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三十六计-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雇了一艘舢板,朝兴实塔县方向驶去。一会儿,开往兴实塔的船启航了。轮船渐渐地挨近昂山坐的舢板,只见昂山纵身一跃,便上了轮船,就这样躲开了军警的监视,按时赶到了会场。 
  在危急的情形中,必须找到一种巧妙的方法,这样才能出其不意,摆脱困境。昂山换船脱身,形东实西,让人摸不准,看不住,顺顺利利地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逃脱了。 
  金蝉脱壳之例说——一袋钞票救劫犯 
  三名持枪歹徒抢劫了加利福尼亚一家银行。为了避免人身伤害,经理待三名歹徒走后才用电话报告了警察局。警察局闻讯出动,警车紧紧追赶上去。车行至金门大桥上,歹徒的车已遥遥在望,看起来警察已经稳操胜券了。正在这时,歹徒突然将一个装满钞票的大袋子扔下车,后面的车辆躲闪不及,撞破了钞袋。顿时,钞票飞舞,许多路人一拥而上,只顾抢钱。有人顾不上后面的汽车而死于车轮之下。司机也不顾违反桥上不许停车的禁令,扔下汽车,涌入抢钱的人流之中。交通立即陷入瘫痪。追击歹徒的警察只好望洋兴叹,歹徒们竟不慌不忙地扬长而去。 
  金蝉脱壳是摆脱追兵的一种分身术。歹徒们选择的地点也是聪明绝顶的,可以想象,若不在金门大桥上,是造不成这种效果的。 
  金蝉脱壳之例说——贝·布托免遭拘捕 
  1978年,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齐亚·哈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巴基斯坦布托政府,建立了军人政权。贝·布托在自己的父亲被处决后,并没有被反对派所吓倒,她领导巴基斯坦人民党与对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86年8月14日是巴基斯坦独立纪念日。在贝·布托号召之下,巴基斯坦人民党和其它党派决定举行游行示威活动。那天,警察早有防备,街头巷尾,岗哨林立,但由于他们没有接到远在伊朗访问的齐亚的命令,因而又不敢私自对贝·布托实行“预防性”逮捕。当日下午1点,聚集在克里夫顿70号(贝·布托住处),数千名群众出发了。游行的队伍如潮水一般涌向了大街,冲破了警察的层层防线,开向市中心。可就在这时,齐亚下达了命令:阻止游行队伍,逮捕贝·布托。接到命令,大批军警蜂拥而至。他们向人群中投放了大量催泪弹,引起游行队伍的混乱,同时,他们准备包围贝·布托并逮捕她。愤怒的群众誓死掩护贝·布托撤退。他们挡住军警的包围,把贝·布托推上车子开离现场。警察见此情形,丝毫不肯放松。他们驾车在后追赶。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贝·布托自己会被抓住,而且车上其他几位党的领导人也会受到连累。就在这时,贝·布托忽然看到路旁停着一辆黄色出租车。她心中一亮,立即想出了一个既能安全脱身,又能保住同伴的两全之计。 
  她命令其他同伴仍旧坐在原来的车上,而她自己则迅速地上了那辆黄色的出租汽车。然后飞快地向前驶去。很快,她便把原来那辆车远远地抛在后边。一会儿,她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果如贝·布托所料,前面已有大批军警守在那里。司机见此情形,慌慌张张地刹车,想掉头往回开。贝·布托却镇静地说:“你就正常地往前开,要保持一定速度,警察不会注意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汽车一步步接近警察,贝·布托努力使自己保持镇静,并拉下了遮在脸上的纱巾。汽车来到十字路口,警察见是一辆很一般的出租车,就没有引起注意,放它过了哨卡。机警的贝·布托又一次在与对手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贝·布托成功的原因在于她运用了“金蝉脱壳”之计,躲过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金蝉脱壳之例说——唐·卡洛闯过伏击圈 
  唐·卡洛是黑手党组织的巨头、全西西里武装匪帮的后台老板。他与异军突起的土匪头子朱利亚尼的关系非常微妙,先是利用其影响打击左派政党,控制选举,事成之后又把他一脚蹬掉了。 
  他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使朱利亚尼非常恼火,决心孤注一掷,绑架唐·卡洛,向黑手党开战。于是唐·卡洛与朱利亚尼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在朱利亚尼对黑手党大肆进行报复的同时,老奸巨猾的唐·卡洛也早已嗅到了危险,于是他带领几个亲信,住进一家旅馆,常常一连几星期都不露面。他住的旅馆戒备森严,几个保镖武装到了牙齿,和他同室而寝,形影不离,另外还有几个人持枪轮流在旅馆门厅以及旅馆对面的酒吧里值班。有一天,唐·卡洛有要事非回维拉尔巴不可。他没有兴师动众带保漂们同行,而是不动声色地悄悄溜出后门,把所有的人马原班不动地留在旅馆,以迷惑朱利亚尼派出的密探。 
  然而,唐·卡洛的行踪还是被朱利亚尼探听到了,他立即调动30多个喽罗,埋伏在通往维拉尔巴的必经之路,耐心地等待着。不久,有一辆黑色轿车卷起一路灰尘飞快地驶来,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那就是唐·卡洛的车。当汽车驶近预定距离时,朱利亚尼一声号令,众匪徒荷枪实弹,蜂拥而上,将汽车团团围住,他们以为唐·卡洛这回一定是插翅难逃了。 
  可是大大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汽车里只有唐卡洛的一只皮箱和一个在30支枪口威逼下瑟瑟发抖,目瞪口呆的司机。那么唐卡洛到底躲到哪去了呢?原来,老谋深算的唐·卡洛料到自己的行踪会被朱利亚尼发现,于是就多留了一手。他在中途下了自己的汽车,换乘一辆拉蔬菜的卡车,钻进一只菜筐,上面又盖上一些蔬菜,就在朱利亚尼的眼皮底下混过了布置严密的伏击圈,安全地到达了维拉尔巴,而那位可怜的司机则成了他的替死鬼。是利用其影响打击左派政党,控制选举,事成之后又把他一脚蹬掉了。 
  他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使朱利亚尼非常恼火,决心孤注一掷,绑架唐·卡洛,向黑手党开战。于是唐·卡洛与朱利亚尼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在朱利亚尼对黑手党大肆进行报复的同时,老奸巨猾的唐·卡洛也早已嗅到了危险,于是他带领几个亲信,住进一家旅馆,常常一连几星期都不露面。他住的旅馆戒备森严,几个保镖武装到了牙齿,和他同室而寝,形影不离,另外还有几个人持枪轮流在旅馆门厅以及旅馆对面的酒吧里值班。有一天,唐·卡洛有要事非回维拉尔巴不可。他没有兴师动众带保漂们同行,而是不动声色地悄悄溜出后门,把所有的人马原班不动地留在旅馆,以迷惑朱利亚尼派出的密探。 
  然而,唐·卡洛的行踪还是被朱利亚尼探听到了,他立即调动30多个喽罗,埋伏在通往维拉尔巴的必经之路,耐心地等待着。不久,有一辆黑色轿车卷起一路灰尘飞快地驶来,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那就是唐·卡洛的车。当汽车驶近预定距离时,朱利亚尼一声号令,众匪徒荷枪实弹,蜂拥而上,将汽车团团围住,他们以为唐·卡洛这回一定是插翅难逃了。 
  可是大大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汽车里只有唐·卡洛的一只皮箱和一个在30支枪口威逼下瑟瑟发抖,目瞪口呆的司机。那么唐·卡洛到底躲到哪去了呢?原来,老谋深算的唐·卡洛料到自己的行踪会被朱利亚尼发现,于是就多留了一手。他在中途下了自己的汽车,换乘一辆拉蔬菜的卡车,钻进一只菜筐,上面又盖上一些蔬菜,就在朱利亚尼的眼皮底下混过了布置严密的伏击圈,安全地到达了维拉尔巴,而那位可怜的司机则成了他的替死鬼。 
  金蝉脱壳之例说——库图佐夫诡甩追兵 
  1812年6月,拿破仑入侵俄国。9月14日,俄军在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力主下,主动撤离莫斯科,实施转移,以便保存实力,再图大举。 
  俄军主力退出莫斯科后,拿破仑派法军元帅缪拉率领骑兵军团紧紧跟踪,准备将其斩尽杀绝。为了保留住俄军所剩的这部分珍贵力量,库图佐夫精心策划了一次“行军机动之计”。他命令军队先沿莫斯科城外的梁赞大道向东南方向退却,行军约30公里后,俄军突然掉转头,渡过莫斯科河西进。为了甩掉跟踪的法军,库图佐夫派出一支哥萨克骑兵继续沿梁赞大道前行。哥萨克骑兵的铁蹄扬起阵阵尘土,法军从后面看去,以为千万俄军士兵正在争先恐后地向东南方向拼命逃窜。忽然间,追踪的法军发现前面的俄国逃兵似乎越走越快,好像都骑着马。于是法军也加快速度,奋勇追击。这样,追赶的法军同已经西向转移的俄军主力越离越远。俄军主力以强行军速度西进,努力远离法军集结地,摆脱法军注意。5天后,俄军再向西南行进。10月2日俄军到达了安全地区塔鲁丁诺。 
  由于库图佐夫诡秘行军,妙布疑师,拿破仑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俄军从莫斯科撤出后到底去向何处。 
  “金蝉脱壳”是一个古老的战争策略,一般施用在退却的过程中,它的特点是制造假象、施放烟幕,以小部队吸引追击者的注意力,诱使敌人上当受骗。而这时主力部队悄然退入安全地带。 
  摘自《三国智谋应用500例》            
三。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关东诸侯联合起兵,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反对董卓专权。讨卓联军攻占洛阳后,各路诸侯便各打各的算盘,不仅不能同心协力,反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以致讨卓联盟迅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自谋发展。 
  当时,洛阳一带几乎已成废墟,袁绍觉得在这里已无戏可唱,便于次年率军退屯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观望形势发展。渤海郡属冀州,因而袁绍在名义上应算冀州牧韩馥的部下,所以韩馥经常派人运送粮草接济袁绍。谁知好心不得好报,袁绍及其部下却暗中算计起富庶的冀州来。谋士逢纪向袁绍献计说:“大丈夫当纵横天下,怎能光靠人接济为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 。 
  得到袁绍赞同后,逢纪进一步具体谋划说:“可暗中派人送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约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他必定欣然起兵攻冀州。面对公孙瓒的进攻,韩馥这样的无谋之辈肯定会请您协助守冀州。您便可趁势行事,冀州唾手可得。”袁绍闻言大喜,即依计送信给公孙瓒。瓒得信,即应约发兵杀奔冀州而来。袁绍却又使人将公孙瓒发兵攻冀州的消息密报韩馥。韩馥得报后,即召集谋士荀谌、辛评二人商议对策。荀谌说:“公孙瓒率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锐不可当。今袁绍智谋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其同治州事,就不伯公孙瓒了。”韩馥以为得计,便差别驾闵纯去请袁绍。长史耿武谏曰:“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怎能将州权委托给他?这等于引虎入羊群啊!”忠厚的韩馥答道:“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绍,让贤是自古以来的美德,现在我决计请袁绍与我一同治理冀州,诸位不要忌妒!”耿武等人见韩馥固执己见,不听忠告,只好叹息而出。 
  数日后,袁绍应韩馥之邀率领大队人马来到冀州。忠于韩馥的耿武、闵纯不愿冀州落入袁绍之手,便伏于城外,欲刺杀袁绍,结果被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斩杀。袁绍入据冀州后,即以韩馥为奋威将军,并以自己的亲信部下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架空韩馥,逐渐篡夺韩馥之权,终将冀州据为己有。至此,韩馥懊悔无及,只好弃下家小,只身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公孙瓒见袁绍不讲信义,独吞了冀州,不肯平分其地,因而与袁绍结下仇怨,彼此攻伐。但公孙瓒哪里是袁绍的对手,屡战屡败,后来被袁绍围困于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走投无路,自缢而死。这样,连公孙瓒割据的幽州也落入了袁绍之手。 
  '评析' 
  按照当时的军事形势,袁绍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夺取冀州。但那样做,不仅要损失大量将士,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会在道义上受到天下人的谴责。于是袁绍便明智地采纳了逢纪的计策,这样就在应韩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顺,兵不血刃地占据冀州,从而为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袁绍实际上是利用别人处于困境时,乘火打劫,乘人之危,虽然不道德,但实际效果却使用计人实现愿望。 
  乘火打劫之例说——何瑭藏杯除宦官 
  明正德登上皇位后,封刘瑾为九千岁,任掌宫宦官。刘瑾趁这机会把持朝政,还想把皇帝杀掉,自己取而代之。 
  当时,曾做过皇帝老师的何瑭看破了刘瑾的野心,总想把他除掉,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且说这天,皇帝过生日。午门外文武百官都已到齐,刘瑾也骑着高头大马来了。学士何瑭等出来相迎。刘瑾下马时,何瑭突然发现刘瑾的大红朝服里,露出赭黄色提花锦绣龙袍来。何瑭便暗暗地打起主意来。 
  文武百官走进皇宫,给皇帝拜寿,皇帝设宴招待。大伙各自忙着在自己应坐的地方坐下来。何瑭趁忙乱之时,顺手拿起一只九龙杯藏在怀里。太监发现九龙杯少了一只,便到处寻找。何瑭站起来故意问道:“是谁拿了九龙杯?还不快交出来,不交就要搜身了!”众官员都开玩笑似地说:“搜就搜,搜出来罚他喝1000杯酒!” 
  刘瑾心里有鬼,一听到要搜身,心都凉了半截,不敢让搜。可是,他越怕搜,大家就越怀疑,越要搜。何瑭说:“这样吧,先从万岁搜起,从上到下,挨个搜。”皇帝听说,笑道:“别开玩笑!这满殿东西都是我的,我单拿个九龙杯,什么意思?”何瑭说:“你是皇帝,理应带头让搜。”边说边给皇帝使眼色。何瑭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皇帝知道,他爱开玩笑,只好站起来,解开龙袍让大家看。轮到搜九千岁了,刘瑾脸都吓白了。文武百官早就恨透了刘瑾,见他脸上变色,更怀疑九龙杯是他拿了,便一个劲地叫着:“搜,搜。”刘瑾没法,只好让何瑭来搜。不料朝服一解,里边竟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赭黄龙袍。大家“啊!”了一声,都楞住了。正在这时,只见刘瑾满面杀气,抽出预先藏在袖筒里的短刀,向皇帝刺去。说时迟,那时快,何瑭飞起一脚,把短刀踢落在地上。 
  此时,金殿上乱了套。皇帝只说了一句“快把他打死”,就吓得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时,刘瑾已被御林军打死了。何瑭也把九龙杯献了出来,说明这是个计策。皇帝和满朝文武百官都非常钦佩何瑭忠心和机智。 
  乘火打劫之例说——郭亮智取长沙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军很快就打到湖南。军阀叶开鑫将重兵集结于长沙,企图负隅顽抗。正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的郭亮等共产党人,为配合北伐军的正面行动,决定从背后积极打击军阀叶开鑫。为此,他们分别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革命大好形势,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组织群众同敌人作斗争。 工人们听说配合北伐军赶走叶开鑫,都感到非常高兴。在郭亮等人的组织安排下,缝纫工人连夜暗暗地制做了两万多个“国民革命军”和“湖南工人保安团”的袖章;泥木工人在全城收集了数筐打野兽用的炸弹;印刷工人通霄达旦印制传单和其他宣传品;人力车工人也行动起来了,他们拉着车子在街里街外,大街小巷跑着,探听消息,侦察敌人的位置、人数及动向。 
  仅仅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全长沙城的工人都做好了与叶开鑫展开斗争的一切准备。 
  在郭亮等人的指挥下,一天早晨,长沙城几乎所有的街道上,忽然贴满了征讨军阀的标语:“打倒军阀!”“叶开鑫不投降就叫他灭亡!”这些标语不仅贴在大街上,电线杆上,大树上,还贴到了叶开鑫的办公楼和家门口。 
  叶开鑫怎么也没有料到形势会变得如此突然。他立即命令他的省会戒严司令在全城实施戒严,实行严格的检查搜捕。 
  可是,在郭亮等人的领导和指挥下,组织起来的工人们不仅没被气势汹汹的敌人所吓倒,相反,他们按预定的计划,当敌人的巡逻队和搜捕队出现在大街上的时候,建筑物里的工人们就把预先准备好的炸弹从开着的窗户扔出去。炸弹爆炸了,敌人吓懵了。这个时候,躲在门后背的工人们趁着炸弹爆炸后的烟雾,马上冲了出去,从慌乱的敌人手中夺下了枪支。 
  一处如此,处处如此。一时间,全长沙城的街上,炸弹隆隆,杀声震天。军阀的巡逻队和搜捕队很快就失去了威风,他们死的死,伤的伤,丢了旗,丢了枪,活着的,能跑的,东奔西窜,到处挨打。 
  在郭亮等人的组织下,学生们在摇旗呐喊:“北伐军进城了!”“叶开鑫完蛋了!”“缴枪不杀!”更使叶开鑫捉摸不透的是,他的部下不断报告:“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带着‘国民革命军’袖章的人。到处都飘起了‘国民革命军’的大旗。” 
  叶开鑫根据这种种迹象推断:“一定是北伐军穿着便衣打进城来了。”想到这里,他吓得直哆嗦。他抓起电话想向有关方向询问情况,但电话不通了(电话线早被工人切断了);他叫人去拍电报,请求援助,但电报局已被戴着“工人保安团”袖章的工人占领了,电报发不出去了。他询问粤汉铁路的情况,回答是铁路交通完全中断。他问军队情况,回答是,士兵和军官都惊慌混乱,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叶开鑫感到问题太严重了,长沙城是再也守不住了。于是,他急忙下了撤军令,坐上军舰向北逃跑了。 
  长沙就这样被占领了。 
  其实,这个时候北伐军并未进城,是郭亮指挥人民群众用一些“土办法”造成了北伐军化装攻打长沙的假象,使敌人不战自溃,丢了长沙,狼狈逃跑。真是兵不厌诈也! 
  乘火打劫之例说——沙皇侵吞沃尼亚 
  1503年,俄国沙皇伊凡三世同西部邻国立沃尼亚签订了为期50年的停战协定。协定里规定,原属俄国的尤里耶夫城归立沃尼亚,而立沃尼亚则每年应向俄国缴付一定的赔款,借以给俄国补偿。但是,长期以来立沃尼亚却未能照协议执行这个条款。 
  1558年,沙皇伊凡四世决定对立沃尼亚发动战争。出兵前,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