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三十六计-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射下来的箭支和投下的石块。实际上,高兴是让士兵在山上遍布干柴。 
  就这样,士兵们每次上去,陈桂龙官兵都要发射一阵箭支,投掷一会石块。不然,敌人就会马上乘虚而入呀。这样反复捣鼓了六天,寨里的箭支、石块消耗完了,高安寨四周却积满了厚厚的干柴。 
  第七天,高兴一声令下,士兵们举着火把冲上,把布下的干柴全部点着了。一场熊熊大火燃起,高安寨的寨棚烧成了灰烬。 
  高安寨内起义军一片惊慌,高兴军队伺机席卷而上。转眼问,起义军两万士兵身首异处。陈桂龙见大势已去,只得逃走,一场起义就此告终。 
  火战计之例说——库图佐夫增火计 
  1812年,拿破仑亲自统帅法国军队,浩浩荡荡远征俄罗斯,打算一举征服俄国! 
  强大的法军重兵集结马洛雅罗拉维茨城郊,准备悄悄地完成对俄军铁桶样的包围。试图强迫俄军在不利条件下进行决战,诱其入网。白天,两军对垒,鼓角之声不绝于耳。夜深了,俄、法营地都点燃起堆堆簧火,均用来防止对方偷袭。火光映天,对方的一举一动几乎都看得清清楚楚。 
  当时,俄军的统帅是库图佐夫(1745—1813年)。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心急如焚,身上担子压得不轻啊!如果此仗一败,别说这些士兵兄弟会血洒战场,更可能使俄国成为法国的隶属国,那么自己岂不沦为历史罪人?他的双眉越皱越紧,难道就此坐以待毙?难道真的无路可走了? 
  他凝视双方军营,燃烧的“毕毕剥剥”的满山遍野的篝火,在黑暗的汪洋里伸着通红的舌头,舔得他浑身发热。忽然他灵机一动,马上叫来传令兵:命令部队增添篝火! 
  一会儿,俄国军队的营地内,点燃起双倍的篝火。 
  拿破仑出来巡查,心中猛地一惊:呀!俄军阵地怎么增添了这么多篝火?肯定援兵已到!要不是今夜巡查,我不是被蒙在鼓里吗?好险呐! 
  “撤!”拿破仑一声令下。放弃决战的法军,人相喧嚷,马尽嘶鸣,践踏着凌乱的篝火,汇成逃亡的洪流。 
  库图佐夫见法军如潮后退,马上组织军队乘机反攻,反败为胜。 
  火战计之例说——俄海军施火攻术 
  18世纪中叶,叶卡德琳娜即沙皇位后,继承了历代沙皇对外扩张的政策。叶卡德琳娜竭尽全力想进入黑海,由于当时实力强大的土耳其横梗其间,她的野心受到阻碍。于是,叶卡德琳娜决定对土耳其开战。 
  1769年8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一部分俄舰在斯皮里多夫将军和埃尔芬斯通将军的率领下,通过地中海进入爱琴海。这是一次异常危险和艰难的海上远征,1770年5月,俄国远征舰队终于克服干难万险,到达爱琴海,与土耳其海军对峙。 
  土耳其在爱琴海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远来的俄国舰队。俄国舰只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在供应和补充上的组织也十分薄弱,随船而来的海军登陆部队更少。但是,土耳其人一直认为,叶卡德琳娜派遣一支舰队环绕欧洲驶入地中海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他们根本就没有做多少应战准备。从心理上到军事上,土耳其人都处于一种涣散无备状态。 
  面对骤然而至的俄国远征舰队,具有优势的土耳其海军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毫无决一胜负的勇气和热情。而力量相对弱小的俄国舰队却果断非常,他们一遇到土耳其舰队就决定立刻进攻。强大的土耳其舰队没有经过激烈战斗就后撤到自己的炮兵阵地前、甘居守势。 
  俄国海军却趁这一极为宝贵的时机,迅捷而从容地布置兵力,调整阵容,做好所有战斗准备。而土耳其舰队阵容的部署却极为死板。他们的情报工作又很缺乏,弄不清俄国海军部署状况,因而也无法根据俄军的情况重新部署兵力。土耳其的海军将领大部分对本身职务一无所知,士兵的素质也不高。有几个舰长在战斗没打响之前就上了岸。 
  1770年7月5日上午ll点多,切斯马战役开始。俄国舰队独立地分别进入阵地,排成一条长而不规则的阵式。战斗打响后,土耳其人仓皇失措,砍断锚链逃入切斯马湾。俄海军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第一场战斗的胜利。 
  这次战斗后,土耳其舰队退入切斯马港内,躲藏起来再不应战,它们靠海岸炮兵的掩护,想使俄海军不敢进攻。 
  俄国远征舰队统帅详细周密分析了战场的情况:自己的部队远道而来,给养不多,难以持久作战,不宜与敌人长期周旋消耗;土耳其人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们现在的策略是据险防守,避而不战,和俄军拖下去,把俄军拖垮。俄军统帅认为,土耳其人的策略一方面给俄军带来不利,另一方面却也给俄军带来益处;因为强大的土耳其军队只守不攻,无所作为,实际上是自己束缚了手脚,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样就使较弱的俄军能够不断按计划对土军实施打击。最后俄军司令决定:主动向隐蔽在港口内的土海军进攻,速战速决,一举摧毁土耳其舰队。 
  7月5日晚,俄国舰队首先封锁了切斯马港口,然后用舰上重炮连续两夜轰击了港内的土耳其部队。 
  对于一支隐蔽在有海岸炮兵掩护的港口内的庞大舰队,一般是不敢轻率进攻的。但俄国军队经过周密计划,。在7月6日夜向土耳其舰队发起了攻击。一批俄国水兵在俄舰密集炮火的掩护下,用十桨船将4条纵火艇拖到4艘土耳其军舰旁边,然后点燃纵火艇,火焰迅速使敌船燃烧,俄国水兵跳上十桨船逃去。土耳其的军舰燃起了熊熊大火,顿时使切斯马港内陷入一片混乱。这时,俄军全面进攻开始。“欧罗巴”号等3艘军舰突入切斯马港,执行主战;“娜杰日达”号、“阿非利加”号分别攻打港口北面和南面的炮兵阵地,使土炮兵无法发挥作用;其余俄舰则部署在港口前面,封锁港口,以防土耳其舰只逃走。处于混乱、惊恐状况下的土耳其军舰处处挨打,很快三、四艘军舰起火爆炸。俄军继续派纵火艇焚烧土舰。当夜狂风大作,火势急速蔓延,土军舰船一艘艘燃起了大火,弹药的爆炸声,惊天动地,一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土耳其人完全丧失了斗志。 
  7月8日上午8时,俄军以11人死亡的代价赢得了切斯马战役的全胜。土耳其舰队被彻底消灭,这是土耳其从1571年以来200年间最大的一次惨败。 
  火战计之例说——萨达姆海湾放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实施“沙漠之盾”作战计划,想压伊拉克撤兵科威特,恢复科合法政府。但萨达姆却实施各种拖延战术,企图侥幸逃过国际社会对他的制裁。1991年1月15日,海湾战争爆发后,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猛烈的轰炸和导弹袭击,为地面进攻作准备。萨达姆才意识他的拖延战术已失去效力。为了阻止多国部队从地面进攻伊拉克,萨达姆决定把石油当作武器,在陆地、海面上设置火障,阻止多国部队的进攻。 
  萨达姆从3个方面实施他的“石油武器”计划:首先,他命令伊拉克士兵在1月22日将科威特境内的石油开采井和储油设施炸毁。顿时科威特境内的几百口油井大火冲天,浓烟滚滚。萨达姆想以“火障”来阻止多国部队的地面进攻。其次,他命伊拉克士兵向波斯湾倾倒几十万桶石油。从1月23日到28日,海湾的原油带已有56公里长、16公里宽,并以每天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萨达姆还令他的士兵在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阵地前沿挖了一条条壕沟,里面灌满石油,并在科威特沿海建造了一个石油管道网,一旦美军进行两栖登陆,伊军就可以释放出燃料,使海面成为火海,壕沟变成火墙,以阻止多国部队的地面进攻。 
  但是,先进的武器设备、严密的作战组织,使萨达姆阻止多国部队进攻伊拉克的企图失败了。多国部队的地面进攻部队在空军炸毁了伊拉克的“壕沟”后,以推土机开路,顺利解放科威特,并进入伊拉克境内作战。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结束,萨达姆以失败而告终。 
  像萨达姆这样运用石油作防守的屏障,可谓首家独创,应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和防御力。但多国部队没有从海上进攻,海上的石油带没起作用。而陆地上的“火障’、“油沟”也被多国部队所克服。而破坏石油设施、污染周围环境的罪名却加在了萨达姆的头上。 
  摘自《三国智谋应用500例》            
三十。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新亡,称帝不久的曹丕乘机联络五路大军伐蜀,想成就统一大业。这五路兵是:一、辽西(今辽宁义县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二、南蛮王孟获起兵10万,攻打益州(今云南晋宁东)、永昌(今云南保山)等郡;三、孙权起兵10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四、降将孟达起上庸兵10万,西攻汉中;五、曹军以大将军曹真率兵10万,攻打阳平关。50万兵马五路来犯,蜀国闻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倾国之危,迫在眉睫。这时诸葛亮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这可急坏了众君臣。后主刘禅亲自去亟相府探望,却见诸葛亮正在池边悠闲地观鱼。原来诸葛亮这几日正闭门考虑退兵之策,他告诉焦急万分的后主:“陛下不必忧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惟东吴一路,我正考虑派谁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刘禅一听大喜,这才放下心来。 
  真是神了!诸葛亮安居不动就能退数十万大军?原来诸葛亮不愿泄密,故瞒住了朝中百官,而他实际上已在运筹帷幄、暗里调动兵马,以不同方法去震慑各路兵马。诸葛亮究竟是怎样安然击退五路敌军的呢? 
  蜀大将马超世居西川,在羌人中威信极高,被称为“神威天将军”。诸葛亮星夜传檄,令马超伏四路奇兵,镇守西平关。西番兵出西平关,见到马超,不战自退,吓回去了。这是第一路兵马。 
  南蛮孟获兵马强悍,但他们生性多疑。诸葛亮派人飞报大将魏延,令他率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以疑兵之计阻击孟获。孟获见到蜀兵四出调动,以为主力兵马在此,撤退回洞了。这是第二路兵马。 
  叛将孟达,诸葛亮了解到他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故他派人送了一封李严的亲笔劝诫信给孟达。孟达接到信后,兵马走到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这是第四路兵马。 
  阳平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诸葛亮谴调赵云引一军把守,守而不战。曹真率大军无法攻破,只好折道而回。这是第五路兵马。 
  关于第三路东吴之兵,诸葛亮后派邓芝为使者前去说项。邓芝从容不迫,向孙权陈述了联蜀对魏的利害,孙权为之所动,又见其它几路兵马都不战而败,他干脆没再发兵。 
  一场气势汹汹的五路兵马来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军师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于无形之中了。 
  '评析' 
  看起来十分强大的敌人被诸葛亮化于无形之中,这里他使用了“各个击破”的计谋。但各个击破的前提是了解每一个对手。诸葛亮对五路兵马有全面的了解,比如蛮兵的多疑、羌人的敬马超如神、东吴的首鼠两端、孟达的叛将心理、曹真进兵的天然障碍等,进而对症下药,所以能“药到病除”。这里应该说还有一个知己知彼的战略素养的问题。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各个击破之例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按左携右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主次、缓急之分,有重点打击对象的。清康熙帝平定三藩,就是抓住主要敌手,各个击破的。“三藩”是指顺治年间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其子耿精忠袭爵)。开始,他们奉命南征,击败南朝政权及农民起义军余部,其权势也随之恶性膨胀,成了拥兵自重、独霸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危害着国家的统一。当时有“天下之财赋,半耗于三藩”的说法。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他割据云南,圈占民地,抢掠人口,苛捐杂税,鱼肉百姓;并招降纳叛,广植党羽;其选官、练兵,都不让朝廷过问,用财开支,不受户部限制。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拒绝朝廷撤藩的旨意,发动了叛乱,接着,耿精忠、尚可喜也树起了反清的旗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爆发时,康熙帝仅20岁,他虽年轻,但机智过人。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出色地指挥了这场大规模的平叛斗争。康熙亲自制定了重点打击吴三桂,争取其他叛乱者中立、投降的作战方针,并利用耿精忠与台湾郑经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1677年尚可喜忧愤而死,其子尚子信也因与吴三桂矛盾尖锐,在清军的进逼下,向朝廷投降。1678年,吴三桂在内外交困中死去。一场席卷10省、长达8年的三藩叛乱终于被平息。 
  各个击破之例说——石达开巧破敌水师 
  1854年冬,曾国藩率湘军水师顺长江而下,直奔湖口。石达开奉命督领太平军在湖口江面布防,迎击湘军。湖口,位于长江入鄱阳湖之口,上通楚北,下达皖南,素有“七省通衢,三江门户”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在湖口江面设置了一座巨大的浮筏,筏上环造木城,设立望楼,有数百名官兵把守,浮筏两侧还有许多炮船守护。太平军凭借这个水上堡垒粉碎了湘军多次进攻,曾国藩恼羞成怒,倾其全部水师与太平军决战。经8小时激战,太平军击毙了近千名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浮筏被突破。这使得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通道出现了缺口,敌一经由此长驱直入,将会对太平军后方造成严重威胁。石达开并没因作战失利张皇失措,经过冷静思考,一个扭转败局的良策在他头脑中迅速形成。 
  原来湘军水师是由大小不同的两类战船组成,大船叫“快蟹”、“长龙”,比较笨重,船上配有重炮,可屯放辎重,用于远程轰击和保障后勤供应;小船叫“三板”、“四板”,没有篷盖,每船有20多把桨,三五尊小炮,运行灵便,是主要的攻击力量。这两类战船只能互相配合作战而不能分离。石达开还敏锐地意识到,曾国藩骄横轻敌,求胜心切,战局发展有可能使其轻便船只脱离大船编队,首先闯入都阳湖。因此,只要相机封锁江面就能将敌大船与小船相分割,实施各个击破。于是石达开下令,浮筏缺口暂不修复,原地监视敌人动向。 
  果不出所料,曾国藩把石达开的诱敌策略看作是太平军无力抵抗的表现’,他命令120多艘小船运载3000多名水兵从浮筏缺口全部冲入都阳湖中。石达开见敌中计,便立刻下令封锁江‘面。一夜之间,湖口江面神奇地出现两道浮筏,将敌水师船队拦腰斩为两段。同时,几十只太平军小船满载柴草、硝药冲进湘军外江船队放火。刹时间,湖口江面烈焰滚滚,火光冲天,恰似当年的吴魏赤壁鏖战。湘军大船由于失去小船配合,运转不灵,混乱不堪,被烧毁大半,余者仓惶遁逃。冲入鄱阳湖的湘军轻便小船得知外江船队被烧,急忙掉头回援,这时退路早已被堵,在太平军猛烈攻击下,遭到了与大船同样的下场。湖口一战,太平军大获全胜,进而扭转了西征战局。 
  各个击破之例说——蒋介石各个击破战军阀 
  1928年7月6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在北京开会,到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报告祭”。8月9日,蒋又派特使到奉天,劝张学良把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至此,蒋宣布中国“统一告成”。 
  其实,蒋介石统一中国,只是各军阀问表面的暂时的“联合”。实际上,当时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能控制的地区只有东南五省。全国数十个国民党新军阀都拥兵自重,各霸一方,根本不听蒋介石的号令。这其中四个势力最大的新军阀是:占据着鲁、豫、陕、甘一线广大地区的冯玉祥;控制着山西省和平津地区的阎锡山;拥有广西、湖南、湖北三省和华北一些地区的李宗仁;统治着东北四省的张学良。 
  1929年1月1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编遣会议”,决定将现有的84个军,计272个师,裁减为65个师60万人。这次会议,蒋大谈“裁军”、“统一”、“集中”、“奉还大政”、“归命中央”,实际上是想用和平手段夺取各个军阀的军权,企图一举收拾蒋系以外的军阀实力派。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新军阀”都出席了这次会议。这些靠兵起家的“统帅”们,都懂得“有兵才有一切”的道理,因此对蒋介石的所谓“裁军”、“统编”都冷眼相看,不予支持。 
  蒋介石看到用和平的手段收服各路“诸侯”不可能,便决心利用各军阀之间的矛盾,用武力各个击破,实现“统一”。 
  他首先把矛头对准桂系军阀李宗仁,因为李宗仁当时占据武汉,对蒋氏政权南京政府的生存威胁最直接。 
  1929年2月下旬,蒋军开始压迫武汉桂军。李宗仁慌忙化装逃出南京,潜往上海。3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开除李宗仁的党籍,下令讨伐挂系,蒋桂战争爆发。由于交通断绝,李宗仁不能及时赶到武汉。面对蒋系刘峙十万大军,桂系军心动摇。蒋介石不失时机,派人前往武汉策反。不久,武汉桂系黄陂前线指挥官李明瑞宣布“服从中央”,回师讨伐武汉。前军李明瑞倒戈,使武汉守将夏威等人十分惊慌,匆忙中作出决定:放弃武汉,向西退却。蒋介石眼看形势有利,亲赴武汉坐镇,命令军队追击。夏威等人看大势已去,不得已通电下野,余部却被蒋军缴械收编。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派人带着巨款赴河北策反桂系将领,果然也找到了反叛者。桂系河北守将白崇禧只好逃回广西。蒋介石乘胜追击,派大军进剿广西。5月中旬桂系兵败,李宗仁、白崇禧逃往香港。蒋桂战争以蒋介石大获全胜而告终。 
  当蒋介石把枪口对准李宗仁的时候,为了稳住冯玉祥和阎锡山,使他们不插手,蒋拉拢冯、阎对武汉起兵。冯、阎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