强弓硬弩闻名,在南宋军中,弓弩手所占比率高达六成。其余的长枪手、盾牌手、刀斧手,俱是保护弓弩手的辅助兵种。
仅仅三轮齐射,对面已经没有一个站立的大宋百姓!就连身披重甲的史家锐卒也倒下了一片,方阵显得有些稀疏——皮甲的防护力终究不如铁甲,而且配属给汉军的皮甲也不如蒙古人自用的皮甲那么坚实,皮甲之内也没有可以缠住箭簇的丝绸内衣,很难抵挡宋军的弓弩。不过这些史家锐卒仍然蒙头向前,没有丝毫停步。
而此时,蒙古人的弓箭手也开始抛射羽箭了!他们手中持有的是蒙古角弓,是一种用多种材料共同制造而成的复合弓,威力和宋军的步弓类似(宋军的弓也是复合弓),抛射的极限距离在二百步以上,不过那是使用没有破甲能力的轻箭才能取得的射程。在战阵之上抛射重箭的话,一百二十步内才具有杀伤力,但是仍然很难摧破宋军的步人甲。
叮叮当当的一阵脆响,从天而降的箭雨落在了前排宋军重甲步兵的身上,只是溅起些火星,似乎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陈德兴身上也中了一箭,羽箭插进了盔甲的缝隙,挂在了他的身上,不过并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在弓弩的对抗中,宋军似乎占了上风,但是冒着箭矢逼近过来的史家步卒,还是让武锐军阵前的空气陡然紧张起来了……
第五章 汉家铁骑何处有 求收藏()
罗罗的第二更奉上,满地打滚拜求收藏,拜求推荐。
。。。。。。
金鼓之声震天动地而响,似乎在下一刻,整个地面都会轰然崩塌。周遭战场所有一切,都笼罩在这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当中。
当史家锐卒挺进到宋军阵前不足三十步的时候,原本跪蹲在地的三排甲士便在军令声中轰然起立。
“儿郎们!结阵向前!”一名宋军正将声嘶力竭的大吼,挥动手中的大刀,驱使着由盾兵和长枪兵组成的横阵向前。如果站在高处俯瞰,就能发现,战场之上,两堵由披甲武士组成的移动城墙,快速地碰撞在了一起!宋军的长枪刺入了史家士卒的胸膛,史家士卒的大刀劈向了宋兵的头颅……
陈德兴又一次拉满了步弓,他虽然是军官,但是没有归其指挥的士卒,在这战阵上不过是一名特殊的战士——有点类似于后世的狙击手,有相当的自由度——这一次,他将箭簇瞄准了一名一手持盾,一手武刀的巨汉,这汉子足以一米九的身高,怪叫着撞入了宋军甲士的横阵,弄出了好一阵纷乱。
“绷”的一声轻响,羽箭如流星赶月,飞射而去,钻入了那巨汉的脸颊,锐利的箭头射穿颅骨,从后脑钻出,还带出了些粉红颜色的脑浆子。巨汉连惨叫都未来得及发出,便一头扑倒在地。
‘已经是第四人了……’陈德兴心中暗道,这是他重生以来杀掉的第四个人,其中当有一人是手无寸铁的老弱!连杀四人,在后世已经够得上杀人狂的标准,不过陈德兴的神经却粗大的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也不知道是前世的他就有当变态杀人狂的潜质,还是魂穿附体之后继承来了一副铁石心肠!
“绷!”又是一枝羽箭弹射而出,这次的目标是个大呼酣战的史家小将,同样也是箭至人亡!
‘第五人……’陈德兴眯着眼睛扫视战场,想要寻找新的猎物,却听见“叮叮咚咚”的金属敲打声传来。
这就是鸣金?闻鼓而进,鸣金而退,再辅以号角口令旗帜灯火,便能将一支军队调度得井井有条。在陈德兴的脑海中,有大量关于战阵调度的知识。都是他那个一心要考个文进士来光宗耀祖的便宜老爹传授的……
鸣金而退的是史家的锐卒,比他们气势汹汹杀来的时候少了约有一成半!再不退就要崩溃了——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军队在一场战斗中能承受的伤亡率也就是两成左右,只有置之死地的部队才能承受三成或三成以上的伤亡。所以将帅在指挥作战时决不能把麾下的部队往死里消耗,否则在战场崩溃起来,可就是兵败如山倒了。因而在战阵之上,将帅必须掌握好进退的节奏,及时将损失较重的部队撤下。而掩护步卒后撤或是掩杀对手的败兵,又是骑兵的工作,宋军在这方面又有无法弥补的短板!
因为宋军没有可用的骑兵,史家锐卒的后撤相当轻松,宋军的甲士只是追了十几步,便一边差人砍了倒卧战场的史家兵的脑袋,一边在欢呼声中结阵而退了。不是他们不想追,而是蒙古人部署在两翼的重骑兵已经蠢蠢欲动!如果宋军不能及时恢复列阵而战的状态,他们只消一个冲锋,就能破了没有了长枪大盾遮护的宋军军阵!至于在战场上散乱开来追敌的宋军甲士,则根本禁不住蒙古骑兵的一冲。
“唉,要是有五百精骑,史家的这些甲士就垮了!”刘和尚方才射出了七枝羽箭,这会儿正甩着有些发胀的胳膊在摇头叹息。
‘战争要这样打下去,南宋终究是顶不住的!’陈德兴微微摇头,浓眉已经拧成了一团。
他脑海中的历史知识和战阵之学都告诉他,刚才这一阵看似是宋军取胜,实则是蒙古占优!宋军列阵而守,又有弓弩之利,打退史家锐卒的进攻再正常没有。这不是胜利,只是交战的开始……就好比后世时代的阵地战,攻方也绝少有一次进攻就突破对手防御的,往往要反反复复打上许多次,慢慢耗尽防守方的力量,才能占领阵地。
而对没有骑兵可用的宋军而言,击退对手后无法乘势掩杀扩大战果。而一旦被对手击溃,则会被蒙古铁骑尽情践踏!更糟糕的是,在几千蒙古铁骑的虎视之下,贾似道和李庭芝甚至很难调度战线各处的部队,因为只要部队在调动过程中出现一点儿混乱,就有可能遭到蒙古骑兵的冲击而引发崩溃!
相反,蒙古一方的步兵,哪怕在战场上躺下来睡觉都没有问题!因为宋军根本不可能派出步兵去攻击他们。
此时,蒙古人用来调动军队的号角声再次响起!又有三个步兵方阵从蒙古军大阵中开了出来!目标仍然是陈德兴所在的武锐军。这次开上了的还是蒙古汉军,同样皮盔皮甲,手持刀盾。在三面“张”字将旗的引领下大摇大摆走在战场上。刚才负责射箭的蒙古人也退了回去,换上来的是另外两千蒙古骑兵——蒙古骑兵不仅善于纵马冲击,同样善于射箭,人人都配有步弓和马弓,前者用于下马步射,后者则是骑射时使用的。当然,蒙古人的胳膊也是血肉做的,同样会酸会痛,因此他们采取了轮番上阵射箭的战术。
这是要用车轮战耗尽宋军的体力!
陈德兴深吸了口气,知道蒙古人的图谋又能如何?他又不是统帅全军的枢密相公贾似道,不过就是个挂着从九品官衔的战士而已!而且,就算他是贾似道,就能想出克制蒙古铁骑,挽救大宋江山的锦囊妙计么?就算有这样的办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效果的。
还是先想法子度过今日这一关再说吧。
想到这里,他开始全神贯注地看着正一步步靠近的蒙古汉军步卒了。前世是高级海员的他,对测距并不陌生。而且他也通过网络知道宋朝的一步相当于后世的1。5米左右,一百二十步就是180米。这样的距离,光靠目测他也能测个八九不离十。
“绷!”一声轻微的弓弦响动后,陈德兴又射出了一枝羽箭,在空中划出一道半圆的抛物线,好像长了眼睛似的一下插在了一名魁梧步卒的面门之上,那人惨叫一声,便一下扑倒在地了!
“好!好箭法!”
此时此刻,在宋军大阵后方,保障河(扬州护城河,后世的瘦西湖)畔的一处用木料搭建的高台之上,一位身穿紫色公服,头戴长翅官帽的中年男子,轻轻的拍了拍巴掌,一对狭长的眼中精光闪动,显露出沉着的神态和勃勃的欲望。在他的身旁,环绕着几个或甲胄俱全,或青袍翅冠的文武官员,也有几个没有穿官服的布衣文士,都拧着眉头在眺望战场。
“祥甫,那壮士是武锐军的军将吧?可有官职?”
一名身披绿袍,长相有些粗豪的文官员上前一步,躬身道:“相公,那人名叫陈德兴,是萌补的承信,现任训练一职。”
“已经有官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